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2024-05-14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精选八篇)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1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缩宫素,产后出血

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为产后出血,而言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产后加强言缩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我院产科采用米索前列醇片直肠放置与产后缩宫素肌注合用,能有效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资料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670例单胎足月头位阴道分娩者,排除高危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由表1可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在胎肩娩出后产妇直肠内放置由Pharmacia Limited生产的米索前列醇片3片,共600μg,置药深度6厘米,并肌注由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缩宫素针2支,共20μ。对照组在胎肩娩出后肌注同样缩宫素针20μg。

产后出血量的统计:胎儿娩出羊水流出后,用弯盘置于产妇臀部下方直接收集产后24小时阴道流血,并以量杯量出血量。

1.3 观察指标

产后出血标准[1]: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

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4h内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产后出血发生率,组平均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10.0系统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孕周、孕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例数5例,占1.47%,对照组产后出血例数1 I例,占3.33%,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3

观察组病例未观察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血压升高等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占第一位,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2]。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直肠内放置米索前列醇片并肌注缩宫素,产后出血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McCormick等[3]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缩宫素是最有效的缩言药,米索前列醇是最佳替补药。首先,二者合用可在起效时间上起到互补作用。胎肩娩出后,肌注缩宫素并直肠内放置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可迅速起效,增强宫缩,当第三产程结束,缩宫素在体内作用近消失时,米索前列醇起效继而达血药浓度高峰,维持较强宫缩至产后2h以后。其次,从前列腺素药兴奋子宫肌层作用机制中可以看出,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有协同作用,二者合用能发挥更强的缩言作用。

综上所述,米索前列醇直肠放药配合缩宫素肌注,与单纯产后肌注缩宫素相比,能明显降低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此法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产后出血.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杨芸.剖官产术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5(8):211-212.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2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0-01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严重并发症,其严重威胁着产妇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笔者为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接收的18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接收的1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54±25)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61±06)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20U缩宫素静注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取患者截石位,对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将200~400μg米索前列醇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部位,并对其进行按压,按压时间为10~25s。对照组患者则进行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0U缩宫素,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控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产后2h出血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且出血现象停止,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有所改善,仍伴有少量出血现象,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无改变,仍伴有大量出血现象,且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2488±332)ml,对照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4965±505)ml,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的产后出血现象发生在产后2h内,其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2]。而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缩宫素是常用的一种子宫收缩剂,其半衰期较短,且起效快,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出血量。然而该药物极易受体内缩宫素受体及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因而,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3]。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米索前列醇逐渐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得到应用,该药物是前列腺素E1 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子宫收缩效果,阴道塞药或直肠给药可快速被吸收,通常30min便可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可有效收缩子宫平滑肌,达到促进子宫收缩的目的。临床研究还表明米索前列醇对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及分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子宫收缩有协同作用,可有效的增强子宫收缩力。因此,将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萍萍.欣母沛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16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0):2152-2152.

[2]李婵秀.Foley尿管在宫缩剂不敏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18(8):1083-1084.

[3]李俊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6):104-105.

【摘 要】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行单纯缩宫素治疗,观察组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0-01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严重并发症,其严重威胁着产妇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笔者为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接收的18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接收的1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54±25)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61±06)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20U缩宫素静注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取患者截石位,对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将200~400μg米索前列醇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部位,并对其进行按压,按压时间为10~25s。对照组患者则进行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0U缩宫素,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控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产后2h出血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且出血现象停止,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有所改善,仍伴有少量出血现象,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无改变,仍伴有大量出血现象,且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2488±332)ml,对照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4965±505)ml,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的产后出血现象发生在产后2h内,其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2]。而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缩宫素是常用的一种子宫收缩剂,其半衰期较短,且起效快,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出血量。然而该药物极易受体内缩宫素受体及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因而,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3]。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米索前列醇逐渐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得到应用,该药物是前列腺素E1 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子宫收缩效果,阴道塞药或直肠给药可快速被吸收,通常30min便可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可有效收缩子宫平滑肌,达到促进子宫收缩的目的。临床研究还表明米索前列醇对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及分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子宫收缩有协同作用,可有效的增强子宫收缩力。因此,将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萍萍.欣母沛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16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0):2152-2152.

[2]李婵秀.Foley尿管在宫缩剂不敏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18(8):1083-1084.

[3]李俊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6):104-105.

【摘 要】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行单纯缩宫素治疗,观察组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0-01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严重并发症,其严重威胁着产妇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笔者为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接收的18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接收的1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54±25)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61±06)岁;平均产次为(20±05)次。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20U缩宫素静注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取患者截石位,对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将200~400μg米索前列醇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部位,并对其进行按压,按压时间为10~25s。对照组患者则进行缩宫素治疗,即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0U缩宫素,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控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产后2h出血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且出血现象停止,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有所改善,仍伴有少量出血现象,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无改变,仍伴有大量出血现象,且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2488±332)ml,对照组患者用药后2h出血量为(4965±505)ml,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的产后出血现象发生在产后2h内,其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2]。而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缩宫素是常用的一种子宫收缩剂,其半衰期较短,且起效快,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出血量。然而该药物极易受体内缩宫素受体及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因而,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3]。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米索前列醇逐渐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得到应用,该药物是前列腺素E1 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子宫收缩效果,阴道塞药或直肠给药可快速被吸收,通常30min便可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可有效收缩子宫平滑肌,达到促进子宫收缩的目的。临床研究还表明米索前列醇对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及分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子宫收缩有协同作用,可有效的增强子宫收缩力。因此,将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用药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萍萍.欣母沛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16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0):2152-2152.

[2]李婵秀.Foley尿管在宫缩剂不敏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18(8):1083-1084.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正常分娩产妇300例, 孕周37~42周, 均无明显心血管疾病, 无青光眼及哮喘病史, 对前列腺素均无禁忌证者, 近期未使用过前列腺素抑制剂, 非过敏体质, 无妊娠并发症、合并症、难产因素。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100例。A组米索前列醇, B组缩宫素, C组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组。A组年龄22~38岁, 初产妇56例, 经产妇44例;B组年龄23~39岁, 孕周37, 初产妇62例, 经产妇38例;C组年龄23~40岁, 初产妇66例, 经产妇34例。孕周均为37~42周。3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质量、孕产次、年龄、诱发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3组均于胎儿娩出后即刻给药, 具体如下:A组给予米索前列醇0.6mg塞入直肠, 深度约6~7cm;B组于宫底注射缩宫素20U;C组给予米索前列醇0.6mg塞肛, 同时宫底注射缩宫素20U。观察过程中根据产后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给药, 缩宫素最大剂量60U。

1.3 观察指标

给药后观察第三产程、产后2h及24 h阴道出血量。采用容积法、面积法及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与B组、C组与B组比较, 第三产程时间明缩短 (P<0.05) ;3组两两相比2h及24h出血量:C组与A组、B组相比出血量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A组与B组相比出血量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具体见表1。

3 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缩宫素组, 能很好地预防产后出血。但二者具有协同增效, 联合应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显著优于单药用药组。

4 讨论

研究证实:子宫收缩乏力居产后出血四大原因之首, 以此加强子宫收缩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临床常规采用缩宫素20U肌肉注射, 通过经受体关联的钙通道或非受体介导的电压钙通道产生子宫收缩效应, 因个体差异大, 半衰期短, 且易引起体内钠水潴留, 故有时单靠缩宫素不能解决问题。故临床实践发现可用米索前列醇替代。

米索前列醇作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类新药, 广泛应用于足月产, 是促使子宫收缩的关键因素。其中的前列腺素F2a在分娩时达高峰, 分娩后迅速下降[5]。临床上子宫收缩乏力或明显减弱时, 应用外源性米索前列醇可以迅速地提高产妇体内前列腺素的水平, 诱发子宫收缩和软化宫颈的双重作用, 加速胎盘与母体面剥离, 促使胎盘排出, 缩短第三产程时间。与缩宫素协同作用, 同时子宫收缩, 促使子宫创面血窦迅速关闭, 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给药方便, 途径可口服、含化、直肠给药、宫腔给药和联合用药。起效较快、半衰期长, 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6]。米索前列醇较缩宫素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是一预防产后出血理想药物[7]。本研究结果亦证实。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54.

[3]韩莲, 李林.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30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1) :127-128.

[4]邸雯.含服米索前列醇预防156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1) :2572.

[5]武建华.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2) :224.

[6]杜兰筠.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 19 (11) :829.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住院分娩的202例孕妇, 纳入标准:初产妇;孕周≥37周;单胎头位;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产妇;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101例, 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 (28.9±4.1) 岁;平均孕周 (39.2±0.6) 周。对照组101例, 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为 (28.2±4.7) 岁;平均孕周 (39.3±0.5) 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即刻给予缩宫素20 U肌内注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以给药后10、20、30 min为观察点, 观察两组患者的宫缩强度。

1.4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产妇失血量>500 m 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000 m L[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以率或构成比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产妇有14例发生产后出血, 其中1例为严重出血, 观察组8例发生产后出血,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恶心, 其次有呕吐、心率加快等表现, 对照组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 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时段两组患者宫缩情况比较:

给药后, 观察组各时间点产妇的宫缩强度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我国剖宫产率比例的不断上升, 高的剖宫产率并未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然而由于剖宫产术对于子宫壁的破坏, 影响了子宫收缩, 还可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3]。因而,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成为产科的研究重点。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 故传统防治产妇产后出血的方法主要是单纯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 缩宫素是一种神经垂体激素类制剂, 能够迅速地增强子宫收缩能力, 减少宫内出血, 但最新临床报道显示, 在应用缩宫素的产妇中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产后出血, 因此应加强产后出血预防的研究。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黄意锋[4]研究显示, 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可显著增强宫缩, 且不良反应轻微。王明玉等[5]报道显示缩宫素联合钙剂及米索前列醇后产妇出血量明显少于单纯缩宫素组[ (218.6±67.3) / (306.2±69.0) ]m L;俞春蕾[6]研究显示, 应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针对上述研究, 笔在2013年4月在自己所在医院进行了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疗效的研究, 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7.92%/13.86%, 0.99%/6.93%) , 得出了与上述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同时, 表2结果显示,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可明显提高产妇的宫缩强度, 促宫缩的效果持续存在, 这也是其预防产后出血发生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可显著增强宫缩, 且其安全性也较高。

摘要:目的 观察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101例, 分别于产前单纯给予缩宫素或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预防产后出血。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7.92%/13.86%, 0.99%/6.93%) , 给药后, 观察组各时间点产妇的宫缩强度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可行、有效, 可显著增强产妇宫缩,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缩宫素,米索前列醇

参考文献

[1]王会芝.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处理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5) :2916-2917.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2014) [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49 (9) :641-646.

[3]韦玮, 莫可良, 曾定元, 等.产后出血164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11) :1451-1453.

[4]黄意锋.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四川医学, 2012, 33 (11) :1985-1987.

[5]王明玉, 冯菊昌.缩宫素联合钙剂和米索前列醇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0, 2 (3) :18-19.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产妇120例, 年龄21~37岁, 中位年龄27.9岁, 孕周38~42周, 初产妇87例,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 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近期未使用前列腺素抑制剂, 无前列腺素应用禁忌, 无药物过敏史。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2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质量、产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2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给药, 观察组:胎儿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缩宫素20U, 同时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mg于直肠前壁 (距肛缘5~6cm) 处;对照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缩宫素20U。比较2组产后出血情况及用药后血压、不良反应。

1.3 产后出血的测量

本资料均采用统一制定的容积法和称量法, 严格测量产后出血量。当胎儿娩出, 羊水流尽后, 将400ml无菌聚血器置于产妇臀部收集阴道出血量, 测量产后2、24h出血量;称重法:通过弹簧称, 测量该产妇创面渗血及血液纱块的质量减去干纱块质量, 并换算成毫升计算出血量, 无菌聚血器内的血液以玻璃杯计算, 以上出血量均按照1.05≈1ml计算, 最后2组数据相加即为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产后2、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 第3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例在用药后10~20min出现恶心、轻微呕吐症状, 不需任何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其他患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 未发现畏寒、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 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高。产后出血仍是现代产科防治的重要课题, 其主要病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1]。因此, 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降低产妇死亡的关键, 产后2h是产后出血的高峰期, 虽然出血来势凶猛, 对产妇危害大, 但大多数产后出血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在于预防, 因此, 在分娩过程中, 有潜在性产后出血因素时, 要提前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

缩宫素能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及乳腺管肌上皮收缩, 迫使胎盘自宫壁迅速剥离排出, 使其血窦关闭, 血栓形成, 从而明显降低大出血的发生率, 是多年来一直采用预防产后出血的药物, 能使产后出血量减少40%, 但是, 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且缩宫素通过受体发挥作用, 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关系密切, 缩宫素的半衰期短, 使用缩宫素后, 子宫收缩起效快, 但持续时间短, 仅30~60min即可被胎盘产生的缩宫素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第三产程结束时缩宫素已失去作用, 若继续使用对促进子宫收缩效果不明显, 并可出现水钠潴留, 因此单纯加大缩宫素用量只增加其不良反应并不增加子宫收缩的效果。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前列腺素E1衍生物, 对子宫平滑肌有较强的收缩作用, 通过促进子宫创面的胎盘血窦迅速关闭, 缩短第3产程, 使产后出血量减少, 从而达到预防产后出血的目的, 米索前列醇经黏膜吸收迅速、见效快, 其半衰期为90min, 可持续较长时间, 能使子宫处于持续且较强的收缩状态, 对缩宫素无效时的宫缩乏力仍能发挥较好的收缩作用, 有效的替代了缩宫素在体内的不足, 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米索前列醇对胃肠道平滑肌也有收缩作用, 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等现象出现, 本组研究中1例产妇在用药后10~20min内出现此症状, 但未作任何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因此, 应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是安全的。本组采用直肠给药, 吸收良好, 见效快, 经直肠黏膜作用于子宫平滑肌, 加强子宫收缩, 避免了口服产生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本组孕妇血压无明显变化, 说明米索前列醇对心血管无不良反应, 因此, 可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对缩宫素或麦角新碱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者的产后出血。

本研究显示使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可有效加强子宫收缩, 失血量较单用缩宫素显著减少, 且观察组第3产程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可见, 二者联合使用, 有协同及互补作用, 子宫肌细胞有缩宫素和前列腺素受体, 但两者并不竞争, 故两者有相加的作用。在缩宫素的影响下, 子宫对前列腺素释放量增加, 同样, 前列腺素也能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刺激阈, 并能引起脑垂体释放缩宫素, 两者有协同作用, 缩宫素作用快而时间短, 米索前列醇半衰期长、作用持久[2], 因此, 两者联合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 应用简便, 效果可靠,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2组均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缩宫素20U,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mg于直肠前壁。观察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产后2、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 第3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轻。结论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 效果好且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缩宫素,产后出血,预防

参考文献

[1]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负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5) :258.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6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缩宫素,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为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而产后出血多继发于宫缩乏力,所以加强产后子宫收缩,可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也是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关键,本文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全年在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420列,以上孕妇均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随机将以上孕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0例。观察组初产188例,经产22例;平均年龄(25.5±5.3)岁;平均孕周(39.1±2.0)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 220±452)g;对照组初产190例,经产20例;平均年龄(25.4±4.7)岁;平均孕周(39.2±1.8)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 312±471)g。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胎头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10U快速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在胎头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10U快速静脉滴注,同时给予米索前列醇200μg置入直肠,深度约5~6cm。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胎儿娩出后2h与24h内这段时间的阴道流血量。出血量的测定方法:容积法和称重法并用。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在产妇臀下铺一灭菌吸血垫,重50g,同时放一弯盘在会阴部至接生结束,记录弯盘中的血量(置入量杯中),产后2h记录吸血垫增加的重量,再除以1.05(血液比重),两者相加为产后2h阴道出血量,之后24h内的出血量收集采用吸血垫称重法。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2h及产后24h的出血量记录结果 见表1。

2.2 两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情况

对照组产后出血14例,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产后出血6例,发生率为2.86%。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副作用

观察组有5例出现恶心,3例出现呕吐,2例出现体温升高( 低于38.5℃),3例出现轻度腹泻,1例出现手掌瘙痒,以上情况都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动消失,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脉搏均无明显变化(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为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大于500ml者,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产科危症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1]。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孕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病因一般为:(1)宫缩乏力;(2)软产道撕裂;(3)胎盘因素;(4)凝血因素。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必然会对产妇造成一系列危害,预防产后出血对产妇生命健康至关重要,要做到早干预、早发现、早处理,这样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有促进子宫兴奋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较强的收缩作用,其在引起子宫收缩的同时,还能反射性地促进垂体缩宫素的释放,使子宫缩宫素受体增加,对缩宫素不敏感的子宫也能发挥较好的促宫缩作用,米索前列醇有多种给药方式:口服、舌下含服、直肠和阴道等。 口服米索前列醇吸收迅速,血浆蛋白结合率达80%~90%,t1/2为20~40min[2]。可于1.5h吸收完全,其血浆活性代谢产物米索前列醇酸达峰值时间为15min,口服米索前列醇可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寒战、发热、手麻、瘙痒等症状,但多为暂时性的。直肠给药优于阴道给药[3],从解剖学方面分析,直肠黏膜为柱状上皮,黏膜较薄,而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黏膜较厚,直肠给药可提高药物吸收,同时避免了阴道给药被血液冲出的弊端,并且避免了阴道给药引起的上行性感染。米索前列醇能使子宫收缩力加强,压缩胎盘剥离后的血管,使管腔变小,从而使产时和产后出血量减少,避免产后大出血的发生。本文中,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

[2]凌保东.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4.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无高危因素且足月分娩产妇340例,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70例。观察组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5.4±2.8) 岁;平均孕周 (37.2±1.4) 周;初产妇124例, 经产妇46例;剖宫产78例, 阴道分娩92例。对照组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6.1±2.3) 岁;平均孕周 (37.8±1.3) 周;初产妇121例, 经产妇49例;剖宫产75例, 阴道分娩9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周、产次及分娩方式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胎儿分娩后, 对照组产妇给予宫缩素10 U, 肌肉注射, 同时静脉滴注宫缩素20 U;观察组在胎儿分娩后立即给予宫缩素10 U, 肌肉注射;并将米索前列醇400μg, 放入直肠, 深度约为5~6 cm, 需注意的是直肠给药时, 需紧贴直肠膜壁;同时产妇可在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200μg。

1.3 疗效判断[2]

产妇分娩结束2 h后, 出血量>500 m L, 则可视为发生了产后出血。详细记录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 并测量两组产妇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产妇产后出血量可采用称重法计算, 产妇在产时至产后不同时间可使用弯盘将产妇血液进行收集并测量;使用纸垫称重法测量产妇产后阴道出血 (1 g=0.95 m L) 。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7例, 产后出血率为4.1%;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21例, 产后出血率为12.4%,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521, P<0.05) 。

2.2 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 h、24 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产后2 h及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胎儿出生后, 阴道大量出血, 影响产后恢复, 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干预, 可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 威胁其生命[3]。其中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到损伤、胎盘脱落及机体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均可为引起产妇产后出血, 其子宫收缩乏力为主要因素, 占总发生率70%~80%[4]。产妇产后及时给予有效的预防药物干预, 可显著减少出血量, 改善子宫收缩能力, 缩短第三产程时间, 降低产后出血率。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产后及时给予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宫缩素干预,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 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4%, 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为 (5.1±1.4) min, 产后2 h出血量为 (109.4±15.7) m L, 产后24出血量为 (258.7±14.1) m L, 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显著。其中宫缩素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常用药物, 是由垂体产生并生成后叶激素, 可有选择性的刺激产妇子宫平滑肌, 促进产妇子宫收缩能力恢复;但易受胎盘催产素干扰, 而出现化解反应, 止血效果一般。索前列醇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PGE1类似物, 是前列腺素衍生物的一种, 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 主要是通过子宫基层中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发挥作用, 可有效提高产妇子宫肌肉收缩, 药物起效快[5]。一般用药2~3 min可迅速发挥药效, 用药30 min血液浓度即可达到顶峰, 半衰期为1.5 h, 药效持续时间长, 在提高产妇子宫收缩能力及治疗产后出血等方面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明显增强患者子宫收缩能力, 降低产后出血症的发生率, 止血效果理想,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340例无高危因素且足月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70例。观察组给予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宫缩素干预, 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 h、24 h出血量等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梁琴.米索前列醇配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4) :2071-2072.

[2]杨玲.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7) :37-37.

[3]于秀娟.不同缩宫剂对产后出血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 2014, 36 (7) :1050-1051.

[4]易翠兰, 种翠宁, 韦珍.应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7) :7-8.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 篇8

关键词:产后出血,缩宫素,米索前列醇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孕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往往病情危急,出血量大,若不积极进行救治,危及产妇生命[1]。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缩宫素是产科常规的缩宫剂,为垂体后叶提取物中具有子宫收缩作用的物质[2]。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的衍生物,可引起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我们对孕产妇采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本月进行剖宫产术患者120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平均年龄26.2岁,孕周(38±4)周。其中初次剖宫产术100例,再次剖宫产术2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资料在产妇年龄,产次,手术时间,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产妇在胎儿分娩出后给予缩宫素10U肌内注射,肛塞米索前列醇0.4mg,对照组给予缩宫素10U肌内注射。产后出血发生例数采用容积法,羊水流尽后,将容量为400mL的无菌聚血器置于产妇臀部收集阴道出血量。测量产后2~24h出血量。平视玻璃杯刻度,出血量按照1.05g≈1mL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资料产后出血情况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产后2h及24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用药后20min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无明显不适。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迅猛,难以掌控,预后差,是产科预防和治疗的研究重点。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而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占产后出血发生例数的70%-80%[3]。加强子宫收缩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后2h出血发生率最高,但产后出血量多源于第三产程。产后出血缩宫素是宫缩乏力的常规药物,有价格低廉,疗效快等优势。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刺激子宫平滑肌胞浆的缩宫素受体,间接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缩宫素个体敏感性差异大,临床对缩宫素及其他宫缩剂不敏感的产妇,发生严重的产后大出血,继发失血性休克[4]。

米索前列醇为合成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能软化子宫颈纤维组织,收缩子宫平滑肌,通过促进子宫创面的胎盘血窦迅速关闭,尤其对第三产程最敏感,使产后出血量减少。广泛用于早孕期流产,特点为口服有效,吸收快,半衰期较缩宫素长。前列腺素F2a是发动分娩的关键因子。外源性米索前列醇为前列醇腺素F2a同功异构体,促进子宫收缩功能较PGF2a强10倍[5]。少数人米索前列醇用药后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一般用药后次日自行好转。本组研究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本组采用直肠给药,避免了口服首过效应。吸收良好,经直肠黏膜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同时避免了口服产生的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米索前列醇对心血管无不良反应。因此可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对缩宫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者的产后出血[6]。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使用,二者产生协同作用。大大缩短第三产程时间,保持产妇良好的子宫收缩功能。联合用药降低了用药风险,提高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实验数据表明,二者联合应用2h,24h出血量及第三产程、时间均优于单独使用。

总之,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预防产后出血有效,方便,安全,费用低廉,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良反应少。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莉君.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效果比较[J].药物与临床,2011,18(29):74-75.

[2]勾小琼.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剖腹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1,19(8):294.

[3]Breathnach F,GearyM.Uterineatony:definition,preven tion,nons-urgicalm an agement,and uterinetam ponade[J].Sem in Perinatol,2009,33(2):82-87.

[4]刘雪燕.米索前列醇,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研究,2011,9(36):368-369.

[5]Hofmeyr GJ,Gulmezog lu AM.M isoprostol for the preventionandtreatm ent of pos tpartum haemorrhage[J].Best Pract Res ClinObstetG ynaecol,2008,22(6):1025-1041.

上一篇: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下一篇:革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