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5-03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10篇)

篇1: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红,龚敏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出发,提出大学物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科研成果

1. 引言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非物理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上所讲授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方法,是非物理各专业的同学们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对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理学不仅能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普遍觉得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同时,由于理工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实际应用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生就会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改革方面,大学物理学教材压缩了经典物理学内容,增添了反映物理学新发展的新内容。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激光、超导、等离子体与受控核聚变等。新知识点增多了,介绍前沿科学的内容增多了,与中学物理相比较,大学物理更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非物理各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物理教学也应作必要的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

2.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内容上和学时安排上,我们适当增加了科学前沿内容的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不易接受,产生厌学情绪。增加了新的科研结果后使内容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结合本人申请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课题“激光等离子体电离度与布居数的研究”,在讲课时增加了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运动规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激光等离子体的研究是激光聚变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等离子体是高温下物质的一种状态,电子温度以及电子密度的诊断是等离子体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新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内容如何改动,由基本电磁现象的发现、测量、分析、类比与猜想,到电磁现象基本规律的发现与应用,最后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基本框架仍保持不变.大学低年级基础课教学,我们认为不仅应该重视综合、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练,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探究教学法,从科研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纽带,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的教学方法;是以围绕课题、引出假设、试验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提高为主线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法;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能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将一些通常都要讲授的计算结果有意识地延伸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着重介绍其物理思想.如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原子核模型的建立,场致发射显微镜等。同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对称性在整个物理学中有根本意义,因而在讲授电磁场的课程时,为了使学生将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我们突出了空间对称性的分析,讲授时先给学生只着重讨论球对称性,平面对称性仅作简单论述,轴对称性则有意略去,甚至不给出圆柱形电容器电容的公式,但却在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中有许多这方面的题目.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给学生留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教学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上采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因为课时有限,我们就将容易理解的问题布置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使课堂生动有趣的学习更具探讨性、研究性。例如,在讲授电磁学部分“场”的概念及“场”的规律时,可就有关对称性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科研渗透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

科研渗透到教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的必然趋势,科研带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的重要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参与热情。物理学的进展激励着其它学科新方向的研究,反过来,其它学科中的新问题也等待着物理学来解决。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也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科研一般来说要解决的是较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某个课题的理论上的创新,有些是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而大学物理是基础课教学,课时少、内容面广、量大,怎样把科研与教学在有限的学时中统一起来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关键是在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意识地应用科研成果,特别是要积极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此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现代化。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科研成果分散到教学的全过程去讲授,将一些成果反映到教学中以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热学》范围看,我在给一年级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的热学课程时,结合本人的科研项目-----“WCA状态方程的研究”,向学生强调状态方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突出当前热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在讲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内容进行剖析,例如在研究高温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时,让学生知道在实际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是要考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运用新的状态方程例如WCA方程进行研究,使学生懂得所学到的书本内容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应用到科研当中必须有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授“输运过程”一节时,结合自己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的论文Analysis of Charge State Distribution by Non-LTE Spin-orbit-split-array Collision Radiation Model说明在等离子体的研究中应用输运理论的必要性,它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这样使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而且在不同的领域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书写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专题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物理教学研究、问题探讨等。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查找参考文献、如何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文献调研、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物理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即以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游,精要新颖实用,大学物理,第24卷第4期,2005年4月

2.叶建柱, 应向东,论大学物理教学与辩证思维,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5 No.2, 2004年4月

3.马文蔚.物理学教程(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121152.5.赵凯华.普通物理学课程的现代化问题[J ].大学物理,1992 ,11(9):6.

篇2: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

1、在观察与想像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像,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像、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这些直接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孩子们眼前展示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作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他们会怎样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有一回我问孩子们:“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孩子们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孩子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孩子告诉我,自家养有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小鱼的梦》一文,孩子们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

2)想像,为思维插上翅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像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像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像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像,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其实,激起孩子的想像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像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像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像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枝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像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冬天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小小的船》一文,有学生提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个说法不对,我看过书,月亮其实挺大的,坐在月亮上,可能不光是看到是星星和蓝天,难道月亮上就没有其它什么了吗?”我很快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

篇3: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我国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背景之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看重员工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明白一个道理, 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的大学都十分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相对而言我国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就比较尴尬, 大学物理的课时本身就比较少, 分组实验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留给演示实验教学的时间本身就更少, 加上实验仪器搬动麻烦, 年轻教师更擅长多媒体教学, 因此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都以教学课件的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此外, 由于经费的原因,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演示实验室建设中投入的较少, 且起步的比较晚, 实验室数量及演示实验设备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投资,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也开始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但总体而言进步缓慢。

二、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潜能。下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大学物理演示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 创新教学方式

演示实验主要有两种教学方法即实验室演示和课堂演示, 实验室演示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次展示几个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时间比较短, 教师也没有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的观察浮于表面, 许多细节问题被忽略, 且学生记忆力有限, 很容易将几个实验的步骤记混, 缺乏讨论分析, 学生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课堂演示需要搬运实验仪器, 教师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总而言之, 演示实验流于形式, 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能够改变教学方式, 在演示实验教学之前, 可以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可以随机提问, 并将提问结果计入平时成绩之中;对于一些不具备危险性、技术要求较低的实验, 比如完全弹性碰撞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实验比较复杂时可以将操作步骤进行分解, 由学生自己完成关键环节的操作, 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针对实验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实验中相关知识点,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创新演示实验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 许多院校已经开始积极建设演示实验室, 实验仪器的配置也更加完善, 这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学校还应该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定时开放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时间观察一些自己还不清晰或者比较感兴趣的实验;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尝试着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大学物理实验课时被压缩, 演示实验教学时间有限, 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就直接忽略了演示实验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实现教学效果,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十分不利。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课程结构, 对于一些重要的、稍微复杂的实验安排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演示实验室观察探究、思考, 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段内进行观察探究。

以往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 但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 网络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此,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实验网络空间, 将演示实验的教学资源上传到该网络空间之中, 供学生进行查阅、下载,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此外, 大学演示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 为了保证师生的使用,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校正, 确保它们都能够正常运行。

结束语

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内容, 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在大学物理演示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仅为相关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两部分, 实验教学是高校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桂, 黄小益, 姚敏等.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 2014 (05) .

篇4: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大学物理;创新思维;物理教学

一、大学物理与创新思维

大学物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基础物理的进一步诠释,并结合观察和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现代物理教学理论中指出,物理科学的观察力和物理思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从学习策略和实验策略方面来看,创新思维对物理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思想;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掌握事物原理。所以说,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

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于书本知识是较为独立的素质能力,要比理论知识更持久。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课本内容的重要性,学生还是处于“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学习状态。高等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战场,没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将很难取得成就,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成为大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问题。

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序化组合,让学生对物理产生逻辑性理解,透过固化的文字表述看到真正的物理。下面就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一些讨论:

1.观察和提问是创新的基础。针对物理实验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能够通过问题求解来验证,是最好的创新过程。比如说电学学习就可以从历史发现入手,从18世纪库伦的电荷理论,19世纪的安培电流理论,再到奥斯特电磁理论,通过历史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的理论联系。电流在通过导线时会发热,也就是电流的热效应,那么电流是不是还有其他效应呢?奥斯特在试验中展开了大胆的猜想,通电导线和磁针是不是会产生特别的现象?于是他通过通电导线与磁针的变化现象,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子,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比如可以让学生预测电流磁效应的规律等。学生在设想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将零散的内容有逻辑地衔接起来,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

2.合理分析物理逻辑。大学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逻辑性思维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思想。物理从根本上来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针对知识的提问是很好的引导。比如“电磁效应”一章,已知通电导线具有磁效应,那么磁能否产生电流?磁效应产生的电流又具备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的磁效应,了解了电流在空间内产生磁场后,针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就提出的问题有逻辑地将电学知识和磁学知识联系起来,物理知识体系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有了这样的物理逻辑思维,学生对于很多物理规律都能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够提出更多样化的方法。

3.类比学习法。物理所研究的自然界物质规律有许多都有相似性,所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某些物理规律,学生通过类比推理从已知推及未知,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由“力在时间上的积分是冲量”类比得到“力在长度上的积分是做功”,又如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量是电流等。一方面,类比推理的方法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物理的学习。

4.讨论与交流。讨论交流的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知识求解的创新过程。学习前的讨论题,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前,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发现更多的内容;课堂上,针对某一物理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能及时自查,捋清思路,方便对后续内容更好的理解。比如在单缝衍射的试验中,光波通过狭缝发生衍射,光栅每条狭缝产生的衍射图像应当是相同的,那么如果没有发生干涉现象图像应当是怎样的?光源如果不相干图像又會是怎样的?学生在观察后,结合理论分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共同讨论,在不断修正和完善后,最终建立起一套比较合理的理论说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针对现象展开多角度观察,综合起来进行创新思考,结合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完善思考过程,为创新思考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闫雷兵,田丰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

[2]王小涛,徐波.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3]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 .

[4]王利霞.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04).

篇5: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关键字:创新、引导、培养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教师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要勇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穆勒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探索的课题。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南时报.2007.10.30

篇6: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篇7: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4-01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和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起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在实施新课改标准后学校都开始注重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过度追求新奇的方式而忽略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过度追求全面而忽略培养的重点,过度追求质量而缺乏熟练性。也有一些教师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过度重视一题多解的数学模式,但并不重视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1.教师方面,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法

大多数老师重知识传授,重机械训练,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趋向单一性,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多数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从教学各个方面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发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败笔。

2.学生方面,处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就是多做题,沉浸在题海里,就像大多数的参考书也就是取名叫“题海”,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背公式、背定律、定理,对同一种计算题反复打磨,最终来达到考试高分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有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僵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先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1.要强化数学思想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翅膀,拥有它才能在数学的天空里翱翔。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学思想的强化。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一般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数学能够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等。数学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促进了实践使实践实现最优化。如数学定理和公式都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而来的结晶。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没有情境,数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要重视教学情境,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创新和实践,以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与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感觉和实际的数学应用能力。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逻辑思想,判断数学公式和定理是否应用合理在证明推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每步都有理有据。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严谨性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综合与渗透提倡学生进行反向思考、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尽量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正确、阐述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要致力于长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思维,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祖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2

[2]刘艳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学周刊,2015.27

[3]刘德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篇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与文本意旨达成共鸣。例如,笔者在教学 《司马光》 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逐渐走进文本的过程。 在表演之后,让学生向司马光说几句心里话,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 司马光,你真棒,我却只知道贪玩, 没有看到自己有掉进水缸的危险,多亏你机智地想出办法,才挽救了我的生命;有的学生说,司马光,你急中生智,救了小伙伴,我却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出了问题只是想去叫大人来解决,而去叫大人也会耽误时间, 小朋友的生命会更加危险;有的说, 司马光你太伟大了,在危急关头,我们对同伴溺水感到束手无策,只是处在恐惧当中,你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解决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会置身在具体问题中去积极思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想象也不会产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来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 《乌鸦喝水》 一文,教师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了乌鸦喝水的动态过程之后,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 乌鸦除了用这种方法喝到水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能够喝到水呢?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在盛水的容器上钻上小孔,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瓶子歪到一定的角度,让水流出来,还有的同学建议乌鸦用比瓶口小的容器来提水喝。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这些想法不一定切合实际, 但毕竟是学生想象生长的萌芽,教师应该备加呵护并加以充分肯定。再如,教学 《狼与小羊》 一文,课文最后:“说着,狼向小羊扑去”一句话,给语文教学留下了艺术空白。抓住这个艺术空白,教师问学生:“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是怎样呢?”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山下面去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个场面,并让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学生们反应相当踊跃,有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身, 狼撞到羊后面的树上,受伤了。有的学生甚至说,狼扑向小羊的紧急关头,突然听到一声枪响,狼一头栽倒地上,原来狼被隐蔽在树林后的猎手击倒了。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遵照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 一文,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解历史背景, 然后让学生泛泛地阅读。教师的一味灌输剥夺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机会,问题意识无从产生,创新思维也难以形成。教师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新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对课文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利用网络教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网络课堂教学实录等在课外对本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预习。 在正式学习本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学生对本课的生字新词及相关历史知识都有了较好的掌握。课堂上,教师只是整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展开充分讨论与探究。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火药也是中国发明的,为什么侵略者却用它来打开中国的国门?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却引来外国列强的侵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强盛,才能有效抵御列强侵略, 才能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

篇9: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 创新思维 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新时代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应是联系书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纽带,是与理论教学和大学物理分组实验平行的第三级[1],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介绍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大学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非常重视,都已将其引入基础教学中。演示实验内容涵盖了力、热、光、电等70多个实验项目,充分演示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些实验项目与人类日常生活相贴近,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物理规律浅显化,更容易被学生感知和接受。演示实验设计简单精巧,易操作,稳定性好,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2]。

三、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能性

创新思维是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其本质特征是突破和创新,突破陈旧观念理论的局限,开辟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领域[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就其本身课程特征、教学目的、实验内容来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极其有利。

1.物理演示实验课程本身具有创造性。物理学本身就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实验作为科学理论检验标准和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创新精神。在漫长的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科学家不拘泥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是运用创新思维挣脱旧框架的束缚完成一次次人类的飞跃[4]。爱因斯坦正是敢于对前人观点提出质疑,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时空观,建立了相对论时空观。

2.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物理具体知识内容重要。例如:德国KPK大学物理课程所蕴含的类比法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在实验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开放思维、拓展思路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将问题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物理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为其提供良好的探索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普氏摆演示实验仪,该仪器利用人眼的视觉差异,使得实际在平面摆动的小球看起来像是在做立体的逆时针的圆锥形摆动。课后有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制作了创新实验。如何能让小球做顺时针立体形式的摆动呢?学生把光衰减眼镜片反转了180度,结果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小球果然听话地做顺时针立体形式的摆动。虽然这不是多么伟大的创新,但这绝对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思维的开端。

四、如何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但是往往处于一种大学物理附属品的尴尬地位。由于演示实验课时少,学生多,投入经费少,实验仪器数量有限,因此演示实验教学多以集中演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根本没有时间讨论、发散思维,更何谈创新。因此,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探究新型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1.教学方式探索

(1)演示实验课上每演示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应留出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则可以课后分组进行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多讨论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2)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实验现象,提出和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创造性改进实验装置或重新设计制作实验装置,认识到获得相似现象的方法并非唯一,切身感受到实验方案的多样性。

(3)建立自由创新的实验环境,营造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以美国贝尔实验室为例,贝尔实验室研发环境是自由、开放的,它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和研究方向,给研究人员自由空间,发挥想象,自由的表述学术观点,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开拓思路,为深入研究注入灵感和活力[4]。最重要的是贝尔实验室能够容忍研究人员的失败,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继续研究,正是有了这样的研究环境,使得贝尔实验室多年来在通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应吸取经验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创新实验环境。

2.教学模式探索

(1)建设物理演示长廊实验,建设物理探索演示厅,创建课外学习探索的良好环境。当然这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支持,对所在学校的财力有一定的要求[5]。

(2)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演示实验室定时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充分时间来研究在课堂演示中没有时间操作的实验。建设演示实验网络空间,可在教务处网络平台上实现预约,也可下载手机客户端预约软件APP,或建立演示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完成演示实验室的预约,这样一来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例如校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大赛等,吸引大批优秀的学生参与进来,既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下放设置一些科研题目。在演示实验室中设置一些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题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研究仪器和材料,养成查阅中英文科研文献的好习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准确表达实验结论的语言驾驭能力,同时能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结语

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积极探索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金桂,黄小益.姚敏,等.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2014(5):22-25.

[2]鲍志刚,杨慧琴.工科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99-100.

[3]李彬.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科技教育.

[4]张丰强,余仲秋.漫谈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篇10: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内容提要: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多形式、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中很好的把握契机,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会使德育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德育 ;新课标 ;思想品德;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巧妙设问,激发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发现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团结力量大》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用自己事先准备的20根同样的棉线,试着用力拉。先拿出10根,一根一根地拉,结果棉线很容易被拉断。然后再让学生拿出10根同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可是无论如何也拉不断。于是,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产生了疑问,大家都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同桌互相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思考与探讨,学生 认识到:一根棉线力量小,容易拉断,许多根棉线合在一起力量大,不容易拉断。学生初步感悟到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像这样,真正使学生置身于“再创造”的情境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画了“道”,学生跟着“走”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切实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和创新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大胆求新,促进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联系“思品”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如教学《节约水电》时,可联系实际针对我们身边一些不节约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比如说2010年3月19日,当温总理到我们芳华镇菜官营村时,群众递水给总理,总理却说:“我不喝了,你们的水太珍贵了”。面对旱灾,总理是如此的坦然。学生经过讨论后,对节约水电,都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比如对于学校里的水龙头,有的学生认为,可在水池边写一块牌子,写上:请节约用水。有的则认为,再设计一个定水量的水龙头,水放到一定程度就停了。还有的希望水龙头能像门一样见人就开。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大胆地说,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维碰撞的活动场所。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四、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我先启发学生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模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教学《我爱花,我爱草》一课,我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画面:鲜艳的花朵因遭到采摘而流下伤心的眼泪;青青的草地因受到践踏而皱紧眉头;挺拔的小树因受到摇晃而奄奄一息,伴音(小树的自述):“我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可有些小朋友很淘气,经常摇晃我们的小弟弟,害得他们断了根、驼了背;还有些出孩子喜欢在我们身上刻刻划划,我们的伙伴经不起痛苦的折磨,渐渐死去。真叫人痛心呀!”同学们看着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听着树木悲伤的诉说,很快进入我创设的情境,从而产生毁坏花草树木可耻,爱护花草树木光荣的情感。

五、运用赏识激励,使学生乐于创新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六、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教学《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一课,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要美化社会生活、必须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为此,课前我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在公共场所观察破坏公共环境的人和事,用简单的语句记下来或者画下来。课堂上,让学生一起交流课前所观察到得破坏行为,并展开讨论,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到公共场所,捡废物、垃圾,劝阻破坏环境卫生的人,可对一些乱扔垃圾的人进行现场采访,或者张贴事先写好的标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冲出课堂,走进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0分钟,课前,学生自己去公共场所观察、记录,使思想品德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所扮演角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无不发自内心。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捡一捡、劝一劝、写一写等活动中深化了道德认识,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450字保护地球的作文:珍爱环境、保护地球下一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