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文言文审美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022-09-11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搞好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从蕴涵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 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 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1 激发审美情趣, 使学生的体验文言文学习的审美愉悦

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是无可否认的, 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时间的推移, 世事的变迁, 文化背景的变化, 造成了文言文与当今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力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导致其畏难情绪的产生, 主观能动性的萎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文言文教学中, 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 充分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 它不是水中月, 雾中花, 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 这些因素, 沉积千年, 历久弥笃, 它们在散发着光彩, 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 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情、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位的做法还普遍存在, 令学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增些品位增些风采, 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 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 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 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 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 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的统一在一起的。

惟其如此, 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但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 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 我们从事教学活动, 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涵其中的美的要素, 让文字之美、人格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 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 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 有《风骚》并举, 有百家争鸣, 有汉赋铺陈, 有唐宋古文, 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 或律或绝, 五彩斑斓, 绚烂多姿。

文言文的发展源远流长, 其间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 语言之美, 恰似那清流, 那急湍, 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占据了极其大的比重, 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入选篇目诸如《三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黔之驴》、《出师表》、《始登西山宴游记》、《曹刿论战》等等, 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 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 这些文章, 或音韵协调, 或整散结合, 或写实朴素, 或比拟夸张, 或气势磅礴, 或娟秀优美, 或情景交融, 或直抒胸臆, 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 如能把准文体特点,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领悟, 倾心陶醉, 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味。

2.2 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审美过程中, 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 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 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 也是其魅力所在。初中文言文中, 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陈涉世家》中陈涉的形象, 就很值得品位。通过对在紧急关头人物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 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其性格特征, 从而情感得到陶冶, 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 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 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 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 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 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 更有甚者, 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 变教学为搬教参, 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文言文教学, 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 而绝不是搬运工。曹刿的深明大义、机智沉着, 诸葛亮的呕心沥血、忠心可鉴,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所有这些人物, 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 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神采飞扬时, 我们的教学, 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2.3 接受情感美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情感美犹如一朵浪花, 常开不败, 留香千载, 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 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 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 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的主动的阅读,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去走进作品, 去同喜同忧, 共乐共怒, 更进一步, 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 产生共鸣, 产生向往之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诸葛亮写《出师表》, 为解北伐之忧, 以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责”;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共享“政通人和, 重修岳阳楼”之盛举, 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这些情感之美, 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彩﹗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能抓住这些闪光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美的熏陶, 思想美的教育, 那一定是件其乐融融的事吧。

3 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兴趣

即使是未接受教育的幼儿, 也会对鲜艳的色彩作出本能的兴奋的反映,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当然, 这也并不是说, 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 我认为, 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 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它因事生情, 能生动导入, 能激发情感。

读, 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最为关键的方法, 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 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朗诵读, 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论, 即组织小组讨论, 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 进行师生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愈来愈明, 认识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 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 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 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之, 在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中, 必须有一个前提, 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 必须是主动的, 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如能抓住这个前提, 那么,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 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摘要:搞好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从蕴涵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 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

上一篇: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下一篇:陇东民间美术资源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