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2024-05-05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共10篇)

篇1: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看,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当前社会对学校教育意见最多的是它,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是它,家长意见最多的也是它;从学生一头来看,认为主课中最简单、最容易的是它,但往往学不好、影响自己成绩总分的也是它。爱恨交织,给我们语文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何让学生从这悲观的氛围之中走出来,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让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皆大欢喜的乐园,便成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并为之努力探索实践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现在的教学现状思考很多。我想,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是要求我们教师从教育观念的转化、教育实践的探索,再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推广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改变我们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倡导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实现教育的转轨,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去的传统模式作重新思考:造成今天教育教学上困境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个有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几年的探究和学习中,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具有智力价值和教育价值。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有:

1.注意课堂语言的美。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精炼,读音准确,明晰,且富有激情。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边读边配上音乐,读得很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所渲染的氛围和意境之中,而且当我请学生来朗读课文片断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模仿着我朗读时的神情,“一本正经”地读着,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认真备课,设计提问。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除了用他的热情、活泼、精力外,关键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因为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接推动着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进行,促使他们深入地思考、求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上《药》这一课时,第一课时的导入,我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平时生病该怎么办?很多学生都回想到看病,拿药。我接着继续引导说,看病的结果是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但是鲁迅先生的这个故事中,文中的人物花钱买了认为的“妙药”后,却没有逃脱一死,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都渴望知道这一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我接着说,那么现在同学就开始阅读文章,然后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仔细阅读之下,文章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很好开展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有几个好的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引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是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之一。由于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众所周知,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差。有些学生为此缺乏自信心,甚至厌恶学习。然而要想获得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因,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欲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学习欲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中取得胜利的欢乐。”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力使学生取得这方面的心理体验,使其成为学生渴望学习的动力和树立学习信心的转折点。我的具体做法是:

1.正人先正字。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差生”写的字极不端正。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自卑感,我尝试着从抓学生的写字入手,“字如其人”,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写出的字是端正美观的;而龙飞凤舞,草草涂鸦的字则能反映学生在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上的各种缺陷。我以“心正则字正”来对学生进行规矩教育。

2.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该是自己学习的模范,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的做法又是不合适的。有时候,教师的一种行为表现要比平时的千百句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因而,正人先正己,让学生能够切实从自己这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

也是教授大语文的基础,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真 正的人生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3.适当的表扬。如:对能基本做到预习的学生大做文章,加以表扬;对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高的学生也及时加以肯定;对上课积极认真思考的学生常投去赞赏的目光;对书写有进步的学生作业本在学习栏中展出等,这些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应该能做到的“小事”,我是从不放过对他们的表扬的。表扬,使学生建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力”培养。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智能,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而且也取决于后者是否是认为自己是个学习者,能成为聪明人。因此教师要善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会学生“学习——记忆——实践——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成为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做到: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比较和归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常建议学生做学习卡片和摘记,不断积累词汇和常识,帮助记忆。科学的记忆可以使知识更系统性,使学生的所学基础更扎实。

2.使学生由“学会”和“会学”变为“爱学”。授课不是把学习之酒往消极的空瓶中倾注那样灌输知识,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教师的好坏就无关紧要了。因为任何一个装满的罐子都能注满许多空瓶子。而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消极的窗口,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错误的。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爱学”。教师决不可偏执于“灌”,一味地“喂”,要把教师懂得的变为学生懂,这需要中间的一环——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在多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悟出文道。学生在摸索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3.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自己做老师,自我减轻负担。学习必然会有负担,因为知识变为能力的途径是实践。训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负担过重,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而主动求知欲望的淡化和学习兴趣减弱,将成为学生完善智能结构的极大障碍。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对此,我不仅自己不搞题海,而且我把作业的布置权利适当地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平时的小测验,学生们做着自己出的题目,没了恐惧感;由于有些学生“守口”不严,泄露了题目,一些“差生”便拼命复习,每次考试都能考出一个较好的成绩。灵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没了对学习的厌恶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篇2: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是大有益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通常采用以下做法:

1.1 浏览教材,做到眼到心到,心到之处可以在文中圈点勾画。

1.2 结合预习提纲和课后习题:教师拟出预习提纲,并预设几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惑。尤其是应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仔细阅读教材,反复推敲,寻找答案,做好记录,留与课堂上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这些预习不但能够有利地促进学生自学,而且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师教学活动,集中学习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多问“为什么?”。

2.1 树立质疑信心。

有的学生由于自己基础差,知识面狭窄,不敢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告诉他们能提出疑问就是好学的表现。接下来教师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质疑。教师的热情肯定、鼓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质疑信心。

2.2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孩子的自尊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尊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采取什么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如果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有胆小的学生,就说你是个胆小鬼。作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去帮助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耐心和恒心,坚持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3 给足质疑的时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应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后的乐趣。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课堂气氛必须是宽松、自主、和谐的,而不是单一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做为重要任务。

3.1 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如花,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亲和,能够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3.2 幽默一点又何妨?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再是板着面孔说教,课堂上恰如其分的幽默,只会使你的魅力指数不断上升,使你的课堂更轻松诙谐,极富吸引力。

3.3 让你的课堂更民主。

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3.3.1 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渠道中获取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

3.3.2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3.3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3.3.4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敢创新,真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教会学生作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听课结束之后做个有力的小结。教师的小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学会课堂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对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小结的方法呢?

4.1 “放电影”.。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梳理知识结构。能够抓住文章精彩镜头进行复述,强化重难点,在头脑中形成影像。

4.2 关注板书。

老师的板书有系统板书和辅助板书之分。前者能体现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包括着重点知识和其间的联系。这正是小结的依据。教师应教会学生关注板书,并从系统板书中摘抄,做好书面小结。

4.3 交流心得。

教师作为话引子,谈上课感受,进而激发学生轻松交流学习心得的欲望。这里的心得既可以是学习感悟,也可以是经验交流,还可以是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毕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只要是有益的,教师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尊重。学生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小结,理解、消化的过程。

篇3: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方法初探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积累,分组教学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愈加重视。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素质方面比普通高中低, 年龄上又正经历着心理和身体都急剧变化的阶段, 因此总体上呈现低幼化的特征, 学习上灵活性强但基础不够扎实, 课堂表现力差, 而语文教师所能采取的教学方式又十分有限, 针对当下的现实情况,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探讨

(一)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应缺失。然而在中职执教两年多来,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中职语文课堂问题颇多。在参加各种培训以及与同仁交流的过程中, 也发现中职语文课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中职语文课存在课堂气氛不浓, 课堂纪律差等问题, 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 对语文课的教学也不重视, 甚至认为语文课是“副科”, 上语文课就是上“休息课”等问题。还有的学生则认为来中职是学技术的, 只要技术学好了, 语文学与不学都没有关系, 反正期末考试教师也会给他打及格。种种情况导致学生参与率低, 配合度不高, 课堂教学困难等现象。

(二) 原因探讨

1. 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

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较差。从小学到初中, 初中到高中, 高中到大学, 均是通过层层选拔的办法来确定生源。从初中到高中, 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中考, 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就得以进入普通高中乃至重点高中继续学习, 而在中考中成绩不理想的, 分数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就只能选择一所合适的中职学校, 学习一门技术。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原本的基础较差, 又遭受了中考失败的打击, 对学习的兴趣自然降得更低, 很多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弃学的心理, 于是, 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

2. 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 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虽然是必开课, 也占有学分, 但学校并没有把语数外提到与专业技能课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很多学校认为来职业学校重要的是学会和掌握一门赖以求生的技能, 而语文作为文化课, 就显得无足轻重, 只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就可以了。这在学校的考核方式体现得比较明显, 比如, 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考核构成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 但专业课是只要卷面成绩不合格, 就需要补考, 否则就影响毕业证的发放, 文化课就只需要最后总成绩合格就行了。这就意味着如果某学生的语文课期末考试成绩不合格, 但可以通过平时成绩来填补, 只要最后总成绩合格, 就不影响毕业证的发放。更有甚者是允许每学期有一门或者两门挂科, 只要总学分够就没问题, 但挂科的科目不能是专业课, 那就意味着如果允许挂科, 那只能是文化课不及格。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 学生为了拿到最后的毕业证, 必然加倍重视专业技能课, 而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文化课。

3.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是否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中职学生都有“我就是来学技术的”想法, 因此他们对教材的要求和普高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希望教材能更多地联系他们生活的实际和工作的现实情况, 而非单纯地欣赏文学、学习文化知识。同时,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起普高学生来说稍差, 所以教材的难易度也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比如高教版的《语文》 (高三拓展模块) 中, 有两个单元的古文学习, 这些古文在普高来说都是必学经典篇目, 比如《过秦论》、《鸿门宴》、《阿房宫赋》等, 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本来基础弱, 这些古文篇幅又长、距今年代较久远, 不要说理解, 让他们完整地通顺地读一遍都很困难, 这就更难提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反而增加了他们对古文的抗拒性。学生的抗拒和不配合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4.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 中职教师和普高教师相差无几。采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诵读法、讲授法等。在教具的选用上也无非是PPT、影音视频等。对学生来说, 上语文课就是坐在下面听教师讲, 或者观看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音视频。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完全是“被学习”, 对语文的兴趣提不起来, 于是课上讲话、玩手机、睡觉甚至吃东西等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现象层出不穷。课堂纪律不佳又反过来影响教师执教的热情, 教学效果甚微。

二、两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效果反思

学生的生源问题、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材的选用都非短时间所能改变。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只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 进行调整, 以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 重视积累, 分享经典

1. 情况描述

在执教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中职学生基础薄弱, 文化知识积累严重不足。比如在平时测验中, 当学生遇到填补名篇名句这类送分题型时, 失分情况很严重。有的是因为背诵不出来, 答题纸上就一片空白;有的是记得模棱两可, 呈现的答案要么是驴唇不对马嘴, 要么是出现错字或别字。

2. 原因分析

学生文化基础差, 语文功底薄, 积累太少。

3. 对策选用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增加其积累量是必须的。但是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于是要求学生每一节语文课都积累一句经典名句。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背诵, 笔者安排每次课上以学号为序, 由一名学生向大家讲解一句或一小段自己最喜欢的国学经典或优美句子, 讲解完之后, 再说明自己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以五分钟为限。其他学生则每人准备一个本子, 将经典名句及讲解作记录。教师每周批阅一次, 每月以笔试的方式考察一次积累效果。

4. 效果反思

这个方法同时在三个班级进行, 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开始, 学生表现得不太情愿, 抵触情绪的强弱跟班集整体水平成反比, 语文基础水平较高的班级, 抵触情绪最弱, 反之则最强。而学生所推荐的语段或者句子的难易程度则和班集整体水平成正比。该活动坚持一个月之后, 抵触情绪有明显地改善, 特别是在第一次默写测验之后, 学生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改善。半学期下来, 学生在语文功底的积累上有较为明显的改进。

这个活动还带来了预料之外的收获。由于要求学生自己来讲解, 这让学生主动地搜寻喜欢的名句之余, 也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和表达能力, 而这两种素质对即将步入职场的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另外, 这个活动都安排在课前五分钟, 传统的课堂都是由教师开始, 这次却是由自己身边的同学开始, 学生们都会很关注同学的表现, 因此, 很容易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也利于后面语文课的衔接导入。

当然,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在活动开始之初, 笔者并没有限定名篇名句的来源, 所以有文化底子较弱的学生推荐的句子就可能是一些网络上流行的或者不太具有文化底蕴的句子, 这样就达不到增加有效积累的目的。这在后面的活动中是需要进行改革的。

(二) 重视合作, 分组教学

1. 情况描述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课上通常只有少数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大部分人则显得很被动。每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一部分积极分子。在特意对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进行抽问时, 发现这些学生课前没有按要求预习, 课上也没有认真听讲, 他们只是盲目地在听, 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翻书或执行其他的动作。

2. 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会如此被动, 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基础差, 对语文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感到厌倦。

3. 对策选用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每个小组最少有5人, 最多6人, 其中优等生1-2个, 中等生1-2个, 差等生1-2个。这样, 班上能分成6个组或7个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 记录官一名, 纪律官一名, 小组成员均按1-6号进行编号。组长负责组织问题的讨论、人员的安排、小组作业检查等, 记录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过程、小组人员发言情况以及平时成绩, 纪律官则负责小组成员课堂纪律。小组合作完成的讨论题由小组长指定人员作答, 每次作答人员不得重复,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比如指定由每个小组的3号进行作答, 然后按作答情况给每个小组酌情加分。当然如果某小组出现睡觉、玩手机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 经纪律官提醒仍无效后, 全组成员均酌情扣分。

4. 效果反思

我们按这种方法同时在5个班进行了一整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5个班级中, 2个是高三年级国际班, 3个是高二年级学前教育班。在该方法实行一个月之后, 笔者发现语文课明显比之前活跃, 而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也几乎没有出现, 这可能是因为共同加分共同扣分的规则。由于同一节课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能重复, 于是平时不太愿意发言的学生也要“被迫”发言, 这样, 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总是由某几位积极分子掌控课堂的现象。每月定期召集各班小组长开一个交流会, 反映组员的课堂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一方面能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去学, 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课堂纪律, 而且, 为了全组成员的加分, 基础好的学生会主动地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另一方面, 在后半期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一开始由于课堂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语文课堂形式, 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 回答问题不重复的机制也让他们觉得颇具挑战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觉得每节课课前都要换座位很麻烦, 课堂上随机喊编号抽问的方式也让他们觉得紧张不已, 特别是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为了避免全组成员扣分, 基础较好的学生干脆一肩挑, 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习活动,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熟悉问题的答案, 以备课上教师的抽检。

三、小结

在“上好每一堂课, 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力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精彩纷呈。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试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抗拒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但远不能从根本上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进而解决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如何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亲切可感的, 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的, 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谭颖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科教文汇, 2013 (5) .

[2]周庆明.快乐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篇4:提高植保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初探

一、实验课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植保教学效果

实验课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实验室讲解病虫的识别方法,并观察标本、实物加以对照。然后带学生到附近田间去采集病虫标本,规定每个学生采集病虫标本的数量,并按要求制作成标本。在考核中进行标本的无标签识别等一系列强化措施。边授课边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鲜明生动、更深刻的印象。而及时的量化考核,改变了个别学生不愿动手的弊病,能确保人人动手操作。结果表明,这样做效果良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实验室的标本,以利于下一循环的教学。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植保教学效果

在植保专业教学中可应用的教学设备和资料较多,如电视显微镜、视频展示台、显微照相机、多媒体电脑等,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丰富的教学影像资料为植保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首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植物保护课主要为我校农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其中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直观性极强,传统教学基本是采用挂图、幻灯片和教师的通俗语言描绘为主,但和实物仍有一定距离,并且种类较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形态也容易混淆,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电视显微镜的引入对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帮助很大。教师可通过电视大屏幕将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播放出来,先由学生独立观察并描述,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非常直观,学生容易掌握观察的重点,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发现、观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利用照片和教学资料片可以使病虫害摆脱空间的束缚,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集中展示出来,使教师的比较教学法得以顺利实现。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可举一反三、对其它植物的同类病害、病原物和害虫加以认识进而掌握。

三、搜集与整理教学素材,提高植保教学效果

植物保护是一门实用科学,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是极快的,应把病虫害研究、防治的实际水平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如实反映出来。但是目前各种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许多参考资料都没有记载。因此,及时将这些素材搜集并整理归类显得相当重要。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高质量的素材资料不仅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令人赏心悦目,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者乐在其中。

四、尽量使用新鲜标本,提高植保教学效果

首先,新鲜标本具有良好的直观性。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带上新鲜的病虫害标本,并提前布置学生采集当时当地发生的病虫害标本,供学生在课堂上轮流观察、共同探讨。认真辨认这些标本,使得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印象深刻。如在讲授病原物的表现类型时,学生对“菌核”这一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能出示几种新鲜的菌核让学生观察,学生就能从颜色、大小、形状上准确识别真菌的这种特殊结构。

其次,新鲜标本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不同的植物病害,有的病状也十分相似。如果没有新鲜的标本作比较观察,是很难区别它们的。例如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都造成受叶脉限制的多角状坏死斑块,在实验室都被制作成干标本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极难区分这两种病害。若有新鲜的标本,学生就能观察到其菌脓及灰色霜霉状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篇5: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威奢乡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2012年11月5日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采用的方式有:

(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2)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2-

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反思的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是象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在参与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反思日记、教学随笔)

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指标。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教师的自我画像,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没有信心与兴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

实验过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些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她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时,这些教师往往表现得比较民主,能够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失败时,这些效能感高的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教学是一门行为艺术,每节课都是一次表演。因此,从教师教学的动力角度考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篇6: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 雷 柒

【摘 要】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少,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地理教师应根据新的教育理论,结合各自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值得每一个地理教师思考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转变之一,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但是转变思想并不容易,所以为了让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还课堂给学生。我校近年来进行了大胆探索,大量使用的“68686”小组学习法,从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和学生从行动上带动了思想上的转变,从开始的不敢或是不愿尝试,到现在把“68686”小组学习法变成常规教育方式方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过来,良好的效果又坚定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促进了课堂效果的提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主要途径

我校实施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68686”小组学习法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基本前提

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凡是遇到学习的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由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的小组求助解决,最终的难题才会交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大部分问题在学生内部就得到了解决,即增强了学生个体的思考能力,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因此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增,在课堂上就更加愿意积极思考,从而整体的课堂效率就更加高效。

四、让地理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地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

我校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要求课前各组学生广泛收集相关地理现象,在课堂上运用地理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所以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多运用发生在当地或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地理过程和原理,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一些相关问题,即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律时,学生就能根据课本知识解释我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原因。甚至能预测未来几年我市功能区的分布变化。

另外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五、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虽说使用“68686”小组学习法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退居次席,发挥出“主导”的作用,但这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减少,而是在课前备课时需要准备的更加充分,才能满足课堂上学生的“突发奇想”,才能起到主导的作用。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提前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尤其是有的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确实基本功扎实,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教育方法随之改变。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浅谈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72-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它是医学课程基础中的基础,与医学各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人体解剖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解剖学教师,面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医学的日新月异,如何适应现实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为此,本人就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几点看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应该听从教师,教师应该管住学生,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显然这种课堂氛围无形中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他们才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教师要注意搭建好学生参与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对一些较为浅易的教学内容,要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解疑加以掌握,对教材中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要多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加以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化难而易。我在本门课的教学中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地把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已讲授过的知识去分析、去判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注意以主带次,讲章节要领,宏观功能状态,辩证求实应用,做到具有趣味性。既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展示科学的认识过程

作为解剖学这门形态学科,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外,关键是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适用于本学科特点的学习环境,这是由形态学教学的直观性所决定的。“形态”顾名思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学习中要做到让学生真正观其“形”,识其“态”,只有通过实验教学的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现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的飞跃。所以说,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才真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最丰富的场所,同时,也是训练他们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唯一场所。培养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兴趣

现代教学思维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认识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调动学生手、眼、耳、脑并用。既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又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更好地发挥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统一起来,更好地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潜力

在进行理论课教学中,应打破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思维少;学生看得多、动手机会少;老师付出得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得少的模式,要普遍实行减少讲授时数,精选教学内容。课堂讲授要求:一是突出重点,讲清某些基本理论、概念或规律,为学生自学打下基础;二是使学生领悟到某个理论、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实验依据,借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PLC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初探

关键词:PLC,教学效果,项目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

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已经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

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习品质相对较差的现象,他们的学习毅力不强,原有的基础知识不够用。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这门课呢?经过摸索和尝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用更灵活的方式,激活学生创新的“源头”,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喜欢课堂,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应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同时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身的实践探索。

一、项目式教学法——在“做”中学

原先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数是传统的教材,先讲概述、原理,然后是基本指令、应用、操作、高级指令等,层次分明,由简入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是按照书上的顺序一章章往下教,课堂教学还是用“三段式课程传统模式”的教法,长此以往,学生就越来越厌学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无法真正联系在一起,最后学生可能连最基本的指令都无法真正掌握。随着课程的改革,项目式教学在职业教学中越来越受欢迎,而学生现在所用的PLC教材也改变了以往的模式,采用一个个具有针对性的项目作为每章的任务,同时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指令等渗透到每个项目中。PLC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积累经验,并能够促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可以说,项目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PLC实验室采用的是三菱FX系列的PLC,对于学生来说易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两节理论两节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以下几个项目为主: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控制、运料小车自动往返运动控制、物料自动混合控制、喷水池花式喷水控制、隔号运行控制、七段数码管数字显示、机械手抓放料机构控制、交通信号灯控制、两组灯分别闪烁控制、信号灯控制、步进运转控制器、设计PLC控制通风机监控系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修改。

下面,笔者以交通信号灯控制为例,来说一下项目式教学在PLC课程中的应用。这个项目很吸引学生,交通信号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学生不知道这个交通信号灯用PLC是如何来准确控制的。所以,当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课有用武之地时,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提出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要求如下:(1)东西方向信号灯工作过程是:绿灯G1亮20s,闪烁2s,黄灯Y1再闪烁3s,之后红灯R1亮25s;(2)同时,南北方向信号灯工作过程是:红灯R2亮25s,之后绿灯G2亮20s,闪烁2s,黄灯再闪烁3s。(3)按下起动按钮SB,交通信号灯系统开始工作,并周而复始地循环工作。

其次,让学生列出、写出I/O分配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这里学生必须要有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以及以往的设计经验,来正确写出下面的表格。

接着,学生绘制I/O接线图(如图1)。接线图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这步中经常会出现连线错误,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而学生在检查错误的过程中很难发现这点,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适时提醒学生,并让学生在纠错中掌握正确的操作。

最后,要求学生设计出交通信号灯控制的梯形图(如图2)。这步至关重要,可以检验学生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否真正掌握。

二、角色互换法——在“讲”中学

角色互换法是请学生做“讲师”,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将某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梯形图、实验结果等展示给其他学生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前提是学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种方法在PLC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时,笔者选在课程理论内容全部完成的最后阶段使用,因为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编程的方法有步进法和经验法,所以针对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时,很多学生都不敢上讲台讲,他们对自己不自信,怕其他学生嘲笑,笔者就采用鼓励式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上台,让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该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结果。第一次上台的学生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会出现讲得有点乱的现象。但慢慢地,上台讲的学生多起来了,而且他们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实施下来,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在学生讲完演示结果后,笔者还视情况让其他没弄懂的学生进行提问,由上台讲的学生进行解答,若学生解答的过程阐述的不够清晰时,教师适时进行一定补充、归纳、说明。

在准备上台的过程中,为求良好表现,学生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会主动去钻研,去自主求索,这样的学习内在需求,客观上促进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其他同学在听同学讲课时的感受与听老师讲课不同,他们会听得更投入,会很自然地发问,因此听课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地让位,不仅让使学生体验到了做老师的感觉,而且让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让他们能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PLC课教学效果方法多样,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讲”中学,就一定能提高PLC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朝阳.互动式教学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篇9: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一、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和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是主要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在学生自觉自主地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要学好英语,兴趣的培养是最重要的.然而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及单词量的增多,学生会逐渐感到英语不是那么简单,甚至产生讨厌学习的心理,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怎样才能保持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呢?

(一)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使教学充满生机,因为形象化的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常常在一些题目的教学前做一些文具.学生们看到很感兴趣,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样,教学过程轻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受益非浅。

(二)设计精彩的导入.新课堂引言可采用英语歌曲引入,巧设悬念,讲故事等,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了,很想知道老师下面讲什么,学生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学生会理解吃透老师讲的内容,效果就可想而知之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习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和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各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为各个层面的学生设计好适合他们的教学任务.这样所有同学都能有展示的机会,层次较低的同学完成简单的任务,让中等的同学完成适中的任务,优秀的学生完成高难度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他们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问题的设计可以针对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还要根据文章的难易度来确定,如果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样一来,就相当于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就更有信心.

三、传授方法,培养思维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经渔,则终身受益.这是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改变学习知识这一简单需求,从教师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的反思,研究其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听.说.读.写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权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

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点播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对这一单词.语言点,交际话题进行总结,并依据新旧话题编于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拓展思维。

四、中背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已.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后,,都会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更积极.更主动地配合老师.我们而对的是一群渴求知识的青少年,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积极的学习情绪,就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10: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初探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看祖国、爱家乡。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 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 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 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上一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中学老师)下一篇:灭鼠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