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发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结合玉林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剖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探讨。

第一篇:发教育论文范文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建构学校教育新机制

摘要:宁夏长庆高级中学是一所石油企业移交学校。“办一所什么样的高中”,成了摆在全校面前的首要问题。基于普通高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定位,基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学校生源的基本特征,学校积极转变观念,改变只以高考应试成绩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传统思路,确定了“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办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探索“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学生 发展 核心 建构 新机制

二、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要促进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首先,要努力发展学生什么素养的问题。学校坚持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至少应该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得到品格和能力的提升。这三大方面的品格与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方法、健康生活态度、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六大素养上,这就是学生要努力发展的核心素养。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应当也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些核心素养来组织开展,这是学校教育价值的基本导向,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尺。

其次,学校在大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为目标的“隐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系统的课程保证。

1.着眼于提升“责任担当素养”,立德树人,把德育教育课程化,系统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著名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堆积。”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不彰显德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把德育教育课程化、系统化,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把“责任担当素养的提升”确立为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责任担当素养”,是指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应当具备的素养,是指学生在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把这一素养细化为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孝亲敬长、感恩爱国、责任担当、遵纪守规、互组合作,崇德尚美等具体德育内容,并将它们确立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把“责任担当素养的提升”课程化、系统化。在确立了德育教育内容之后,学校系统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学生的德育发展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教育活动当中,力求用活动课程的方式达成德育教育目标。我们设计开展了“规矩意识系列教育”,“校园最美学子、最美学生团队评选”“感恩”“铁肩担道义”“文明礼仪”等专题活动,通过辩论、征文、实践、自我管理的德育教育。

2.着眼于培养“健康生活态度”,把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化

学校认为,健康的生活态度应当表现在用积极的态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上;应当表现在用乐观的态度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上。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把“健康生活态度”的培养视为与“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建立了全覆盖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将安全生活知识分体系、分类别细化为安全教育课程,并以课程的形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以落实。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日常心理疏导。有效落实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态度”的育人目标。

3.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在确保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按照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是把“学生特长、兴趣培养”课程化。开设了演讲朗诵、传媒艺术、影像编辑、模拟联合国、广告设计、航模竞赛、创新实践、网球、排球、乒乓球、舞蹈、合唱、绘画、书法、数学提高等20多门课程,纳入课程表实施。

二是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化。学校组织学生自主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自主聘请指导教师,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是把“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能力培养”课程化。学校积极与社区合作,激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以学分管理的方式进行考评。

二、以学科“课程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高效、乐享课堂,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主要阵地,其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学校坚持把“学科课程价值”的追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坚持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个元素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校认为,高效课堂首先应该是有境界的课堂,而课堂境界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对教育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这也是区分“教书”和“教育”的分水岭。高效课堂也应该是师生心灵共振、精神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充满了热情、激动、憧憬和成功的体验”。因此,学校把师生“乐享”作为高效课堂的追求,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课堂的效率,也不只体现在部分学生的提升发展上,作为一所以石油社區学生为主体生源的普通高中,力争让教育惠及更多的家庭,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应当是比所谓“精英教育”更有价值的追求。因此,学校坚持认为,“面向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根本抓手。

激发和呵护学生自我发展原动力的根本是教师学科价值的引领,是师生对学科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学校坚持把“学科核心价值”的认知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用“学科核心价值”引领课堂教学,倡导“人文底色与科学精神”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步发展。

三、用“互联网助力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

学校用“互联网助力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实际,在厅属高中率先提出了创建“数字化课堂”的教学改革构想,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传统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困局,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

为此,学校研究制定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方案》和《数字化课改实施方案》,成立了青年教师教研组,组建了微课联盟,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为契机,积极开展教改探索。学校与北京四中网校合作,借鉴其远程教育平台,组建了“数字化教学”实验班,将学生课前“识记、理解”等基础层级的自主学习,课中“应用、分析、评介、创造”等高级层级的内化提升和课后的巩固发展有机整合起来,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借鉴微课、慕课方式,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录制成“微而精”的小视频,用形象、生动的形式,为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反复学习提供资源支撑,以满足学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目前,学校微课联盟已录制微课1280多节,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获得“全国百佳创新型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等国家级荣誉20多项;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示范高中”“自治区和谐校园”“自治区安全管理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德育示范校”“自治区科普示范学校”。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用鲜明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作者:叶勇军 保少驰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为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结合玉林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剖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面临的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的不均衡

以玉林市为例,该市于1996年通过全区“两基”达标验收,在全区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通过全国“两基”检查验收,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即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义务教育这种普惠性教育没有公平地落实到每位适龄公民身上。

1.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在城区城区学校表现异常突出。由于城区学校教学用房紧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扩张,致使城区择校热问题和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已超负荷运转,班额基本达到70人以上,规划容纳1500人的学校实际上已容纳到近3000人。

2.辍学问题在一些农村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免费和补助,但厌学、打工、留守无人照管、学校管理不善等原因,学生流失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还比较突出,学生辍学率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小学年辍学率在1%以内,初中年辍学率在3%以内这个幅度。

3.学校尤其是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仍比较落后。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如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图书、仪器、文体器材等配备差距较大,达标学校占比例很低。二是城乡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小学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人、财、物利用效益低。三是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1)城乡教师编制使用不合理。(2)代课人员仍比较多。(3)城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普遍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一些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一个老师“包”一个班或者“包”全部学科教学的现象。(4)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不平衡,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在城镇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农村的比例。四是城乡学校内涵发展不均衡。①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流于形式,办学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不厚重。②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不理想。部分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仍未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没能以有效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色教育,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③部分课程开设不全。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因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无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普及性、公平性还没有得以很好的落实,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

1.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是公益性公共事业,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才能确保实施和发展。国家已明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那么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由县级政府负责统筹管理,但是,县级财力每年预算给教育的经费仅能确保支付庞大的教师工资,很难有财力去发展教育。由于保障力不足,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难以将教育发展与之同步统筹、规划。

2.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上,主要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发展。二是在教师队伍管理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三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统筹推进机制。三是在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改善上,没有从素质教育推进的角度统筹安排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玉林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本人认为必须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找准切入点,高起点、远规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国务院、省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统筹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费投入的支持,缩小地区间因财力差异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加大市级对城乡教育统筹的力度,市级要编制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并推动实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同时,要恢复已撤销的乡镇教育办公室,健全编制人员,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微观管理,加强对农村学校业务的指导和管理,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线长面广、基层偏远学校业务管理和指导无人问津的真空状况。二要落实“三统筹”。即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统筹规划,即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对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统筹,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等到因素,制定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保障政策,将义务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统筹同推进。统筹经费,即要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统筹管理,即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发展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情况,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考评,奖优罚劣,使义务教育处于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改革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统筹配置教师资源。二是建立教师到农村任教倾斜激励机制,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三是全面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三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三)完善教育常规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常规管理体制。以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学校、达标县(市、区)为抓手,出台并实施一系统关于教学常规、量化评、成果奖励、业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建设合格学校。二是深化课程改革。要抓好课程开齐开全工作,将课程开设情况与义务教育达标学校、达标县(市、区)评选挂钩,课程开设不符合规定将予一票否决。三是坚持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四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

(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一是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学校学区的划分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就近入学原则,按地段招生,严格控制班级规模,严禁择校,严禁一切与择校挂钩的乱收费行为。二是加快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促进初中生源均衡。继续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逐步加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三是高度关注特殊群体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罗小洁

第三篇:试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趋势。本文从教育管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诉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尝试提出了三种探索性实践,为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学生

一、高等教育管理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诉求

1.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代理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权力等级森严,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却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的原点。它强调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是以“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为理论支点的[1]。“观念人”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成员确实存在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和欲望,但更关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活组织”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是有关怀和情感的生活场所而不只是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场所。

2.服务理念。现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1]。基于此,竭力为成员提供所需资源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平台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育经营和管理者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而不是“管”上。摒弃“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树立“管理即是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观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关爱尊重。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职,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学生,才能拥有高尚和进取之心,才能奋发成长。因此,要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肯定人的主体性,把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次要关爱个体的生命,真正了解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基本权利,通过情感激励、民主管理、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用甚至是不用压制、惩罚等方式;最后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与学生友好、平等地相处,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

4.民主平等。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质较高、民主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相对集中的场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重视成员的参与诉求,在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时虚心吸取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尊重成员的民主意识,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制度的施行要充分体现成员的意愿和个性;尽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刚性管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探索性实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保障、提供资源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力。不同高校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由于资源差异和内部结构不同,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用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学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主能力相对较差,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困难,需要坚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我预期。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精心设计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了解教师、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让学生清晰阐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兴趣等。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如济南第三职业中专就坚持“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考查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量化评价,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渝北职业学校为例,该校网站专门开设学生就业指导专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仅如此,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学校还继续进行跟踪指导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高校学生是独立、自尊、自主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体验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竞争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新颖化、个性化。如株洲职业中专主张“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4],通过“课堂五分钟演讲”以及主题化分组教学等,让学生部分承担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传统课堂之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急救比赛、艺术节、科技节、专业技能活动月等均由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强化职业技能。

3.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将社团建设作为推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湖南民政学院为例,该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和专业学习小组的创立,同时通过设置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完成社团的具体项目,推动社团形成稳健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鼓励社团通过合作与竞争,培养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4]。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课堂。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1.建章立制,强化教育,弱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和個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重心,并从大学生入学教育着手去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树立教育管理者的“导师”角色意识[5]。

2.建立和完善学生咨询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出现了生活环境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普遍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将原有的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选派部分研究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建学生咨询服务室,承担起大学生学业、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询和引导的功能。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的思想观念[4]。这个思想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关注学生独立个性,重视个性化教学。高校管理对象包括作为主导成员的教师和作为主体成员的学生两个群体。后者是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对他们的管理应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然而,现今的教育常常以“流水线生产”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标准件”,抹杀了学生的活力和个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反对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教学过程等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不仅如此,重视个性教育的另一面还要求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6]。

参考文献:

[1]罗礼进,范爱兰.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8,(9).

[2]刁益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3]王泽农,等.治校之道: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义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5]杨鑫铨.构建21世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6]吴英.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观[J].理论界,2001,(6).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规划课题“大学生发展研究”之一

作者简介:乔文奇(1985-),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共青团和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乔文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发审计论文范文05-08

发老师论文范文05-08

发经济论文范文05-08

发医学论文范文05-08

发教学论文范文05-08

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05-13

发简历邮件范文04-28

发邮件格式范文04-07

遍发教案范文05-15

上一篇:医保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