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旅游行业因其产品特性以及来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淡旺季特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贵州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就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企业和学生发展需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课程改革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课程改革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分析,探讨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思路,提出: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根本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专业属性为基础布局课程与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 旅游管理 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许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传统教学理念、内容及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在职业能力上难以适应新的人才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并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人才能力需求,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 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现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和职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类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受到普遍重视。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业内人士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实践不停地探索,各自有不同的解读。其中德国学者施耐德(Schneider,K.)认为,职业行动能力由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体能力构成,并且这其中的每种能力还包含了另外三方面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5]在国内,更多研究者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从事一种或若干相近职业的本领,它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素养等要素的综合,是一个人根本的生存能力。从职业工作背景看,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专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及专业知识,能有目的的、依据事实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并评价结果的能力,包括:工作方式,对劳动工具、材料、工艺的认识及使用,对新技术的接受与理解等,是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本领。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判断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是一种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整个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职业活动成功的关键,是开放社会必备的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好地掌握本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技能,从事旅游企业服务和经营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既是从业的心理特征与实践本领条件,更是学生未来能很好从事旅游工作职业生涯、适应社会需求和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培养目标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中心。为此,从学习背景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完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处理问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与方法,在职业工作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从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服务与管理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岗位适应性强和积极上进的高素质劳动者,并具有跨职业的、可迁移的、能终身学习、身心健康的职业能力,能克服知识的陈旧老化,达到旅游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教育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项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因此, 职业教育能力目标的达到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施。

2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内容确定的过程中,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工学结合”为平台,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选取和组织,[2]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既要求给予学生比较厚实的专业与人文基础, 又要加强专业(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指向性。要减少理论学习的重复交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课程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科学衔接有机统一。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类型开发中,将各课程结构整合为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三部分。

2.1 职业基础课程方面

职业基础是指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政策法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以培养高素质、能操作、会管理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强化学生职业生涯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底蕴。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特征,增加心理拓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适用”为限度,围绕那些从事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以应用为目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践。如“两课”、语言、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服务心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管理学基础、公关与礼仪、形体与美学等,通过职业基础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思想素质、人文底蕴、专业知识,达到文化基础的目标,使学生具备面对人生和从事专业工作必备的基础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2.2 职业能力课程方面

职业能力是指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处理能力等。课程的开发与编排须改变现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截然分离的状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课堂层面与课程层面上实现整合。在课堂层面上,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各自的目标,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相应的实践知识进行教学,实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循环,让学生能在在做中学,在学中作,融“教、学、做”为一体。如“导游业务”课在各章基本知识的讲解或完成后,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模拟、实地演习和技能比赛等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课程层面上,要求课程标准应以特定岗位及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单元编排理论及实践内容与课时,融“课、岗、证”为一体。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具有宽泛性,涉及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是相当庞杂的,主要有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从它们各自岗位职业能力看,三者拥有职业共同能力,如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等。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若干课程中的相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达到课程综合化、整体化和精炼化,避免相似内容重复讲授。如前厅、客房、餐厅所共有的管理知识,可以综合为“饭店管理与务实”开设。

2.3 职业实践课程方面

实践课程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大量实训、实习、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3]旅游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该反映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旅游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特点。职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专业层面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将所有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放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课程主要以实践中工作任务为载体,对所掌握的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和实践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 以及吸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个教学时段,一方面学生能够成功地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再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将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进一步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5]。可采取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等方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模拟训练到实践运用进行。按照模块实训:训练学生掌握每一个专业模块技能;技能竞赛:训练学生掌握某些关键职业技能及其初步综合运用;综合实训: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顶岗实习:训练学生尽快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步骤,以循序渐进地方式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整合。[6]

3 以专业属性为基础布局课程与教学内容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旅游从业部门具有多样性,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相对丰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处处细化不太可能,只能采取 “宽基础、多方向”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首先,进行职业基础夯实,学生用前三学期集合学习旅游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旅游人才“通才教育”为主。其次,进行模块选择,利用两学期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旅游行业某一特定领域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技能为主。如选择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等不同的方向。这样不但实现因材施教,而且给学生提供在毕业后就业市场中自主分流和选择的机会。

4 行动导向为主要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教学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将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以旅游企业主要岗位群中主要岗位为模块,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和任务,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扮演“职业人”的角色,进行工作情境的切实体验,获得真实的工作经历,将学习系统与工作系统对接起来。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学习时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工作环境的复杂和发展变化,达到“理实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具体项目中,融理论于实践,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 理解真实岗位需求,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7]

参考文献:

[1]Schneider,K. Das Lernfeldkonzept-zwischen theoretischenErwartungen und praktischen Realisierungsm glichkeiten [A]. In: Brinker-Meyendriesch, E. et al (Hg.).Pflegep dagogik für Studium und Praxis [C]. Berlin: Springer, 2003:77-111.

[2]陈咏,淑郭盛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148-149.

[3]王亚盛.中德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与改革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7-79.

[4]张跃西,杨林等.“五位一体”产学研合作机制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7):36-39.

[5]汪亚明,李亚军.“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整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116-117.

[6]樊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经管专业整合实训体系探索[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37-139.

[7]刘家风.基于工学结合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26-29.

作者简介:王钦安(1968-),陕西紫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与开发、旅游教育,滁州学院地信学院旅游系,安徽滁州 239000

作者:王钦安

高职课程改革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探索旺工淡学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旅游行业因其产品特性以及来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淡旺季特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贵州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就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企业和学生发展需求。

【关键词】旺工淡学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一、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旺工淡学”是指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合作企业,合理科学地在贵州旅游淡旺季内安排专业教学时段,通过时间长短不一的“参观”、“认知体验”“岗位体验”、“顶岗实习”等不同方式完成学生的技能培养工作,从而完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五个层次的阶梯式培养阶段。

在学制总体安排上按照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定岗实习。其中在校2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旺季进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短期认知、体验等活动。

二、课程设置思路

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传统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的六个阶段式培养要求,形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岗位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链。本专业一年级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为主,二年级上半学期在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具体专业方向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下半学期进行专业素养拓展教育,在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提升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1.预测旅游人才缺口,按市场需求完善修订课程体系

在旅游市场人才缺口预测上,旅游信息化和智慧化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互联网给旅游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增强,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的垄断地位相对减弱。B2B、B2C营销模式也被引入到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当中。旅游信息化方面如《旅游电子商务》等类课程必须融入到高职旅游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智慧旅游的发展更是要求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增设相关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需要给学生讲授计算机的通识知识,还需要给学生讲授旅行社的产品制作、预订以及系统操作等。

另外,在贵州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省将打造世界级的山地旅游景观,将贵州省构建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大省,本专业将增加山地旅游服务、营地类旅游服务、航运类旅游服务的相关课程

2.按照企业需求构建岗位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教师对贵州省内有影响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景区、酒店、会展公司、旅游网站)、政府资料、人才市場人才需求量和毕业生进行调研。立足于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各企业专家的作用,将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三大工作领域的职业岗位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再对工作项目任务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技能。

3.助力职业发展、完善拓展课程体系

适当增加职业拔高课程,为学生更高职业发展做铺垫。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不是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有良好的发展才是旅游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旅游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纵向提升的同时,横向拓展学习领域以便能够开拓更广的就业面,如会展策划服务岗位以及酒店服务岗位等。因此,横向拓展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增设:《旅游英语》、《旅游韩语》、《会展策划与管理》、《茶艺及调酒基础》等,以便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方面具有更好的应变力和拓展性。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既要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更要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基本的督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范式,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核,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所谓“多元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便于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现场化”,是指部分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训基地等现场真实的环境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技能操作,从而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作者简介:黄敏(1985,12-)女,汉族,贵州贵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工作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黄敏

高职课程改革旅游管理论文 篇3:

完善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思路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在新世纪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新举措。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旅游管理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思路,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精品课建设 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我国政府自1998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后的十多年来,高职院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取得旅游管理教育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受办学定位不准、办学观念滞后、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主导、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新阶段不相适应。

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纷纷开展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案、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带动其他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教学建设活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重视精品课建设、重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充分认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真对待

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开展教研活动,统一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师中树立精品课建设是每位教师获取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机遇的信念。

1.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最关键的环节。

2.目前高职教育一直沿袭着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搞压缩饼干式的课程教学。若不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那么高职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根本无从谈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科本位教学不适应目前的高职学生。对应高职毕业生熟练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强调所教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与“实用”,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走向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课程教学必须要有职业特色。精品课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建设良好教学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精品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精品课建设,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新任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就是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践实训内容建设等,对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精品课建设的途径。

(1)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教材、考试大纲和专业教学教材与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多证多能人才。譬如,陕西省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对应开设了“陕西导游”、“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四门导游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为专业课程,还加大了这类课程的实践课时,并使用导游证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为学生取得资格证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采用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以国家级重点教材及国外的优秀教材为扩充性资料,并配套有反映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2)调整教学大纲。过去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本科专业的浓缩版,现在我们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群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思想,设计可操作性强并能结合本课程特点的实训实习。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各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各门课程进行了讨论式、研究式和演讲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学生串讲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在容纳具体录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彩色图片信息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授课中,各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制作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另外,模拟导游等课程还率先实施了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目前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各门课程简介,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50分钟的课堂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书目录等。

(4)改革考试方式,加大能力考核力度。各课程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种试点,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其中包括考试内容改革(例如,增加综合应用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试方式的改革(例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与撰写小论文或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等)以及采用了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小组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口试主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该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问题。通过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际操作是整个考核的重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动手完成模拟环境下各项活动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地方导游”课程可以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导游词撰写、模拟实训、现场导游、才艺展示以及期末闭卷等综合考试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技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愈来愈受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训练。让学生进入各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和主要流程比较详细地了解,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主要操作要点,熟悉主要设备的构造、作用原理,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建立了模拟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并与相关景点、旅行社、酒店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探索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通过上述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地理解转理论,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利用开放式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教育。精品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课程中,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使多数学生通过中、高级职业鉴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改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融证书的大纲内容于教学中,把课程的成绩与证书挂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在就业面试时能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多证书”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形象地体现了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特征。“上手快”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有后劲”不仅体现在更新知识、技能即继续学习的基础方面,更体现于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多证书”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标志,也是毕业生能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实力表现。

2.精品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

(1)精品课由系中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精品课主讲任务,并带动相关教师和实训教师,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梯队。教师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

(2)在岗教师培养、新教师上岗实习制度得到教师充分的认可和拥护。使一专多能教师,既能讲理论、实验,又能讲实训、长期胜任为企业服务教师的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3)强化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教学。为保证教学管理严谨、细致,并使其逐步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轨道,教研室尝试制订了集体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建立教案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学日志与实验日志检查、教学环节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以及考勤检查等各项教学检查制度,以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此外,课程组还通过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学生访谈及填写课堂评教表等方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用于教学;同时,聘请督导组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诚恳交流,使青年教师认识自身的不足所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围绕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是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为此,课程组围绕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课改革、实验室发展规划、学术交流总结等有关主题多次开展教学讨论,促进了教师间的学术与教学交流。

教学作为教学科研型一线单位,在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及研究中,注重全体教师的参与,在课题研究中各成员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的精锐团队。

(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成长,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树立学习信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未实现向能力本位转换,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尚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省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高等职业旅游管理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二是教学内容陈旧,具备前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甚少;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四是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五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多为期末“一考定成绩”,起不到全面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六是现代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手段,不能适应高等职业对技能的需求;七是校际联系合作不紧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社会对旅游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2005.2.4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责编:若佳)

作者:万苗苗

上一篇: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