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遵循“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研究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指出要遵循“广、浅、新、活、用“原则,并提出了大学物理改革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思维导图在高职物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潜能,促进高职教师转变课程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大脑记忆,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因此,有必要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物理;课程改革;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邓昕宁,女,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技术。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帮助人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它注重开发人的左脑、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1]从知识表示的能力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者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一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思维特征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群,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体型思维,即多途径、多回路的思维。[2]思维导图借助文字、图像、色彩和线条等,把复杂隐性的思维过程用简单明了的图形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视化。思维导图的这一突出特点恰好适合高职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

托尼·博赞曾经辅导被认为是“学习障碍”、“落后生”、“问题少年”人群,这些所谓的“掉队分子”都很快转变成好学生,其中一些还变成各自班上的尖子生。[3]可见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智能特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二)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有利于高职教师实现深层次、彻底的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摆脱传统学科体系课程框架的束缚,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这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围绕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必需和够用”的原则,进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思维导图顺应人类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使大脑的各个物理方面与智力技巧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效率。思维导图把各种观点呈现在导图上,使教学设计和实施思维过程可视化,赋予思维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极大限度激发了教师潜能。

此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除了广大教师,还要有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参与,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课程设计,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采用教学方法手段等,无不凝聚着集体智慧。思维导图有助于团队高度统一思想,逐级逐步细化,形成完整的教学框架。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物理课程改革实例研究

(一)确定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团队经过调研论证,发挥思维导图方法优势,做到既总揽课程改革的全局,又把握课程设计的细节,综合运用头脑风暴、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确定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物理知识掌握的好坏将影响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创造性。物理学是学生普遍认为难懂难学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物理实验教学为突破口,以实验为主线,以实验为项目载体,遵循“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物理实验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等。[4]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实例

笔者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例,介绍运用思维导图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运用思维导图对学情、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等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在高中学习基础上,着重于万用表实操,会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和排查常见电路故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同头脑风暴、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主动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见图1)。

利用MindManager软件作思维导图绘制工具,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中心主题,以教学前期各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为子主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按教学顺序设置下一级主题,利用软件提供的“插入”功能添加主题信息之间的可视化关系,如将“深入认识万用表”主题设置相关的万用表的表头、转换开关、调零旋钮等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超链接,在各主题上添加“标签”,记录各教学步骤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注意的问题等(见图2)。

课题导入时,明晰两个思路,一是电流、电压、电阻3个物理量的意义及3者之间的联系(欧姆定律),二是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方法,掌握量程和电表接入电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旧知识脉络,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万用表的使用方法”项目任务共有4个子任务,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组内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评价阶段、设计评分标准时,考虑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兼顾激励作用,特别是操作不当如量程选择不当、万用表接入电路方式错误、正负极接反、使用完毕档位开关放置位置是否正确等,要有扣分标准,每组选派学生代表操作,教师和全体学生都是评委,评分结束后,使用万用表注意事项已呼之欲出,教师稍作总结即可。

数字式万用表部分,由教师讲授面板各部分,交待指针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区别,布置并行项目作业“用数字式万用表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并以视频形式上交,下次课进行评价。学生为获得高分,都要录好几遍视频,上交最满意的作品。

图2 思维导图分级显示和便笺功能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课程模式束缚,创设课程全景图,从全局高度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在课堂上,思维导图完全呈现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层“剥开”思维导图,或是分级显示,或是放大呈现图中某部分,或是呈现图中隐含的链接、附件等内容,可以当作教学课件使用,学生简单整理后就是知识脉络清晰的课堂笔记。在进行课堂小结和课程复习时再次呈现思维导图。

综上所述,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完整呈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教师课堂教学更具组织性、条理性,学生学习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教学效果良好。总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程改革,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Tony Buzan.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8.

[3]Tony Buzan.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高海林.高职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8(6):53-54.

[责任编辑 陈国平]

作者:邓昕宁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遵循“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研究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指出要遵循“广、浅、新、活、用“原则,并提出了大学物理改革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 大学物理 改革特点

1 引言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大步迈进,也带来高校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强调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更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下面结合大学物理课程,就高职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谈谈自己看法。

2 高职专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高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遵循“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按照现代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中小型和乡镇企事业。这样,我想“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2.1 要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高职培养对象是面向21世纪的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的学生要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及应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科学的创新思想,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高度的社会责任及价值观念

2.2 能將世界新技术很快地转变为生产力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发现新理论;本科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将新理论转变为新技术;高职大专生的主要任务则应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样他们应具备“够用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搞“短平快”题目的科研能力;而中专生的主要任务应是运用已应用于实践的技术参加生产,指导生产。这是专科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发现新理论用人极少,开发新技术用人较少,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用人较多,参加生产、指导生产用人极多的社会现实,调整安排各层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比例。

2.3 毕业后能尽快地上岗

由于专科毕业生多服务于中小型和乡镇企事业,这些单位都急需人才又缺乏对人员的培训力量。这就要求专科毕业生能马上顶班上岗,接触实际工作;在校期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4 应有广泛的适应性

值得指出的是:应有顽强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中小型和乡镇企事业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为适应中小型和乡镇企事业人员少分工不细的特点,专科生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多方的业务能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毕业后不至予被淘汰,专科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后劲,在校期间应多为其安排自学时间锻炼他们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并为将来工作和自学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

2.5 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指挥生产

3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改革原则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特点,高职大学物理课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安排上,应尽量增加实践环节,多给学生自学时间,以此对他们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在内容上,应遵循“广、浅、新、活、用”的五字原则,以完善他们知识结构的实用性。

广:指是专科生应学到较广泛的物理知识和较全面的物理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物质世界有个粗浅的总体认识,了解物质运动遵循的普通规律,学会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普遍适用方法。“炒什锦”营养齐全,这种食物给学生吃了才能满足他们全面成长的需要。

浅:指的是专科生所学的物理内容要浅显。要减少繁难的数学推导、论证和运算,避免过高地追求理论的严密性,做到数学模型明白、物理图象清楚即可。清除那些主观臆造的怪题、难题。结合实际进行基本方法的训练,以此培养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缓解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有人主张将专科物理讲成“高级科普",目前可能是高明的做法。

新:指的是教学系统和内容都要更新。有人主张按照“粒子、场,场对粒子的作用” 的体系编写物理教材;还有人主张用“系统工程”的体系编写物理教材;……这些想法都是可取的。但在编写教材时,应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不违背“广、浅”原则的情况下,纳入教材。如增加20世纪发展的物理知识:对称与守恒、混沌、熵与信息、熵与社会经济、耗散结构等。此外,还应该用新的思想方法去处理教材。

活:指的是专科教材和教法要灵活多样,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教材而言,可分“定性物理”、“定量物理”、“半定量物理”和“部分定性部分定量物理”等,供不同专业选用。例如:有些文科专业可学“定性物理”;理工科专业,有的学习“定量物理”,有的学习“半定量物理”或“部分定性部分定量物理”,有的也可学习“定性物理”。顺便指出乱砍、乱削物理课是不明智的,历史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用:指的是增强物理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基本理论应用训练;删削那些不是“够用必需”的纯理论性的东西。

4大学物理改革实施方案

结合上述高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以及大学物理课的改革原则,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应该:

4.1 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近几年普通工科院校新生物理基础水平下降的现实,适当降低课程理论深度,压缩不必要内容,符合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近代物理内容和物理原理在新技术中的应用,符合青年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

4.2 改革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原理应用和近代物理内容的加强,以及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既可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又培养了写作和组织文章的能力。

4.3 改革体现了基础课的基础性作用

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方案,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改变了过去的大而不全、全而不精的课程教学弊端。

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2] 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3] 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作者:梁业广

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观照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高职院校应从哲学的角度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整合起来,共同指导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不在办学形式、招生对象上,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它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实用人才。”①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然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仍然处于“本科压缩型”的状态,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沿袭旧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解读

“理性”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东西方哲学家对“理性”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笔者采用文兵先生在《理性:传统与重建》一书中对理性的定义,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必然联系并根据这种认识和把握去指导实践、规范自身的能力”。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③也就是说,人们把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应用于追求终极的价值目标而不考虑任何功利性质。工具理性是与价值理性相对的概念,工具理性也称技术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④也就是说,持工具理性的人重视的是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以及行为的最大利益和功效。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是西方理性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

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弊端及诱因

高职院校课程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方式,包括显性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必须学习的课程和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的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知识的要求是够用(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和实用(合格就上岗,上岗就能用)。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由地方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专科学校、大学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学校升格等途径发展起来的,“‘高等’特征不足,‘职业’特征落后,其‘外延’超前跨越,而‘内涵’建设滞后。”⑤在课程方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弊端。

一是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容易导致被动学习。

二是陈旧落后、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知识、技术的日新月异无法通过课本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有的甚至是已被淘汰了的技术,实用性不强。同时,课程内容未能因地制宜,没有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忽视了地区的差异性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比较流行的是“三段式”课程结构,即初期以基础课为主,中期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后期以专业课为主,而且基础课的内容对高职学生而言显得过深过难。过分地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虽然课程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也已经迈出了行动的步伐,但是收效甚微,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一直难上新台阶。

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

首先,缺乏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特殊性的认识。职业性、人民性、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依据,坚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专才、实干家,并不是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培养全才通才,更不是培养理论家。

其次,缺乏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盲目升格、跟风办专业的现象十分突出,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仅占很小一部分,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缺乏正确课程观的指导。传统观念认为“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因此,教学往往仅限于显性的课堂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教学。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通,深化高职课程改革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价值理性因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关怀性而受到提倡,工具理性因容易导致人的物化、单面化与异化,曾一度遭到如法兰克福学派等众多理论家的批判。这是因为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实践日益陷入技术崇拜与工具理性崇拜的误区,将工具理性唯一化、绝对化,导致人的性格扭曲与主体性失落。因此,只有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加以整合融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的实践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因此,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品质与内在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清楚的头脑与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愈加突出,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能排斥对社会的主动适应。提倡工具理性并不等于“工具论”,也不是提倡功利主义,而是要在价值理论的指导下,将工具理性作为实现预期价值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技术与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的养成。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重“才”不重“人”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在公共课程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首要课程,对英语的学习应贯彻始终,计算机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分层次教学,语文学习应该集欣赏与积累于一体。

其次,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课程应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生命线。要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实践课时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使实践课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再次,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学校要加强市场调研力度,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从而指导专业与课程设置。同时应通过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合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最后,应加强本土教材的研究开发。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不能照搬照抄。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教材。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应该对立,两者应统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否则就会陷入人才培养的误区。

注释:

①蒋琪瑛,涂明,董大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1998,(7).

②文兵.理性:传统与重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③④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⑤董爱国.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7,(1).

作者简介:

孙津津(1982—),女,湖北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作者:孙津津

上一篇:医院财务审核工作论文下一篇:小额信贷机构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