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4

[摘要]主要阐述如何在高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制度、文化等高度自信的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和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本文针对课程目标及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等方面,设计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的详细方案。将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应用于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结果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

2007年以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多次派教师赴德国考察学习,在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基本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能从事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在培养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其教育方针。本课程是专业培养的最后课程,前导课程比较多,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教学难度大、知识面涉及广、师资培养和设备投资多的特点,而且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尤其电方面的知识对于机械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解掌握难度较大。传统的课程标准是基于学科体系架构设计的,设置单独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是集体化和被动的。这样,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虚拟实验室、先进故障检测诊断设备和实验教学用数控系统平台等,也难以真正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状,难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的作用,常会造成学非所用、学非所需、边学边忘、知识与能力割裂的状况。另外,由于数控系统品牌多,技术发展迅速,不同数控系统机床在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存在不小差异,传统教学体系一般只以一种数控系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缺乏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需求脱节。

传统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本课程就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设计课程标准体系,开发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紧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岗位涵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学习过程、岗位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结合起来,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学生能够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做到边学边用,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课程改革含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四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如图1所示。

改革思路如下:

由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与企业专家进行基于职业的深入分析,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并提炼出专业的岗位群、能力群和一级典型任务群,建立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群,并给出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性质、目标、地位和理念等,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对接,落实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教育、企业和实践方面专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经多维度的企业调研,对岗位群及其成长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研讨,对课程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岗位需求和岗位技能等进行分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针对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分析,获取一系列二级典型工作任务;由教育和企业专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形成若干个内部各任务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得到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产品和工艺等。情境及其内部各载体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的各载体都有相应的能力目标。这一环节将实现课程与企业间对接,落实职业能力。

由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然后进行基于任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和推动改革,课程实施中要进行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开发、改进和革新,要对重要资料和经验等进行保存,并向专业委员会和课程负责人等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课程调整或进一步改革。这一环节主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执行,落实培养。

学习情境的开发包括5个方面,教学组织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开放教学、协作教学和设计教学等形式,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应具有多样性。课时安排指对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每个项目所占课时的分配。课程评价指在学生完成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后给出的最后评价,采用百分制,主要依据平时项目完成的鉴定结果分、期末笔试分和学期综合表现等。教学支持指课程实施所要具备的软硬条件,包括教材、网络教学、实训设备、图文视频等资源,投影仪、幻灯机、网络、虚拟平台和计算机等教学工具,逼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等环境,课程专家、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助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的互惠和资源共享。

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核心,分五个方面,针对每个学习项目,都要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以“六步法”的工作过程为引线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指学习者所需的问题情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要考虑学校场地和宿舍、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和教师指导等设计。过程控制是针对任务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控制,可以是观察、口头提问和书面问卷等,以一个或多个工作过程为单位进行鉴定,最后给出任务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的改革就是基于上述的思路逐步推进和完善的。

(一)课程定位、目标及理念

我院地处重庆市,依据地区产业特点,数控专业被我院定为重点建设专业。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专业就业岗位正从较低层次的操作工向较高层次的装调、维修和管理等岗位迁移,本课程被列为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电工电子、数控加工、机械装调、PLC在机床上应用和机床联调等都是其先导课程,该课程为数控维修顶岗实习和获得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按照“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本课程的社会能力目标有团队工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方法能力目标有培养学习方法、逻辑思维、分析创造、信息获取、判断、解决问题策略和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等;专业能力含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体现在情境目标和子任务目标上,技能目标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掌握常用机床维修和检测工具仪表的使用、掌握数控机床的调试与检测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常见机电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从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理念为:确定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体验为先导、执行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相结合的理念方法。

(二)课程内容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体现了对象、手段、方法、组织、产品和环境6个要素,我们确定了表1所示的8个学习情境,并精选了企业典型维修案例作为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都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每个情境都对应岗位,任务设计遵循简单到复杂。以FANUC、华中和西门子系统的机床为载体,各小组抽签选择载体。

(三)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

1.教学支持

经多年课程资源开发和条件建设,我院已拥有自编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并精选出一些同类教材作为参考,有丰富的图片素材、视频动画、挂图、电子教案和教学仿真软件等资源,并组建了网络课堂,含电子学习、电子作业、虚拟实验室、电子测试批改、资料下载和视频动画播放等功能,有投影仪、幻灯机、局域网、摄像机和大屏幕液晶电视等教学工具,拥有国家级和多个市级称号的校内实训基地、FANUC应用中心、校办工厂和工学结合教室等校内环境,与重庆长安、中国嘉陵和重庆机床集团等32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拥有一个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多数教师都是双师型,满足了理论教学、实训和科研的需要。

2.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评价由各项目总评占25%、实验报告及课后小作业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45%和综合实训考核占20%组成,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综合实训考核有8个题目供6组学生抽签选择,每个实训题目都细分为6个工作过程,让组内成员抽签选择过程任务,按工作任务顺序逐个完成并现场打分。

3.教学模式

教学中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实践行动内容为主,以科学性原则和理论的知识为辅,学习情境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行动导向模式教学,如下页表2所示。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准备

项目教学开展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学生的基本状况、学习实际需求和本次学习内容,做好自评表、互评表和教师记录表。

(2)做好学习环境、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好任务中教学用的工具和设备,提前设好故障点,将相关说明书、学生用记录表、原理和结构图、工具、仪器仪表等分类集中摆放,让学生自行查询和使用。

(3)准备好任务页、解决思路页和联网电脑。任务页可发给学生,解决思路页可供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仍有困难时备查,每看一次思路点要扣取相应分,若还未能解决,可申请询问相关教师。

2.任务实施

按照表3所示设计的“六步法”实施教学,完成如下工作。

(1)明确任务完成场景和工作学习任务,下达任务书,告知学生资料、设备和仪器仪表的位置和不同阶段的选用要求,针对项目中重要和比较难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现场集中讲授,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和幻灯片等进行图文讲解。

(2)按异质分组的原则,将5~8人分成一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先进行现场的“望、闻、问、切”,充分了解故障现象及产生过程等,查阅相关资料和记录单。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指导学生从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数控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学生给出任务解决、零配件和工具选用方案等,进而给出该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由组长负责填写资讯汇总表和行动计划表,并进行组内分工。教师在该阶段也要做好过程控制、阶段性鉴定、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及问题和经验的保存。这一阶段鉴定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行为表现、提问和阶段成果来给出相应分值。

(3)学生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页的步骤要求,进行故障排查和设备调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分工协调和操控安全,严格执行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采用循序渐渐的策略。教师要积极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单独或集中指导,必要时可进行引导性示范,但不能包揽,同时教师要做好该阶段的控制、鉴定、记录和保存工作。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的鉴定方式。

(4)在项目完成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验收标准进行任务实施中关键点的自检和互检,并给出自检和互检的模糊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检查阶段的终结性评价。

(5)学生计算维修成本、记录工作过程和经验、提交总结报告、成果展示、尝试给出维修和保养方面更好的建议。教师要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综合表现进行总评,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阶段表现记录和最后总评,填写项目考核表。同时,做好信息保存和反馈工作,把问题所在及时反馈给学生,把过程经验保存下来供教学改革研究用,并由教师给出改进和修改建议。

四、改革效果与结论

(一)改革效果

本课程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课程改革的实践收到了显著效果,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和2014年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项目二等奖和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一等奖。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被单位部门所器重。

(二)结论与建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速度、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使好的教育模式及改革理念传承下去。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显示,学生的综合能力能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改革的完善和落实,必将培养出更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及时完善与更新,院系要把最新改革成果的应用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努力做到:把握数控技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技术,对实训设备积极升级更新,积极安排一线理论和实践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要求核心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总结教学经验,定期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教学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作用发挥到最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并有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R].北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2(7).

[2]欧阳慧平,王茜,朱江峰.系统化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146-147.

[3]夏燕兰.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课程研究,2010(6):41-42.

[4]张桂花,王妮.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3):63-66.

[5]肖军民,何佳兵.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4):80-81.

(责任编辑:付安莉)

作者:张新亮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课程思政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改探索

[摘 要] 主要阐述如何在高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制度、文化等高度自信的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育人”功能,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如何引导学生的信仰和追求,是我们必须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笔者在进行高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教学中,就开展了专业课程如何渗透思政内容的改革研究。

一、改变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韩愈早就提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这个“道”在古代就是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和为人准则等,在现代就是我们提出的思政教育,但由于高校有专业的思政教师,那么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教学的重点就是专业知识,是“授业”。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思政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所以,专业课程也应该有“思政”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意识到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从专业的角度渗透思政内容,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也避免了思政的单純“说教”模式,也许学生更能接受,更有兴趣。

二、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

人才培养的成功必须要依赖“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这个“专业”不仅是要求专业教师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还蕴含着专业教师也必须有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想开展好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首先要熟读有关马列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著作,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成果,然后还要考虑讲什么,怎么讲。笔者为了开展好《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课程思政,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学习马列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著作;(2)研究《大国重器》《大国工匠》《国家大工程探秘》等大型纪录片,关注中央电视一台和二台的有关报道,深入了解国家最新的技术发展;(3)深入企业,了解《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所对应的电气装调、电气维修等岗位的要求,了解必须培养的职业素养。

三、明确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是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涉及数控机床的关键制造技术和相关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光栅、光电编码器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水平足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力水平。在以往的教学中,介绍到这些技术时,比如在介绍数控系统时,总是会提到德国的西门子和日本法拉克,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崇拜,容易形成“国外的月亮总是最圆、最亮的”这种思想,但随着我国国产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很多技术上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在介绍专业技术时,应突出我国技术先进的条件。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思政目标,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相关的先进技术,介绍相关的科技人才的事迹,介绍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案例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学习我国科技人才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把思政内容写进专业课程教案

要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我们还必须认真地把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详细地写进教案。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在讲授绝对式光栅技术时,就以摘录网络新闻、实物图片展示等手段,介绍我国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如何在国内率先实现绝对式光栅尺关键技术的突破,如何研制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式光栅尺,实现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国产化,如何为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制作出贡献的。比如,在讲授数控系统技术时,就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我国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华中8型”数控系统,向学生描述该系统是以大数据采集为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机床的实时监控和诊断,该系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控系统。为了讲好这些内容,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前必须收集大量资料,找到思政教育的点,并整理成教学内容,写进教案,研究怎么教。

五、在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内容

要想开展好课程思政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思想这个层面,也必须检验我们传播的效果,而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考试,但考试的方式很多。要通过考核,让学生记住关键的事、关键的人物等,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比如,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我国先进数控机床研制的资料,形成关于我国先进数控机床现状的调查报告,并记入课程考核成绩,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我国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形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念。

总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技术教学,也要研究课程思政讲什么、怎么讲,要从方方面面考虑,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思政教学任务,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咸菁,宋宝剑,何东伟.基于课程思政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4):142-143.

作者:王春生

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針对现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对师资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创新教育困境的所在,探讨了高职教师自主发展对高职课程改革的促进的作用,寻求高职院校在创新教育中的突围的方式,解决“自主创新”教师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的制约,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其评价标准及其建设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 师资队伍 创新教育

随着高职校重在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的提出,与之密不可分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被提到日程上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1 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专业建设的整合还是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课改内容的确立,亦或从实训项目的选取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都是参与的主体,尤其是一线教师,作为高职师资队伍的中坚砥柱,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为此,对参与课程整合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除了比较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能力要外,还要有较强能带动专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包括各类有创新能力的专家、长白山技能名师及业务能力强和企业实践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都有一共同的资质,那就是都能解决某一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和工艺性难题。

2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对打造创新型人才不够重视,目前高职院校对一线教师老师培训只关注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而针对教学内容体系的究竟应该如何改革以及改革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步伐不够紧凑。二是,我国高职教育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也只单单停留在教学督导监督,缺乏严格的培训计划和制度保障,致使高职院校教师出现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够、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及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能力薄弱等现象。三是,对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体制刚刚建立起来,但步伐比较缓慢,缺乏系统性设计,相比较而然企业化程度不是很高,管理体制上有诸多不完善,课程改革与师资建设还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还没能将企业文化和训练项目引入进来,形成创新型师资发展活力不强,校企共建效率低。

3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培养途径的探讨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短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大力加强对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打造。

3.1 研究素养与入职教育,解决青年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困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互换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与师资的不足让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没经过充分的入职前培训就顶到了教学一线,承担着与老教师相近的繁重工作量。为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如果单单采用薄弱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既难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使许多新教师在从业初期就遭遇到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进而丧失了自主发展的动力,专业发展甚至在刚进入专业之时就已停滞。为解决这种现实困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优质培养机制,按照“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优者上、庸者下”相结合的用人原则,重在激发青年教师的强烈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将课程改革和企业文化及创新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

3.2 自主发展与创新意识,促进中坚主力在专业教育中的成长

目前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根本因素就在于过于强化教师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师个体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办学质量这样的工具价值,还具有“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提升教师的追求和动机”的内在机制的存在及具体措施。

(1)专业带头人培养与聘用。落实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培养1名带头人,聘用1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考察培训、学术交流、企业顶岗锻炼等培养途径提升校内专业带头人业务水平和技术应用、研发能力,使其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的知名专家,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聘用1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通过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业务水平,能够带领教师开展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提升教学团队科研水平。(2)骨干教师培养。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组织骨干教师的国内外培训,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依托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制订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提高骨干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安排骨干教师指导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电器设备有限公司、长春光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企业库。专兼结对,加强兼职教师教学方法指导,提升其教学能力;开设兼职教师教学业务培训班,提升其教学业务水平;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

3.3 专业设计与组织动力,完善高职校教师在改革教育中的机制

职业倦怠及新教师入职教育不充分既影响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创新教育中的作为。因此,唤醒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以教师个体需要的满足或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专业发展的动机,促其自主地追求专业发展,同时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感,度过职业危机,既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在创新教育中的困境突破。同时良好的组织推动力也有助于教师逐步养成教师高度自律、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从外控的专业发展转向内控的专业发展。

4 结语

总之,高职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动力,而企业和院校相结合则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高职院校学科门类多且相互交叉,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院校的教师对专业发展认识不同。为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高职教师应主动探索专业发展的方向,树立“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分析,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个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创新型教师必须将自己与市场企业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依托企业经济基础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完善校企共建的实训课程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丹,陈时见.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基本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6(6):7-14.

[2] 宋秋前.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建设研究——基于“校地层式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

[3] 林琳,王虹.教师教育一体化与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32-135.

作者:王敬艳

上一篇:河堤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