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蓝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本文在对高职数学考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三种考试模式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高职数学 考核模式 改革措施

一、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试功能错位

目前数学考试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只重分数的多少,这样只能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缺失。

2.考试内容不合理

数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性内容欠缺,理论性要求偏高。过多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一遇到实际问题,反而不知如何用数学。教学的结果仍是以知识传播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3.考试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考试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采取“宽进”的方式吸引学生入学,而造成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计可施,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4.命题形式和质量

目前的数学考试仍是知识性的考试题型,无非是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证明等之类的数学试题,这种考试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知识的再现。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的裁定上可指定标准,对提高阅卷的公平性很有利,但是这种考试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它使学生主要关注的不是创造性思考和语言表达这种高级思维,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认为数学只有唯一答案,淡化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欠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数学在经济管理问题中的应用。

二、充分认识数学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数学而言,科学合理的考试是教育过程中必须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宗旨。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上,强化和突出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成绩考核的改革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采用什么考核方式,就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示范和训练。更应结合应用数学课的特点,既保持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恰当地联系经济管理问题。增加经济应用实例,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上,注重数学在经济领域中应用的不断开拓,并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向全面培养数学素质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措施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考试模式所做的摸索,认为可以进行以下三种考试模式的改革。

1.综合考核模式

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占20%),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数学实验成绩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占30%),这部分考核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组合,3人一组,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例如按揭、贷款、月供的计算),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三是闭卷考试成绩(占50%),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程形成性考核与论文相结合模式

数学教学如何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是评价数学教学的标准,所以高职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的考试模式,应该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挂钩。把学生的听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占数学成绩的30%;另外,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或小于3人合作,走进企事业单位完成所学知识应用的调查报告、论文或企业生产方案论证报告,在寒假完成。上交后作独立论文答辩,以查验合作组成员参与投入度与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数学成绩的70%。

3.分类考核模式

对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仍然要采用闭卷考核。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问题解决、信息交流等数学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既考核知识的掌握水平,又考核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应用技能性的数学试验可采取开卷考核。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有综合分析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挥。这样的考核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同时,高职数学的考核改革应同时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琦,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卢晓东等.北京大学本科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1999,(4).

[3]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3,(13).

※此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赣教高字【2005】95号)中的一篇,此课题于2005年7月立项,于2009年12月30日结题。结题证书号:JXJG-2009-586。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作者:李建华 袁美英

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 篇2:

浅谈中高职数学课程有机衔接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蓝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要想处理好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创建多维课程模式,在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来教学,并且把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结合起来,还要改革考核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使中职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为今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中职数学  高职数学  衔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我国,对蓝领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的。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在职业教育方面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例如中职生在校期间可以享受到国家免学费政策。除此之外,对于应届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分数选择上普通高中继续学习外,还可以选择中职学校的“3+2”学制,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2年在高职院校学习,毕业可以拿到高职毕业证。由此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让3+2学制中的中专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进而更好地适应高职的课程,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下面我就所代的数学课程,谈一谈我的看法。

1.中高职数学课的现状对比

1.1 中高职数学在制定课程标准认识上的差异

在我国中专学校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有中职、职高和技校等。这些学校之间的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是不尽相同的。一部分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还有一部分学校是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核心,重点是统招、对口考试,主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使得学校在选择数学教材时也是有区别的。最终不同层次的中职生一起走进高职院校,但是由于他们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给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对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以及学生了解较少,因此,他们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不能做到與实际情况接轨。相关资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中职课程及学生相当了解的只占到18%,略有了解的占到52%,基本不了解的占到30%。可想而知,对学生与教材内容认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制定出的课程标准是纸上谈兵,不符合客观情况。

1.2 中高职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连贯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的知识脉络是具有连贯性的,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容的不连贯导致的。现阶段中职学校普遍选用的数学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广全、陈士芹主编的教材。其内容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因为基础模块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各个学校基本可以落实基础模块的内容,保证课时数。但是涉及到拓展模块的内容时,不少学校会根据对口考试或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把部分知识作为选学内容。而缺少的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学习高职数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对各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计划对比研究发现,所有专业一年级的时候均开设数学课,但是到二年级,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的数学内容也不尽相同,每个专业的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不一致的。当他们升入到高职院校学习时,他们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也是无从考究的[1]。

1.3 中高职数学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中职学校所用的教材其难度较低,因此在授课中,任课教师基本上是从开始讲到结束,且在教学中,是以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数学知识,并且还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长此以往,学生也容易养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学习上形成惰性,那么,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也无法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职数学的这种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职数学中是非常重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但是因为课时比较紧张,导致课堂中任课教师讲课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听课时就没有针对性,那么整堂课听完,也许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所讲的重难点知识。与中职数学教学相比,高职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目前,由于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差异较大,影响了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

2.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课程有机衔接的探讨

如果把数学看成一个系统,那么它里面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学好中职数学可以为今后高职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而高职数学又是在中职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处理好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中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的衔接

课程标准是从宏观方向指引任课教师如何上好每节课。由于中高职数学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因此,它们的课程标准也是不同的。制定中职数学的课程标准时,要依据专业的分类来制定适合于各专业自己的课程标准,而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遵循“以中职数学为基础,以高职数学为导向”的原则,采用递进型模式进行,务必要突出高职数学在课程标准中的主导地位[2]。我们都知道,中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蓝领型人才。在很长时间内,大部分中职毕业生还是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因此,要以中职数学为基础,把握中职数学目标为原则,进而实现中高职数学课程的有机衔接;才可以使高职数学在中职数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2 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出改进

由于中高职数学在教材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它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在教学理念上,中职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计算能力,弱化抽象思维,但是高职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强化理解能力,重思考、轻技巧。在教学上,中职数学强调的是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而很少会涉及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概念的原理及公式的推导。与高职数学不同,中职数学在内容上比较简单,知识的表达更加口语化,教学进度相对较慢,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保姆带着学生学习,且课堂语言要求简洁生动,整堂课提问要多、练习要多、互动要多,并且要给学生预留较多时间来理解课堂知识,直到完全掌握知识的重难点为止。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职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绕着老师转。

在高职数学中,则完全不一样。高职数学在中职数学的基础上,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它的知识量更大、难度系数更高、逻辑性更强,它的数学用词更加精准、更加规范,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是非常严谨的,并且非常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化以及综合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高职数学的课堂内容多、教学节奏快、教学任务重,需要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中教师主要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课后需要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要想形成一套完成、系统的知识脉络,需要学生从老师的庇护下走出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多动脑,还要多多阅读课外读本,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让自己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除此之外,在中职课堂中,任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高职数学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去。避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当然,这就需要中职数学老师平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更新教学理念。

2.3 实行分层教学,创建多维课程模式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每个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参差不齐的,因此需要教师实行分层教学。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测评,以掌握他们的真实水平。然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将他们分成两个或三个层次来实施授课,各层级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同进度的教学计划。针对基础薄弱和接受较慢的班级,可以增加课时数,以实现教学目标。二是创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多维课程模式。必修模块内容设计的依据是首先要实现大纲的教学目标,其次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基础知识。选修模块内容设计的依据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薄弱和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查漏补缺,让学生掌握今后学习高职数学课程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对于基础扎实和接受知识较快的学生来说,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他们今后深造、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奠定好基础。

2.4 扩充知识并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与高职数学相比,中职数学的内容深度较浅、广度较窄,当中职学生升入到高职院校学习时,自身的知识储备达不到高职数学的要求,可能出现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进度等各种情况。因此,需要中职教师根据高职数学的内容,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扩充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把数学的框架架设起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中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以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先把知识的重难点熟悉一遍,然后通过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点拨以及同学间的协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

2.5 要把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相结合起来

数学知识是内容,多媒体技术是载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基本上是从静止的角度去讨论问题,但是在高职数学课堂中,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在变化中发现事物的本质[3]。例如关于圆的切线问题,在中职数学中,规定当一条直线与圆有且仅有唯一一个交点时,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但是高职数学对切线的定义则更加严谨,它是指过该点的割线的极限位置所形成的直线。又比如在中职数学中,主要是研究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高职数学中,开始研究变速曲线运动。在中职数学中,主要是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是在高职数学中,则要求会计算曲边图形的面积,进而引出定积分的概念。从以上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中职数学和高职数学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今后的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改革考核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因此决定了它们的评价体系是不同的。应试教育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包括:以书面考试为标准,分数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子。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应用到职业教育中,那么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為核心,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为目 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中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评价中应多采用鼓励性语   言。在讲课中、批改作业中应避免使用“做得不好”“做错了”等负面性语言,多使用“加油”“下次要更努力”等正面性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数学,接受老师。其次,评价中应采用过程性评价。我们都知道,多数中职生的学业成绩都不理想,但是他们的学习主观性、学习兴趣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采取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收获感和满足感,打破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3.结语

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要想处理好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就需要教师理清中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的衔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创建多维课程模式,扩充知识并尝试应用翻转课程来教学,并且在授课中把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结合起来,在最终的考核中要改革方法,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让中职生在3+2学制中的前3年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进入高职院校后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数学,最终经过高职院校两年的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韦银幕.我国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论坛,2015(10):119-121.

[2]朱翠兰.对中高职数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5(19):52-53.

[3]吴锦婷.浅谈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的教学衔接[J].求知导刊,2016(8):19-20.

作者简介:

尤磊磊(1984年-),男,安徽蚌埠人,讲师,本科学历,工学学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作者:尤磊磊

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 篇3:

构建双“1+1”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①

[摘 要] 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为双“1+1”架构,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系统改革,根据专业特性将高职数学课程进行碎片化分类模块设计,分成两大类五个模块,即A(A1、A2、A3)和B(B1、B2),对不同专业采用A、B组合搭配,实施分层教学,克服“学科化”“工具化”“单一化”“消极化”倾向,解决高职数学课程瓶颈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数学;课程系统改革;双“1+1”课程架构

一、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课程中的龙头老大数学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对数学课程的直接冲击就是课时大幅度下降、生源差异极大等问题,面对这些不利局面教师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深层次的、最基本的数学课程发展问题困惑着高职数学课程发展。

其实,在高职数学教学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达不成统一,损失最大的就是學生,而这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要做到三位一体,必须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科学定位,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才能实现高职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下阐述的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实践是以作者学校为例,该实践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高职数学课程长期以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化”倾向

由于高职大部分专业都是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差异极大,而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或自编的教材都是本科的压缩版,“学科化”倾向严重,高职特色没有得到体现。

(二)“工具化”倾向

由于高职数学学时的不断减少,学界普遍提倡“适度、够用”原则,出现单纯强调“工具性”作用的现象。随意减少教学内容,不讲究系统性和规范性,“工具化”倾向严重,功利价值观左右了教学内容。

(三)“单一化”倾向

由于高职规模不断扩大,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不到再造机会,绝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单一化”倾向严重,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四)“消极化”倾向

由于高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生源有中职、普高、自主单招等,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数学课程不及格率最高。“消极化”倾向严重,教和学的主体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

三、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

根据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同时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功能、目的、内容、培养目标都不断被重新认识,因此,对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将高职数学课程定位在不仅应具备工具功能,更应具备思维训练与数学素质提高的功能。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因此,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反映这种价值观,做到以系统知识为中心。

(一)确定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为双“1+1”架构

采用双“1+1”课程架构对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分类设计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见表1)。将数学课程碎片化设计,分成两大类五个模块,即A(A1、A2、A3)和B(B1、B2),科学制定完成五个模块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见表3)。第一个“1+1”(分类)即A大类中选1个模块+B大类中选1个模块组成,不同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见表1);第二个“1+1”(分层)即每个模块都由基础知识(必学)+实践应用(选学)组成,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兴趣选择不同的素质提升模块(见表2),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大家必须掌握,开设的数学应用(经济应用、工程应用、软件应用)和数学文化欣赏等专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同时还建立数学建模、数学拓展技能社团,供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和有继续深造需求的不同层次学生选择。这些都是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育人目的。

(二)根据不同专业确定数学课程模块

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各个专业要求差异很大,特别是基础课要遵循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紧跟专业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挖掘专业与数学的关系,确定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标准(分类设计)。

表1 双“1+1”课程架构下数学课程模块

(三)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实践应用专题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是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兴趣选择不同的实践应用素质提升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分层教学)。

表2 选学的实践应用专题

(四)根据高职数学培养目标制定5个数学课程模块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必须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和预期应达到的效果。课程标准设计时着重突出创新点和根据专业需求与学生兴趣选学的实践应用模块,同时课程学习目标的表述要体现能力导向、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素质训练、理实一体化,需列举出显性的目标。

四、实施高职数学课程系统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利用职业需求法,克服“学科化”倾向,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自编特色实用教材

依据高职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同时自编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改变传统数学教材学科化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只有对感到有用的学习材料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态度。

2004年起江苏经贸就组织有多年教学一线教师团队自编《应用高等数学》教材,目前已修订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教材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将双“1+1”课程架构设计思路落实到教材编写中。该教材打破传统框架结构模式,每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基础知识部分、应用部分、总结·拓展部分,同时每章增加了数学文化专题供学生素质拓展。编入“数学文化”内容,解决了就数学论数学,与现实社会对接较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精神缺少提炼,学生看不到数学丰富曲折的发展历史,看不到数学对其他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以及缺少对数学的宏观整体了解的现象等问题。

(二)利用项目导向法,克服“工具化”倾向,明确高职数学课程定位,提升学生数学素质

双“1+1”课程架构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确定一类专题讲座,主要有经济应用、工程应用、软件应用、数学文化专题等项目供学生选学,每位学生围绕一个专题项目进行选听,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项目流动作业,可以团队完成。通过面与面情感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对他们各自有用的数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心思考数学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了数学素质。同时,建立数学建模和数学知识拓展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将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强化。社团有严格的活动计划,组织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给予学生温馨的心灵空间。

比如,“数学文化”项目着眼于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着眼于数学对其他科学的影响,着眼于数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数学史、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等为载体,不以系统的数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数学文化”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并提高學习数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加强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利用能力再造法,克服“单一化”倾向,挖掘教师专业潜能,再造教师教学新能力

双“1+1”课程架构要求每位教师发挥各自特长,除单一的数学专业能力外,重点在另一个专业领域方向开展应用研究,淡化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再造教师应用新能力。

同时,实践应用专题部分的项目教学需要信息化

的手段,能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将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从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和

“垄断式”的信息传输转为开放式和跨时空式的教学,

从而形成一种更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弹性的教育形式。教师由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者、课件制作者转变为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组合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教学相长得到全面落实。

(四)利用综合评价法,克服“消极化”倾向,创新合理考核标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双“1+1”课程架构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全学期。学生成绩由基础考试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这种评价改革注重综合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动机与兴趣,关注了学生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和共同探索问题的能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降低了不及格率。

综合性评价考核数学模型如下:

60+0.2(A-60)+0.8B

其中,A表示基础考试的分数,B表示实践考试的分数

综合性评价考核计算方法:

(1)考试方式采用基础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方式。基础考试范围是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此项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和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实践考试范围是根据平时选学的实践应用专题写一篇调查报告、读后感或项目流动作业等,可以组团合作完成,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组成,此项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应用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2)考试时间:基础考试为90分钟,在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实践考试以调研报告、读后感或项目流动作业等形式递交,可以团队完成。这项考试可以在平时进行。

(3)记分方法:基础考试总分为100分,考试成绩≥60的视为合格,考试成绩<60的视为不合格,基础考试不合格学生的必须参加补考(不论其实践考试的成绩怎样),实践考试的总分为40分。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推进,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如何做好中职—高职—本科数学课程的衔接,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尤显重要,数学课程改革力度还会继续加大。但数学教育的意义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用科学自身的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双“1+1”课程架构下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富伯亭.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杨颖颖.浅析数学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安徽大学,2011.

[3]沈跃云,马怀远.应用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沈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