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

2022-04-26

一、引言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技术壁垒的含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技术壁垒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 篇1:

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 入世以后,伴随着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国外利用技术壁垒针对中国纺 织品实施贸易保护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纺织服装作为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困 扰。本文研究了江西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江西纺织品遭遇的技术壁垒,并提出了应对技术 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进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YJ57)

[作者简介] 张红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与法律;(江西 南昌 330099)

王含笑,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陈志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江西 南昌 330002)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壁垒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3,(7).

[4]柳玉兵.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1).

[5]姚利民,吕一.纺织品出口中的技术壁垒成因分析[J]. 国际商务研究,2006,(5).

[责任编辑:陈 瑾]

作者:张红燕 王含笑 陈志国

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 篇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欧美日比较

一、引言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技术壁垒的含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技术壁垒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广义的技术壁垒是指所有的影响贸易的技术性措施,除了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了WTO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当今国际贸易中更多的是广义的技术壁垒问题,是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之一。

从国际贸易的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远远多于发展中国家主动对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也是通过技术标准实施TBT的积极倡导者和发源地。在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中国出口企业中,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欧美日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95%。其中欧盟所占份额最大为41%,日本和美国分别占30%和24%。

本文通过分析欧美日三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根源,提出了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

二、欧美日技术标准概况

美国是一个标准大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包括技术法规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 万多个,主要是一些强制性标准,涉及制造业、交通、环保、食品和药品等行业;民间标准协会、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也有4万多个,主要是一些所谓的“自愿标准”; 此外,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行业标准。美国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有意识地对其标准战略进行调整。

日本的技术标准涉及农业、食品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各行业,一般每5 年修订一次。尽管新制定的标准中有90%以上采用了国际标准,但仍有不少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一种产品要进入日本市场,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必须符合日本标准, 如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成分标准( JSCL)、添加剂标准( JSFA)、药理标准( JP) 等,只要有任何一项不合格,日方就有理由将这一产品拒之门外。

欧盟自1985 年发布《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至今, 逐渐形成了由上层约300 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与下层10 多万个(截至2004年)技术标准组成的两层结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体系。在欧盟颁布的技术标准中,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有:欧盟于1993年7 月正式推出了环境标志,目前只允许10%-20%的破坏性最小的产品获得该标志;1996 年启动了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形成了一道“绿色贸易壁垒”;欧盟关于产品安全有一整套标准体系,涉及各工业产品的技术细节、安全性、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统称为“CE 标准”。

三、欧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运用分析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日本在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上比欧美主动积极得多。如表1所示,从1995年1月至2003年,日本通报要实施的TBT数量为353件,而同期美国为322件,欧盟为235件。

对TBT实施的产业进行分析,如表2可知,机电产品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第一大行业,累计1066件,占通报量的30.1%。接下来为农产品和食品,1999-2003总计762件TBT,占通报量的21.5%。石油、化工次之,合计408件,占21.5%。另外冶金、建材,医药和轻工产品产业也都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产业部门。

中国的情况与表1有所不同。中国商务部统计表明,我国食品农产品、轻工、机电、纺织、五矿化工和医保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比例分别为:89.7%、70.6%、67.4%、67.2%和60.1%。其中遭受损失最严重的是食品农产品,为54%;其次为轻工产品24%,机电10%、纺织6%、五矿化工4%以及医保2%。这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受损也呈上升趋势。

不同产业产品在欧美日的损失分布具有很大差异。2002年,食品农产品出口在各贸易伙伴国中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欧盟和日本,其中在欧盟的损失为45.4亿美元,在日本的损失达到37.3亿美元。轻工产品出口在美国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达到25.7亿美元,在欧盟的损失次之,为14.1亿美元,目前日本和其他国家对此类产品的限制较小。机电产品在美国和欧盟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分别为9.0亿美元和6.8亿美元。纺织服装产品所受损失的地区分布较为平均,美国、欧盟分别为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

即由此可以推断,日本主要在食品、农产品以及纺织服装产品产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影响很大,美国在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方面设立的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造成了贸易影响。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最为完整,影响最全面。

四、对欧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欧美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差异,有很多因素造成。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商品贸易结构是重要原因。但是单单从欧美日自身来看,产业竞争力因素不可忽视。

欧盟农业的竞争劣势并不明显,但这主要是欧盟投入高额农产品补贴的结果。因此,农业仍是欧盟保护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服装业竞争力较弱,这使得欧盟一直积极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服装业。至于欧盟其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其竞争力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

美国农业基本上呈现竞争力中性,服装业则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因此,服装业是美国重点保护的产业。此外,钢铁业和陆地车辆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劣势,从而成为美国通过“两反一保”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的最重点行业。至于美国其他的传统制造业,也都基本上呈现出竞争劣势,需要保护。

日本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服装业由于日本国内人力资本的高昂而处于极端明显的竞争劣势。日本陆地车辆、钢铁、机械输设备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化工、动力机械、办公用机及通讯设备等行业,日本的竞争力也明显强于美国和欧盟同行。所以,日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运用主要中在农业、服装等劣势产业。

五、政策建议

在欧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及影响差异以及成因分析基础上,建议中国采取以下措施应对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

(1)收集研究外国技术壁垒,逐步完善壁垒预警机制

我国应充分利用WTO技术壁垒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TBT的相关信息,了解外国技术壁垒措施的细节,为出口企业提供服务。并且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壁垒预警机制。

(2)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能耗与原料消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充分利用好TBT给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所提供的新的贸机会。

(3)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

企业应加速提升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通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来彻底突破TBT的障碍;或者通过规模经济效益来减少复合作用机理对出口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

(4) 改变企业经营策略,利用海外投资实现突破

企业可以采取海外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资金与原料资源,紧跟国际消费潮流,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等手段绕过技术壁垒,实现对TBT的迂回式突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韩可卫.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及借鉴[J].江苏商论,2006(5).

[2]江虹.欧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及我国的对策[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3]金德有,韩建平.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李树.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1).

[5]王江,武秀娟.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

[6]汪琦.日本与欧美对“合规性”贸易壁垒运用的差异及成因[J].当代亚太,2005(3).

[7]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8]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邵 玲

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 篇3: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问题研究

摘 要:农产品作为浙江省出口的第三类出口主导产品,为浙江出口做出巨大贡献,仅次于纺织服装以及机电类产品的出口。然而现阶段农产品的出口却并不顺利。技术性壁垒的出现,使得农产品出口遭受极大的打击。多数国家依仗着技术壁垒,以浙江省的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为由,限制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限制了茶叶、蔬菜等传统产品的出口。而今,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障碍。浙江农产品作为浙江极具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突破贸易壁垒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任务。因此,分析农产品出口遭遇壁垒的原因、影响,同时寻找面对对策,将会给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浙江;农产品出口;技术性壁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前沿地区,便利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外贸增长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重重障碍。农产品作为一个传统特色的出口方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浙江省三农利益。因此,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突破对浙江省的外贸产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一、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出口增速减慢,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增速减缓,金融危机期间,出口额从2008年的43、32亿美元下降为35、7亿美元,2001-2006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三,2007-2011年屈居全国第五,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以农副加工品为主,在2007-2011年,农副加工品出口基本占据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初级农产品出口是第二大出品,水产品出口量最少,由此看,浙江省农产品是以农副产品为主。

(二)出口企业以私营为主。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产业占据出口产品大量比重,中小出口企业众多。省内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规模小、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弱。全球范围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阻碍农副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同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能源、运输费用普遍上涨,农产品出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抵抗贸易壁垒的冲击,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减弱,企业订单数量缩减,经营压力普遍很大。

(三)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到2011年底,浙江农产品出口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然相对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等几个少数国家和地区。其中,2011年,出口欧盟215639万美元,同比增长1649%,占全部出口额的2231%,出口美国168858万美元,同比增长97%,占全部出口额的174%,出口日本159642万美元,同比增长2098%,占全部出口额的1652%。2012年传统市场的美国、日本分别增长889%和155%,欧盟市场由于受欧债危机影响,同比下降769%,但欧盟仍然是全省农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二、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表现

(一)阻碍出口国际市场的开辟。欧美日韩是全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被广泛采用,成为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退货拒收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阻碍了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的扩大。

(二)增加出口成本,削弱价格优势。农产品本处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其低廉的价格使其占据有有利的市场,但检验时间增加,成本也增加,各种成本要求的改变,使出口商失去不少贸易机会。

(三)导致出口量减少。从2006年开始,日本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致使浙江省食用蔬菜、水海产品、禽肉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遭遇直接退货。据统计2006年1月份宁波口岸遭退运的水产品共计8515吨,价值19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088%和99385%。

三、遭受壁垒的原因

浙江农产品出口在贸易壁垒中遭遇了众多考验,打击了农产品出口的自信,而这之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机制不完善。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政府更是企业的生存依靠。目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首要因素就是企业的融资问题,常常遭遇信贷门槛高、贷款困难的情况。我国农产品检验费用由企业自行负责,无形中增加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够,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机制的改进也是不可拖延的。农产品的出口,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相当重要。而浙江省内信息不畅,出口营销渠道窄小企业规模普遍小,缺乏对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二)企业自身监管不力,生产技术不高。虽然浙江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品逐年提高,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强化。但总体来说,农业生产模式与发达国际相比较,仍然有待提高。而大部分农产品的农户经营未形成大规模生产化格局,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且杂,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用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加工初级化,未形成较成熟的生产链,产品附加值低,新品种研发能力弱,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国外自身产业保护。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技术标准,相继修改食品安全法,太高我国出口门槛,这都是在维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为由采取强制性技术措施,对浙江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

四、浙江省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面对贸易壁垒,浙江省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构建一个强大的体系来突破这个局面,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完善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市场准入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形成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相配套的体系,加强国家质量检验监管力度,建立专门的技术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主动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

(二)企业提高技术,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也是浙江出口农产品遭受技术壁垒最多的国家。浙江省应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调整出口贸易的合作国家,开拓其他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企业要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实行产品创新及升级战略。加强企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是突破壁垒的先决条件。再者,农产品企业可以采取迂回战术,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

(三)借助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重视非政府行为作用。通过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机构,拓展专业合作协会的服务领域,利用商会、协会协调协商,加强商会在浙江省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研究方面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可以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通过国外合资、独资、并购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在国外就地生产加工。加强企业间联系,借助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整合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总之,长期来看,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获得有利的动力。政府强调调研,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实施技术赶超和技术改造,加快出口人才培养,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提高自身应对能力。而企业利用政府政策优惠充分了解掌握规则,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一定可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个难题。(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建伟.浙江农产品流通现状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2] 范明.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2012,06

[3] 朱允卫.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6-10

[4] 潘伟光.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7)

[5] 李建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2005,(9)

作者:黄灿灿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下一篇: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