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2022-04-26

摘要自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文件后,自然辩证法由过去的3个学分,54学时调整为1个学分,18学时。这一改革既给自然辩证法课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又给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西南大学进行了专题+网络+实践+论文答辩“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篇1:

打造自然辩证法翻转课堂实现三重育人功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帮助硕士研究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它具有突出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教育功能,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升硕士研究生政治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水平,造就符合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课程充分发挥其对研究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培养、思维水平提升的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时分配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获得感不足等方面。如何保证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体系性、整体性,发挥好课程在研究生思想引领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好课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的作用,还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中大胆创新。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要实现三重育人功能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3]由于自然辩证法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自然科学的中间层次的特殊地位,使它兼具思想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并且这三项功能互相渗透,相互促进。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显著的思想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恩格斯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这就决定了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引导研究生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分析自然、科学、技术相关问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推动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课程教学内容看,可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教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技术伦理思想教育、科学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从课程教学方法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程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科学技术活动中鲜活的案例开展教学。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教学中运用“两弹一星”精神案例,在科学技术社会论教学中运用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疫苗案例,在科学共同体相关内容教学中运用钱学森的人生选择、袁隆平的科学征途等案例。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突出的科学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即拓宽研究生知识视野、培育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功能。总体上讲,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哲理化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观的教学,帮助研究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通过科学观、技术观的教学,帮助研究生了解自然科学整体发展规律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趋势,对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三是通过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学,使研究生熟悉科学和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及其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教学,培养研究生的科学家精神,帮助他们熟悉科学技术共同体的运行规则。

(三)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明显的思维培养功能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5]自然辩证法课程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智力要素创新素质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未来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理论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建立在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上。自然辩证法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这有助于建立研究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自然辩证法这个关于自然、自然科学的哲学总理论,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及其历史发展,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事物更大范围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开设,在研究生专业培养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技術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总体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所传递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成为研究生总体把握各门知识的“纲”,有助于对各门具体科学进行学习和研究,使之系统化、有序化。

二、构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要充分实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三重育人功能,有必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开展自然辩证法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学生参与度高,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新模式,以形成“教室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双教学场域,打造虚拟教学与实体教学相结合的双重教学过程。通过翻转“教”与“学”的关系,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思想教育、科学教育和思维培养三重功能。

(一)翻转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发挥研究生的学习主体性,翻转自然辩证法教学课堂,以课堂讲授、讨论和答疑带动课后自主学习,向研究生有效传递学习压力,推动研究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课堂外,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研究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研究生通过网络观看微课等视频讲座、查阅电子图书,通过各搜索引擎查阅教学内容相关信息,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QQ、微信等建立班级群、小组群,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内,用足用好18个学时的理论教学时数,在课堂上开展核心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专题展示、答疑和面对面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基于问题和案例的交流讨论和探索式学习,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创新创造等课程主体知识内容强调的核心问题,实现研究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点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因材施教,整合教学专题

“专题化教学是提炼教学重点,按照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其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6]专题化教学不是碎片化教学,自然辩证法理论具有整体性,其中的各知识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开资料显示,受18个教学时数的限制,几乎各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均采用了专题化教学。争议在于,有的教师提出应结合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学生专业等实际,仅选取某些专题开展教学。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各教学专题的设置和教学,应是在保证自然辩证法理论整体性的前提下展开的,换句话讲,教学中详略可以不同,但应尽量全面地覆盖大纲所列的教学要点。要保证整体性,破解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这个问题可以由网络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去解决。

在吃透教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认知心理和课程内在逻辑的前提下,聚焦课程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专题。在专题设置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心理接受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等进行调查,进而制订出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结合研究生具体学制、类别、专业等学情,在具体专题设置时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设计。

(三)精选案例,转化书本内容

打造精品案例,推动案例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专题讲授中应结合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科学认识和技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案例为载体,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案例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与教学专题高度契合,能够引发学生思想或情感共鸣,以实现专题教学内容有血有肉,学生学习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案例设计时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习语金句转化为富有时代气息、现实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生动有效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四)虚实结合,打破课堂边界

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创造了条件。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可以依托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前把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微课小视频、音视频资源等放在网络“云端”,为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提供素材。作为学习主体的研究生,综合运用“云端”的数字资源和相关互联网信息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涉及理解、推理、记忆和方法感知的认识过程”[7]。课程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能够较为有效地破解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数的矛盾,能够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兼顾课程学习深度。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以实现课程教学两个转变:一方面,虚拟教学内容与课程核心知识点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然辩证法知识建构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整个面授形式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室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交流探讨、教师重点讲授与引导的场所。

(五)小组讨论,助推学生思想升华

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是深化研究生学习成果,在思想碰撞中对教学内容认同与接纳的重要环节。可以设置讨论环节,组织研究生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小组讨论,并形成展示课件、课堂发言提纲、小组作品等成果。研究生个人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充分表达思想、展示自己。同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并获得帮助。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发言情况及时了解研究生学习绩效,针对性开展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导。通过小组讨论使研究生在表达、交流、评价、反思中提高认识。

由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涵盖了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社会观、创新型国家等丰富的教学内容,讨论主题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应紧扣核心知识点,围绕教学专题,设置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应尽量设置为开放性问题,让研究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开展资料收集和理论思考。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篇经典文献,一个科学史上的争议,一个科学问题,甚至一部富有思想性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都可以作为讨论的主题。通过灵活的课内和课外讨论激发研究生求知欲,提升学习课程的自主性。同时小组讨论能够锻炼研究生收集资料、凝练观点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理论视野,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思维水平。

(六)多元考核,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测验,同时能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思维的整体提升。可以设置自主学习情况、讨论参与情况、课程论文撰写情况等考核环节,综合测评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情跟踪、数据汇总、教学效果评估和学习成果反馈。

多元考核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线上学习成果检测。学生自主学习,如观看MOOC及相关视频,完成在线测试,这一环节占总成绩的30%。二是讨论成果检测。将学生分为10人以内的讨论组,开展线上和线下讨论,并在课上做讨论成果演示汇报,这一环节占期末总成绩的30%。三是期末课程论文考核。要求研究生结合自然辩证法理论和各自学科专业方向选题并撰写课程论文,这一环节占期末总成绩的40%。通过对线上自主学习、线上线下讨论情况和课程论文的一揽子综合测评,对研究生学习成果开展过程管理,实现以考核促进课程学习的目标。

三、结论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兼具思想教育、科学教育、思维培养三重育人功能。为更好地发挥这三重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应主动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学生参与度高,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开放性与共享度,推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实现课程思想教育等三重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g172002),重庆市第六批立项建设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编号:2019099),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择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zkzy2019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008/t20100806_108814.html,2020-8-16.

[2]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29/c_1126301069.htm.2020-7-30.

[3]《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陈凡,殷杰.《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63-68.

[4]《自然辯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67

[5]杨斌,王军政,郭娇等.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光明日报.2020-08-11.

[6]柴秀波.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74

[7]GLENDA,ANTHONY.Active Learning in a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96,31(4):349-369.转引至:刘来兵,曲曼鑫.信息技术支撑的在线教育透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108-114.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粟 超

作者:王晨旭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篇2:

自然辩证法“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摘 要 自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文件后,自然辩证法由过去的3个学分,54学时调整为1个学分,18学时。这一改革既给自然辩证法课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又给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西南大学进行了专题+网络+实践+论文答辩“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四位一体” 教学方法

2010 年8 月6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10方案”)文件正式下发,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1 学分,18 个学时),2012年秋全国高校普遍开始正式实施新方案。 这一改革对自然辩证法教学既是挑战,同时又为这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机遇。针对这一变革,西南大学进行了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改革,我们进行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1 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一直是理工农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这门课程开设时间长,内容成熟,体系健全,3个学分,54学时;教师队伍稳定,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反响很好。“10方案”实施后,必修改选修,由3个学分,54学时缩减为1个学分,18学时,这给自然辩证法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表现在:

(1)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10方案”实施前,自然辩证概论3个学分,54学时,当时教学内容能够从容上完,围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门话题,可以进行课堂论文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7理解、消化所学内容。“10方案”实施后,调整为1个学分,18学时。教学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内容。要想在18学时内把自然辩证法所有内容上完已经力不从心,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这就给自然辩证法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2)学生多与师资少的矛盾。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很多学校由于编制、绩效、收益等诸多方面的考虑,教师人数的增加并没有相应大幅提高,师生比严重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这导致师生比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多高校普遍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可以编到150~200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师生互动无从谈起。

(3)教育新技术的加速更新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矛盾。随着网络新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大量应用,微课、慕课广泛使用,这对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也带来很大挑战。然而一些年龄较大,教学时间长的中老年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及时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更新,还有一些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导致学生的抬头率低,兴趣率差,教学效果差。

(4)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师知识陈旧的矛盾。“10方案”实施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增加了很多与时代发展相应的新内容,同时又增添了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内容。一些高校的一些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由于已经形成了长期的教学范式,再加上科研的压力,不愿意花更多的经历在教学上,任然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沿用过去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师教学内容与新教学大纲的脱节和错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四位一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针对“10方案”实施以来,自然辩证法教学存在的诸多矛盾,西南大学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研究生院也相应的设立了硕士研究生三门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提出并实施了“四位一体”(专题+网络+实践+课程论文答辩)的教学改革模式。具体做法是:

(1)课堂专题教学探索。针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用了专题教学方式。把自然辩证法概论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等四大专题,每一专题由两位老师进行精心打磨,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每一专题在打造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专题内容紧密结合新大纲的原则。第二,专题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的原则。我们学校主要在理工农医类专业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设计,针对地科院、资源环境学院重点引导学生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和探讨;针对农学类专业,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生命伦理、农业科学技术两面性的探讨;针对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伦理、工程技术两面性的探讨。第三,专题紧密结合时代热点问题的原则。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紧密结合新教学大纲,精心打造、设计与时俱进的教学专题,引导研究生关心社会热点话题,从而把自然辩证法与专业学习、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达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的目的。

(2)课前、课后网络自主学习探索。我们把自然辩证法四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分给8位教师,每两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课件的制作,专题案例的收集,专题资料的撰写,专题思考题目的设计等工作。研究生院给每一门课程提供网络平台,自然辩证法课程组把每一专题的教学课件、教案、案例、思考题目上传到网络平台,建立丰富、详实的网上资源库。课前,研究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预学习所讲专题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课后,教师每周根据自己时间确定一个网上答疑时间,在这一时间里,师生进行网上交流和互动,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和社會热点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研究生还要完成网上思考题内容。这一部分占学生学习成绩的百分之二十。通过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大大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可以把大纲中讲不了的内容、专题没时间讲的内容让研究生自主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社会实践探索。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是各个高校的一个难点,由于时间、经费、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基本没有开展,即使开展也是敷衍了事。针对这一难题,西南大学进行了实践教学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学校和研究生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教学的相应经费,我们探索的措施有:一是充分利用重庆市红岩红色资源,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研究生进行红岩沿线参观考察实践,进行革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革命热情;二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研究生到企业、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学校教学科研基地参观考察,把专业知识与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三是利用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学实习,让研究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与自然辩证法教学专题紧密结合,把专业实习与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弥补资金和时间的不足。实践结束后,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这些实践形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还需继续深化和探索。

(4)课程论文+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探索。自然辩证法的期末考核方式,传统的方法是课堂考试的方式,有的学校采取闭卷的方式,有的学校采取开卷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严重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采取课程论文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确实很有帮助,但又导致一些研究生学习敷衍了事,课程论文网上剪切下载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课程论文加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从而大大克服了以上弊端。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堂实行小班教学,每班50~60人,从而克服大班教学的局限;第二,学生根据自然辩证法的四大专题教学模块,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自己拟定课程论文题目,独立自主完成课程论文,占期末成绩的百分之六十。课程论文必须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必须独立自主完成,必须具有新颖性、创新性、时代性。第三,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由3位教师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研究生回答论文选题依据、意义,主要内容、论文创新点,同时还要回答答辩老师根据论文内容所提的两个问题,系统考察研究生课程论文的创新能力,是否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论文答辩占期末成绩百分之四十。两项合计构成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百分之八十,再加上网络自主学习成绩百分之二十,构成这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比传统考核方式更有优势,能极大地调动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耗时耗力,也需要更多经费支持。

自然辩证法“专题+网络+实践+论文答辩”“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使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出勤率、抬头率、兴趣率、效果率大大提高,激发了研究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较好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三观”态度的有机融合。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西南大学学术型研究生精品共享课程建设资助项目:自然辩证法概论,项目编号:2016JPKC01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R].2010.

[2] 陈锡喜.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理念思考和评价[J].思想政治研究,2010(1):11-15.

[3]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教学重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63-68.

[4] 卫志民.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58-63.

[5] 张宗民,张艳萍.结合研究生专业的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97-100.

作者:龚美德 米晓蓉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

摘要: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课时少、任务重、学生不重视、填鸭式教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 “自然辩证法” 课程实效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07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研究生进行自然辩证法教育,使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建制、社会运行,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意义

第一,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和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它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是研究自然科学每一学科的具体内容,而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对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是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桥梁。因此,它具有哲理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学科不能取代的。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大量科学案例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开展,科学史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科学家们的辉煌成就与高尚品德。这些生动、鲜活的科学案例,使得这门课有着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作用。

第二,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应当具备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术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具有“文理交叉”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能够提高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帮助研究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及解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其次,“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讲授了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素质,塑造其科学精神。

第三,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当今世界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北大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指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哈佛大学要求大学生在第一年从历史、文学与艺术、外国语与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等5个方向中选择7至8门课程学习。麻省理工学院也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在8门课程中至少有3门必须从文科课程中选修。学生学习的课程中,社会科学课程占27%,自然科学课程占33%,技术科学课程占40%。英国牛津大学则力推复合课程,如“科学和经济学”“哲学和数学”“哲学和物理学”等,甚至出现三科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冶金学、经济学和管理”等[2]。可以说,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老的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进入了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3]。而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了教育的发展潮流。

二、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的问题

1979年,“自然辩证法”被列为高校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其后,虽经多次变革,一直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54学时,2学分。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意见》,“自然辩证法”成为选修课,18学时,1学分。这对“自然辩证法”学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新形势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实效性,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一,课时少,任务重。2012年5月,教育部组织编写《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2013年进行了修订,包括了绪论、五章和结束语。五章的内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其内容仍然以“三大块”为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功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等理论。总之,内容更加丰富,课时却大幅减少。这种形势下,如果还用原来的办法,逐节去讲,面面俱到,最终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蜻蜓点水,内容讲不深、讲不透。

第二,学生不重视,到课率不高。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很多学生认为和专业无关,提不起兴趣。之所以来上课纯粹为了学分,为了毕业。其次,“自然辩证法”又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虽然这是其优点,但也有负面影响。有些文科学生缺乏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对这门课不能引起共鸣;有些理工科学生又缺乏基本哲学知识,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也没有兴趣。再次,“自然辩证法”作为公共课在很多高校里都是大课,涉及院系多、专业多、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放松管理,到课率就很低。

第三,讲授为主,多为填鸭式教学。很多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总认为,讲不深、讲不透对不起学生,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美、知识体系的精深。而“自然辩证法”毕竟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大幅减少课时的形势下,仍然坚持学科体系式的讲授,就只有“满堂灌”了。这种情况下,必然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纯粹了学分,为了毕业,应付了事。

三、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措施

第一,从课程内容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爱因斯坦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学习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坚持问题导向,设计专题,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专题。第1个专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对应书中的“绪论”部分。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入手,阐述清楚“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2专题,什么是自然,对应书中的第一章。在梳理自然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即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特别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内容。第3专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应书中第二、四、五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及社会功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实、批判、实证、理性、严谨等,使其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第4专题,如何做好科研,对应书中第三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研究的思维方法,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让研究生学会怎样选题、怎样做实验、怎样查阅资料、怎样撰写论文。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课堂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所变化。如讲授对象是文科学生,选用科学案例时,就应当多选科学史实、科学家故事,用到一般自然科学知识时,少选用复杂的数理模型,使学生在听起来,不会觉得特别难懂。而讲授对象变成理工科学生,就多选用自然科学案例,少用深奥难懂的哲学名词术语。其次,课程教学就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堂讨论密切结合,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密切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应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书本、课件、网站、网课、题库、音像一体化。做好课堂设计,吸引学生,使之能够对课程感兴趣,重视这门课。

第三,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专题讨论、问题辩论、演讲比赛、实践调研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9(2).

[2]毋小勇,谢安邦,阎光才.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J].教育研究,1999(11).

[3]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高质量课程建设项目:“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KCYJ-Y01)。

作者简介:

李海涛(1978- ),男,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自然辩证法。

(责编  张翼翔)

作者:李海涛

上一篇:我国企业核算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