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品认证行业在我国的宏观环境分析、认证行业整体竞争态势的分析,阐释了推动产品认证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关键词:产品认证技术壁垒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频繁遭遇技术壁垒。从有关外经贸部门获悉,我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分析论文 篇1:

武夷岩茶品牌战略的SWOT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武夷岩茶品牌战略的SWOT分析对目前武夷岩茶的品牌战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认为武夷山现有几个具有的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今后要统一和提高标准,增强品牌意识,打造享誉海内外的名牌,在品牌打造上多下功夫,创立名牌,以提高客户吸引率和市场占有率,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和品牌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武夷岩茶;品牌;经营战略;SWOT分析

一、武夷岩茶品牌简介

武夷岩茶是青茶的一个大类,产在福建北部武夷山地区,周围约120华里,峰峦叠翠,峡谷纵横,九溪回转其间,有36峰和99岩,都生长着密茂的岩茶。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仙”、“肉桂”等几十个品种。各品种的茶叶都是以茶树的名称命名的,如肉桂茶的茶树名称即是“肉桂”,水仙茶的茶树名称就叫“水仙”。不仅武夷岩茶是如此命名,闽南的乌龙茶也是如此。如“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等既是茶树的名称,也是茶叶的名称。

武夷岩茶区海拔65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8摄氏度左右,日照时间较短,常年雨量充沛,云雾缭绕,相对空气湿度较大,土质为岩石风化后的砂砾土壤,呈弱酸性,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宋元两个朝代武夷岩茶曾作为贡品,极盛一时。至今元代的御茶园故址尤存。武夷岩茶外形乌润松散,不甚讲究,但一经沸水冲泡,即呈现“绿叶红镶边”的特点,而且香味浓郁,滋味甘醇,贵在具有天然真味,即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韵”。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中更把武夷岩茶的风韵归纳为“活、甘、清、香”四个字。要想鉴赏这种风韵,就得像善于品饮乌龙茶的行家那样,备有一套特制的小巧茶具,泡上一壶武夷岩茶,慢慢品啜,仔细体会,必有心得。

大红袍为武夷珍贵名枞,其名始于清代,因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九龙案悬崖峭壁上,加之长期以来传说的渲染,所以身价不凡,颇具神秘色彩,被历代文人墨客所讴歌,并被视为“珍品”、“茶中之王”。大红袍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扭曲、紧结、壮实,色泽青褐油润带宝色,香气馥郁,有锐、浓长,清、幽远之感,滋味濃而醇厚、鲜滑回甘、岩韵明显,杯底余香持久,汤色深橙黄且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匀齐、红边鲜明。

名枞出自武夷菜茶(奇种)原始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经数百年历代茶农反复选育,从分离的单株中进行单独培育,单独采制,择其优者称之为名枞。名枞是众多优异单枞的总称。名枞中每个单枞因其香气化学物质基础不同,成茶的品质各具特色,但作为名枞,其基本的特征是:条索紧结、壮实,色泽油润稍带宝色,香气较锐、浓长、清幽,滋味醇厚、回甘快、岩韵显、杯底有余香,汤色深橙黄清澈明亮,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显。

肉桂为茶树品种名,是武夷岩茶中具有奇异高香的品种。原为武夷历史名枞,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肉桂现既是品种名,也是茶叶商品名,其成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重实、叶端扭曲,色泽砂绿、红点明显,香气浓郁持久,以辛锐见长,有蜜桃香或桂皮香,佳者带乳香,滋味醇厚鲜爽、收敛性强、回甘快且持久,汤色金黄清澈,叶底黄亮柔软,红边明显。

武夷水仙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叶端扭曲,主脉宽大扁平,色泽绿褐油润或青褐油润,香气浓郁清长,有特有的兰花香,滋味浓厚、入口甘滑清爽、喉韵明显,汤色清澈浓艳、呈深金黄色,耐冲泡,叶底肥厚软亮、红边鲜明。

奇种亦称武夷菜茶,是武夷山原始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奇种为产品名,成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结、重实叶端稍扭曲,色泽乌褐较油润,香气清高细长,滋味清醇甘一爽、喉韵较显,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软较匀齐、红边稍显。

二、武夷岩茶品牌战略的SWOT分析

通过采用“SWOT”方法对武夷岩茶的品牌经营战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武夷岩茶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为制定可操作性的提高武夷岩茶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战略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武夷岩茶的优势(Strength)

1、品质优异。武夷山由于独特的岩石、土壤、微量元素、水土条件和小气候,造就了武夷岩茶超群的品质。武夷山目前拥有正岩牌肉桂和正岩牌水仙两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岩茶。

2、历史悠久。据考证,武夷山在公元2世纪就有茶叶,并且留下了古今不少名人与武夷岩茶的故事和传说,茶艺活动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武夷山作为文化部认定的中国唯一“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茶叶产业的发展无疑极具潜力。

3、资源丰富。武夷山的茶叶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茶树品种多,产区分布较广,茶类品种多,并拥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一系列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的名牌产品。

4、产地著名。武夷山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这使武夷山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茶叶作为武夷山的主要旅游产品,是游客购物的首选,扩大了武夷山茶叶的市场和客户群。此外,大量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又成为武夷山茶叶的品牌使者,让武夷山茶叶的声名远播海内外。

5、文化渲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先后举办了三届“国际无我茶会”、六届“武夷岩茶节”、两届“武夷岩茶茶王赛”、首届“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以及“大红袍”文化旅游路线的成功开发,对宣传武夷岩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活动的举办对武夷山的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武夷岩茶的薄弱点(Weakness)

1、单产偏低,标准不高。2003年,武夷山茶叶平均亩产为61千克成品茶,折合茶青约549千克,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4.28%和世界水平的43.9%。在全市的茶园中,相当一部分是低产茶园且趋于老化,经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0.66万亩,仅占7.3%。

2、厂家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市0.53万吨的茶叶产量就分布在130多家大小厂家里加工,且大多数是家庭作坊,严重阻碍了加工工艺的改进和标准化,质量良莠不齐。厂家多,规模小,不仅重复建设严重,不能发挥资源上的优势,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厂家规模小,适应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3、品牌意识薄弱。武夷岩茶资源丰富并具有很多的优势,也有一些成名的品牌,但其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却远远不如安溪的铁观音,这主要是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及与之相伴的营销手段的落后,导致品牌无形资产的潜力和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客户服务不足等。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内耗严重,无法形成太强的市场竞争力,无法留住客户,最终造成市场占有率和客户保持率不高。

5、科技含量低、加工深度不足。武夷山的茶叶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制成成品茶,但成品茶的市场发育较为成熟,利润空间不大;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如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生产和茶多酚的提取等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6、管理滞后,职能弱化。承担武夷岩茶管理职能的部门多,但协同工作少。现有的管理模式、手段和技术力量无法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市场化水平提高的环境。

(三)武夷岩茶发展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1、武夷山成为世界双遗产。武夷山申请世界双遗产的成功,以及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建设,扩大了武夷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也可以扩大了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增加茶产品消费量。这是武夷山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2、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绿色GDP。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对武夷山茶叶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茶叶不仅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生态作物,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3、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计划。福建省开始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计划,武夷山在这一战略构想中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和闽西北的交通枢纽,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也将得到福建省更多的重视和优惠政策,各方面的建设将上一个大台阶,这也非常有利于武夷山茶叶产业的发展。

4、绿色消费浪潮。21世纪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需求将从营养、嗜好功能发展到健康功能。人们对茶产品也明显地从生理性需求——解渴、提神,发展至安全、健康性需求——保健、抗癌、延年益寿等。武夷山岩茶本身就具有以上一些功效,这一消费潮流的兴起为武夷山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武夷岩茶更好地进军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入世后,对武夷山茶产品出口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可在140多个成员方享受最惠国待遇,有利于促进武夷山茶叶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和产品的创新,提高武夷山茶叶产业水平。

(四)武夷岩茶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

1、来自“铁观音”的竞争压力。“铁观音”知名度极高,并且一个日成交量50多吨、月交易额2500多万元的“安溪茶都”已经建成并运转良好。武夷山与安溪同属福建,位置相距较近,产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安溪的发展又较为成熟,这是对武夷山茶叶产业发展最大的威胁。

2、以绿色为趋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一些茶叶进口国还对进口茶叶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更严格的检测,对茶叶企业有关认证及包装、标签等等出台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因而武夷山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将面临着更多的不可避免的“绿色的、技术性壁垒”。

3、国内外同行业的威胁。国内同行业也在不断提高其产业水平、增强竞争力,以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茶产品的进口关税将迅速降低,更多的国外产品将进军国内市场,国外的产品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也将对武夷岩茶的发展造成威胁。

三、小结

武夷岩茶的品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软”品牌和“硬”品牌。其中,“软”品牌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考量的,“硬”品牌主要是从外观上考量的,简单而言就是文化品牌和外观品牌。就权重来看,应该说“软”品牌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内涵,为大众所认可,外观品牌才具有价值,否则外观品牌就形同虚设了。

统一和提高标准。严格参照国际和国家标准执行,以规避各种技术壁垒,降低成本,更好的占有和保持市场份额。统一商标、包装和价格,规范市场的运行,提高市场的效率。并且要提高包装的品味和特色,一流的产品质量,需要一流的包装质量为之“梳妆打扮”。因此,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以外的质量。

增强品牌意识,打造享誉海内外的名牌。武夷山现有几个具有的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今后要在品牌打造上多下功夫,创立名牌,以提高客户吸引率和市场占有率,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和品牌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陈瑞钦.南平市茶叶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3(10).

2、福建茶叶.2007年武夷岩茶价格一览表[EB/OL].http://www.fjcha.com/Html/xxnews/20077/20077295839.html,2008-04-06.

3、高素英.我国将建茶叶质量标准[N].南方日报,2005-10-25.

4、巩志.武夷岩茶的“岩韵”[J].农业考古,2005(2).

5、霍麗玥.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6).

6、李娟.浅谈武夷四大名丛系列包装的设计理念[J].安徽文学,2006(8).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

作者:陈 华

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分析论文 篇2:

我国产品认证行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品认证行业在我国的宏观环境分析、认证行业整体竞争态势的分析,阐释了推动产品认证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产品认证 技术壁垒

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频繁遭遇技术壁垒。从有关外经贸部门获悉,我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有8000多个工业标准和近400个农业标准。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技术壁垒”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障碍。如何获得通行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的难题。而我国开展产品认证时间不长,产品的认证数量及认证的组织机构、认证标准等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企业急需找到正确的途径获得相关认证。

一、产品认证行业的特点

产品认证是认证技术服务。它受政府和国际标准组织的授权和委托,对企业和产品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合格评定并颁发符合性证书、标志证书。因此,产品认证行业具有第三方特性。资源垄断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认证标准纷繁复杂、产品认证的“无形性”等特点。我国认证行业发展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在WTO时代,产品认证更成了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各国政府认证业务的开放和市场化,认证业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认证机构市场化成了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人世之后。从2006年开始全面允许国际认证机构进入我国,产品认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我国产品认证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政治环境

首先,国内的认证政策、法律环境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制订并陆续发布。主要有《产品质量法》、《计量法》、《商检法》、《标准化法》、《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定》、《认证认可条例》等。这些重要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发布,初步形成了我国产品认证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得我国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国际上对于认证的法律、政治等表现出技术壁垒日趋增强的趋势。国际贸易正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商务和关税方面的贸易限制不断减少。技术性的贸易障碍便显得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技术性贸易障碍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技术规格,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消费习惯,更多的则是因为不同的法规认证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用“产品责任法”来规范这方面的要求。只有符合“产品安全责任法”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该国家或地区销售。如欧盟的CE标志、美国FCC、FDA标志、中国CCC标志、美国UL标志、德国GS标志等。这些标志是认证机构在该国产品责任法的基础上,经政府认可核发的强制或非强制性认证标志。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有更深厚的专业能力,更完整的测试条件,更积极的执行措施,同时又有授权机构的监督,因此,其认证标志被市场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政策因素主要推动了产品认证行业迅速发展,因此,产品认证行业也被誉为“朝阳行业”。

(二)经济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平均8%以上的增长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来看。2003-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平稳上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对认证客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WTO关于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协定规定: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动物及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相同情况的国家之间进行专断、不合理的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认证就是应对这些挑战最直接、最经济的有效方法。

据认监委统计,我国的企业大约有1000万家,而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的仅占38.5%,实际获得产品认证的企业仅占0.8%,这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继续沿着健康、高速的发展轨道前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也推动了认证需求的增长。

(三)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环境安全更为重视,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认证客户和认证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证客户将认证证书视为一种通行证,只想尽快获得证书,不考虑产品安全如何提高,认证机构为了竞争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标准去迎合这种需求。这样的结果势必让社会和公众对认证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产生质疑,对认证业务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从认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应该是暂时现象,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可能经历这个过程,最终决定客户选择认证机构的标准还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良好的声誉。毕竟,客户获得认证证书不是为了装饰自己,关键是要得到产品终端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四)技术环境

认证机构的运作以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作为开展认证工作的技术规范。我国认证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我国整个认证行业正在逐步完善,认证审核逐步严格,认证检测设备更加先进,测试数据精确度更高。认证是各个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各国的关税壁垒逐步弱化,但技术壁垒却有增多的趋势,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标准、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逐步规范本国的认证法规,我国产品要想进入这些市场。必须取得相应的认证。

三、产品认证行业整体竞争态势

(一)竞争对手之间竞争

我国产品认证起步较晚,在2001年之前只有少数几家国外认证机构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而且规模都很小。认证市场基本上没什么竞争。2006年之后,随着我国认证市场的完全开放及认证需求的扩大,国外认证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认证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如英国ITS、德国TUV、VDE、美国UL公司、英国BSI公司、法国BV、瑞士SGS、挪威船级社DNV、加拿大的CSA等。我国国内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主要有CCIC、CQC、方圆中心、赛宝中心、华测等。

(二)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认证机构为了便于开展业务,往往对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作适度的弹性规定,允许一定幅度的优惠,为买方议价提供一点空间。但是,认证行业里的购买者议价的能力相对较弱。有些认证机构坚持“客户价值最大化”,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增加对客户服务的价值,即采用“价值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方式。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我国的计量基准提供商较多。行业集中度不高,官方机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收费标准,非官方机构则采取更低的收费标准。许多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自校准能力,对计量基准提供商的依赖程度不高。计量基准提供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认证机构偏好于当代先进、精密、稳定的检测仪器设备,而世界上只有少数检测仪器设备供应商有实力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检测仪器设备,加上对售后服务和维修的考虑,认证机构实际可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检测仪器设备供应商应能具备一定议价能力。

(四)新进入者威胁

自2006年以来。我国认证市场完全开放,新的认证公司不断进入我国。一些认证机构虽然没有在我国直接设立分支机构,但通过国内的代理机构从事国际认证业务。另外,各个认证公司的业务有相互渗透和延伸的趋势,认证市场的这些变化对原有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五)替代品威胁

认证的替代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自行检验或相互认可。当代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有逐步加强的趋势,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一体化,使得跨国公司在某些范围内的供应变成是战略联盟内部或公司内部的事,自行认证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基于合作关系之上进行相互认可,很多标准化生产的成熟产品已经不需要或至少不需要频繁地进行认证。

纵观认证机构面临的诸多威胁,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根据认证服务范围、市场占有率、品牌接受度、认证周期、费用、实验室能力、工程师技术水平等因素加以划分,我国产品认证市场可以分为三个组群,分别是跨国认证公司、国内官方认证机构、国内民营认证公司,但是产品认证市场主要是被几个跨国认证机构垄断。

四、展望我国产品认证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内地企业认证需求的增长,将影响产品认证机构在我国发展的战略部署,未来会出现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辐射到全国的局面。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认证机构加快拓展市场的进程,如何提升品牌形象、调整业务方向及整合业务将是认证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证公司如果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认证范围、能提供多种检测,那么客户也就不需要为一件产品而去通过好几个认证公司的认证,推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业务将是产品检测机构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标准体系被创立出来,而且任何一个认证都不是终生制的,需要定期进行重新评估认证。认证机构将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同时为国际卖主进入中国市场建立联系。因此,产品认证行业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树立名牌战略更具有竞争力,通过严谨的产品认证服务,为我国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竞争力做出贡献。

作者:张 锐

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医药品进口额结构性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采用邹至庄检验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分析,此后,基于1994~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医药品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以前,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主要因素;而2008年以后的影响因素则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同时,2008年前后的影响因素发生了结构性改变。最后,文章据此结果提出了一系列调节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药品进口;影响因素;结构变化;邹至庄检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也在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医药品年总进口金额已达260亿美元。然而,从1994年到2017年医药品进口金额的数据来看,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从1994年的4亿美元到2017年的260亿美元,总体上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同时也伴有医药品进口金额比上年下降的现象。不同时期增长速率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直以来,医药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研发难度往往较大,研发成本往往远高于其他产品,加之其较弱的需求弹性,因此国内通常选择进口这种高技术壁垒的药物以满足国内的用药需求。由此可见,一国的医药品进口额会削弱该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增强对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影响该国的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调节医药品进口金额,能够有效促进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由于医药品进口金额主要通过政府的制度改革以及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调节,因此,本文尝试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因素。同时,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邹至庄检验探究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因素的变化情况,以期能够对如何调节我国医药品进口,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因素较多,国内学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蔡伟毅(2018)通过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FDI为自变量的模型,并且采用了邹至庄检验(Chow Test),研究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我国进出口额的因素及其结构性的变化。荀梓莹(2019)等探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关税收入、外汇储备、教育经费支出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六个因素对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金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2001年我国加入WTO为时间切点分成两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关税收入和外汇储备对我国货物进出口的重要影响。

根据马歇尔-纳勒条件,一国货币的升值不利于该国的出口贸易,同时有利于其进口贸易。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马歇尔-纳勒条件可能不成立。因此,在研究进出口贸易问题时,汇率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谢非(2019)等根据BEER模型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失调程度,并建立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眭川(2019)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2006~2017年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联度,最后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是进口额的Granger原因,不是出口额的Granger原因。

同时,FDI受一国的经济发展以及该国货币汇率的影响,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关于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国内外也有许多相关研究。胡恒松(2016)通过构建空间状态模型,分析得出FDI能够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黄佳琦(2016)等通过最小错日根研究建立1995年到2015年我国FDI与进出口贸易的一元线性模型。研究发现,一方面FDI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与上一期的FDI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以往的关于进出口的文献研究多以进出口贸易为整体进行研究,较少出现研究关于医药进口额的相关影响因素。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人民币汇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其的影响程度,同时,考虑到金融危机对我国以及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采用邹至庄检验探究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我国医药品金额的因素是否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三、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本文参考了蔡伟毅(2018)建立的研究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构性变动的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lnY=β01lnX12lnX2(-1)+β3lnX30

其中,X1:表示人民幣对美元汇率,

X2(-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滞后一期,

X3:表示外商直接投资,

Y:表示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

本文选取了1994年到2017年人民币汇率、FDI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医药品进口金额等的相关数据,其中人民币汇率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FDI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医药品进口金额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时,为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消除异方差性,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二)结果分析

由于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且我国政府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影响制定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事件都有可能对我国医药品的进口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以2008年为时间切点,首先对模型进行邹至庄式检验。根据回归结果的相关数据可得,F值为157.3541,所以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模型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因此,需要将模型按时间序列分为1994年到2008年和2009年到2017年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对1994年到2008年和2009年到2017年两个阶段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并消除各模型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回归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1994~2008年间,lnX2(-1)和lnX3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X2(-1)和X3两个变量对于Y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同时,X1对Y值得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即在1994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主要受我国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一步对表1进行分析,可知:

1.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是负向的,即每上升1%,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将下降4.15个百分点;我国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是正向的,即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将上升2.1个百分点;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外商直接投资每上升1%,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下降2.3个百分点。并且,模型中的三个自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2008年以前,人民币汇率、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都会对我国的医药品进口金额产生影响。

2. 其中,人民币汇率是通过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直接标价法所得,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代表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的贬值导致我国进口医药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不利于我国医药品的进口;同时,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弹性系数较大,大于对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弹性系数。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对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正,由此可知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会促进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国内生产总值往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并且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不仅代表上年我国上年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同时也预示着当年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高估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当前支出,因此,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会对我国当年的医药品进口金额带来协同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呈现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2009~2017年间,只有lnX2(-1)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其他两个变量对Y的影响均不如X2(-1)显著。即,在2009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主要受我国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进一步对表2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2008年以后,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只有上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上升1.38个百分点。即,2008年以后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对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敏感度为1.38。

第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在2008年11月出台了在未来两年进行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计划对我国的经济态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同时,在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下,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对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敏感度相对于2008年以前较低。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的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两个阶段的模型分析,2008年前后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因素的确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在2008年前后由显著变得不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以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了我国投资风潮,加之医药品的技术壁垒较高,导致我国对进口医药产品的依赖程度增加。同时,受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限制,进口医药品往往不能与我国生产的医药品产生替代关系,导致我国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进口医药品的议价能力也有所降低,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不能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但系数有所降低,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并且经济发展始终是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由金融危机前的替代关系变为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由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有所削弱。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都有显著影响;金融危机之后,只有上年生产总值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有所影响。因此,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医药品进口额的影响因素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动可能是在金融危机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首先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为切点,对模型进行邹至庄式检验,验证在2008年前后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因素具有结构性的变化。其次,为探究2008年前后影响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基于1994~2017年的相关数据,以2008年为节点分别对1994~2008和2009~2017两个阶段进行回归。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宏观因素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宏观因素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前后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尝试提出如下调整医药产业进口金额的政策建议:

1. 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汇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都较为显著。金融危机之后,受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医药品进口金额的影响削弱,不再显著影响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并且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产生的替代作用也不再明显。因此,现阶段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将难以影响我国的医药进口贸易,应当通过缓解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影响以调节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

2.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由此带来我国的投资热潮,增加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对医药进口的影响减弱。同时,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也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医药进口的影响大大减弱。另外,自201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不少学者担忧人民币汇率的降低将不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然而,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人民币的贬值至少对我国医药品进口贸易的影响是不够明显的。因此,汇率改革并没有影响我国医药品的进口贸易。同时,根据蔡伟毅(2018)对我国进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汇率改革不仅对我国进口贸易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本文通过模型回归还发现,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我国的医药品进口金额都具有显著的协同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外在经济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始终都是重要的。我国应当稳定国内经济发展,通过调节经济发展速度来影响我国的医药品进口贸易,从而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来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非,刘婷婷.人民币汇率失调与进出口贸易的双向影响效应研究[J].改革,2019(03).

[2]眭川.論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联度——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

[3]荀梓莹,蒋少华,曹桢,聂静.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01).

[4]蔡伟毅.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变动[J].中国经济问题,2018(04).

[5]胡恒松,栗荣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07).

[6]黄佳琦,雷荣华.我国FDI与进出口贸易是否相互促进——以1995到2015年相关数据为基础[J].商业经济,2016(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8SJA0056)。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朱依曦为通讯作者)

作者:费正洋 朱依曦

上一篇:行为金融学中的股票投资论文下一篇:羁押司法审查制特点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