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之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24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需要二者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无论是艺术的审美还是技术的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技术是为其提供外部的支持力,而艺术则是内部精神文化的体现。本文意在分析艺术与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并了解两者如何实现最大化的应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与技术之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艺术与技术之服装设计论文 篇1:

服装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汇

人类历史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其最早将构成教育搬上讲堂,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此举措深刻影响着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与理念的建构和发展。服装缘于功能,终于审美,是一件具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其兼具艺术性与技术性。

1 服装的技术性

服装的缘起虽说是个谜,但原始的服装材料,如兽皮、树叶等遮体之物已被人们塑造成简单形态,披挂于身,可谓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在古代中国,几乎没有符合不规则人体的三维贴体成衣,人们习惯于穿着宽松蔽体的二维衣服,如长袍、马褂,即便如此,“结构”二字也渗透到了制衣过程中。盛唐服饰登峰造极,众所周知,绚丽的色彩,考究的结构,精湛的工艺,都显示了其超凡技艺。17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追捧合体成衣,以便凸显女性的曲线美,“结构设计”在成衣制作过程中便开始占一定地位。

服装发展至今,人们着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遮体、保暖的范畴,审美、文化、时尚、科技、市场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服装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技术是实现服装艺术境界的阶梯,是将设计师灵魂附着于实物的渠道,是充分展示设计作品内涵和艺术风格的手段。

2 服装的艺术性

服装是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如若能沉睡一百年,醒来后只需翻阅百年问的服装杂志便能嗅探历史的变迁过程。能反应历史变迁的艺术品,其必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

郭沫若曾经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完美的服装应该与身体相得益彰,表现人体,美化人体,是一种流动的艺术。所以一件成功的服装,不仅要求具备结构上的合体、舒适,同时也是文化与美学充分展现的集合体。国外很早就把服装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融入设计师的理念和灵魂,赋予服装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把艺术附加在作品上,作品才会有灵性,才更有价值,彰显品味,富有生命力。

3 服装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交融

衣食住行,人之必需。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作为历史大舞台的主角,审美、品位等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审美心理需求,艺术早已在不经意间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建设的建筑群体、景观设计,小到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水杯,甚至一件小小的饰品都洋溢着艺术气息。服装,集御寒、遮羞、装饰、舒适等功能于一身,是人的第二皮肤,与人们的生活接触十分密切,人们对其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国内到国际,服装都是一个永恒的时尚话题,受很多消费者的追捧。

现在的服装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外形的美观、内在的材料及结构要求均在提高,对设计师、生产商的要求日益苛刻。为了设计而做的设计,与其实用性脱节,不符合技术要求,将会被淘汰;高超的技艺,脱离了艺术的美化,将会失去灵魂。服装的艺术性是人类追求美的心理表现,服装技术性是其实物化的依托,因此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服装设计中应强调服装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统一、完美结合,这也是服装设计这一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

服装设计的三大载体:面料、色彩、结构,其均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古有棉、毛、丝、麻,人们通过简单的加工,成纱、织布,进而成衣。时下纺织原料林林总总,纱线结构千变万化,织造工艺亦是多种多样,纱线、面料之色彩更是五彩斑斓。服装设计的这些先行保障无一不与技术紧密结合,又无一不与艺术结缘。优秀的设计,必须借助恰如其分的面料、色彩,以及精湛的工艺来实现。

从纤维到成衣的各个环节,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技术与艺术,而最为直观的是服装的设计与工艺。依据设计,通过工艺,利用分割线、省道等结构要素将二维面料转化为美观、合体的三维成衣。服装上的分割线与省道是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手法,分割线及省道作用是省去面料浮余量,以便适合人体曲面形态和方便运动,应设在人体曲面曲率最大处,且需经过严密数据推理与计算;另外,分割线及省道设置的位置、线型、数量能直接引起服装造型效果的变化,其设计极具灵活性、创意性。服装不仅要合体与舒适,它还是审美的对象,是艺术精神的载体。每件服装从设计到版型,不简单是制版的过程,更是设计意图传达的过程,是品牌文化与版型文化融合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把握潮流,精通艺术,了解工艺的能力;同样,一名优秀的版型师,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时尚的品味和对流行的悟性。

服装艺术美的完美体现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艺技术基础之上的,而服装技术是服装造型的手段,是服装设计表现的方法。服装技术不仅是简单的数据推敲与合体,同时也是设计师理念的传达。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息息相关,互相穿插,互相促进,只有熟练而准确地使用艺术语言和技术技巧,才能饱满地完成艺术作品的传达。

总之,服装制造中离不开技术与艺术,二者在整个服装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被糅合在一起,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要用艺术的感知、悟性去点亮、美化技艺。要做到服装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密不可分,牵强地拉扯、生硬地拼凑会适得其反。找到一个美的结合点,使艺术和技术设计产生共鸣,自然有机地融合,并同时得以升华,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美和技术美的服装作品。

4 结语

服装伊始,技术早已埋藏在其中;发展之中,艺术逐步渗入;当今时下,服装设计离不开艺术,亦离不开技术,二者互相促进,互相依托,极速发展,触及顶峰。未来的服装设计将何去何从?衣服是与人体接触最密切的日常用品,对人的形象以及健康影响程度也很高,所以既要追求美学,又要追求舒适、环保、功能与适体。接下来的服装设计,艺术依然是主题,科学技术或许将是重点,二者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努力扮靓人生,美化世界,让人幸福、舒适、自由、安全地生活着。

作者:马新敏 周志芳

艺术与技术之服装设计论文 篇2:

艺术与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需要二者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无论是艺术的审美还是技术的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技术是为其提供外部的支持力,而艺术则是内部精神文化的体现。本文意在分析艺术与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并了解两者如何实现最大化的应用。

服装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衣料、手艺等物质的东西,更需要在款式设计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艺术是情感化的技术,技术是精确化的艺术”正好可以形容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定位,特别是对于物质与精神双重性都极为重视的现代人来说,买一件名牌的衣服,看重的不仅是其在质量、工艺上的保证,更多的也是来自那些国际一流服装师们精心的设计。现在许多独立服装设计的出现,也正是迎合了一部分小众对服装的需求。

服装设计艺术美

美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审美并不是虚空的,它附着于具体的事物中,通过设计师精妙的编排得以产生。我国历史中各个朝代都对服装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它一部分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一部分也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其追其美的目的是不变的。如魏晋南北朝飘逸的“神仙装”,将一个个门阀字第装点成“翩然若仙”的景象,俨然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修道客。而相比于受满族影响严重的清代袍褂、琵琶褂,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形象肃穆、庄重,两者之间也是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但在当时朝代来看,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却都是当时审美所能接纳的,这也就说明了服装在审美中的多样性与文化性,当然其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而中国宝贵的服装资料,也可以成为现代设计借鉴发挥的地方。复古的艺术思潮已经深深撼动着人们的审美,将古代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许多现代设计师选择的方向。

服装设计理性美

服装设计师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也承载了某些科学的任务,他必须熟悉和深入了解当代人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对服装的工艺熟练掌握,同时也要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如市场需求及市场规律等。其实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人类一看是选择穿衣,大多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如冬天太冷,需要衣服御寒等开始的,之后才是对美的追求。而现在一些公司开始考虑到大众对功能需求的回归,开始推出一些适合冬天使用的保健、电热棉背心等等,或者在夏天推售布料清凉的衣裤,以满足不同时期人对服装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为一些特殊职业者如军人提供远红外电热迷彩棉背心等等。科技的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而在服装领域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据科学家语言,在以后的服装中,智能化、人性化会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适当的加入,从材料上看,国内已上市大豆纤维面料、纳米面料、牛奶面料、莫代尔面料等高科技型面料,人们可以通过服装来实现更多的功能。

现代服饰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应用

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服装设计美学必然也包含科学技术美,设计的灵感是取自于生活,也是为大众服务的,需要对其的审美需求及功能需求进行多方位的揣摩。服装设计以自然的形式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来表现设计细节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内容与表象的互相统一,以及细节和造型的相互融合。 它一方面体现出人类对造物的完善,功能的效率通过使用工具所体验到的一种美感,而另一方面科学也为人类的造物提供了精细化的可行性。

例如在服装的款式创意设计中,现在比较流行的斜裁裙、斜裁裤,就需要设计师要对斜裁有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并把这种技术手法与色彩、造型结合在一起,而在材料的选择上,也需要对现代比较流行的面料肌理进行筛选,对各种基本的工艺制作手法有全面的认识,再与造型、款式、色彩等结合起来。再比如某位好莱坞女郎所穿的天鹅晚装亦是技术与艺术的堪称完美的搭配。该服装上半身几近透明,将天鹅的长颈由左至右的绕过脖子,垂下天鹅头正好遮住前胸,近似芭蕾裙的分色下装取代天鹅具体的身体,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没有技术手段作为支持,艺术表现性就无法正常实现,而没有艺术的核心力量,技术也只是拥有一些并不适用的东西。

结语

服装设计正是有了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条件,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艺术设计要遵从技术设计的规律,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在技术上易于实现,最终推向市场,取得市场的认可。而艺术设计师设计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需要结合美学理念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多舒适、美观的服装。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作者简介:叶晓晓(1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服装工程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电脑设计等。

作者:叶晓晓

艺术与技术之服装设计论文 篇3:

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析

摘要:如何使艺术工学特色专业的办学尽早地从经验走向科学?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艺术工学人才及其培养模式进行诠释与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特色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要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其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三种模式。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

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一“工艺美术”一“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日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

(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

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

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I)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陈东生 甘应进

上一篇:培养创新能力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以生为本数学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