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技术壁垒理论思考论文

2022-04-27

摘要:目前,国际上针对玩具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及环保、安全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多,2007年的“召回事件”预示着某些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的瓶颈。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中有关玩具产品的技术标准,中国应进一步了解国际标准体系,增强环保和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利用规则规避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玩具业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贸易技术壁垒理论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贸易技术壁垒理论思考论文 篇1:

国外低碳壁垒及我国应对的法律思考

摘要:20世纪末21世纪初,低碳壁垒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低碳壁垒是以碳足迹、碳减排等方式对贸易产品设限而形成的新型隐性技术壁垒,包含碳关税、碳标签、碳补贴、碳标准、生态设计要求等限制或禁止贸易的法律、政策和措施。低碳壁垒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构筑:一是通过国内低碳立法制约他国高碳产品的进口,二是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力争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低碳贸易规则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冲击。本文分析了现行国际、国内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其不足,并从产业政策、国内外立法以及行政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低碳壁垒;WTO规则;京都议定书;法律思考

收稿日期:2010-11-25

作者简介:吴婷玉(1987—),女,江苏泰州人,南京财经大学2010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法学;徐文超(1962—),男,江苏高淳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江苏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R2010084。

一、实施低碳壁垒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低碳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频繁出现,一方面是基于国际环境公约关于节能环保,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通过国内环境立法限制国外高能耗产品的进口。低碳壁垒正是在这种法律背景下形成的。

(一)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第5款规定:“各缔约方应当合作促进有利的和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但是,该公约“也确立了预防原则,规定各缔约方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不利影响,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为理由推迟采取这类措施。”[1]之后在该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有关各方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排放权交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机制。

(二)WTO协定的相关规定

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了《关于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决议》,宣布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2009年6月26日,WT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指出:“WTO的多边纪律将调整上述涉及国际贸易的国内措施和边境措施。GATT和WTO规则都将适用于基于含碳产品或具有‘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的边境措施。”[2]从原则上讲,这里的边境措施应该包括关税手段,即碳关税手段。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在遵守关于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要求的前提下,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施以下措施……(b)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 (g)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就是以这一条款为法律依据的。该报告显然并非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但反映了碳关税可能被逐渐认可的一种趋势。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规定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规定,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并且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该条款协调了国家主权和人类集体环境权之间的关系,却也构成了低碳壁垒的国际法律渊源。

有关低碳壁垒的规定散见于多个宣言和协议中。在实践中,发达国家一般以GATT第20条作为采取低碳壁垒措施的法律依据,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指责这属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尽管争议较大,但笔者认为以下可以作为正当环境贸易措施的标准:⑴该措施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依据证明是保护环境所必需的;⑵不能以此为借口,给国内相关产业提供非正常的歧视性保护;⑶根据《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第15条第2款有关透明度原则的规定,每一WTO成员应将自己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在这里具体表现为碳关税措施)及时通知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⑷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碳关税须与对国内产品征收的碳税相当,不能实行差别待遇。当然,目前贸易与环境条款依然存在很多缺点和漏洞,诸如缺乏系统、规范的环境标准;有关环境的例外条款措辞不明确,难以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没有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等。而且从总体上看,包括WTO在内的所有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执行机关。“各国政府极少将全部甚至相当数量的管辖权出让给国际机构,除非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并且此时还要采取预防措施。”[3](p288)

(四)欧盟ErP指令的规定

2009年10月欧盟理事会发布的《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简称为《ErP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2009/125/EC)将适用范围扩大到间接用能产品,是实际对耗能产品执行生态设计要求的法规。它要求对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能、材料、结构、外观、通用性、安全性、包装、成本、标准、认证等常规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4]

(五)《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规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虽然没有提到“碳关税”这一概念,却在事实上明确了碳关税的法律地位,除“在国际协议中作出与美国相当的减排承诺的国家;与美国同为特定国际行业协议成员国;具有行业能源或温室气体强度目标且这一目标低于美国以及最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份额低于0.5%的国家;占美国该行业进口份额不足5%的国家”[5]外,来自尚未实施二氧化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需要提交与产品制造相关的、专门的碳排放配额,以反映产品的碳排放。没有配额的外国产品向美国出口时必须经由碳交易购买国际储备配额”。[6]《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碳关税政策从法理上讲,未在国内明确征收碳税而向进口商征收歧视性的碳关税,明显违反了WTO国民待遇原则。

二、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壁垒的动因与目的

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壁垒一方面是基于自然原因,即二氧化碳引发的温室效应不仅直接威胁生态系统,还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压力。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世界上较大的能源消耗国和进口国,碳排放问题直接威胁它们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发展战略。

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壁垒,其战略目的既是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保障其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也是为了抢占新的制高点,维系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袖地位。低碳壁垒是一种技术贸易壁垒。根据TBT的序言和第2条第2款的规定:“承认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下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性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一种隐蔽限制,并在其他方面与本协议规定一致,那么各国便有权利用自己认为适当的保护水平维护自己的利益。”[7](p36-37)第2条第10款规定,如果一成员面临涉及安全、健康、环保或国家安全等紧急问题或者面临此类问题的威胁时,可以省略WTO规定的公布其涉及技术法律规定的步骤,通过简便的程序直接立法或公布其他措施。可以说,TBT对环境壁垒的约束非常小,这就成了发达国家维持低碳壁垒的正当理由之一。

低碳壁垒实质上反映了环境与贸易之间、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国际贸易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使得资源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国际环境法的目标就是各国政府之间通过条约等形式协调政府权力,以克服市场失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效地分配和使用全球资源,提高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低碳壁垒下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⒈现行环保基本法存在缺陷。首先,现行环保法颁行已逾20年,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该法单独强调保护环境而忽视节约资源,难以起到资源环境法“总则”的作用。其次,未有效地与WTO规则相呼应。中国早在2001年就加入了WTO,作为基本法律之一的环保法也应该结合WTO规则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算是履行入世承诺与义务。最后,我国现行环保法和外贸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切合点。从法经济学角度考虑,法律供给和法律需求之间不平衡,降低了法律效力,难以满足现实要求。

⒉现行资源环境立法指导思想滞后。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初步实现了资源环境法律体系化。但该法律体系采用的多是传统环境学观点,始终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环境污染抑或生态破坏的原因加以调整,与当前应对低碳壁垒的要求严重脱节,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外国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8](p276)

⒊环境执法弱化及权责不清晰。在执法实践中,存在着环保、环卫、卫生部门等多个执法主体,权力重叠,权责不清,违反了WTO规则中有关透明度的规定,在国际贸易中让西方国家推行低碳壁垒找到了借口。

此外,我国对低碳壁垒司法环节不够重视。在国际层面上,我国尚未积极有效地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国内层面上,低碳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新政策和法律工具,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法官、律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我国应对国外低碳壁垒的法律思考

低碳壁垒对我国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发展,既是阻碍又是动力,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根据我国国情和对外贸易关系的复杂性,笔者以为,当前应对国外低碳壁垒,应从以下层面予以考虑:

⒈从产业政策层面入手,国务院应参照ISO1402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出台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投入,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我国贸易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政府要给予低碳企业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在政府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优先采用低碳产品,以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生产出符合低碳规则的出口贸易产品。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和贸易法制普及投入力度,以增强企业低碳生产意识和积极应诉意识,从正反两方面应对低碳壁垒。此外,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动员民间力量提高全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意识,奠定良好的立法基础,做好政策导向工作。还要根据WTO规则,切实支持企业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根据SCM协定第8条第2款(C)项规定,成员方为促进现有设施适应法律或法规实行的新的环境要求,向企业提供一次性的所需费用不超过20%的补贴,属‘绿色补贴’。”[9]中国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成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并于2010年9月14日制定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基金使用采取赠款、有偿使用等方式。其中赠款方式就具有绿色补贴的性质。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发挥该基金的积极作用,并结合金融手段灵活运用,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

⒉从国际立法层面考虑,我国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较之发达国家要少,科技落后,还面临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双重压力,并承受着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压力更大,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据此,一方面我们应充分依靠现有的国际公约所构建的合作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灵活多变的谈判机制解决环境、气候和贸易三者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要在国际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积极参与碳排放规则等国际立法活动,协调各方矛盾,争取到在一定过渡期内适当降低碳标准的优惠待遇。例如:“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协议(TREMs)”和“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协议(ERTMs)”这两个概念已经被CTE作为首要研究项目加以列明,但是却一直没有被WTO通过为正式法律文件。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意识的增强,这两个协议必然会成为WTO的正式法律文件。我国应该倡导WTO进行关于这两项协议的谈判,这样既能保证自己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够使低碳贸易保障措施有法可依,杜绝滥用低碳壁垒的情况发生。

2010年10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工作组会议在天津举行,提出了建立气候基金,督促及帮助各国实施减排。我国积极组织了这次会议,表明了我国正以自己的声音积极为构建国际气候法律秩序进行不懈努力。当然,从反面看,我国亟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壁垒谈判专家队伍。

⒊从国内立法层面考虑,我国应完善以下相关立法与制度:⑴应该尽快制定或修改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法规。由于大多数行业均有自己的国际通行规范和惯例,有些已经以准法律规范的形式成为国际法律渊源。相关部门应当以这些准法律规范为蓝本,设立具体的市场准入制度,必要时可以设立严格的行政许可,从根源上杜绝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理直气壮地攻破低碳壁垒。⑵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监管评价制度。我国已经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是没有关于三大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和评价的规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建立规范三大产业生产方式的监管评价制度,提高产品的环境效益,有效应对国外低碳壁垒。⑶修改税法并在国内开征碳税。碳税是环境税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环保法中的环境责任原则。当今,一些北欧国家、加拿大魁北克省已经开始征收碳税,美国的《利伯曼——沃纳气候法案》虽然没有直接规定碳税,但也已要求国内符合该法案调整范围的高碳排放产业生产商以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方式履行义务。其他发达国家也在论证并规划征收碳税。征收碳税不仅有利于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革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提供环保基金,还有利于突破西方低碳壁垒。我国如果率先就国内高碳产品征收碳税,美国就不能再次向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否则就违反了不得双重征税原则。至于纳税人,传统观点认为应为高碳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但笔者认为,该税的性质应该是消费税,纳税人应为第一消费者,不管其用于生产领域还是用于个人、家庭消费。理由有:其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违反《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其二,我们并非“找借口”对高碳产业实行非常规的保护。消费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提高高碳产品价格,通过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降低此类产品的产量。其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排放,这些产品的第一消费者往往就来自于发达国家。强调向第一消费者征收碳税,可以有力地打击这种“碳泄露”政策。笔者认为,还要实施碳税优惠政策。例如:针对公共交通领域可以减免碳税,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限制私家车的使用,鼓励大家乘用公共交通工具,以促进节能减排。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先前又没有经验可寻,因此碳税应该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东部发达省份的层次逐步试点,积累经验,最终扩展到全国。⑷向相关国家征收碳关税。发达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排放,以规避本国应缴的碳税,所以,我国曾在2009年7月4日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我国可以援引国际贸易法中的对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对那些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出口到我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并没有承认碳关税,因此并没有将其普遍适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对相关国家征收碳关税仅仅是基于公平的关税对等措施。[10]笔者认为,国内要通过立法方式确立这种关税对等制度。这样既符合WTO透明度原则,又能提高我国立法技术,缓解低碳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⑸完善外贸法以全面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法第16条规定,为保护环境的需要,国家可以限制或禁止进口或出口。但该项规定过于模糊,可操作性差。因此,要对此项规定进行扩充,最好独立成条或扩展成章,以符合低碳出口的要求。

⒋从司法层面考虑,一要扩大集中管辖原则的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涉外合同和侵权纠纷等若干案件要集中交由少数指定的受案较多、审判力量较强的人民法院管辖。笔者认为,应当把低碳壁垒诉讼纳入集中管辖范围,以提高审判的权威性、准确性和专业性。二要提高法官和律师的素质,即挑选专业水平过硬、经验丰富的法官和律师作为低碳壁垒诉讼的主审法官和专业律师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使之灵活掌握国际贸易法和资源环境保护法,能够熟练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壁垒诉讼的要求。

⒌从行政执法方面考虑,我国应建立以下相关机制:⑴建立专门机构应对外国低碳壁垒的预警机制。笔者建议,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牵头,以商务部为主,发改委、外交部、环保部、卫生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等相关专业部委共同参与,建立一个专门性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社科院、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派出的相关领域的学者并成立专家组,及时了解各国立法状况和WTO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相关案例,分析其对我国出口贸易可能造成的影响。该机构根据专家组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并责成商务部会同具体负责的部委针对贸易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定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汇报。“对先进的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对符合国际贸易基本原则的合理要求应予以认可并尽可能达到;对违反WTO规则的、以环境保护为由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11](p190-191)定期报告可供政府、企业学习,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⑵增设碳预算制度。笔者建议,可以在中央财政年度预算中增加碳预算,列入政府预算框架。它既可以用于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低碳认可认证等措施之中,促使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还可以用于帮助企业应对低碳壁垒诉讼,提高企业的应诉积极性。⑶尝试使用“碳金融工具”。碳金融工具是由环境金融工具引申而来的概念,其运作原理就是在市场调节下,利用金融工具,通过改变经济运行方式来缓解高碳产业对环境的威胁。之所以说是尝试使用,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制度尚不完善,传统金融工具尚不普及。但是,如果引进碳金融工具,不仅能够应对低碳壁垒,还能促进其他金融工具的普及,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当前可供引进的碳金融手段主要包括:①低碳项目融资。可以赋予传统的BOT、融资租赁等新的内容加以利用;②低碳保险。 可供利用的低碳保险主要有两种:低碳产业保险和低碳责任保险。刚刚采用低碳生产方式的企业可以投保低碳产业保险,由保险公司为其低碳投资生产方式所可能产生的风险提供保险。此举既可鼓励企业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又能活跃金融市场,可以一举两得。低碳责任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而建立的,一方支付保险费,另一方则对其因低碳壁垒可能导致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只是没有纳入低碳规则。低碳风险属于积累性环境风险,技术难度大,个别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一时无法达到低碳壁垒的规定,可能会导致违法或违约赔偿责任。企业可以申请该险种,一旦发生经济或法律责任,由保险公司代为赔偿。但对该险种的申请资格应有严格要求,以免企业借此规避义务。⑷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法律体制,灵活运用《京都议定书》积极实现对外合作机制。第一,根据ET的规定,我国应进一步增设碳交易所,对能够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产业,可以向外国出卖排放量;而对减排压力较大的产业,可以利用出卖而获得的排放量向外国购买,以达到碳排放量的动态平衡。第二,根据CDM的规定,我国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工程以折抵我国的超额排放量,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中国可根据JI的规定,在所在的上海合作组织内部进行技术合作,各自扬长避短,在碳排放方面互为补充;对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反对滥用低碳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政策。

综上所述,我国不能将低碳壁垒笼统地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用于限制我国的“阴谋”而加以反对,也不能盲目接受而受制于人。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既维护我国的外贸利益,又能切实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现状,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莎莎.试析碳关税产生的国际法渊源及危机应对[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8):251-252.

[2]李威.WTO与UNEP联合报告:贸易与气候变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09):36-40.

[3]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理查德·L·奥汀格.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M].法律出版社,2005.

[4]朱培武,蒋建平.欧盟ErP指令的最新动态及其对我国产业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10,(04):40-42.

[5]王谋等.《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影响及意义[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04):307-312.

[6]苑路佳.WTO框架下“碳关税”条款刍议[J].法学杂志,2010,(08):139-141.

[7]边永民.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措施的法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曾令良.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沈木珠.世贸组织环境规则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我国之法律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03):23-27.

[10]宋晓燕.从国际贸易法谈我国应当如何应对碳关税[J].财经界.2010,(04):181.

[11]刘超等.国际法专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雅光)

作者:吴婷玉 徐文超

贸易技术壁垒理论思考论文 篇2:

“中国制造”玩具突破出口瓶颈的对策思考

摘 要:目前,国际上针对玩具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及环保、安全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多,2007年的“召回事件”预示着某些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的瓶颈。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中有关玩具产品的技术标准,中国应进一步了解国际标准体系,增强环保和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利用规则规避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玩具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瓶颈

2007年8-9月间,美国美泰公司召回3000多万件中国制造的铅涂料超标玩具,中国玩具业的问题刹那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技术壁垒、环保和安全问题俨然已成为“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的瓶颈。2008年是中国玩具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的一年,“中国制造”玩具必须在反思中针对国际标准找准差距,研究对策。

一、“召回事件”对中国玩具出口带来的影响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出口国,但随着2007年欧美对原产于中国的玩具所采取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使中国玩具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表1显示了其对2007年的影响。

进入2008年以来,“召回事件”对中国玩具出口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2008年1-2月广东口岸玩具出口如表2所示。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召回事件”对中国玩具出口的影响,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召回事件”迅速引发了他国的连锁反应。

1. “召回事件”引发全球范围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欧盟委员会认为,经过此事,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明显下降,而欧盟出售的玩具当中,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除了欧盟认为“中国制造玩具”问题多外,美国人大多也认为中国制造不可靠。MSN与佐格比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美国人中,83%认为中国的玩具不安全。有70%的受访者表示,美国制造的玩具是最安全的。另外11%的人认为,西欧制造的玩具是最安全的。还有3%的人表示,他们最信任加拿大制造的玩具。欧盟消费者保障专员梅格丽娜·库内娃女士说,欧盟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国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欧洲主要的消费者协会——欧洲消费者同盟机构对欧盟委员会的上述报告表示欢迎。但他们同时呼吁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强查处危险产品。

2. “召回事件”引发了各国玩具商的反应,其中以日本玩具商反应最为强烈。由于日本国内流通的大部分玩具都为中国制造,受近期消费者对中国玩具不信任情绪增强的影响,日本各大玩具厂商开始考虑避免把生产过度集中在中国,准备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日本著名玩具厂商TAKARA TOMY宣布今后将大幅缩减在华玩具生产比重,未来3年内将目前占总额90%的“中国制玩具”比例缩减至40%~70%,其不足部分计划转移到越南、泰国等进行生产。同时,自发生美国大规模召回中国玩具事件后,中国政府立刻采取了强化检查等措施,因此也打乱了厂家正常的生产计划,造成交货延误等影响。另外,其位于中国的工厂目前也面临劳动力不足、工资上涨等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问题,为此公司判断,将生产过度集中在中国的做法有问题,今后将把部分生产阶段性转移到泰国和越南,以减少风险。

二、“中国制造”玩具出口面临技术瓶颈

美泰公司的召回事件,只是当前玩具行业愈来愈注重安全与环保标准的一个缩影,目前,因环保和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技术壁垒已成为“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的瓶颈,越来越严格的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玩具出口的障碍。玩具产品出口的部分国际技术标准如表3所示。

表3列举了美国、欧盟发布的一些关于玩具的技术指令和标准,事实上,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中,针对玩具产品出口的技术标准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限制毒害物质标准

1. 欧盟限制毒害物质标准。欧盟对出口商品的环保与安全标准要求最为严格,甚至达到极为苛刻的程度。至今已发布了十几项专门针对毒害物质的技术规范,其中,RoHS指令、欧盟标准(EN71-3)均禁限铅、镉等重金属及有害化学成分使用,后者更是将玩具铅限量定位90ppm。偶氮染剂、邻苯二甲酸盐等有害物质也难逃限定,《禁用有害偶氮染料》规定布制或皮制玩具中芳族胺偶氮染料限量0.003%,而邻苯二甲酸盐含量限制指令则要求玩具塑料所含6类邻苯二甲酸盐浓度均不得超过0.1%。

最近,欧盟对玩具毒害物质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为了确保玩具的安全,欧盟已经修改了第88/378/EEC指令并提交作最后表决。这是欧盟国家经过3年的努力,并获得了27个成员国的赞同,同时也是吸取了美泰公司召回事件这一教训的结果。新修改的指令将玩具产品的安全责任落实到生产企业,严格要求产品取得CE标志认证。全面禁止在用于14岁以下儿童的玩具中使用“三致性”(Cmr: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生殖系统病变)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已经被禁止,同时对汞含量以及可导致过敏的物质作出更严格规定。

2. 其他限制毒害物质标准。与欧盟比较,美、日两国对玩具在本国市场的准入相对宽松,但绝不落后于欧盟。美国最新的2007年消费品安全法将玩具铅等涂料含量限制缩小了将近10倍,仅为0.009%。其旧金山市更是第一个禁用邻苯二甲酸盐的地方州,而日本随后也对相关法规和标准作出相应的修改。据悉,欧美日发达国家启动的指令已产生了连锁效应,其他国家和地区正纷纷效仿,有些还制定更为苛刻的标准。2008年新年伊始,巴西针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乙烯基玩具,特增补了禁止含有浓度超过0.1%的DINP、DIDP或DNOP的有毒物质测试要求。台湾地区则在欧洲邻苯二甲酸盐禁令生效后禁用两种邻苯二甲酸盐增塑剂。

(二)其他安全标准

1. 警告标识方面。除限制毒害物质成为各国玩具法规和标准制定的新趋势外,玩具警告标识及环境标志也成为保障玩具安全环保的强制性要求。目前欧、美、日等国和地区均规定当玩具对儿童存在潜在危害时,必须加贴窒息危险、年龄段等警告说明。如美国2006年开始要求生产商在带磁铁玩具上粘贴警告标记,2008年正式生效的德国磁铁玩具标签法也规定拒绝接受未附加警告标记的磁铁玩具。欧盟新修改的指令也对在糖果、小食品中“隐含”的玩具的安全作出更严格的规定,这些玩具很可能被吞食,新指令要求玩具要与食品严格分开包装,禁止使用过小的易脱落的零配件并标注警告标识。

2. 环境标志方面。欧、美、日等国和地区往往要求在玩具包装印上声明产品符合某项标准的标识,最为典型就是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CE标志;美国的一些州甚至还要求在填充玩具上附贴进口商及产品信息标签。日本玩具行业则建立了适用14岁及以下玩耍的玩具安全标准——ST标志。虽然参与ST标志系统是自愿的,但几乎所有设计用于14岁及以下的玩具都贴有ST标志。

(三)玩具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有专家称,未来注重玩具设计和制造将成为国外设立贸易壁垒的新发展方向,而目前全球已将其作为提高玩具安全度的手段之一。如规定玩具中较锋利的部件应作防护处理,以防划伤儿童;玩具上不可以附有易脱落的球状物或磁块等部件,防止儿童吞食及窒息;限用或禁用含铅涂料等不可接受材料等。2007年美国美泰公司对中国制造玩具三次大规模进行的召回中,近90%的问题在于小磁铁的设计缺陷问题,而欧洲部分国家也正在制定要求,如瑞典将禁止在国内出售带含小磁铁的玩具。

上述一系列法规和指令对中国玩具出口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繁杂的检测程序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本来利润微小的中国玩具生产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现在一个玩具国内外的检测费用差不多需要2 000元人民币,2万美元的出口货值要增加6 000元人民币的成本。可以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性壁垒的限制,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玩具出口的瓶颈。

三、“中国制造”玩具突破出口瓶颈的对策思考

根据过去20年玩具召回事件数据的分析,1988年全世界只有3%的被召回产品来自中国,2007年这个比例则高达95%。针对中国玩具出口面临的种种技术上的“关卡”,相关部门及企业应高度重视出口玩具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免不必要的损失。

(一)基本前提——进一步了解国际标准体系

玩具制造商需要进一步了解玩具产品的国际标准,判断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这一行为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请第三方进行。由于国际上通常采取技术法规与标准相脱离的做法,因此制造商必须了解国际上为玩具产品制订了哪些标准,以便根据这些标准生产的玩具产品能符合各种技术指令的要求。由于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上对玩具产品的要求也更趋严格,其标准也是不断发展的,玩具制造商在适用标准时应注意及时跟踪其发展方向。但在现实中,由于玩具产品的技术标准变化性较强,而且其相互的关联性并不像有关法规一样相互间有各种索引以帮助企业了解,从而造成中国玩具出口企业的技术手段不能满足国际上的要求。因此,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玩具出口企业应经常将自己了解的标准信息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或玩具行业协会反映,由这些部门进行加工整理对外公布,积少成多,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标准信息库共同享用。

(二)必要条件——进一步增强环保和安全意识

当今世界,环保的重要性已经被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发达国家对此问题更是重视,这也是“绿色壁垒”大行其道的原因。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绿色壁垒”以环保为由逐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中国玩具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产品环保和安全意识,努力“绿化”自己的产品,“绿化”自己的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获得突破“绿色壁垒”的通行证。在玩具出口中,环保和安全问题成为玩具采购商,尤其是欧盟玩具采购商在中国下订单的最重要依据。为应对美国、日本及欧盟不断提高的质量及环保认证标准,保证获得出口订单,国内玩具企业必须要对产品进行重大调整并加强全面监管,包括玩具的布料、款式等。对一些不能提供检测证明以及不能保证质量的原材料供应商要进行撤换,对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设计款式也要全部取消。虽然提高环保和安全标准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应增加,产品的订单价格也会提高,但如果产品被召回,企业的损失不是成本上涨部分所能弥补的。

(三)根本途径——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玩具出口要突破技术壁垒,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玩具的研发力度是根本途径。要加强企业的科技和教育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玩具产品的科技含量,创造突破玩具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先决条件。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玩具企业技术竞争力,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与统一,政府有必要制定有利措施鼓励企业与科教机构的联姻,以提高玩具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国外许多玩具生产厂商不断将电子智能技术用于玩具的生产制造,智能玩具的价格及销售量大幅上涨,传统玩具因此而受到了冷落。随着中国传统玩具出口大幅减缓,玩具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玩具出口以代理加工制造为主,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制造商很容易成为国外采购商的“替罪羊”。要想在国际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拿到话语权,国内玩具业必须逐步降低代理加工的比重,研发科技含量高和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用提高技术含量的方法来增加出口玩具的档次及价格,同时要研发自主品牌,加大高附加值玩具如益智玩具、芯片玩具等产品的出口。只有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顺应中国玩具生产及出口的方向。

(四)必由之路——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善中国玩具企业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这是中国玩具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必由之路。国际上对玩具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了技术因素方面的问题,只有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同步提高,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玩具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和改善中国玩具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把中国玩具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效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提高中国玩具企业竞争力永恒的主题,所有中国玩具企业都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因此,全面提升经营质量,改善管理水平,是中国玩具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因素中,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运营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中国玩具企业可以采用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从而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赢得对方的信赖,突破玩具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关键环节——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策略

面对玩具出口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应积极尝试转型,有意识的把经营策略逐步转移到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其中,加强市场营销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通过拓宽玩具出口的地理方向,减少对主要出口大国的过度依赖,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玩具出口。中国的商品出口有着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过于集中的弊端,玩具产品也是如此,这就容易导致对一国的玩具出口依赖性过强,所以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分散出口,降低技术壁垒对玩具产品出口的影响。随着欧美等国对中国玩具出口频频设置技术性限制,中国玩具企业应充分利用东欧、中欧等新兴市场兴起的契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有组织地进行产品宣传,继续扩大玩具出口。这方面广东省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前8个月广东对拉美、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的玩具出口值达3.3亿美元,占广东出口玩具总值的比重接近10%。其中,对东盟市场出口5 947.9万美元,增加超过1倍,对拉丁美洲出口2.1亿美元,增幅达55.4%,有效地抵消了对美国和欧盟出口的损失。

(六)重要保障——进一步发挥机制的保障作用

1. 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贸易摩擦能提高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激励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加一国的出口。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竞争的引入和加强可以帮助企业移出惰性区域,降低企业的X非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同时,竞争机制的加强还可以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因此,适当在中国玩具制造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中国玩具出口突破技术壁垒,进一步增加中国的玩具出口。

2. 进一步完善检验监督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和相关商会强化自律措施、加强行业监督,力求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坚持更强大的检验执行力度。同时,建立检验检疫机构与出口企业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企业生产和检验检疫工作的指导。例如,2008年4月21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汕头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提高汕头出口玩具国际竞争力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内容,双方将共同建立提高汕头出口玩具国际竞争力的合作机制,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就加强对出口玩具产品检验把关、扩大出口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制定落实合作备忘录的方案和具体措施。检验检疫机构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将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对所辖地区内出口的玩具产品的生产、检验检疫工作进行指导。

3. 进一步建立玩具出口预警机制。可以从经济学中预期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理性预期模型认为,能够预期到的政策和形势变化对经济没有冲击或者说冲击较小,而没有预期到的冲击则影响较大, 所以中国应该抓紧建立和完善玩具出口预警机制,力争把出现问题时的损失降到最低。

4. 进一步构建玩具出口的安抚机制。一定的安抚机制也很有必要,所谓安抚机制,就是在玩具出口出现不符合国际技术标准时,对进口国进行一些具体行动上的安抚,比如,中国政府可以派出大规模的贸易谈判组,对出口国商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措施可以暂时缓解紧张局势,短期内也有积极的作用。

(七)合理措施——进一步利用规则规避壁垒

面临玩具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玩具企业可以同时也是必须通过提高自身水平,越过技术壁垒。与此同时,也决不应该放弃利用规则合理规避壁垒,这是成本更低的选择。按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各国有权为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技术标准措施,但各成员国采用的技术法规与标准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也就是说这些措施的实施不得违反WTO基本原则。而反观中国玩具出口所面临的各国形形色色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所构成的技术壁垒,固然很多是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之所以成为壁垒,也是由于中国玩具制造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有待于我们的自身努力加以消除;还有一些是由于贸易双方的体制性差异或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而造成的客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然而也有很多是不公平的,有些甚至是违反了WTO/TBT规定的非法性技术贸易壁垒。以召回事件为例,美国美泰公司最近也承认,绝大多数被召回玩具属于美方设计错误,但媒体之前的炒作,美泰公司的故意回避,一些政客的借题发挥,已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面临这些限制玩具出口的技术壁垒,我们与其花大力气达到其苛刻的要求,不如另僻蹊径,“以彼之道还其彼身”,适时寻找其违规之处,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停止对方的违规行为,组织对出口玩具产品的认证及其他成本提升的评估,及时与相关客户沟通,有理有据地争取提高出口价格,以减少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维护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孔庆峰,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规则和案例[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2]陈传伟,王华荣.从CR法案看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J].温州大学学报,2004,(8).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全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十大趋势[J].经济,2005,(12).

[5]Robert C. Feenstra, Advane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ee.prineeton: Prineeton Univesrity Press,2004.

责任编辑:学 诗

责任校对:周海鸥

作者:焦朝霞

贸易技术壁垒理论思考论文 篇3:

谈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对全球化的认识不足,并且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和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以期对中小企业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一、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总的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即形成了“中心—外围化”趋势。中心,指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牢固,约4/5的国际技术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享有,而在这其中,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份额更加集中;而与此相对应,发展中国家在国家技术贸易中所得利益的份额只有1/5左右,被更加边缘化和外围化。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设置大量的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诸多限制,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实力和意识的缺陷,对自身的技术和创新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这两方面共同导致国际贸易中利益分配两极化日趋严重。要改变现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应对当前国家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自身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

1.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比增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知识产权及其保护逐渐渗透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领域。20世纪70年代,贸易领域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逐渐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世界知识产权的贸易额1998年到2008年从380多亿元增长到3 000多亿元,1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近10倍。可见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2.知识产权保护在各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较大。知识产权及保护问题最早是在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中应用的。发达国家较快的经济产业发展速度,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除了应用到贸易政策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国内外的保护力度。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在国家贸易政策中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在自由竞争中其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就相对较弱。而且如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本就会提高,加大了生产经营对经济的需求。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促使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在国内以及对外贸易政策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占比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在国家贸易中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发达国家为了利用知识产权来争夺市场,提出将知识产权纳入WTO体系中。WTO体系中对知识产权设定了一个最低的标准,协议中还规定成员国之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得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并且还禁止各成员国对对方条款做出任何的保留。该协议的出台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也成为世界各国间处理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处理国际纠纷的一个主要依据。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服务贸易、国际货物贸易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一项消费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的假冒伪劣、侵权商品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累积价值超过6 000亿美元,这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7%。假冒伪劣、侵权商品已经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政府的管理、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安全。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建立和维护规范的市场秩序,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2.易于形成贸易壁垒并增加贸易争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形成一个壁垒,主要表现为贸易“内部化”、特别立法以及边境措施和临时措施的滥用,这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市场受到大幅限制。国家、地区之间对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产生的争议,会随着知识产权贸易的增长不断增加。数据显示,从2005年1月1日起,到2010年12月31日止,就有超过500件需要世界贸易组织需要进行磋商解决的案件。而且30%比例的案件都与国家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有联系。

3.有助于增加知识产权贸易与中间品贸易量。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利于增强敏感产品以及中间产品的贸易。敏感产品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在产品中特别重要以及技术易被模仿的产品;知识产权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而且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促进知识产权贸易的进行。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与技术贸易有直接关系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此,要想促进发达国家中间品的出口,发展中国家就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我国自从1982年制定《商标法》以来,逐步利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但是目前由于应用不广泛,大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来看,我国许多企业都不知如何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法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不用说用相关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和专业人才不足。虽然国家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但是有关部门的监督实施力度还远远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为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部门较多,并且各自为政、各自管理。但是,由于这些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流通并不十分流畅,导致企业遇到困难不知该向谁求助。并且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以及教育培训课程,因此缺乏知识产权方面专业的人才。除此之外,我国也缺少专业的研究法律技术的司法人才。这些人才的缺失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维护构成了障碍。

3.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且惩罚力度不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已经逐步得到抑制,但是在信息落后的地区或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频发。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对于这些现象规定的赔偿额较低,对企业和个人难以起到威慑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成熟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逐渐被接受,这些现象应该会逐渐有所改善。

4.专利保护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的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三个类别,这其中最能够代表专利的质量和水平的是发明。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中却是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所占的比例最高,基本能达到40%左右,发明创造所占的比例最少,仅有27%。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实用新型方面的专利,不到2%,所占比例最多的则是发明创造。

五、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1.确立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政府应当制定适应我国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符合国际规则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从媒体宣传、管理机构、政策协调、法律制度、理论研究、司法实践等做好各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将其与人才战略、国际竞争、科技战略、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等紧密结合。

2.制定有效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战略。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大多数企业遭遇到了更多的知识产权壁垒,由于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市场的开拓和贸易利益。国家强调科技兴贸的重要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参照国内外标准体系进行建设;其次,政府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再次,政府也要为国内相关的科研情况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使国内企业能充分了解到和本行业相关的专利研发情况。

3.提高知识产权存量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从专利数量来看,我国是专利大国,但不是专利强国,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共性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标、版权方面的竞争力不够强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进出口贸易额也已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国拥有的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比重都比较低,并且出口产品的盈利率均不高。因此国家必须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造自主品牌,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4.平衡进口和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因素。我国《专利法》第11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专利申请人被授予专利后,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为生产经营目的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进口其专利产品。这条规定排除了平行进口,赋予专利进口权,基本符合各国通行做法。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以后,相关条文虽然有许多变化,但是仍没有对“平行进口”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著作权法》第10条列举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其中没有涉及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进口其作品的问题;《著作权法》第46条没有关于进口权的规定,仅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所包括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范围。因此,我国法律对于版权的“平行进口”规定仍属空白。

六、结束语

本文认为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权衡平行进口的两方面因素,总体上应该许可平行进口,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产权贸易,平行进口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能因为禁止平行进口将其拒绝于货物贸易之外,更不能有悖于国际贸易规则。我国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低价位市场,平行进口刚好可以符合整个企业的贸易利益。总体来讲,由于低价位市场的影响,我国的综合贸易量在全球范围内是有较大优势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提倡平行进口,这样可以把在平行进口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允许默认许可的例外有利于引进技术。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目前世界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处于强化自主专利发展的时期,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国家采取平行进口,即指可以允许被许可人和专利权人在产品市场之外作出决定,这样就能吸引国外优秀技术来提升我国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羽延.在出口竞争力的基础上挑选和培育上海的支柱产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8,(4)

[2]王江.从“DVD专利事件”看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3]于吉辰,王爱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我国对外贸易[J].理论学刊,2004,(8).

[4]杨芳,杨永忠.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行进口问题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

[5]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作者:王凤湘 王建礼 李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