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就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城乡结合部教师资源的配置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已经对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针对陆丰市这一区域的师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到个人层面的立体式推进,整体提升城乡结合部师资的途径,希望能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学校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 篇1:

做好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的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交融,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共存形成强烈的对比。

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结构复杂,文化底蕴相对薄弱,文化氛围不浓。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既要成为解决城区学校大容量的有益补充,又要起到农村乡镇学校发展的榜样作用。处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衔接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界的“特种兵”。

现实中,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学生家庭背景和文化氛围差异较大。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父母缺乏主动了解子女在校情况的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据笔者调查的数据来看,65%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持有“老师不找我们,我们也不会去找老师”想法的家长多达52%;家长认为自己缺乏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有64%。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子女的认识也存在偏差,96%的家长认为“子女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要好”,而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却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校,一切承包掉”。正因为这样,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為习惯,学校对这些学生各种习惯养成教育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还有10%的外来人员居无定所,他们大多居住条件比较简陋,环境嘈杂,再加上有些父母常年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子女的生活、学习,而且忽视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师在事业和生活中面临的情况较多。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他们很多都在城区居住,面临着中午吃饭、晚上值班寄宿等现实问题。定位为乡村教师,但教学目标和任务却要和城区教育保持一致,而学生生源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他们的工作量异常繁重。

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组成结构相对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相对短缺,学校校本课程开设、课堂活动开展缺乏活力。教师队伍中,由于年龄结构不平衡,造成教研活动传帮带出现断层。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学校撤并重组较多,教师之间、教学之间、生活之间,需要方方面面的融合。

学校管理方面所需协调处理事项千头万绪。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负责人,为学校发展争取良好的办学环境,需要和村委、街道办事处、市直相关职能部门等沟通协调,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大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学校的垃圾清运,都需要管理者四处奔走,多方争取,才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

在校内管理方面,由于学校所处环境较为特别,如何让学校融入城乡结合地,让城乡结合地的家长认可学校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学校负责人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中间需要做大量繁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最终实现学校办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得到成长、家长放心满意。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必须得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笔者根据近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党建、统一思想,焕发城乡结合部学校勃勃生机

面对当前工作,越是在周围教育环境复杂的时候,学校党支部(党小组)越是要坚持思想不滑坡。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改革和发展中充分调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最终实现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坚持党务、校务公开制度。通过进一步推行党务、校务公开,增强学校工作透明度。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决定都要经过党内充分的酝酿,集体研究、决定,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加强依法治校的规章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严格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效应,积极开展“三争创三带头”活动(即管理干部争创服务标兵岗,带头尽职尽责;党员同志争创领航模范岗,带头示范表率;一线教师争创教学先锋岗,带头教书育人),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同时,通过与城区学校广泛开展结对子、拜师学习、培训交流、参与活动、公开赛课等形式,为教师快速成长搭建舞台;通过最美教师评选、模范教师评比、年度考核等形式树立典型,打造名师、名校。

二、转观念、多方配合,让家长学校发挥教育整体效应

针对城中村家长的综合因素,笔者认为,要让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行动起来,就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家长来学校参加学习和培训,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以此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定期与街道、村干部联系,开放学校,组织街道、村干部及家长来校了解情况,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家庭、社区组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借助市区发达的信息资源优势,变“定期家访、时空受限”为“随时沟通、贴近交流”,使互动互融更为实际,家校联系更富成效。借力市区内便利的社区资源,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满足家长们对知识更新的需要,满足他们对教育子女束手无策、渴求方法的需求,切实提高家长素质;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做到三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形成城乡结合部地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三、开思路、内外兼容,最终实现教育质量上档升级

下大力气抓好师资质量整体提升工程。孝义市人民政府与北师大合作开展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工程”,借助北师大知名高校作为高级研修基地,多批次、全覆盖组织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师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孝义市教育局创新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在紧密融合牵头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办好特色学校精准定位的思路引导下,围绕特色品牌建设,重视深度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充分彰显城乡结合部地域的特殊优势,提炼出富有自身特点的特色办学理念(区别于农村又扎根农村、不同于市区又贴近市区、不失农之本又融入城之魂),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点、人人有特长的特色育人氛围。辅之以科学的《学校章程》和具体可操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并重视持之以恒的“落地”,凸显“学校精神”,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特色品牌学校,持续推动实现教育质量的提档升级。

总之,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筑起固本固基之梯。

(作者单位:孝义市新义中心校)

作者:冯济川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就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城乡结合部教师资源的配置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已经对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针对陆丰市这一区域的师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到个人层面的立体式推进,整体提升城乡结合部师资的途径,希望能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学校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现状;成因;对策

城乡结合部又称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和乡村(农村和乡村是有区别的,农村是农业生产者的居住点,而乡村则并不一定以农民为主)的过渡地带,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陆丰市作为县级市,无论是按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还是经济产业结构及城市景观建设来划分,都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近年,陆丰在经历教育创强创均后,学校硬件设施总体有所改善,但整体的师资建设却依旧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师资现状未能满足教育新形势的需求,不利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师资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现状

第一,区域内教师空间分布不科学。“县管校聘”前,存在中心镇的学校教师严重超编,乡镇学校教师普遍缺编的情况。以上窘状在经历“县管校聘”后演變成中心镇的学校教师缺编普遍,乡镇学校教师基本饱和的状况。第二,教师年龄结构趋向老化,队伍活力不足,尤其体现在中心镇的小学及九年制学校。除幼儿园及高中学校外,中心镇学校十多年没引进新教师,已经出现教师年龄分布断层,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老教师由于身心上的生理特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迟缓,对教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城乡结合部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要求不相符;第三,教师学历整体层次低。学科知识陈旧,且对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不全面,掌握不深刻,后续学习乏力,专业提升困难;第四,长期存在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缺编的“病症”。集中体现在小学科和初中阶段的数理化学科。同时,因教育布局相对滞后,存在布局不合理,九年制学校和完中较多,造成“拔高使用”或“压低使用”的现象频发。由于所教非学,专业敏感度不高,特别是面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材的频繁改版,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教师常显得力不从心,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课改也只能是画饼充饥;第五,缺少名师引领的常规教研流于形式,有效性不足。对于名师而言,城市重点学校无论是在待遇,还是教育环境方面都要比城乡结合部学校高出许多。所以,长期以来,区域内不断有优秀教师跳往珠三角地区,或名牌私校。第六,城乡结合部教师队伍普遍有职业倦怠心理,处于盲目工作状态。教育教学工作多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缺乏职业规划,自我发展意识薄弱。

以上种种弊端已经成为系统落实课程方案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重阻碍。本区域的教育质量不仅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渐行渐大,甚至在汕尾市各县区中排名靠后也已成为客观事实。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现状的成因

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教师分布科学性不足及中心镇区教师老年化问题,固然有教师不愿意扎根乡村,拼命扎堆镇中心的个人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整体规划和管控。没有人事权的校长面对这种情况显得无能为力。第二,教师待遇不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又造成在本土好不容易才锤炼成长起来的优秀骨干教师和名师的逐年外流。第三,教师招聘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化建设。这些年虽然解决了教师队伍总体“数”的问题,但在整体“质”的层次则显得提升困难。必须承认,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小学教师要会通科教学”的学科用人观及做法确实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发展。但时至今日,在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呼吁课改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还强调这种陈旧的学科用人观就显得与教育大环境格格不入。第四,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淡薄、教师继续教育种类繁多且流于形式、摊派到身的实质性非教育教学任务过多。造成教师身心疲累和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第五,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会职能缺失、职称晋升困难,造成教师职业收获感和幸福感下降,自我职业规划方向不明,动力不足。

三、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经济投入

待遇问题仍是制约城乡结合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教育要发展,其投入必须稳定增长。地方财政在这方面要挑大梁,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需要格外的关注,以确保义务教育各方面都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需统筹协调各方,实现教育投入从硬件设备投入到人的投入的转变。而对“人”的投入很有必要考虑加大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教师的工资和相配套的福利,以及涉及到教师后续专业发展的领域。财政性教育投入要确保实现两方面的增长:第一,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及福利。第二,增加除教师工资福利之外的人员经费的拨款额。用于解决因学科结构性缺编或数量缺编、产假(陪产假)、病假、外出培训等原因而产生的超课时费、代课费和因开展必要的工会活动、奖学奖教、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打造校园文化过程中及为按时完成各种创建额外产生的各类合理的加班费的问题。确保学校的良性运转。

(二)稳步推进县管校聘的实施

我市现阶段正在实施的县管校聘,在做顶层设计时,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第一,县管校聘与当地的教育实际是否相结合;第二,“县管”与“校聘”的权限划分是否清晰;第三,理清县管校聘和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关系,即社会效益与教师个人利益是否相兼顾。第四,县管校聘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否相契合。归根究底,县管校聘是为了提升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教学质量。否则,将不利于城乡结合部教师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本区的教育质量,有悖于设计的初衷。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我市“县管校聘”实施的实质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教师“数”的地域分布,整体上“质”的提升触及甚少。

(三)激励机制的设置

心理学指出:积极性是人的认知、情感、意识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的动力表现。人的积极性和需要是密切联系的,需要是积极性行为的基础和源泉。客观的讲,现阶段城乡结合部教师尊重的需要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从尊重教师心理特点出发,利用多种奖励手段满足教师优势需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消除教师不公平感是教师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四)减少摊派到学校的非教育教学任务

鉴于当下城乡结合部学校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更要尽量避免非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当然,并非是要完全杜绝非教育教学任务,只不过需要做好合理的规避,避免没有任何作用的任务出现,让学校管理重心回归,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什么都进校园,看似热闹,但已经背离了教育需要宁静的外部氛围的规律。

(五)加强学校工会职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师工会附属化倾向严重、缺乏经费、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思想认识滞后,工会活动内容停留于形式化。所以工会要调整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使教师有发泄情绪,疏导心理的地方;营造和谐宽松、平等互助的校内氛围,使教师有职业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从而产生职业幸福感。

(六)教師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健康心态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心态不健康会造成身心疾病、人际关系紧张和职业行为偏差。对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甚至对工作感到厌烦,没有职业幸福感可言,更谈不上职业规划。城乡结合部学校外部环境复杂,“乡村弱,城镇挤”的教育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改变也非一朝一夕。所以城乡结合部教师的心理调适,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工作对象而言,则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与学校只是教师心理调适的外因,而教师的心理自我调适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及时通过合理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努力保持一种理智平和的心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调节业余生活,修身养性;端正认识,正确评价自我,改变行为,悦纳自我。通过以上方式提高自身素养,获得快乐体验,逐步提升职业满意度。

单方独味的改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结合部师资的现状,必须是政府层面到学校层面再到个人层面的立体推进,才是整体提升城乡结合部师资的有效途径。

结语: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问题的不断聚焦,如何让城乡结合部学校赢得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则成为必须直面的课题。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最大限度的改善城乡结合部师资现状,则成为这个课题的重要切入口。

【参考文献】

[1]李洪邦.学校师资队伍管理变革范式研究[J].华夏教师,2018(27).

[2]李娜.关于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2).

[3]明志华.师资改薄:让农村学生享受基础性的师资红利[J].教育观察,2018(20).

[4]路珂.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自助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作者单位:陆丰市东海镇六驿学校,广东   汕尾   516600)

作者:许猛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

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提高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10月对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96%。拟对中小学校教师访谈调查100人,实际有效访谈调查97人,有效率为97%。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调查问卷1223份,有效率为94%。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压力过大,发展意识淡薄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繁多。每天必须完成朝会、晨读、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教研等工作,还有各级各类考核与检查、组织学生活动、接受学生家长电话咨询等,几乎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工作,专业发展意识不强。部分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外,很少涉猎专业书籍。不少教师把继续教育当作完成规定的学时而参加,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教师教非所学,专业发展困难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担任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的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教师中37.5%所教课程非所学专业。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就读,学校班级增多,教师紧缺,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教师专业发展困难重重。

3.学科知识陈旧,缺乏制度激励

部分教师学科知识陈旧。一些教师也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他们往往只是把这些目标抄在备课本上,供学校例行查检而已,更不要说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利用了。如开封市一所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38%,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只占少数。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缺乏较前沿的学科知识,常常导致课堂能放不能收,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而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

4.骨干流失严重,缺乏名师引领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城乡结合中小学硬件的投入。这些学校硬件和市区相差无几,但学生择校现象不能杜绝,其原因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事实上,择校就是择名校、择名师,优质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的资源优质。优秀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在本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名师。例如开封郊区一所中学,学校精心培养出来的8名骨干教师,2010年暑假有7人被调入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名师引领。

5.科研能力较差,专业发展乏力

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优良率为45.2%,教学能力优良率为56.8%,教科研能力优良率为17.4%。新课改理念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多年来,由于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加之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科研活动流于形式,不少学校没有科研课题。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95%的教师缺乏独立科研能力,只有评职称时才去考虑撰写论文。科研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影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历史影响是基本因素

城乡结合部基础教育的底子较薄,历史痕迹明显。如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职称不高,多数教师曾是过去转正的民师等。随着市区的发展,人口量不断增加,基础教育的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在校学生逐渐增加,而教师编制还是本世纪初出台的政策,教师负担过重,专业能力的发展被淡化,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培训不到位是关键因素

教师培训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机会太少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据培训机构自身资源的能力水平,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不能满足教师和中小学校的需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有限,中小学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有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形式上缺乏灵活性,表现为理论多、实践性的活动很少。教育主管部门将教师培训当成行政性工作任务,没有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重数量指标的完成,轻培训质量的提升。缺乏持续开展培训机制与体制。

3.缺少办学自主权是根本因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办学自主权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教师待遇、职称评定,人事调动等中小学均无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具体指导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又缺少教师培训的自主权,教师培训的指标、内容、经费、时间、地点等中小学均不能自主。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培训主管部门不一定批准,主管部门安排的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一定需要。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4.学校管理预设错位是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常常对教师专业发展事先预设,并将这种预设一厢情愿地强加给教师。这种不尊重教师自主愿望的预设,常常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错位,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一个痛苦被动的过程。不少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新课改中教师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

三、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创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学校领导应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创造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是校长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人。校长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教育新理念,做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者。在设计教师成长的目标时,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既考虑到“教师整体”,又不能忽视教师个性”。

再次是学校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竞争氛围。在教师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等。

2.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快教学规范建设

首先是编办、人事、教育等部门应统一协调。根据中小学的办学规模,编制数,实行逐年核定的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应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向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倾斜。

其次是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和交流帮扶工作。加强指导和帮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开封一所实验中学,他们开展校长、教师、科研结对帮扶活动,使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再次是应树立教学规范化意识。完善教学调研制度,认真研究分析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问题,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有效备课、上课、改作业、命题、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监控、检查与评估,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应加大对教师专业性的宣传力度。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视自己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其次是应树立教师终身发展理念。增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熟悉职业规范、职业周期、专业发展规律。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克服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浮澡情绪,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

再次是要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教师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与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

4.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首先是应以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培训。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自我发展,还要考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其次是应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调查研究,根据这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再次是扩大学校教师培训自主权。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充满吸引力,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增强教科研意识。教育发展到今天,向教科研要质量,走“科研兴教,科研强师”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指导力度。应建立多方合作的研究群体。开展实施科研脱贫、帮扶工作。科研基础好的学校,应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挖掘、创新,寻找新的研究课题。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可以先找科研基础好的学校来帮扶,逐步提高教科研能力。

再次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立足自己工作岗位,不断发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6.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应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措施。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建设。对专业发展成效显著的教师,应在晋职、晋级、评奖、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其次是应增强自信心。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认真学习,用新课改理念提升自己,面对薄弱生源,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薄弱;教学技能不能薄弱;干劲不能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薄弱;教好学生的信心不能薄弱。

再次是应鼓励教师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一刀切,在微观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个性特征。给教师个性发展一个宽广的空间,鼓励教师对自己各个时期的专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规划,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风格。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日报.2009-01-05.

[2] 黄友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教育探索,2009(1).

[3] 单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教师,2009(2).

[4] 李生龙.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折.教育艺术,2010(5).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周文梅

上一篇:大学生舞蹈美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新企业会计准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