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20

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通用8篇)

篇1: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情 况 汇 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xx镇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2011年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深化之年。按照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部署,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拓展五提升”的工作要求,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目标,举全镇之力,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推进城区“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农村“422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及“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呈现环境美化、生态良好、容貌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一、狠抓难点,推进城区“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常态化

针对东街城区居住人口多,规划建设框架大,政治商贸文化交通辐射面宽,“三乱、六乱”整治难度大的特点,为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向常态化,结合全县集中治理“三乱、六乱”工作相关要求,将 月至 月作为“三乱、六乱”集中治理时间,联合城管、交通、派出所、社区等,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扎实有效的推进了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三乱治理显成效

三乱治理工作期间,依据“三乱”处罚依据及标准,由执法人员对“三乱”行为实施处罚、教育,并建章立制,保持常态。每天从8:00至18:00,不分节假日,都有执法巡逻队进行巡视、监督、劝导、执法。

宣传阶段,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多次亲自带头进行大规模巡回宣传,发放机动车乱停乱放宣传单800余份,整治车辆乱停乱放300余辆,摄录乱停乱放车辆违法信息506条,为二手市场协调停车用地300平方米;发放“三乱”宣传整治单5000多份,清理牛皮癣300多处,清理乱张乱贴的广告200多张;整治乱占道行为3236起,取缔流动占道摊点1013个,规范座商319家。

专项治理工作,12月6日,由东街社区牵头,县级帮扶单位、城管局、工商局、镇机关人员及结合部各单位100多人共同参与,对河边、码头、菊家桥、老东街等重难点地段进行了大扫除,结合部的村社区派出20-30人对辖区进行了卫生清理,清扫结果初见成效,得到了街坊群众的好评。

4、加大投入、逐步改造。增大对垃圾池、公厕、垃圾筒等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实施风貌塑造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卷坝村对集中居住点民居、千亩鱼池进行了风貌改造,房前屋外花木点缀,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建设中的xx旧城改造项目,将建设占地 余亩的文化广场,同滨江公园、“xx上城”楼盘融为一体,成为全镇最大的亮点和景观,增强东街城市气息,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5、加强督查、长效管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是一个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镇政府与结合部各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考核办法,实行奖惩制度,通过督查组的明查暗访、群众监督、与目标考核挂钩等多种方式加强督导,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要进行问责,确保整治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环境现状仍不乐观,在整治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

xx镇是县城东边交通枢纽,邓隆、泸富、东牛、东黄、东琵路在此交汇,怀德、童寺、代寺、狮市等几大区域约占全县50%的人口经此出入,车流量和人流量大;小商品批发聚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城市功能极不健全。城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处在偿还“历史欠账”的阶段。目前S305线拆迁和邓隆路的黑化工程进度缓慢,导致城区粉尘污染较大,垃圾倾倒屡禁不止、车辆乱停乱放难以管理,影响了环境秩序。

2、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按整治要求的建设规划,投入环卫设施的资金过少,且需要支付保洁人员工资、硬化背街小巷等等,影响了城区规范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篇2: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专项治理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推进工作会,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关于“清洁环境是一项关系民生和发展到大事,需要我们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环境治理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的重要批示精神,部署全区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河道、农贸市场及乱搭乱建、废旧物资乱堆乱放等专项治理,继续拓展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和内容,全面提升我区治理水平,营造更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并最终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稍后,忠义书记和可红区长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前阶段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精心实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风貌塑造,有力开展治理“五乱”和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有效遏制了一些地方“五乱”回潮反弹的现象,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群众素质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通过了市上的验收考评。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得以落实。8月5日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九寨沟现场会后,我区对照先进找差距,针对问题抓整改,迅速行动加大力度促变化,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治理工 作热潮。特别是在九寨沟现场会上被曝光的平地镇迅速制定了有效措施,抓紧推进“五十百千”示范镇(村)创建进程,决心要打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战、“翻身仗”。截止11月底,全区已累计筹集资金1.2亿元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1个示范镇,7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已接近尾声,前不久接受了市级初部验收,而城区风貌塑造工程正全力推进,新一轮建筑立面清理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些都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形成治理合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由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协调,各乡镇、街办以及区级相关部门按照全区的统一部署具体安排抓好本机工作落实,全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治理工作各项任务通力协作、各尽其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舆论导向正确,居民素质提升。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专项治理正确舆论引导。在电视、报刊开辟专题、专栏,集中跟踪报道专项治理行动的动态和成果,营造出强大的舆论声势,并将治理行动与治理“四乱”、“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综合治理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在近期开展的集中治理“四乱”工作中,全区组织的文明劝导队、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卫生监督队、党员城乡环境义务服务队伍共32支、3000余人,开展活动文明劝导活动40余次,志愿者服务78次,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完善规章制度,保障治理常态化。在完善问责机制方面,我区制定并完善了《XX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和问责办 法》,加强日常管理力度。目前,全区已有4个乡镇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不力被通报,受到处分的有1人(次)。在长效探索方面,完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办法》的草拟工作,努力推进环境治理向常态管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警醒,高度重视,更多地从主观上找原因、找差距,从工作层面上找不足、找根源。

二、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全力做好下阶段工作

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城乡结合部的要求,以铁路(公路)、河道、农贸市场、建筑物和废旧物资回收站环境治理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摊位乱摆、乱搭乱建、废旧物资无序堆放等“脏、乱、差”和流浪猫、流浪狗乱窜等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治理工作。

(一)工作要求

各乡镇、街办、区级各部门要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界五中全会和奇葆书记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向村庄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的重要批示精神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进行专项治理,并注重向基层和村庄延伸,清除盲点死角,攻坚破难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全覆盖”。切实强化宣传发动,动员全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做好“四进”活动,深入推进“1+6”活动,加大正反典型宣传,强化曝光力度。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主动配合、增强执行力。切实加强打击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力度,严肃城市建设管理。切实加强管理集贸市场及废旧物品回收站点,更换全区环卫设施,加快风貌整治力度,统筹考虑,通力合作,营造浓厚的村建氛围,让干群欢欢喜喜迎元旦春节。

(二)工作步骤

此次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从2010年12月3日起至2011年2月5日止,分为前期准备、集中治理、巩固提高三个阶段进行,通过专项治理,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为明年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是前期准备阶段:

(2010年12月3日至2010年12月13日)主要作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方案制定工作。二是集中治理阶段:

(2010年12月14日至2010年1月20日)

一要狠抓责任落实,坚持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结合,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推进,每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务求取得实效。

二要强化宣传发动,各部门要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同“七进”活动,同“除陋习、树新风”,同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做好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三要逗硬督查问责,加大暗访、曝光力度,对突出问题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工作不力的要严格问责。四要着力完善机制,推进城乡结合部常态化管理,同时把专项行动和常规工作结合起来,既抓运动又抓日常,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开展。

区委宣传部要牵头作好集中治理阶段工作的宣传造势工作,跟踪宣传和报道,表彰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曝光突出问题并建立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机制。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牵头负责城乡结合部违章建筑综合治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会同区城管局、公安XX分局、市国土资源局XX分局等区级各部门加强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教育和处罚,各乡镇、街办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境内违章建筑的摸底并上报区建设局审核,作为责任主体在区城乡建设局的牵头组织下全面开展辖区内违章建筑的摸底调查和综合治理工作。

区水务局要牵头负责河道、塘库(水体)综合治。城区河道按职责由区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区外河道、水体按职责划分区水务局具体负责管辖范围内河道内漂浮物打捞、清淤及垃圾清运等工作,指导督促各乡镇对辖区河道环境进行治理。

区交通运输管理局要牵头负责道路沿线(站点)环境综合治理。具体负责协调联系辖区范围内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国(省)道的环境治理,做好责任范围内县道治理沿线环境治理,指导、督促各乡镇抓好结合部乡道、村道环境治理。区级各部 门按职责进行配合,属地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负责本责任范围道路环境治理和环境设施建设工作。

区工商局要牵头负责乡镇、城乡结合部市场的集中治理,指导属地政府加强结合部市场的升级管理力度适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城乡结合部市场按业主负责制原则管理教育和纠正城乡结合部市场“垃圾乱扔、污水乱排”行为。属地政府在区工商局的牵头下具体实施各项治理工作。

区商务局要牵头负责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站点“脏、乱、差”治理,指导、督促各乡镇(街办)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清理整顿,治理废旧物资无序堆放环境脏、乱、差问题,搬迁城乡结合部不适宜设置的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区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并参与整治,属地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组织实施。

公安XX分局要牵头负责主城区流浪猫(狗)的集中治理,指导、督促各乡镇开展流浪猫(狗)集中治理。各部门按牵头部门安排配合集中治理,各乡镇、街办负责辖区范围内集镇、市场等重点地段流浪猫(狗)的集中治理。

各乡镇、街办作为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负责辖区内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集中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少拆多改建的原则,拆除有碍观瞻的搭建,清除沿线积存垃圾和乱堆乱放。大龙潭乡政府要重点负责拉鲊、迤资范围铁路沿线环境治理。

区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监管,要在牵头部门的牵头下统筹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治理工作出成绩见实效。三是巩固深化阶段:

(2010年1月21日至2011年2月5日)

各乡镇、各责任部门要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杜绝死角和盲点,并对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同时,要在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统筹整体,大力提升环卫设施水平,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设施缺位问题,建立健全全覆盖、无缝隙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各项目实施乡镇、部门要加快项目推进进度,大力推进风貌特色塑造和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进程,确保高标准通过省市考核验收,推动全区环境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民生和发展的大事,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XX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用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开展好这次城乡结合部专项行动,不断开拓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强化措施保障,确保收到实效

集中的开展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作用大,必须强化各项措施,确保收到实效。

一要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组织开展好全区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活动,强力推进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经决定成立由区委书记赵忠义、区长陈可红为指挥长,区委副书记侯大同和我为常务副指挥长,各相关牵头部门分管区长为副指挥长,各乡镇街办,区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治理办。下设7个工作组,分别由各相关牵头部门行政一把手任工作组组长,具体牵头城乡结合公路铁路沿线、河道、农贸市场、建构筑物、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的环境,重点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摊位乱摆、违章搭建、废旧物资堆放无序等“脏、乱、差”突出问题,统筹、协调、督导乡镇(街办)落实责任范围内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

各牵头部门作为所具体牵头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办公室要高度重视,按照分工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切实抓好抓实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

二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是确保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前一阶段,我们的宣传力度很大,氛围很浓,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近期的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中,还要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及时报道好典型、好经验,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在12月20日前要以曝光为主,区治理办要在区有线电视上发布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的通告,将工作的内容、要求在电视上进行公布,区广电局要同各专项治理工作组衔接 适时曝光突出问题;12月21日至明年的1月20日前,要重点宣传先进典型,要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坚持管理、教育同时抓,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2010年2月5日前,要重点宣传城乡结合部整治工作积累的好经验、好办法,取得的成效,要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民自觉参与、全社会支持治理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要加大投入,建管并重。

区、乡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结合部治理的投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环卫基础设施,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积极探索、研究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

四要密切配合,统筹推进。

各乡镇(街办)各牵头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衔接,明晰管理区域和责任,密切配合,联动协作,统筹推进,形成既分工协作又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良好局面。各牵头部门应将所负责的专项治理任务与本部门已承担的治理任务及自身业务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有序推进。区治理办、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指挥部、七进单位、各乡镇(街办)要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纳入本部门,本乡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五要强化督察,严格问责。

各牵头部门、各乡镇(街办)要每周向区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指挥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指挥部办公室要每半月汇总通报情况一次,针对问题,安排督查工作。区暗访组要重点 对城乡结合部道路沿线、市场、水体、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村庄等部位治理情况进行暗访,并将结果在全区范围进行曝光和通报。各乡镇(街办)要对照城乡结合部治理内容、治理目标、工作时限要求,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及时处理存在问题。区纪委(监察局)、区委政府目标办、区效能办要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要限时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对整改不到位、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严格问责

六要完善制度,保障常态。

篇3: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医疗保障即指让人人享有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WHO),为此需要以支付为引擎,在医疗服务利益相关人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与实现共赢的综合治理机制。谁是支付方?由于政府买单受到预算约束、家庭买单受到收入约束,在全球拥有医疗保障制度的114个国家中,有65%以上的国家选择了医疗保险,这是一种社会互济模式,约束边界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两者比较,具有边界宽、力度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因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综合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能力即指内聚能和外张力的总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优势在于拥有参保人的基础信息和权益记录,按照“信息、知识、智慧、决策”的大数据发展路径聚集能力,辐射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发挥公共治理的引擎作用,科学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参保人负责,实现医疗保险讲公平、有效率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我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98-2014年间,我国顺利实现了从劳动保险免费医疗向社会化的缴费型医疗保险的转型和制度建设,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目标是确保医疗保险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由此形成以“基金”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仅用15年时间和工资总额4.2%左右(约有3.8%计入个人账户)的费用,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用总额控制的方法抑制了大处方行为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这是一个奇迹。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54号文件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引入智能审核系统,走进医生工作站并学会与医生对话,从事后监督走入事前指导,培育监督医疗保险和医疗行为的能力,这是一个质变,标志中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从“管基金”进入“建机制”的新时代。

2 大整合才符合大目标

基于社会保障权益记录和信息共享平台,“调结构、建机制、大整合”是社会保障持续发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各地区整合发展的路径、速度和结果不同。

2016年初始,国务院提出要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社部要求各省要在今年6月底前,拿出推进医保整合的总体规划,争取在2017年正式启动实施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可以预期,一个覆盖职工和居民的“一档两制”(一些公共服务发达省市已经或正在实现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是执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成果,大大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仅仅是一个小整合,国务院提出的整合大目标是“把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发展和深化医改全局,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突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衔接,强化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单位:元/人•年)

2.1 以东莞市为例看整合,构建一体化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东莞市仅用3%费率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见表1)。该市在1992年向市属单位职工(即国有和集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推行大病住院医保试点;2000年将非本市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以“单建统筹”方式享有与本市户籍的企业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2004年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职工医保制度统一管理;2008年实现企业职工和居民医保制度的全面接轨,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统一费基,建立由企业、职工、居民和财政共同承担的缴费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医保统筹基金;2013年按照“一个制度、多层保障”思路构建了一体化的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确保全民医保制度的顺利推行。“一个制度”是指形成一个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住院统筹”和“社区门诊统筹”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全市城乡一体不分单位和人群、缴费和待遇标准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层保障”是指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设计多种不同的补充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以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和各类人员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参加不同保障水平的补充医疗保险。同时,利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节余为全体参保人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具体来说,就是将东莞医疗保险制度划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三大部分,均向区域内人群开放。

2.2 以成都市为例看治理,在整合中构建医疗服务治理机制

2008年,成都市率先整合了城乡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提高参保人待遇和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效率和监督能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利益相关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2009年出现了医保基金收入增长大于支出增长的趋势,当年结余大大增加。2010-2013年底,由于较大幅度提高医保待遇、退休人员人数速增、劳动力流入和缴费人数增长速度下降、医疗费用支出大幅增加,以及实行趸交(一次性缴费)、分摊(按照10-15年分摊)财务制度等原因,职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出现收入增长率下降、支出增长率上升、结余金额递减和统筹基金进入预警区的情况。2014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应用了智能审核系统和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的综合治理机制,并建立了医保医师和参保人的信用记录,当年医疗费用中的药占比下降,出现支出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的好势头,当期结余金额和结余率水平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可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可以带动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步,基于整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第二步,继续整合实现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的大整合;第三步,继续整合实现与医疗救助基金、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共享与待遇对接,帮助民政部门走出医疗救助捆绑低保人群、排除其他困难人群的困境;帮助商业健康保险找到发展空间,对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增值服务,促进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第四步,在整合中逐步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统筹层级,向省级统筹迈进,为实现健康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这是考量地方政府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硬指标。

为此, 国家应当在执行“十三五”规划期间,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可承受能力,稳步推进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的整合,逐渐缩小制度差距,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五统一”。将医疗保障大整合的速度和程度纳入公共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成为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既要排除整合过程中的人为障碍,也要抑制推卸责任的懒政倾向,提高医保整合的质量和速度,早日惠及全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

3 在整合中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治理机制

一体化信息管理是整合与治理的基础。让互联网+进入医疗保险,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支撑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运行和功能拓展,这将为实现健康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投资应当主要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人员配备。

第一,整合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做到“一档一制”(大整合)或者“一档两制”(小整合),以方便职工和居民转换身份和服务于人员流动。再整合进入社会保障号码的权益记录,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管理与服务;进而与身份证整合管理,夯实社会建设的居民信息管理。

第二, 以参保人和患者为核心,推动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与定点机构信息系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包括参保人信息和健康档案与签约医生、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县级以上的专科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将每日流失的海量信息整理加工成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保险管理能力的可利用数据,促进卫生部门对医疗服务的DRGs评价制度,促进医疗保险DRG-PPS预算与支付制度的发展,有效抑制道德风险和大处方倾向,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智能监控能力,合理补偿医疗服务,这对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和健康产业发展都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

第三,推动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乃至商业健康保险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一个有效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是基于参保人信息和根据国民的收入支付能力,由公共品(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准公共品(职工的非营利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产品(中高收入人口的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层次的制度安排的有效结合,做到信息共享、各行其道,不是碎片的,也不是随意混淆的。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财政预算支出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利润规模是两个刚性的问题,让商业保险公司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营利,或者让商业保险公司放弃利润替补财政预算,都是不可持续的。例如,在德国基于个人收入信息记录以5000欧元为界,在此以上者购买商业保险,以下者参加社会保险,均享有雇主配款和免税待遇。目前,东莞、苏州等城市正在尝试以参保人为核心,医疗保障信息跟人走,统一建立和统一经办“全民基础医疗保险,辅助以医疗救助;适度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鼓励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一体化制度安排,这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

整合是治理的基础,治理促进整合。发挥医疗保险支付引擎作用的路径如下:

一要抓住医疗费用增长与经济水平增长相适应的龙头。清华医疗保障指数控制科技进步、物价、收入等因素后,对1978-2014年医疗费用增长率与GDP平均增长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医疗费用增长率为GDP平均增长率的一定倍数比例(2014年为1.16倍)。例如,某地2014年GDP增长率是7%,其医疗费用增长率应当为8.12%,如果该地上年度医疗费用增长率高于这个指标1%,那么地方全部病例和常用高价药品的价格普降1%,如果低于这个指标1%,全部病例和常用高价药品的价格普升1%,覆盖病种、项目、人头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那些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远高于地方GDP的地区(可能高达10%以上),应当分期回归这个指标。如果一个地方长期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水平,居民生活将面临吃药多于吃饭的尴尬局面。可见,这个指标应当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于治理好的实行奖励,对于治理不力的实行问责。

二要利用智能审核获取医疗服务大数据,地区全部病种的平均费用是核心数据;要求医疗机构将费用转化为成本,知晓医药护技和管理的成本;继而利用DRGs工具,参与医疗服务绩效评估,引入病种风险分类的原则,评价协议医疗机构的能力、绩效和安全,管好医疗服务协议的台账,建立医疗医保协作机制,为总额预算预付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在基本医疗服务目录、报销比例、价格和服务总量确定的条件下,基于人口结构、赡养比和经济进步等因素进行合理假设,可以做好5年中期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测和下年度的医疗保险预算,继而厘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和夯实费基。例如,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6%缴费(保持弹性,可以调整),职工按照工资总额的2%缴费,城乡居民按照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财政按照既定金额实施补贴(保持弹性、可以调整)。在实行DRGs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和DRG-PPS医疗保险预算管理与支付的基础上,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持续发展。

总之,如果没有城乡整合与居民职工整合的大数据,则难以解决经办机构和决策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如此大目标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王东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关键在于认识自觉和责任担当[J].中国医疗保险,2015,09.

[2]郑树忠.探索医保管理向医保治理的转型发展[J].中国医疗保险,2015,09.

篇4: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篇5: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的指示精神,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关于开展河渠环境专项治理的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突出加强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桥梁周边、房前屋后的各级河道、渠道的综合治理,通过两个月时间的集中整治,努力实现“四无”:河渠水面无垃圾漂浮、城乡河道无污泥堆积、堤岸范围无三乱、河道畅通无障碍,河渠环境明显好转。

二、治理重点

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是“三清一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整治河渠。

(一)清垃圾。以水电站、拦河水闸、水坝、涉河桥梁等为重点,集中打捞水面漂浮物。属各级水管单位管理的拦河水闸、水坝等,由水管单位负责;水电站所属拦河、拦漂、拦污闸栅、引水渠等,由水电站业主或运行管理单位负责;涉河桥梁、河道护岸边坡,由属地人民政府负责。

(二)清淤泥。结合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住渠道岁修、河道断流的有利时机,抓紧疏浚清淤整治。重点解决河道堵塞、污泥堆积、杂草丛生、水质恶化等问题,恢复河道引排能力,疏通水系、修复生态、改善水质。必要时,可调水冲淤。

(三)清障碍。加强河道、渠道管理,重点对河道管理范 围内乱搭建、乱倾倒、乱采挖等“三乱”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清理,严肃查处严重阻碍行洪、破坏河势稳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河道采砂规划,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四)整治河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结合工程岁修,突出堤防除险加固和河道清淤疏浚,修复水毁工程,提高河渠的防洪和通水能力。注重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加强河渠水系的贯通,妥善处理淤泥堆置问题,积极营造亲水环境,改善河渠风貌。

三、保障措施

(一)责任到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建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将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摆上议程日程,自行增压加码,切实履职尽责,一抓到底。

(二)工作到位。各级水利部门和水管单位要按照专项活动安排部署,迅速组织人员打捞河渠道水面漂浮物,清理河渠道淤泥和边坡垃圾,存放在指定垃圾场,由政府负责清运。水利部门一周内要完成与当地政府签定河道管理责任书工作,都江堰管理局及相关水管单位负责成都市五条省管河渠道的打捞和清淤工作,要抓重点区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拓展工作纵深、延伸整治触角,大战60天,确保环境改善立见成效。

篇6: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整指办的大力指导下,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总体方案》和省、市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和废旧物资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发展环境得经优化,城市品味形象得以提升。现将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三)及时总结,建立长效。对专项整治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落实乱搭乱建和废旧物资乱堆乱放等治理网格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对乱搭乱建和废旧物资乱堆乱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杜绝产生新的乱搭乱建和废旧物资乱堆乱放,努力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整治成效

篇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汇报

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的情况汇报

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安排,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综合治理成果,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长效化、常态化,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在近期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情况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关精神,在我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下,专门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成书同志亲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制定了《达州市水利局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开展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加上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我局顺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及时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51号令及《中共达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达州市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工程”规划(2008-2010年)》、《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干部职工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狠抓落实,效果明显

结合本局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狠抓专项行动落实。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挂包联系的责任社区,由分管领导亲自到社区联系协调工作,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垃圾乱扔、广告乱贴、乱摆摊点、车辆乱停、工地混乱等问题的整治,并大力加强宣传和监督检查工作。到目前为止,乱吐乱扔、乱倾乱倒等不文明现象有了明显改变,行道树、景观花台以及楼道内张贴的小广告、乱刻画、订钉、栓

绳、挂物和围树搭棚等得到清除,占道停放车辆、占道经营、攀折花木、践踏绿地、损坏设备、乱摆摊点、乱张贴宣传广告、乱伸杆搭棚等违反市政府51号令规定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节制,特别是通过此次活动,彻底清除了多年沉积的垃圾、污水、污泥等污染物,设置了独立的生活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定时清运,卫生不留死角,使我局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大力的治理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本次的实地调研和深入走访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通过这一阶段的治理工作,群众对遵守文明行为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也发现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体现在自身活动上,对于事不关己,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破坏环境的事件,缺乏积极指正和热心帮助的主人翁神精。

(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由于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加上修缮难度大、修缮资金不足等因素,致使我系统中部分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没有得

到彻底的解决。

(三)工作进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治理存在难度、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致使治理工作的进度落后于其他地方。

(四)综合管理水平不高。

在对环境整治效果的保持上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回潮”、“反弹”现象存在。跟踪问效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

通过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城乡环境的新变化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取得实效。重点整治城乡脏、乱、差,配套完善公用设施,增大绿量,现有的亮化设施全部亮起来,粉刷街道楼体,治理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彻底清除垃圾死角,达到“绿、亮、清、净、靓”的总体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体系,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加强调度,从严督查,完善监督、奖惩体系,形成比学赶帮,不甘落后的竞赛

局面。

(三)强化重点整治。

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例如开展“治脏”专项行动。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城乡群众大力开展公路沿线、江河沿岸、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四)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篇8:以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央对全国总体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而言,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已经成为与东部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需要破解的矛盾。本文选择四川省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主要出自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四川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到2020年, 四川省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当年的平均水平的目标,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需要达到7.7%, 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二是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显著, 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2007年, 成都市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同时, 设立了自贡、德阳和广元3个省级试点市,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2011年, 四川省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了78.4%, (1) 低于全国平均实现程度,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尤大。在整个监测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仅50%左右, 而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近40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任务很重, 尤其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重。这要求四川省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四川省通过推进成都市国家级试验区以及自贡、德阳和广元三个省级试点市的建设, 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也存在需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1.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

2008年开始, 成都试验区全面推行以“还权赋能”为核心, 以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11年, 成都市共累计颁发各类权证826.6万本, 确权颁证工作已全面完成。四川省其他市州也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截至2012年9月, 近70%的县 (市、区) 已全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但是, 四川省仍然面临着土地产权权能不完整的问题:一是在使用权能方面, 农地使用权受承包期限制且有调整风险, 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预期不稳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的权利与城镇国有土地差异巨大。二是在收益权能方面,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尚未充分培育, 土地租赁交易成本高, 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受到法律限制, 直接影响其交易收益的实现。同时, 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时, 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偏低。三是在处分权能方面,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能以出租、入股、互换和内部转让等方式流转, 而不允许对外出让、买卖等交易行为。另外, 面对国家征地行为, 农民无法作为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表达共同的利益诉求。

2.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四川省近年来不断探索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体制, 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 重点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 让更多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和就业, 正逐步解决“半城镇化”的问题。但从总体来看, 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仍然很不协调:第一, 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较难。大量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后难以适应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同时, 城市社会管理方式调整滞后, 未能有效吸纳失地农民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使农民进城后普遍被边缘化。第二, 农民工市民化遭遇政策歧视。虽然农民工应当是四川省加快城镇化的最大潜力所在, 但相对较高的落户门槛至今仍将大量农民工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之外, 尤其是非本地户籍农民工更是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歧视, 难以享受参政权、社会保障权、子女受教育权等诸多市民所享有的权利。第三, 财产权利流转不畅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由于现行《土地承包法》限定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其的宅基地、承包地, 对农民工而言进入城镇落户的代价过高, 从而普遍不愿选择以放弃财产权利为前提的市民化方式。

3.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为手段, 力求构建城乡均衡的金融投资体系

四川省积极贯彻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 大幅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一些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金融机构开始成立, 为农村金融体系增加了活力, 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然而, 城乡金融投资体系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并未实现扭转:首先, 正规金融机构服务“非农化”的倾向仍较明显。农业银行贷款结构“非农化”倾向呈不断强化的趋势;农村信用合作社受商业化运作目标的驱动, 为农户、农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所下降;农发行业务范围有所扩大, 但其发放贷款很少涉及农户贷款等一般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其次,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育仍然比较迟缓。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和跨区域经营, 融资渠道有限, 贷存比过高;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金、股东或发起人人数、持股比例等限制较严, 股本单一, “只贷不存”造成融资渠道不畅;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工商注册登记至今未能解决, 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再次, 农村贷款抵押制度不适应当前“三农”发展需要。承包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以及修建在土地之上的房屋、圈舍、农作物、林木、畜禽产品等均不能作为抵押品向银行借贷, 极大地限制了大多数农民的贷款能力。

4.以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四川省积极推进“三化”联动,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 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着力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较好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重目标。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克服:一是农民传统增收空间受到现代生产方式的挤压。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高的投资门槛让普通农民难以进入, 而城市资本进入时常采取长期、大量租用农民土地的进行直接经营的方式, 往往将农民排除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外。二是农业劳动力由总量过剩逐步向结构性短缺转变。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过快, 转移劳动力结构偏向于青壮年, 使得在局部地区已开始出现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同时, 农业劳动力严重老龄化也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三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转移性收入在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稳定在4%左右的水平, 没有发挥出其放大效应。财产性收入在家庭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也维持在4%的水平, 土地、房屋等财产难以有效地转变为收入。

5.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目标, 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四川省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消除了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但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其一, 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城乡公共服务差别还未根除。城乡居民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政治民主权利、义务兵家庭优待等9个主要方面权利、待遇的不平等问题还未完全消除, 城乡居民身份的差别还未彻底破除。其二, 城乡社会保障内容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差异悬殊;农村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主要局限于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包括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救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等较少或基本没有建立。其三, 城乡社保对接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受户籍制度、城乡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仍然相互隔离、双轨运行, 还缺乏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的实质性进展。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若干对策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 必须突出重点, 突破瓶颈, 克服要素市场失灵以及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的内在缺陷, 总结并推广前期经验,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1.以还权赋能为目标, 改革城乡土地产权及管理制度

应建立有利于农村土地要素内部充分流动和城乡之间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 奠定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要素基础。一方面, 强化农村土地产权保护机制。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 支持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规范签订“长久不变”决议。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管理机制, 统一制定规范的农村土地产权和股份股权流转合同。建立农村土地产权纠纷调处机制, 建立以仲裁制度为主体的纠纷处理制度, 确保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出现纠纷和侵权时能够得到及时、便捷调处。另一方面, 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建立并完善与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成果相适应的征地制度, 按土地产权市场价值进行土地征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创新,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支持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展土地整理项目, 由其全面、全程负责项目实施和节约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开发。

2.以财产权利保护为基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创造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带着原有财产权利放手、放心、放胆进城, 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结构。一是要加快促进失地农民充分融入城市。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农民安置房建设的选址和标准应与城市安居房同一水平, 重点解决失地农民的后续生计问题。加强对进城农民的心理调适和引导, 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促进新老居民的社会融合。二是要加快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优惠政策, 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允许租住房屋、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确保农民工平等享受政府补贴就业培训, 对进城农民工创业融资提供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金融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扶持。三是要赋予和尊重农民变市民后的财产自主处置权。尽快出台省级农民财产权利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法规, 对迁移进城的农民, 允许农民在保留农村各项财产权利的情况下进城落户, 不应以其放弃农村土地权益作为换取市民身份的条件, 不得强制农民以土地换社保和住房。

3.以抵押担保和组织创新为重点,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必须尽快改变金融资金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 重构城乡一体的金融投资体系, 更充分地发挥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持功能。其一, 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应出台地方性金融法规, 在符合政策规定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信用担保, 扩展贷款抵 (质) 押品的范围, 建立土地承包权、农作物、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允许、鼓励各类商业性中介担保公司以及由财政、社会 (企业) 、农户等各方筹资设立的农业贷款担保公司, 逐步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其二, 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同时, 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 强化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和普通农民等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出台扶持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相关政策, 加快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速度, 通过资金互助社弥补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的不足, 有效抑制农村高利贷等非法金融的发展。

4.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契机,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奠定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第一, 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四川省第二批60个现代农业、60个现代畜牧业和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 采取“大基地+小业主”模式, 整合各类项目, 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让农民有效分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成果。第二,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联户经营、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 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第三, 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注意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创新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发放和使用方式,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保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5.以公共服务体系并轨为指向,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应当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首先, 探索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的基本原则, 探索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并轨机制, 全面落实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 同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其次, 建立全域覆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整合政府公共财政和各类社会资源, 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全域覆盖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再次, 重点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大规模地建设“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 以此为依托将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新型农村社区, 让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小病不出门”, 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注释

上一篇:丙纶防水技术交底下一篇:保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