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浙江省长兴县在城乡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引人瞩目。本文以长兴县为案例,作粗浅的思考与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乡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乡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社区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社区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淄博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及对策措施,这对于推进组团式城市实现城乡统筹,解决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管理;淄博市

[作者简介]徐天铁,中共淄博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33

山东省淄博市共有83个乡镇,24个街道办事处,3102个村委会,43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纯城市社区居委会200个,“村改居”社区203个,企业社区33个,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1902人,平均每个社区4.4人,管辖人员188万人,平均每位社区工作者服务988人。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本文对淄博市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城乡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区工作起步较晚,淄博市农村社区建设2008年才开始试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确切地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老社区基础设施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区,多数没有完整的社区规划,缺少配套的服务设施,生活设施陈旧,路街巷建设、水电暖供应、供排水设计、学校幼儿园布局等都不尽合理,加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使这些社区的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社区居民生活也有诸多不便。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紧张,面积小、设施差的现象还不在少数,部分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匮乏,更新不及时,排污不畅,供水管线跑冒多,供电线路杂乱无序,路灯不亮、道路不畅,安全隐患大,社区服务难以形成体系,居民生活很不方便。

(二)绝大多数的新建小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不配套。按照国家《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要求,在新建居民区,其用于公共服务的学校、幼儿园、社区办公服务、配电供水、卫生保洁、图书阅览、社区治安、医疗服务等用房,以及小区绿化、道路建设等,都应由开发商按规划建设。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应无偿交给社区使用。但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力,80%以上的小区设施配套不全。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建设,多数开发商不提供,社区与开发商关系处理好的,借给使用,不好的,社区就没有地方办公,真正办理手续移交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少之又少,使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社区规模大小不一。目前,淄博市436个社区居委会中,规模在4000户以上的40个,3000~4000户的67个,2000~2999户的36个,1000~1999户的69个,1000户以下的224个。规模小的社区主要集中在博山区山头、八陡等镇,各区县城区有部分人口不足1000户的小社区。社区规模过小,不符合省政府规定的3000户的标准要求,不利于整合社区资源,不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不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此外,除高新区之外的各区县,对于已经建成或者正在规模建设的居民区,也没有及时划分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给这些小区的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四)财政投入低。社区工作人员少。首先,社区工作人员少、待遇低。按照第6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标准,淄博市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为3~5人,其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1000元,并交纳300元的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这与省政府规定的社区工作人员按每300户居民配备1人、其补贴与当地上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持平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其次,财政投入仍感不足。近年来,淄博市各级财政已经或者正在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数社区基础差、底子薄,目前各级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文体活动、治安防控、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投入仍感不足,社区普遍反映经费紧张。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经费至今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工作开展难度大。最后,“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作重心的下移,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都下放到社区,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稳定、创建文明城市等大量工作纷纷进入社区,使得社区所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市社区年承担的行政性工作都在50项以上。在这诸多工作进入社区的同时,其相应经费多数未落实到位(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经费除外),最终出现了有人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却无人承担费用的尴尬局面,加重了社区负担。

(五)多数企业社区处境艰难。目前,淄博市共有32个由大型企业自行组建、由驻地街道(镇)予以业务指导的企业社区居委会,主要分布在博山、淄川、张店、临淄等区。一方面,这些企业居委会和家委会由于自成体系,企业自行管理,难以融入全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大局;另一方面,随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多数企业居委会和家委会已经难以维持。

(六)物业公司与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关系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没有尽到指导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的义务,多数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无法对业主委员会进行业务和对物业公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物业公司名义上是业主委员会聘请对社区“物”进行管理的企业,而实际上是开发商派来对社区进行全面管理的行政单位,根本不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协调物业公司难,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不服从社区居委会监督和指导的局面。

(七)社区资源整合不够。在城市社区,一方面,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对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组织,部门问缺少必要的沟通,重复投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社区建立了卫生室,又在社区设立计生服务站,其实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另一方面,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共享不够。社区内学校、机关的活动室、体育器材,在八小时外和节假日处于闲置状态,而社区却要想方设法另建活动场所。

二、城乡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次来看,有法律法规滞后、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从淄博市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滞后。政府投入不足。淄博市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居民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规划前瞻性和刚性不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农村社区的规划还没有完全展开。同时,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关系民生的城市环境治理、治安防范、文体活动、医

疗卫生等,都存在需求与投入不相适应的问题,对农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显不足。

(二)宣传、教育、引导不够。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宣传少、方式旧,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差、引导弱,再加上社区服务的不到位,导致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不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三)工作体制不合理,社区工作、社区资源尚未整合。城乡社区建设,涉及的人员多、单位多、部门多,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民政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上与其他部门是平级,工作中还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建设难度较大。此外,在各级行政部门,其工作进社区时“条条”方面职责清楚,而“块”上却没有实现整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社区资源浪费,难以形成合力。如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组织部门搞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公安、计生、劳动、民政等部门也都开发了各自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相互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加重了社区负担。

(四)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城市社区工作,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思想上,只要提到社区建设,就是对城市工作,还没有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城乡社区的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建设是一项投入比较大的工作,无论是社区服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管理都要花钱,使得在有些财政状况不太好的区县。一提到社区建设领导就头疼,不愿积极地开展社区建设。

三、统筹城乡社区建设的建议措施

(一)对老城区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清除社区内违法搭建、乱拉乱挂,解决脏乱差问题;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计划,提升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体系,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为老城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二)依法规划。加强监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规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配合建设、房管等部门落实规划,保证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按标准建设和交付使用。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集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进行社区规模调整。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便于社会管理、便于社区资源整合、便于居民生活的原则,搞好“合村并居”工作,逐步将社区规模调整到3000户以上。搞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用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选调、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从离职人员中返聘等多种方式,广揽优秀人才,经民主选举后到社区居委会任职。不断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培训,提高素质。对新建小区,民政部门要及时协助政府成立社区居委会,为加强城市管理提供条件。

(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鲁政发[2006]94号和淄政发[2007]55号等文件要求,市、区县、街道(镇)都应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各级部门大力发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区居民,集医疗、卫生、法律、家政、便民利民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业;积极开展卫生、治安、环境、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社区服务,以方便和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五)整合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首先,制定《淄博市社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和《淄博市社区建设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全市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标准和部门职责,以此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整合资源。将城乡社区工作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对城市规划、市政建设、资源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如社区信息化建设,除涉密事项外,可将民政、公安、计生、劳动等信息网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再次,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区县或街道(镇)为单位,对社区工作进行全面疏理,明确街道、社区和驻社区单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实行真正意义上属地化管理服务。最后,广泛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树立社区意识,明确权利义务,努力做到共驻社区、共建社区。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区县、街道(镇)都要建立社区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在将社区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省定的标准。即社区办公经费每千户每年10000元,人员补贴与所在区县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持平,由财政和社区工作人员按规定比例按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从根本上解除社区及其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七)建立社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由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每季度召开例会,研究本地区城乡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社区工作准人制度,逐步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责任编辑:荷 叶]

作者:徐天铁

城乡社区管理论文 篇2: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摘 要]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浙江省长兴县在城乡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引人瞩目。本文以长兴县为案例,作粗浅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和谐共建会;社会管理;创新;长兴

浙江省长兴县“和谐共建会”于2008年10月在龙山街道体育场社区、夹浦镇香山村、古城街道三狮社区、林城镇上狮村四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试点,2009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推开。各试点村(社区)先后召开了“和谐共建会”成立大会,制定了章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和谐共建会”组织结构初步形成。同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侧重在发展会员,组织有关文艺演出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在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和谐共建会”开始在全县推开,截至目前已发展村(社区)和谐共建会200多家,村(社区)共有和谐共建会会员近12000名,占村(社区)总人口数的8%左右,其中骨干成员所占比例约为共建会会员的20%;整个共建会多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所占的比例约为10%。实践证明,和谐共建会有效地凝聚基层群众的向心力,在实现当地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中呈现了亮点。本文仅以比较成功的典型——长兴县及其林城镇上狮村为解剖对象,分析其特色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上狮村共建会自筹建时,就把自身定位为是受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的,符合国家社团建设有关规定要求的,具有民间性、共建性、互助性、服务性的群众组织。以“活跃、快乐、健康、和谐”为口号,通过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居民团结、互爱互助,从而构建以“无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无重大民间纠纷和重大事件发生,无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道和谐,小区和谐”为主要宗旨的“三无四和谐”社区。明确自身性质和宗旨后,该组织确立了章程,在章程中阐述了宗旨、分工、组织网络分布和结构架构等内容,下面简要阐述该组织结构及运作情况。

1.组织定位明确。共建会在它的章程中确定自身是在村党组织、村委会领导之下,依法依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补充村级组织平时管不到边、管不到底,农民群众看得见、管不着的缺陷,是村级组织功能的有效延伸。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得到了林城镇党委政府以及村干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县有关部门及县内媒体的积极配合。共建会尽管是群众组织,但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工作主导权和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上狮村党组织手里,这一条是和谐共建会方向正确、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村党组织也相应完善管理方式,把握好工作尺度,着重在把方向、定基调、选骨干上承担起组织领导职责。林城镇在上狮村试点共建会时由镇领导班子亲自抓,下设会员组织组、和谐文化宣传组、学法守法宣传组、家庭美德指导组、社会公德指导组五个组,会员涵盖各自然村各生产骨干。以和谐共建会办公室为中心,各自然村设立分点,中心与分点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组成了较为严密和通畅的组织网络。

2.组织构成严密。共建会聘请名誉会长1名,设会长1名、副会长1到2名、秘书长1名、理事若干名。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下设五个职能小组,分为会员组织组、和谐文化宣传组、学法守法宣传组、社会公德指导组、家庭美德指导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由和谐共建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

一般村民要加入共建会成为会员必须先申请,由理事会审核,再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讨论方能加入。一般第一期会员都是在理事会的慎重商讨后才同意让其加入,把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号召力,群众公认的人选进来,因为这一批会员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共建会的声誉和发展壮大。上狮村共建会第一批会员都是该村的骨干,有一定的特长有助于共建会开展活动,所以当初第一期会员只发展了41个,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188名了。非会员只要遵守章规对共建会举办的各种活动感兴趣都可以参加,而且还可以成为以后入会的条件之一。共建会章程中明确规定申请加入共建会的会员应具备相应条件。

3.关系处理合理。和谐共建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处理与村委会、村党组织关系问题上始终把握自身所发挥的作用是基层组织功能的延伸这一定位,与基层组织步调保持一致,更未出现越位代行基层组织职能的现象。上狮村共建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基本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工作主导权和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村党组织手里,同时,村党组织也相应完善管理方式,把握好工作尺度,着重在把方向、定基调、选骨干上,承担起组织领导职责,实实在在放手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4.经费来源情况。该组织作为一个民间自治组织自身没有经费来源,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上狮村共建会主要是在村委会的资助下才得以开展工作的,同时共建会建立时与周边企业签订共建协议,由企业赞助,另外相关部门每年也会有相应的补助。

二、主要成效

上狮村和谐共建会自试点以来,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

1.凝聚了向心力。和谐共建会把加强邻里联系,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弥补了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不足。上狮村和谐共建会会员发现公共路面的窖井盖冻坏,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冒着严寒,主动进行加固覆盖。2009年该组织还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成功举办了一期烹饪培训班,使会员之间的气氛更融合、更活跃;“有困难找和谐共建会”已初步成为试点村居民的共识,社会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中,有效凝聚了基层群众的向心力。

2.增进了亲和力。通过建立和谐共建会,一方面,通过村事共商,以民意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组织村民共谋大事,听取村民对所辖区内活动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文娱活动等,加强了社会交流,增进了村社会的融合。上狮村在村内建立了免费图书室,派专人定期对外开放,并组织开展了“好媳妇”评选活动。还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会员文艺演出暨村民大联欢活动,拉近了村民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减少了隔阂,创造了融洽的和谐氛围。该组织还下设了会员组织组、和谐文化宣传组、学法守法宣传组、家庭美德指导组、社会公德指导组等五个职能组织,并明确责任分工,为共建会开展活动做好了组织保障。特别是和谐文化宣传组,开展活动参与人数上从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活动时间上从原先一周二三次发展到现在的四次(周一、三、五、六各半天),活动内容上从原先单一的学唱老戏曲段子发展到现在学唱具有教育意义的戏曲,如越剧、京剧、黄梅戏等唱的有板有眼,甚至还自编自演自导了戏曲连唱节目,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好政策,歌颂山村发展变迁。听不少村民讲,虽然活动开展时间不长,但原先村里比较空闲的人现在开始“忙碌”起来了,邻里、家庭、村民关系进一步融洽。

3.化解了矛盾纠纷。和谐共建会一般由热心公益事业、工作能力和活动能力突出、家庭情况良好的村民担任会长、副会长、理事等职务,而且因为具备会员人数较多,分布广、信息灵等特点,有利于收集各类细小的不和谐因素。当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发生或是不和谐因素产生后,因为会员来自社会,根植于社会,由他们帮助调解纠纷,易为辖区群众所接受,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和谐稳定。上狮村原是出了名的“大乱村”,通过和谐共建会的宣传和教育,村民自发做起了监督员和协调员,劝说热衷参与麻将、打牌等赌博活动的村民加入到戏曲、舞蹈等有益的活动中来,该村的社会环境氛围趋向良好,连续几年未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实现了由“大乱”到“大治”。和谐共建会还以会员活动组为单位开展各类文娱、体育和公益性活动,为此,共建会在各会员组中专门成立了“法制宣传小组”,定期组织开展诸如“普法之歌”文艺演出、“以案说法”讲座、普法快板评书等与法制宣传相关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辖区内居民的法律意识。截至目前,通过和谐共建会在村调委会调解前就已成功化解的各类矛盾纠纷已经近百余起。

三、“和谐共建会”运行中面临的困难

“和谐共建会”自2008年10月试点以来,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在运行过程中也碰到不少问题。

1.一些村的共建会没有得到乡镇及村两委的足够重视。对民间组织的重视,首先是组织上的重视,很多乡镇只重视村的经济发展,却没有看到民间组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致部分村、社区只停留在完成成立和谐共建会的任务上,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经过我们调研发现上狮村共建会成立之初,乡镇政府在县委的要求下,对共建会的建立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和帮助,也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的,不仅提供资金赞助,还对共建会进行引导,村里的重大事情、重要会议都要求共建会负责人参加,协助村里的中心工作。但是经过几年下来,村两委除了在资金上有一定的继续资助外,对其的引导越来越少,共建会不主动联系村两委,村两委也很少顾及到共建会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2.共建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缺乏效率和活力。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充分发挥公民在地方治理中的应有作用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和谐共建会筹建的宗旨是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团结、村风文明,实现“三无四和谐”的目标,合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但有时该组织没有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特点,也没有针对本村老百姓的需求开展工作;更多时候开展的活动为正常工作,开开会,做做思想工作等表面文章,不能充分体现共建会的真实意义。共建会缺乏效率和活力,没有有效地为民服务,就等于共建会缺乏生命力,缺乏新鲜血液注入,就难以发展下去。

3.组织协会活动的资金来源没有足够保障,制约了活动的开展。上狮村共建会尽管在资金上得到了村两委的资助,但毕竟有限,最多资助不过在几千元左右,这就制约了很多有意义活动的开展。在采访中上狮共建会秘书长表示曾经也想开展一些活动,但最终村里考虑到资金大,无力支持,最终只能做些表面工作。

四、对策建议

1.乡镇及村两委必须要重视和支持。中国的村民自治是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治,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将村委会作为一个不同于县乡等地方行政区域的地域性自治平台,农民通过各种自组织开展自治活动。现实中如果没有通过各种民间组织活动的开展,村民自治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代表国家权力的乡镇及执行乡镇政策的村两委为了实现国家让村民自治的政治目标,必须重视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要把该组织作为村自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狮村共建会从试点以来就有很多这方面的实例,这就需要乡镇及村两委继续关注及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才能让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村两委重视首先是管理,确保该组织的活动是围绕村中心工作或是符合共建会的宗旨;其次是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再次是要确定一名专人联系他们的工作,支持该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不仅从资金上资助,还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该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

2.活动开展要因地制宜,更要有特色。和谐共建会的生命在于“活动”,因此活动要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绝对不能摆花架子。每年要设置一些活动来推动共建会的发展,活动不一定是大型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同时活动定下来就一定要搞好,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影响下次活动的正常运行。林城镇上狮村除了具有该村特色的群口快板、还有健身舞、举办培训班,村里还成立了活动室、篮球场,共建会建立了新风廊,把全村所有好人好事都刊登上去,在精神上鼓励全村老百姓争做五好村民。每个村、社区建立共建会应该符合本村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要各有特色。林城镇上狮村原是一个“大乱”村,该村是个移民村,由原来的两个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民由长兴人、平阳人、河南人三部分组成,关系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小矛盾就变成大焦点。该村根据这个特点从个性中寻找共性,组织各种活动,让三种混居人群和睦相处,现在已是一个“大治”村。如另一个共建会试点夹浦镇香山村原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村,共建会建立后,该会会长是村支书,他带头致富,帮助创业群众贷款,提供市场信息,传授相关的技术。同时,自己开办的纺织厂,解决了村里十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香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人均纯收入12371元,超过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3.共建会要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个关系将影响到共建会能否延续发展。共建会不能干预村两委的工作、特别是政治工作,只能在村两委的委托或号召下才能去做,尽管是委托但也必须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合法合理开展,把好关、把好度。村两委只能对组织进行管理,应放手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良群.宗族对乡村社区公共权力的影响与作用——从江西省XJ县40个村的调查看宗族与村级公共权力的构成和互动[J].中国乡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0,(6).

[3]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5]周彩姣.论民间组织与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9,(7).

[6]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J].政治与法律,2009,(11).

[7]韩建军.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矛盾 着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作者:殷荣林

城乡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城乡社区网络化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从我国城乡社区网络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的分析了我国城乡社区网络化管理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区网络建设;信息化社区

网络化与信息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万维网技术的日渐完善,使基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方方面面渗透,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而且开始全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洪流”,通过把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城乡社区建设,以实现对社区的现代化高效管理,并为居民提供完善的、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已经成为了当今社区建设的一种趋势。

当前,我国的社区工作普遍存在着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社区服务局限于地理位置等问题,与现代化城乡社区所强调的沟通灵活、反应快速、管理规范和服务方便等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人们对居住小区的選择已不仅仅局限于居室面积、房型设计、绿化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而是逐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安全防范、物业管理、与外界的沟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因此,为了改善社区工作的条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并且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各类信息和更高层次服务的需求,我国必须加快社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实现我国整体信息化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乡社区网络化管理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在国外,社区被描述为一种生活共同体,其具体特征,一是社区只位于一个自治区镇的辖区范围内,二是各社区间建成了服务互联网络,三是规模控制每个社区的人口不超过25万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州两级管理体系。各个城市可以方便地共享国家地理信息,各城市没有城市级的测绘部门。专业地图网站正在变为地理数据供应的最佳渠道。国家和州的地理信息专业管理机构和地图专业网站,以无偿或低价、多介质、多形式、多尺度、网络化方式向地方政府和公众开放。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地都掀起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方面,不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各地都表现出了注重实效,多种形式并存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在电话网络基础上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热线电话,并向居民公布,居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向社区服务中心咨询求助;第二个层次是社区服务在电话网络的基础上又引进了计算机,居民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触摸屏查找信息,获取帮助:第三个层次就是社区服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它与前二种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服务内容广泛、居民上网方便的特点。

二、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信息化建设在整体上缺乏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

社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台与共同努力。在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各市乃至各区对下属部门和街道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比较笼统,各部门、各街道只能各自凭自己对信息化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进行摸索。有些部门或街道的主要领导在信息化方面意识较强,经济条件又较好,并且还有一些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因而就发展得较快;而有些部门或街道既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经济实力又不强,担心万一投入了人力物力,却又不能符合上级的要求,因而就举棋不定、不知所措。况且每个单位如果都单干,一方面将来报有可能会出现互不蓑容的现象,另一方面各自开发系统、各自维护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未出台

社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的资源优势,结合住宅小区的房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IT厂商等联合实施。而目前企业虽有热情,但是其作为生力军的作用还没真正体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政蒙法规没有出台,使得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落实。

3、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有特提高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特别是在居委会组织层面上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具有信息化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对他们而言不是件易事,这对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很多人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用电脑上网,社医信息化的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未成形。如果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员信息化意识较淡薄、文化素质较低,那么如何向居民宣传社区信息化,如何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社区信息服务呢?

三、社区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阶层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社区信息化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不光社会各界对其感到生疏,就连从事社区服务的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对社区信息化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首先应该从广大社区干部和社区服务人员入手,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认同感.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对社区信息他的直接受益者——居民开展宣传工作,扩大社区信息化的影响,使他们对社区信息化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其需求和参与的热情,变被动接受信息化为主动接受。

2、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统一规划

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统一领导,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明确相关各方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和具体任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部门协作,发挥信息化建设整体优势。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并且要防止和克服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和互不兼容、互不联通的现象。规划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考虑实际情况。

3、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和居民的整体素质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客观上要求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来从事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工作,特别是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经营。而目前我国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员的普遍素质偏低,光靠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制定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投身于社区事业,以增强社区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实力。社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要在居民中推广网络的应用,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对居民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尽快提高居民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他们学会使用社区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娟,秦凯.数字城市建设的初步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2]周玉清.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概述EJ3.重庆地理信息,2007,29(1)

作者:郑新宇 黄子豪

上一篇:模仿创新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学改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