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

2024-04-11

城乡结合部(精选6篇)

篇1:城乡结合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结合工作职责,对城乡结合部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浅谈城乡结合部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城乡交错、村居混杂,不同管理体制交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快、流动性强,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交叉多、转化快,是农村城镇化、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做好城乡结合部的工作,对统筹城乡,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结合*办事处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城乡结合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构成问题。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较为稠密,文化水平偏低,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影响,追求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高、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缺乏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准备。同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打工、经商的外来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以其廉价的吃住和便利的交通,成为流动人口驻留的理想区域。如:办事处*村常住人口****人,外来暂住半年以上的*5**余人,每天的人口流动量约5***余人。*等村的情况亦然。大量流动人口的聚集,在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治安、教育、卫生、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制造了难题。

(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问题。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住户村居混杂,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享有的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较差,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差异仍较大,特别是缺乏养老方面的保障。而村民、居民比邻而居,使得这些差异更加突出,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三)“城中村”和失地农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乡集合部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部分村不可避免地成为无地“城中村”,众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地农”。如办事处*等村已成为“城中村”,村民已成为“失地农”。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靠在地里刨食,收益也许不高,却可保证基本生活。失去土地,农民就失去了其最基本、唯一可靠的衣食来源。部分适应性强、谋生能力强的失地农民,很快融入城市,成为商人、工人、甚至企业家。但大多数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谋生手段单一,无力参与城市竞争。而征地过程中,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征地赔偿制度的不健全等,使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证,陷入贫困境地。加之人在城中,身份依旧,失地农民无法享有同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成为弱势群体,生活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剩余劳动力问题。土地的征用、人口的增加、国有企业的改制、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等,使失地农、下岗职工和部分青壮年脱离了生产资料。在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下,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者就成为了剩余劳动力(其中农业人口居多)。而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培训体系规模小、培训力度不够、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滞留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隐患。

(五)环境问题。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都在管,又都管不全、管不好的特殊地带,且规划落后、设施不全、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成为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地,自然环境善不容乐观。同时,村居民为增加收入,擅自改扩建房屋经商、出租、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违章建筑林立。基本无规划可言的人居环境增加了治安、消防、安全生产方面的隐患,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城乡结合部城乡融合,村居民农工商兼营,思想较为开放,易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再加上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齐全、便利,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方针最有条件的实施地,城市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资源优势。城乡结合部地少人多,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乡交错,乡村的自然资源、各种原材料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如能有效结合,必将能够形成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的局面。

(三)政策优势。城乡结合部处在社会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能得到各级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更多政策支持,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二元化”管理体制。可以说,二元管理体制是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源。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又是建立在二元户籍制度这一根基上的。因此,要尽快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体制性障碍导致的城乡差别,使城乡真正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的投入,缓解因流动人口而加剧的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的短缺,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成效差别。加强农村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管网及路网、公共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更大范围内延伸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使城乡人民都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使人人均等的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设。对于城中村,首先要做好征地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消除农民心中的抵触情绪;征地工作采取公开操作,让群众参与征地工作的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研究制定出统一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征地补偿机制》,解决失地农民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同时,整合土地资源,按城市整体规划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建设现代化的居住区、商贸区和工业区,规范管理。并允许城中村保留一定比例的集体用地用于发展集中经济,及时开展“村改居”工作,使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市民,按照城市准则管理,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城边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改造杂乱的人居环境,建设节能、环保、整洁的新型生活区。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产业调整、发展规划,充分利用青山绿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二、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拓展绿色产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村居民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学质量,做到教育与实际结合,能够学以致用,夯实新增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基础。有效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远程教育网络等国有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各类民营培训机构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培训网络,组织村居民,特别是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按照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方面的实用人才,使受培训者基本能掌握好一至两门实用技能。并积极和沿海发达地区联系、联合,合理有效地输出本地富余劳动力。

(五)发展城镇经济,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工农互动。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倾力培植龙头企业,依托其规模大、管理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点,特别是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办事处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继续按照“建立大市场,疏理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想,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上规模、上台阶,形成产业链,打造安顺的第三产业区、*的支柱产业。同时,健全劳动力市场,使其更好的发挥调配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引导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城乡联动,共同发展。

结合职责对城乡结合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探索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篇2:城乡结合部

提 要:本文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特点及其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关健词: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乡协调发展 1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性质与特点

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大都市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由于受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影响,是城市化最活跃的地区。这些农村往往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被成建制地划归城区,并逐渐被现代化城市路网、城市景观等所包围,形成完全不同于农村社区、而与城市社区相比又存在明显差别的社区形式。这种社区形式被形象地称为“都市村庄”。“都市村庄”的实质是在城乡隔绝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社区被动城市化的产物[1]。它具有以下特点: 1.1 说是农村人又是城里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首先,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征地的一项重要补偿措施是招工和转户,因此“都市村庄”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国家职工和城市居民,这部分人大多仍住在村里。其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商业比重大幅度增长,形成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导致村民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第四,生活条件有较大的改善。由于有大笔的征地补偿费,加上工副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稳定的可用于村政和福利的“村财”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方式和文化教育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空间地域由农村地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地域。可以说,“都市村庄”实际上己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说是城里人又不是城里人:与城市社区之间仍有很大差距

“都市村庄”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城市社区的特征,但却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出现,没能真正融入城市大系统中。主要表现在:首先,公共设施少,生态环境差。周围是规划有序的高楼大厦,充分展示着现代化城市繁华的一面,而在“都市村庄”中却几乎全是三四层的农民自建住宅,单门独户,新旧混杂,见缝插针,布局混乱。到处是“一线天”、“死胡同”,根本没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与城市社区形成鲜明对比。幼儿园、中小学、邮电局、公厕、垃圾站、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等严重不足,更不用说生态绿地了。其次,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差。由于城郊地区独特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出现不少“三不管”的地区,缺乏健全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机构。农民大量出租房屋,外来人口集中。这些外来人口多数素质低下,又无固定职业,因此成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再次,产生了新的“食利阶层”。本地居民以丧失土地为代价,突然获得了大笔的补偿费,通过入股分息和出租房屋,每天不动不作,也可得到可观收入。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年青人中出现了新的“寄生虫”、“二世祖”阶层,严重破坏了原有农村社区的那种朴实的社会风气,与现代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可见,“都市村庄”从行政体制上到地域空间上虽然已经并入城区,但离真正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影响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没能顺利地完成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化,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上的原因,管理上的原因,也有社区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力的原因。

2.1 根本原因: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化策略的失误,造成城乡隔绝的二元结构,形成农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尤其明显,给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及农村社区转型都带来不利影响。根据郑静的研究[2],二元结构特征在城乡结合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指导思想上,城市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村镇的地区本位主义、短期行为并存;(2)在群众观念上,城市社会化生产与小农封闭保守经营并存;(3)在建设实体形态上,完善的城市居住区、国营大中企业与历史遗留的乡村聚落、农田村地并存;(4)在建设行为上,城市现代化更新、循序建设与城效乡村因循守旧,无规划指导的混乱建设并存;(5)在规划管理上,城市的规划管理与村镇的各自为政并存;(6)在土地利用上,城市的有序划拨、集约利用与村镇的功能混乱,见缝插针并存;(7)在管理体制上,市、区级政府管辖范围与镇村级政府管辖范围并存。

上述二元结构及城乡分割体制的顽固存在,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民经济难以协调发展,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主要障碍。2.2 内外环境的嬗变:无法回避的阵痛

农村社区是以社区农民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并且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而存在的。在财产关系上,只要是社区的户籍人口,就自然成为社区成员。其支撑产业是农业,并以一定面积的农用土地为生产资料。因而农村社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缘观念、亲缘观念是维系农村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一套适应农村社区生活的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还有社区经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社区成员对传统农村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具有深深认同感和归属感。[3] 当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社区成建制地被划归城区时,农民脱离了土地,进入非农产业,旧有的社会经济秩序突然被打破。旧有的农村社区逐渐分化,社区主体的需求、利益阶层关系也在变化,社区成员的伦理观、政治观、生活观、时空观等都呈现出日益多样性和复杂性。面对这种突然的变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区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的问题。因此,各种矛盾的冲突以及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2.3 政出多门:管理力度的弱化

城郊结合部农村在被动城市化之前是纯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有关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与职责十分清晰,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虽存在不少弊端,但自成一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当这些农村社区逐渐被城市所包围,成为“城中之村”后,管理体制反而混乱无序了,管理力度反而弱化了。往往是农村管理体制与城市管理体制相互交错,区里有镇、镇里有街、街里有村,村里居民半城半农,有不少家庭中既有农业户口又有城市户口,村里既有村民委员会又有居民委员会。[4]另外,街道办事处与区级政府的派出所、工商所等派出机构是条与块的关系,难以很好地协调工作。这样,一个地方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缺乏城乡协调的统一管理,变成谁也管不了谁,使得城乡结合部社区中的矛盾与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从而使其成为外来人口的汇聚地、犯罪人员的安乐窝、社会治安的死角。3 制度创新与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如前所述,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不能顺利地转变为城市社区,其根源是城乡之间存在二元结构。因此,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二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性的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显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包括行政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3.1 调整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在现象上表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文化观念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实质上是被城市化农民的经济关系的变化,即一种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因此,城市化过程在经济关系上就表现为农民在农村集体经济与城市集体经济之间的转移,是所有制关系的变化,是财产关系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特别是耕地被全部征用,农村村落成建制地被城市化的地区,农村的就业安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集体财产的去留等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如果将原来适应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必然无法承担起城市化过程中组织载体的重担。在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转为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但在分配形式上仍然沿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分配方式,即只要是社区的人口,就可以入股分红。由于分配方式以农业户口为依据,农民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仍然不愿转为城镇户口或进入国有经济部门工作等等,影响人口城市化进程。可见,在城市化过程中对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造为城镇集体经济组织时,必须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1)明确转制后集体的财产不可分割;(2)降低按户口分红的比重,利益向劳动者倾钭,留在集体的成员应以劳动者个人为单位参与分配;(3)对于转为城镇户口、升学、参军等人员,制定相应措施予以鼓励和必要的补偿;(4)集体提留一部分,作为村镇发展基金,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村容村貌的改造;(5)制定必要的分配门槛,如文化素质门槛,文化达不到一定程度者不能分红;社会规范门槛,对游手好闲或有违法犯罪行为者给予处罚或不予分红,甚至开除村籍等。

3.2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在城乡结合部被动城市化地区,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是突出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给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弊端:一是行政色彩较浓,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二是各业务主管部门直接制约过多,不利于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三是由于政出多门,一些部门之间工作相互牵制、推诿,不利于完善管理工作。[6] 理顺管理体制的关键,是把一般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分工。一般的社会管理工作应向居委会、街道和政府各类社会管理部门靠拢,逐步纳入城市的各类管理体系。而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则应该由单一部门来承担,这个部门在城市化以前,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城市化后,应该是城镇集体经济管理部门。此外,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统一协调、互相配合的规范性文件,形成能够制约和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并把管理重心放在社区,在街道这一层设立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做为城市基层社区服务的总协调机构。并组建居委会或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和社区服务网点等等。

社区建设和管理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社区成员,可以说,群众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目前,至关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多种方式和方法,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使社区成员懂得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社区是提高个人、家庭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全面进步的需要,是切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逐渐摒弃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养成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社区自律性。这比政府自上而下采用行政手段来办更合适、更有效。此外要建立指导消费的机构,提出合理的消费导向,把人们的生活消费热点吸引到智力投资方面来,把更多的社会游资吸引到生产建设中来。3.3 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管理

当前,一些村镇领导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重人治、轻法治,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违规操作,建设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村镇虽然制定了规划,但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习惯旧观念仍在主导着村镇建设管理,有的甚至由风水先生指导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建设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篇3:城乡结合部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其实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 只是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已, 自从中央政府明确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这也就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渐提速, 工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 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过程中, 确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对于故土的留恋, 也有一些具体施工的问题, 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必须得到切实的解决, 以便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城乡结合部来说, 不仅是地理位置上比较尴尬, 在基础设施的条件上也较为不足, 城乡结合部不属于农村自然不会有土地可供耕种, 但是严格来说城乡结合部也就是城市的郊区, 但是郊区地带一般会比较荒凉, 人口也会相对稀少, 这也就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较少, 条件自然好不了。但是随着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和城市建设汇集了较多的农民工, 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不断攀升, 但是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却并未与之配套, 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面临着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

1.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混乱

除了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 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的问题。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 城乡结合部就需要增加大量的住房, 但是这部分后来增加的住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的规划, 乱搭乱建随处可见, 这也就加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 寻衅滋事者层出不穷, 但是又由于城乡结合部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管理力量, 很多事件都只能被陈压在卷宗中, 不利于维护城乡结合部住户的合法利益。这些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必须要得到清除, 以便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

2 目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了几十年的好住户而言, 城乡结合部就是他们的故土, 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也就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很多人不仅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 甚至于会公然阻碍施工进程, 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拆迁改造。

2.2 个别地方政府拆迁改造的不合理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 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就是行政任务, 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办法可能会侵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利益, 甚至于在个别地区存在强拆的现象。这些内容都在充分说明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当之处。例如2015年在某些地区的拆迁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拆迁机构雇佣社会人员纵火烧死村民的事件, 后来涉事区镇的个别领导被撤职, 相关人员也被追究法律责任。

3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应充分理解拆迁改造工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而言, 虽然故土被拆迁改造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被迫离开这个地方, 而且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统一的规划, 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已。这确实也需要城乡结合部住户的理解, 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 减小施工难度, 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2 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工作方式, 循序渐进

中央政府的果断决策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既要得到广大住户的充分理解, 又要保证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积极进取, 逐步开展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每年国家的扶贫资金都是以亿元为单位, 但是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有着很多贫困人口, 或许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势必涉及到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3.3 合理规划建设, 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一定要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 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较多, 其中大部分又是流动人口,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的安置工作, 不仅是永远安置, 更要处理好部分人口临时安置的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规划中做出合理的说明, 反对突发问题的出现, 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4 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老旧房屋的拆除以及新住房的建设上, 更多的是要建立与城乡结合部未来发展有关基础设施, 既要解决好住户的看病医疗问题、交通出行问题, 也要处理好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得到合理解决。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城乡结合部的住户, 更多的是要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好基础, 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 更好的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必须要充分重视, 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政府建设的重点,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这会成为做好民生工作, 让普通民众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良好契机, 这不仅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肯定, 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也切实需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 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让发展的成就惠及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汪宇明, 刘高, 施加仓, 蔡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04:137-142.

[2]刘红梅, 张忠杰, 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08:4-15.

[3]魏书慧.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 2014 (03) .

[4]祝艳.国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01) .

[5]谢宝富.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初探——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政治学研究, 2010 (01) .

[6]孙海, 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3) .

篇4:城乡结合部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66-2

0 引言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其实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只是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已,自从中央政府明确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这也就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渐提速,工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确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对于故土的留恋,也有一些具体施工的问题,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必须得到切实的解决,以便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城乡结合部来说,不仅是地理位置上比较尴尬,在基础设施的条件上也较为不足,城乡结合部不属于农村自然不会有土地可供耕种,但是严格来说城乡结合部也就是城市的郊区,但是郊区地带一般会比较荒凉,人口也会相对稀少,这也就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较少,条件自然好不了。但是随着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和城市建设汇集了较多的农民工,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不断攀升,但是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却并未与之配套,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住户面临着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

1.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混乱

除了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的问题。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就需要增加大量的住房,但是这部分后来增加的住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的规划,乱搭乱建随处可见,这也就加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寻衅滋事者层出不穷,但是又由于城乡结合部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管理力量,很多事件都只能被陈压在卷宗中,不利于维护城乡结合部住户的合法利益。这些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要得到清除,以便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

2 目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了几十年的好住户而言,城乡结合部就是他们的故土,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也就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很多人不仅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甚至于会公然阻碍施工进程,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拆迁改造。

2.2 个别地方政府拆迁改造的不合理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就是行政任务,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办法可能会侵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利益,甚至于在个别地区存在强拆的现象。这些内容都在充分说明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当之处。例如2015年在某些地区的拆迁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拆迁机构雇佣社会人员纵火烧死村民的事件,后来涉事区镇的个别领导被撤职,相关人员也被追究法律责任。

3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应充分理解拆迁改造工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而言,虽然故土被拆迁改造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被迫离开这个地方,而且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统一的规划,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已。这确实也需要城乡结合部住户的理解,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减小施工难度,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2 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循序渐进

中央政府的果断决策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既要得到广大住户的充分理解,又要保证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积极进取,逐步开展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每年国家的扶贫资金都是以亿元为单位,但是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有着很多贫困人口,或许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势必涉及到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3.3 合理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一定要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较多,其中大部分又是流动人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的安置工作,不仅是永远安置,更要处理好部分人口临时安置的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规划中做出合理的说明,反对突发问题的出现,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4 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老旧房屋的拆除以及新住房的建设上,更多的是要建立与城乡结合部未来发展有关基础设施,既要解决好住户的看病医疗问题、交通出行问题,也要处理好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得到合理解决。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城乡结合部的住户,更多的是要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好基础,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更好的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政府建设的重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会成为做好民生工作,让普通民众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良好契机,这不仅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切实需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发展的成就惠及千家万户。

参 考 文 献

[1] 汪宇明,刘高,施加仓,蔡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37-142.

[2] 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

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中国农村经

济,2012,08:4-15.

[3] 魏书慧.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14(03).

[4] 祝艳.国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5] 谢宝富.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初

探——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

(01).

[6] 孙海,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3(03).

篇5:城乡结合部调研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特点: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DD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

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DD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 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在城乡结合部规划中,如若按照传统的农村管理或城市管理的思路都不全面,要从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两者之间的角度全盘定位,统筹思考,找出新的发展思路。只有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运用科学的界定方法,调整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才能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记者:根据部署到2011年全市所有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都实现社区化管理,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石楠:推行农村服务社区化,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有益探索。农村社会化管理主要的着眼点是怎样更好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在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治安防范常态化、矛盾调处及时化、房屋出租规范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等有效手段的探索实施,村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改善、治安秩序好转、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大幅提高了。

虽然我们在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把现阶段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与过去村民自治的一些基本原则相结合,调整社会管理模式。二是增强整体概念,把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规划建设中多考虑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三是人口本身的城镇化要比户籍的城镇化慢,要把加强素质教育考虑在内,在城市化空间转变的同时追求质量提升。(一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关系到首都科学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繁重艰巨。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是首都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期盼。要从首都工作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决完成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这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造福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是首都发展到新阶段,为了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持续、首都环境更宜居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为群众谋福祉、造福群众的惠民工程。办好这件大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取向,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结合部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各相关区县和相关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组织者职责,创新各项制度,服务农民主体,汇聚社会力量。要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来,实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合法的利益。

三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面临的种种难题,其实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工程。一年来,规划、国土、住建、发改、金融等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力地推进了重点村建设。这些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是扎实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基础,是重点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及时总结归纳这些成果,形成系统的政策文件,为今后城乡结合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淇要求,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确保两年基本完成重点村建设任务。要认真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抓紧用好现有政策、资源,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下力量抓好建设工作,统筹解决好回迁安置、产业发展、就业社保和集体资产处置管理等问题,抓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权益,落实农民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就业的目标,落实农民的主体作用。50个重点村建设工作是有特定范围的,不能随意扩大范围。全市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无序流动的问题是50个重点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区县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积极调整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承载或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真正把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惠及到农民,服务好流动人口,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违法建设。防控违法建设是规范城乡结合部建设发展秩序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拆掉一批城中村,又出现了新的城中村。要完善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巩固拆违成果,坚决防止反弹。不仅是50个重点村,也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他各区县都要加大对违法占地、私搭乱建的查处力度。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依法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租、流转和使用行为。要积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的措施,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篇6:城乡结合部安全整治方案

来集镇王堂小学

2011年11月3日

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全面加强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在我镇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城乡 接合部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

二、组织领导

中心校成立了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督察小组,加大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

组长:张书印

副组长:王海勤陈桂枝冯根莉杨素珍

组员:高秀英王铁栓于俊玲董会兰

陈秀珍王书奇

三、整治内容

消防隐患; 食品安全隐患;道路交通等安全隐患。

重点排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的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一)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对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突出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

部门进行清理整顿。

整治内容: 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各种违章及易倒易

塌的危险建筑,保证紧急疏散通道安全、畅通;排查

取缔学校周边 200 米范围内网吧和非法经营的报刊

点、音像摊点、小卖部、饮食摊点等;健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和学校周边定时巡逻制度。

(二)学校安全隐患治理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

作,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我镇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长期持续稳定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治内容: 学校安全隐患治理组织是否健全,有无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工作,是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治理;有无重大安全隐患存在。

(三)消防安全

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内容: 学校的礼堂、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仓库;学校的供电设施、供电线路;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学校是否还有“三合一”场所存在。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方案是否落实到位,消防责任是否明确;消防设施完善情况、有无损坏过期丢失现象;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是否有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方案;是否进行了消防培训和火灾应急疏散演练;电器、电线有无老化损坏现象。

(四)学校化学危险品清查治理

治理内容:

1、凡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

名表》的化学品都在清查范围,主要有:军用化学毒剂,如沙林、芥子气等;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砷、汞化物等;农药与鼠药,如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等; 生物毒素,如

蓖麻毒素、烟碱等。

2、检查化学危险品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强不强,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反恐工作的重要性。

3、存放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实验室是否安装有视频监控,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4、化学危险品的保管是否采用专用铁柜 和双人双锁。

5、值班人员 24 小时值班在岗情况等

(五)校车安全

整治内容: 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乘车安全教育,学生有无乘坐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上学现象;学校使用的车辆是否证照齐全、车况良好;校车司机是否有违章、酒后驾驶和校车超载等现象,校前入口的公路处是否设置“前方学校、减速慢行”、交通减速带等警示标识。

(六)校舍安全

整治内容: 学校楼房、围墙、设施有无安全隐患,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落实;楼梯走道是否有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措施;有无专人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段和公共狭窄通道维持秩序;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是否合格完好。

四、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

各学校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

结合本学校特点、切实可行,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目标具体到日。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 年 11 月 16 日至 11 月 25 日)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自查和集中整治专项活动。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来集镇中心学校。

(三)督查验收阶段(2011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 日)

教体局安全科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抽查,各学校要认真总结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校年终安全责任目标考评。

五、要求

(一)各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

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要认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自查出的问题要

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自查出的隐患务必盯住看紧,直至解决。尤其要加大“打非治违” 工作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得不到整改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对查出的重要情况要及时上报,发生险情或

事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

(四)各校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 11 月20 日前上交

上一篇:路线教育基本流程下一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5年迎新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