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轻松氛围构建生态、高效课堂——浅谈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2022-09-10

“生态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而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 (Lawrence Cremin) 就在《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 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Educational Ecology) 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 就是要用生态学的观点考察教育领域的各种因素, 使其和谐发展, 产生最佳的教育效益。今天, 当我们用生态学思想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 把教师、学生看作是在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态因子时, 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我理解的“生态课堂”, 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自主地发展。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认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平等交际中“适时交出”主动权

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让智慧闪耀光芒。如英语课上, 我们Warm-up环节的问候及对话内容通常都是由教师提出Good monrning.How are you?等公式化的问候或How old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机械的问题, 而学生早已对这种呆板的问候方式感到厌倦。长期如此, 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言应付了事, 而学生也会在一种被动、抵触的状态中开始这一节英语课的学习。就在我对开课方式开始反思的时候, 一次赛课活动中听到的一次开课让我茅塞顿开。这节课是借班授课, 教师不认识学生, 开课后为了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亲切的询问了几个学生“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问题后, 直接把课堂的主动权抛给了学生:“Oh, do you want to know me?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这一下子, 面对陌生的老师, 学生便活跃了起来。“What’s you name?”“Where are you from?”“Do you like apple?”而当有孩子问道“How old are you?”时, 这名女老师更是以幽默的动作和表情告诉他:“Oh, it’s a secret!”孩子们也都会心的笑起来, 老师不仅以自己的机智放松了课堂氛围, 进一步让孩子们理解了西方文化,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非常“主动”的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经过这短短几分钟的问答, 我一下子发现:原来孩子们不是不能问、不能说, 而是我们一直不敢放手;原来孩子们不但能问, 他们的语言量还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原来变“被动”为“主动”, 变“死板”为“生动和谐”如此的简单, 这一切都只需要老师适时的交出主动权, 便会出现学生“学”得主动、灵活, 老师“教”得轻松地英语课堂。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因其开放性, 也才是动态的, 那么, 课堂这一生态系统, 从课堂自身内部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是相互开放的。就如这节课一样, 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了相互信息传递与反馈,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 才是一节生态的课堂。

二、在动态生成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和教参历来被我们奉为“权威”和“经典”, 成为教师备课讲授的准绳。教参对指导我们教学, 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面对教学生态系统中层次各异的个体——学生, 如果我们课课、时时、事事都以教材和教参为准绳, 一个方法去教授、一个标准去要求, 那么势必不能使这个生态系统和谐、均衡的发展。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实际、学情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融人其中,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如:PEP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中出现了学习使用英语字典的环节, 而根据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 很多孩子刚进入六年级便开始对新知出现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他们不断问老师自己遇到的新词的意思, 也有不少孩子自己已经买了英语字典却不知如何使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决定把本要到六年级下期总复习才教授的“如何使用英语字典”这一内容提前到了六年上期第一单元之后。在“查英语字典”教授一个月之后, 我发现孩子们的词汇量明显增多, 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而作为老师的我也更加的“轻松”, 因为孩子们都学会了“自学”, 把问题交给了“字典”, 而不再七嘴八舌的来问我。由此可见, 这次结合学情的教学内容调整是非常成功的。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理念, 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精神, 不应该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来供人模仿。教育的本质与生命同在, 也就是终生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 首先是让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终生学习的能力。尤其今天,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知识的更新加剧, 要掌握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只有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从而大大提高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在课堂学习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英语初期提倡的活动化教学让每节课都很热闹, 学生不是“听听做做”就是“说说唱唱”,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去反思学生曾经的学习方式, 这种“活动化”更多的只是一种外在的控制行为, 而不是学生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 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时, 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概念, “适时更新”学习方式。如:

——合作探究, 轻松学习。乐于交朋友, 与朋友一起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会发现, 下课玩耍时非常“合群”, 嗓门颇大的孩子被老师抽起来后读一个单词的声音却细如“蚊子”, 显得没有自信。我曾经在一节课上尝试, 适时“改变”预先设计的抽读方式, 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合作学习”, 要求

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

◇余熹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佚名.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A], 莘县教育局.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C].http://www.sxsygz.com/kyqx/Upload Files_5352/200904)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从事研究的有效形式, 是提高教师行动研究能力, 从而改变单调乏味的职业生存状态、享受教学创新的幸福与快乐的重要策略。为此, 重庆市渝北中学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建构如表1所示的价值澄清、选题路径、操作流程、实施策略“四维模式”,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一、价值澄清

无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都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然而,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所说:“有些人搞科研不能深入实际, 热衷于‘书斋式’、‘注解式’研究。研究理论多, 研究实践少;研究宏观多, 研究微观少。曲高和寡, 把原本教育科研中有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高复杂化了, 神秘化了。因而导致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从而退避三舍” (周浩波·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序[A], 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C], 沈阳:辽宁民

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互相教读。结果令我意外的是, 合作学习结束后原本声音细如蚊子的学生不仅敢于自己举手, 而且声音洪亮, 单词发音也很标准了。发言后, 再经过老师的肯定、同学们掌声的鼓励, 他也更加自信了。原来, 不管什么学习内容, 只要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合作群体, 他们就能在这样一个心理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 不再有畏难情绪, 而是参与其中, 主动学习词汇、对话, 完成练习。

——互动交流, 做课堂主人。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需要适时的引导, 如教授过去式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时, 教师只提问了一个学生便将交流权交给了学生, 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参照句型提出类似问题并自由选择同学回答, 这样一来, 学生如传接力棒般一个问一个便活跃起来, 有积极举手回答并提问的, 也有“被”点名回答的。特别是当“被”点回答问题的同学答不上来时, 他并不像平时被老师抽到一般充满抵触情绪, 而是笑嘻嘻的望着抽自己的“好朋友”, 而提问的同学也灵活的调整了问题“Did you go to the park?”以一个更简单的可以回答“Yes./No.”的问题来族出版社, 2001:1-2) 。那么, 怎样拉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的距离, 解决教育科研理论方法的通俗、实用和操作问题呢?必须从小课题的本质特征出发, 澄清其价值取向。

1、以小见大的立意取向。

所谓小课题研究, 它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但是, 小课题研究价值又必须以小见大, 切口虽小但立意要高, 以微观问题揭示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律。

2、以校为本的范畴取向。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 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它的研究场所在学校, 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范式是“源于问题、基于课题、成于研究”的教学研究模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以研强师的目标取向。

当前, 中小学“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较多, 而“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太少。从“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 小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研究的优势是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现场”, 身临其境, 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鲜活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教育故事。通过小课题研究,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转变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因此, 它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

结束自己好朋友的尴尬。课后, 我感叹不已, 这样的交流, 不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还让他们学得轻松而没有压力, 让他们将知识学得更灵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人性的、生态的课堂, 因为他尊重了每个生命体的发展, 课堂因绽放生命活力而变得美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都具有自组织能力, 即都要靠自身的力量来从外界吸收、获取各种养料以获得发展。学习同样是学生个体自组织能力占主导的行为,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吸收、内化才能收到实效。

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要求遵循教育生态的原理和规律, 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 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 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英语生态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保持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构建生态、高效的课堂,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让学生心灵飞扬、生命成长!

摘要:课程改革的实施, 核心在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英语教学由最初对“活动化教学”的探究到“任务型教学”再到今天新课程呼唤的绿色“生态课堂”的构建, 我们的课堂教学观也在不断的转变。生态型英语课堂就应该关注人性, 使学生充满安全感、亲切感, 敢于表达, 乐于表达, 对英语充满兴趣。

关键词:主动权,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英语,生态课堂

上一篇:论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其植物配置下一篇:新常态下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