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实施策略浅谈

2022-09-11

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 教师是否有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 这是创造课堂氛围的首要条件。同时, 教师能否以妥善、新颖的教学设计, 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乐趣,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 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情绪, 也就难以建立快乐的情绪气氛。

1 情感交流是师生对话的前提

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 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 原因很复杂, 但作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一个教师冷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 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 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譬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 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 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 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 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 或深沉, 或激昂, 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 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 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 传示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 注意课堂的心理流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心智。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 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状态。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也应成为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 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让孩子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差异,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 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开课伊始教师努力营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 更是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 让孩子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 适时地点拨, 热情地鼓励, 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 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

3 把握课堂节奏的演进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时而紧张, 时而舒缓;时而迷茫, 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 时而惴惴不安, 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 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做到动静、快慢、疏密、悲乐的相生相间。教学中调控好适当的节奏, 努力营造张弛得法、快慢协同、高低起伏、疏密和谐、错落有致的课堂氛围, 即在课堂节奏上体现人文的关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师生教与学的共振效应,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 教和学频率相冲, 教者孤掌难鸣, 学者无所适从, 学生或因紧张而疲劳, 或因松弛而分散注意力, 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这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因此, 在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 教师作为课堂施教的主体, 示教的客体;学生作为求教的主体, 受教的客体, 彼此在这“双主双客”的关系中, 互相配合, 进行有效的课堂节奏调控, 达到协同共振的境地, 对低负高效高质地学好语文, 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有着积极的意义。师生要做到课堂节奏的协调, 教的频率就应该与学的频率一致。教的节奏必须与学的节奏合拍, 如何达到协调, 必须运用调控机制。

首先, 根据施教的主体 (即示教的客体) ——教师来调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理想的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艺术创造, 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而课堂教学节奏所体现的张弛得当, 波澜起伏, 更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和享受。它应该是每个施教者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欲实现这一追求, 施教者应采用恰当的各种教学方法施教, 诸如:讲读法、讲练法、导学法、讨论法、质疑法等等。

其次, 应根据求教的主体 (即受教的客体) ——学生来调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求教的主体, 同时也是受教的客体,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 学生主客体角色不断在转换, 教学节奏是影响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课堂教学节奏的快慢, 应根据学生处于求教或受教不同主客体状态而定。如低年级学生常常偏于受教的客体状态, 不宜长时间处于快节奏状态中学习, 而应缓急多变, 张弛交替;而高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多、智力发展好、思维活跃、求教心切、主体性强, 则应以快节奏为宜, 不必频繁变化节奏。

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一般而言, 较快的课堂节奏,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其处于思维活跃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学生因过度紧张而显得疲备时, 教师就应舒缓一下节奏, 采取适当的方法调节课堂节奏;反之, 如学生因熟悉教学内容或因教学内容简单, 表现出松懈情绪时, 教者就应加快节奏, 使学生进入紧张状态, 绷紧思维之弦, 动脑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吸收所教内容的目的。如因教学内容有难度而“吃”不了, 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重新放慢教学节奏, 详细讲解, 直至“愁云”消散。

4 突出课堂的物理呈现

物理呈现指影响学生视觉感受的物理环境, 也是一种与学习内容相适宜的课堂氛围。环境暗示的影响是无声的, 然而又是有力的。环境暗示可以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易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 具有潜在的约束力。教室自然环境的布置要注意颜色的选择和光线的处理。自然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中情感的交流, 促进师生的心理相容。教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课堂桌椅的美观排列不仅消除了“教学死角”, 而且能使全体学生处于教师的视野中心区域之内, 从客观上提高课堂管理效果。此外, 对四、五十名学生来讲, 教师的服饰打扮也属特定的环境, 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一般说来, 语文教师的服饰和其他教师一样, 应该讲求朴素、大方、整洁, 既不求“土”, 也不求“洋”。衣服的色调尽量以淡雅、鲜明为宜。这样, 更有助于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 教师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思想和知识信息的。语文课也不例外。而情感、动作、语气、视觉和环境等无声的、无形的调控影响潜在纠正着课堂上出现的偏离现象, 防止教学进程的断续和有声语言信息传递的中断, 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摘要: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 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师有目标, 有训练, 有提问, 有导读, 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学生累、教师也累的状态。本文作者认为这就是语文氛围匮乏的体现。要改变这种局面, 应该努力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

参考文献

[1] 徐生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