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022-09-10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 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 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 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 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 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 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执果索因, 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也可以挖掘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 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 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 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 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反向逆推,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 循序排列, 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 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 (否, 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 。象这样的反问, 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 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 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 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 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辩证分析, 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 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 可能使气温下降, 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 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反证”, 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 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 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 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 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 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 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 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 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 再由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 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 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题示范,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 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 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 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 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不具备上述条件, 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 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 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 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 后来地壳上升, 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 气候高温多雨, 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 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又串联了有关知识, 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一题多变, 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 只要改变某些条件, 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 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 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 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正逆互用, 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 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 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 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 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 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 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 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 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 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 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 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上一篇:糖尿病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下一篇:打造和谐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