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2-12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 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 思维定势, 有利于拓展思路, 活化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思考问题时大都习惯顺向思维, 但是在生物课的学习中,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应用它可解决顺向思维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解遗传学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授课以及编拟习题时, 注意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逐渐培养逆向思维。

如:我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先结合分离定律, 分别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P纯黄色×纯绿色

F1黄色

F2 3黄∶1绿

P纯圆粒×纯皱粒

F1圆粒

F2 3圆∶1皱

然后再把这两对结合到一起来研究。P纯黄圆×纯绿皱

F1黄圆

F2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实际上这个结果就是由3黄∶1绿和3圆∶1皱组成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交叉相乘得到的。如果反向思考, 把9∶3∶3∶1这个表现型比拆开:黄 (9+3) ∶绿 (3+1) =3∶1, 同样, 圆:皱=3∶1, 这正好是具有一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情况, 从而可判断出亲本基因型。在设计练习题时, 找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多次的熟悉, 巩固思路方法,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小麦中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 抗病 (T) 对不抗病 (t) 为显性。已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请判断下面杂交亲本组合, 高抗:高不抗:矮抗:矮不抗=3∶1;3∶1。

解此题思路是把两对相对性状拆开, 根据结果逆推亲本基因型。高:矮= (3+1) ∶ (3+1) =1∶1, 这是测交结果, 因此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Dd, dd。抗∶不抗= (3+3) ∶ (1+1) =3∶1, 这是一对相对性状杂合子杂交结果。因此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Tt, tt。最后把两对相对性状再结合起来, 亲本基因型就为DdTt, ddTt。

再如: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a) 父母无病, 头生子女患白化病, 父母的基因型是什么?

隐性遗传病患者一定是隐性纯合子aa, 根据分离规律, 两个“a”分别来自双亲, 逆推回去, 双亲都有a基因。已知父母无病, 必然都有A基因, 所以父母的基因型都是Aa。

还有, 一对夫妻均正常, 但他们的一个男孩患色盲, 男孩的外祖父和外祖父母也正常, 男孩的祖父与祖母中有色盲, 那么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祖母B祖父C外祖父D外祖母

这个男孩为色盲, 其基因型为Xb Y, 因为此男孩的X性染色体来自母方, 所以其母亲基因型中含有Xb, 而这个男孩的外祖父母都正常, 他外祖父基因型为XBY。所以这个男孩的Xb是由他外祖母经他母亲传给他的, 正确答案为D。

这些例子, 一是需要把熟悉的遗传规律反过来应用, 一是已知结果反过来思考, 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不仅能深化学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素质, 还可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思维。

如: (1) DNA分子的主要载体是。

(2) 测得衣藻中DNA84%在染色体上, 14%在叶绿体上, 1%在线粒体上, 1%游离于细胞质中,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

这个实例是让学生分别在同一知识点上进行顺向和逆向思维, 把同一个问题翻过来倒过去地探讨,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双基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较顺向思维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只有熟练地掌握双基内容, 才能较快地进行逆向思维, 使这类题目化难为易, 问题迎刃而解。反过来, 只有善于逆向思维的学生, 才能对双基内容有更透的了解, 于是做题就灵活自如, 解题速度加快, 准确性提高, 适应高考的要求。

摘要:通过几年的生物教学, 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应着重抓好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 粗浅的谈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逆向思维,能力

上一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斜疝63例临床观察下一篇: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自然学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