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语研究

2022-09-10

1 非言语语言的概念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曾从人类学的角度高度严格地把人类活动归纳为十大类型,并称之为基本信息系统。这些基本信息系统包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谋求生存、两性表现、领土获得、时间、学习、游戏、防卫和利用环境[1]。在这些基本信息系统中,只有第一个系统用到语言,其他的系统都用到了非言语形式。这就是非言语语符号信息系统。

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是这样定义非言语语的:“非言语语指的是包括言语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和意义。[2]”

所谓非言语语,就是除了语言,用体态、眼神、手势、外貌、服饰、空间、距离、环境等方式来传达信息的方法。

非言语语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所谓生物性是指任何种族、任何民族人们所具有的表达某种情感的生物特征。例如人在高兴时会微笑,伤心时会哭泣,生气时会喊叫等等。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环境、人际交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形成的。它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人们所传达的非言语语具有不同的含义。

2 非言语语表达的含义

(1)同样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相同含义。

不同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包含着人类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各种文化中总是存在着共同的相通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对于结婚,人们总是要举行各种仪式加以庆祝;有人逝世人们会表示哀悼;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发出的警报声告诉人们有紧急的事情发生;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象莫扎特的音乐、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梵高的油画受到了世界上不同文化人们的欢迎。

(2)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相同含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非言语符号表达相同的含义。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在认识上的相通之处。人们见面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礼仪形式:中国人通常点头、微笑或者握手;日本、韩国人喜欢鞠躬;欧洲人喜欢拥抱接吻;在印度、泰国,男子向主人表示问候是要双手合十,切不可双脚并拢鞠躬敬礼,也不能紧握主人的右手。比如让别人过来,中国人通常掌心向下,手指弯曲摆动,而英国人喜欢掌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笑话别人出丑,中国人会用食指在自己脸颊上划几下,而英国人用两只手的食指指背互擦。

(3)相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不同的含义。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一种社会文化中常常具有丰富的含义,而在另外一种社会文化中却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类问题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英美国家的人比较注重目光的交流,而且交流的时间长且频繁。他们认为目光交流表示对对方的说话内容感兴趣,自己非常认真地在聆听,否则则认为是缺乏诚意、逃避或羞愧。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重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

大多数国家都习惯肩并肩、目光朝前,边走边谈的交流方式。而阿拉伯人交谈时要正面向对,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谈话时转过脸看别的地方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表情。中国人和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们通过微笑向别人表示友好和礼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可能被认为是变态或不讲礼貌的人。阿拉伯人看到许多人朝自己微笑会感到不好意思。

(4)相同的非言语行为表示相反的含义。

同一种非言语行为由于宗教、信仰、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冲突,特别是在政治交往和商务交流中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

(5)非言语行为的空缺。

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因而文化的空缺会使人们在交际中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例如日本人在为难时常常用手挠头并发出“嘶”的声音,别的文化的人就不解其意。中国人有男左女右的传统观念,这是一种重男轻女思想的反映,西方人不能理解。美国人用耸肩、摊手来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或无可奈何,而中国人没有类似的动作。

3 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调整非言语语促进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非言语语来促进交流,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确保人际间的交流顺畅。由于非言语语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针对所处的不同的交流对象与群体,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非言语语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交流的进行。一个人离开了原来的社交圈子,面对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交群体,就要尽快地调整对这个圈子来说不合适的非言语语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融入能力。[3]现在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国领导人也会与外宾拥抱表示欢迎。西方人也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亲吻。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积极地调整自己的非言语语,从而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在政治和国际商贸领域,守时、诚信、注意倾听等都是积极的非言语行为。迟到、轻浮、漫不经心等都是消极的非言语行为。我们应注重积极非言语语的培养,避免消极的非言语语。因此信息的发出者应该确保发出的非语言信息能强化语言的作用,而信息的接受者则要密切关注对方的非语言提示,从而全面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4]。

(2)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的非言语行为。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非言语语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消极的非言语语来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同事热心地向你推荐某一商品,虽然你不感兴趣,但碍于面子又不可直接拒绝。这时你可以着急的看看手表说:“对比起,我要见个客户,改天聊”,或者打开稿子对他说:“领导着急要材料,做完我去找你”。这样既可以打发别人走,也不伤他的面子。调整自己的非言语语,准确分析别人的非言语行为传达的信息,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交际的重要原则。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非言语语是交际的重要手段。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差异,非言语语方式是多样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积极调整非言语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增强交流的效果。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语是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认识非言语语的异同,在交际中积极调整非言言语,确保人际交流顺利进行,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Edward T.Hall.The silent Language.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Hsu,Francis L.K.Americans and Chi-nese[M].Passage to differenc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 J.艾米耐特,赵可.沟通一定要有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析分层系提高低渗区块注采比的应用效果下一篇:简析启发式教学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