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2024-04-10

言语行为文化交际(精选10篇)

篇1: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文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交际和日常交流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非言语行为其实往往也能够在交际中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非言语行为往往能够传递许多语言无法传递的重要信息。本文主要就非言语行为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教学;文化论文

一、引言

在全球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虽然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工具,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往往就需要通过非言语行为加以补充来便于对方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非言语行为其实更能够给与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和印象。

二、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顾名思义就是除了人们的语言之外的用来表达或传递信息的一切行为。其实仔细的观察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非言语行为无时无刻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那是在向我们传递善意;一个人不停的看手表,说明他想要快点结束目前的活动或者在赶时间……其实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交际中都会传递一定的信息。并且非言语行为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对于言语行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往往能够给对方或者受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力[1]。比如:演讲者们往往在进行演讲或者是到了激动地时候,他们大多都会辅之以相应的动作来增强他们的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领导人会晤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握手的方式来传递两个国家的友好等。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在实际的交际的一些应用,这也充分的说明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同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实跨文化交际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家交往的日益密切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系统而且复杂的学科,因为它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不同的社会习俗以及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这些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都可能会遇到,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但是跨文化交际同时也是一门必要的、有趣的学科。正是由于现在的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往的日益密切才有了这门学科的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教学也会更广泛的引发社会的重视。

四、非言语行为对于跨文化论文教学的影响

其实,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非语言行为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能够用言语同对方交流的情况,这时候非言语交际就自然而然的派上了用场。并且研究表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们表达一些情感的动作都是类似的,所以在言语不通或者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情况下,通过对方的动作、表情等,我们也能够及时的获得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非言语行为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2]。首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外教,他们大多是通过言语来教授上课的内容的,但是随着学生同外教的接触的时间变得原来越长,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每个外教一些特有的习惯,比如他们的讲话时的习惯、动作,他们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他们的日常的礼仪、礼节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的日常的生活,并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渐渐理解并且还有可能还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这就是特殊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我们的影响。其次,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都说微笑是最美的语言,所以人的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以及一些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都会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独特的个人魅力[3]。跨文化教学的教师其实大多都是具有比较渊博的文化背景常识以及相关的日常交际的礼仪、礼节知识,所以他们对于学生的影响同样也是一种非言语的影响。并且他们的这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往往能够在现实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非言语行为能够丰富跨文化交际教学。因为由于不同的国家的背景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差异,所以许多的动作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是由不同的意义的。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就能够对这一点给与补充,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知识,能够真正的为学生们的以后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工作给与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如今,非言语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同言语行为一起共同为跨文化交际更好的服务。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它并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带给学生一定的交际的礼仪、礼节的知识,能够真正的丰富学生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篇2: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虚构话语:言语行为和非交际性

本文比较了塞尔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对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的解释和汉伯格根据特定语言模式所得出的虚构话语非交际论,分析了二者的.矛盾之处,并利用塞尔本人的理论来调和其中的对立,以界定虚构话语的本质.

作 者:谢晓河 余素青 XIE Xiao-he YU Su-qing  作者单位:谢晓河,XIE Xiao-he(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83)

余素青,YU Su-qing(华东政法学院,上海,200042)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H0-06 关键词:虚构话语   言语行为   非交际性  

篇3: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 一种为言语行为, 另一种为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价值和意义。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语调、音量、衣着打扮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用作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 及标志交际者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非言语行为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一部分, 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密切。正如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非言语行为各具有其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对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体距行为等几种非言语行为进行文化对比。

1 几种非言语行为之文化对比

1.1 眼神 (目光接触)

我们的眼神所传递的感情很多, 而且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有一套自己的眼神使用规则。同时, 眼神的使用也存在着性别差异。通常来讲, 女人比男人使用眼神更多;同性交往过程中, 女性之间的目光接触更持久。在西方国家, 人们在相互交谈时, 听话人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以表示专心和诚意, 四处张望则被视为三心二意和不诚实。在阿拉伯国家, 人们在交谈中长时间地注视着对方, 他们认为这种眼神能向对方表明他们的兴趣并有助于了解对方话语的真实性。然而眼睛直视并非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习俗。在日本, 长时间的直视被看作是粗鲁无礼、威胁和不敬的表现。在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 直视也被视为对他人的不敬。一般地讲, 与西方人交际时, 东方人应做到既避免盯视, 又不“忽视”他们---直视他们的眼睛以表明在倾听他们讲话, 然后马上移开目光。而当西方人与东方人交际时, 他们也应采取自谦式的目光语。

1.2 身势语

由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 相同的身势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体现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如:美国人常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 而中国人则表示惊愕。在一些文化中, 人们用点头表示同意, 用摇头表示不同意, 但锡族人 (Ceylonese) 则不然。对于事实性的问题 (如:Are you a student?) , 他们用点头表示“Yes”, 但对别人表示同意时 (如:Will you go with me?) , 他们则用摇头表示。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 但表示“No”时则用面部向前, 头部向后抑的动作来表示。又如, 坐立的姿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代表不同的内涵。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 脚尖朝着旁边的人, 而这种“翘着二郎腿”的习惯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 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客人极大的不礼貌。

同一行为或功能, 因文化间的差异, 也可能以不同的非言语行为来完成。在某些社会, 人们用握手表示问候或欢迎, 而东方的许多社会, 尤其是日本, 则用弯腰鞠躬的形式表示问候。在西方许多国家, 问候是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的, 如以不同形式的拥抱或接吻来表达;而在阿拉伯、犹太、拉丁美洲和南欧一些民族则以相互抚摩或闻对方的气味来表示问候。某些印地安人则以拳头击拍彼此头部或背部来表示这一功能。

1.3 手势语

每个民族都有使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的习惯, 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表达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在指人或物时, 美国人用食指, 日本人则用手且掌心向上, 德国人用小拇指。而在亚洲其他国家, 用食指来指人或物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在美国, 人们站在公路边向上伸出拇指示意司机, 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而在中国, 人们向的哥招手即可。同样, 在招呼人过来时, 中国人伸出手臂, 掌心向下, 手指上下移动;在美国, 人们则伸出手臂, 掌心向上, 手指前后移动。而在阿拉伯国家, 由于宗教习俗的原因, 左右手有严格的分工, 因而与穆斯林打交道时, 应该尊重他们的习俗, 注意左右手的使用场合。

1.4 体距行为

“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 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美国人类学家E.T.Hall在探讨人际空间距离行为时提出了领域学 (proxemics) 这一术语。他认为在相互交际时, 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 并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提出以下几种不同距离的要求。

1.4.1 亲近距离

这是亲密朋友、父母、子女及伙伴彼此依偎之距离, 一般在0-1.5英尺之间。这是允许身体接触、互相间能嗅到彼此气味、详细审视面部细微表情、感觉到彼此体温、并能相互进行轻声耳语的距离。

1.4.2 个人距离

这是由亲昵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 一般在1.5-4英尺之间。这一距离允许交际者相互触摸, 彼此可仔细审视面部的细微表情。

1.4.3 社会距离

这是一般交际或做生意时常常保持的距离, 也被称为礼貌距离。通常有一臂之远, 在4-12英尺之间, 也称做“非亲近”、“安全”或“外交”距离。在此距离内, 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 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微表情。谈话者一般采用较正式的语体。

1.4.4 公共距离

这是正式语言场合的交际距离, 在12-25英尺之间。在此距离内交际, 人们已闻不到彼此间的气味, 也不能轻言细语, 而要大声说话。

2 结语

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对语言及非言语行为所表达意义的统一认识。每种文化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有别于它种文化的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使用规则。看似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因此,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范畴和规则及其所传递的潜在信息, 无疑会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达成一种文化默契, 从而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摘要:人类在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这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外, 还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交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使用非言语行为的范畴和规则并不相同;同时, 各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不同的信息。因此, 了解各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使用对于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达成文化默契、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高桂莲.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英汉比较与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林记明.体态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4) :47-51.

[4]孟小平.体态与交际[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篇4: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 文化交际; 言语行为; 用语对比

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

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

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而日本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往往会以“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为话题,如“それは確かに毎日暑かったです”(每天都好热呀),“本当に暑いですね”(真的好热呀)。相对来说,日语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语言,希望能够融入到集体当中,并且在集体中发挥价值,就如同鱼要生存在水中一样,这使得日本人习惯用自然环境来寒暄[1]。

二、中日致谢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

在致歉道歉语言行为方面,中日语用习惯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相当于中国语用习惯来讲,日本人更习惯用道歉、忏悔的词语,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乘坐公交车,别人让座给自己,我们会礼貌地说“谢谢”,而日本人通常会说“对不起”。从这小小的生活习惯上,可以看出中日文化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言语行为上。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善用“道歉、忏悔或自责”等词语呢?其实,日本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也极不情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出于好意的某种行为,强加于人,将会使对方难堪,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之中,为了不让对方难堪,常常会说“对不起”等致歉词语。有日本心理学家认为日本人这种顾及他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日本人缺乏自信、脆弱的表现,为了维护自己,保护面子,常常小心翼翼,逃避责任,为自己留后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国际商务洽谈中日本人往往会通过中间人进行谈判。总之,在致谢道歉言语行为方面,日本与中国语言行为的确有很大差异,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慎重注意这一点[2]。

三、中日请客送礼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

在以上言语行为上,中日用语习惯不同,但是在请客送礼言语行为上却很是相同。因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日本来讲,“义理”、“人情”、“知恩图报”是维系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传统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因此,请客、送礼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中日国民请客送礼的思想不同,中国人认为这种“礼尚外来”是人之常情,而日本人则为此苦恼不已,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馈赠,因此为了减轻他人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请客时,主人虽然备好了丰盛的饭菜,但还是出谦虚的说:“何もあり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没什么菜,请多吃点)”;在馈赠礼物时常说:“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ございますが、受け入れてください(这个东西不起眼,但请您收下)。”的确,中国人在请客或馈赠里礼物时也会这么说,与日本人的原意不同,中国人是处于礼貌或要面子[3]。

四、中日邀請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

对比中日邀请拒绝言语行为,不难发现日本人邀请他人是比较谨慎的,其目的是尽量不给对方添麻烦。所以,日本人在围绕“邀请”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是比较客套的,通常最好不要当真,不像中国人非常直接的表达邀请的诚意。

五、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尽管中日文化差异不大,但是中日言语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顺畅的、良好的进行,应当对比中日言语行为的语用习惯,以便清楚对方的语用习惯,如此可以避免语用错误情况的发生,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获得较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德诚.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87-88.

[2]方彩霞.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表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篇5:动态语境和言语交际行为研究论文

关键词:动态语境交际行为文化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近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但语境的研究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早在1923年Malinowski就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区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后Firth、Halliday等语言学家都对语境做了深入的研究。但也有很多语言学家如Bloomfield等认为语言研究无法考虑语境的因素,因为语言环境就像百科知识一样,研究范围无限扩大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语言的使用基于人脑复杂的生物特征、高级的认知能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之上,并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认知心理现象,语言的研究应该考虑到语境的因素。

一、语境的定义

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定义。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构建体,是交际者关于世界的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话语的理解。

王德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朱放成认为,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由此看来,语境的概念基本包括主客观因素,即参与者、交际物理世界、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抛开主观因素的研究是孤立静态片面的,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都离不开主观因素。

二、交际的概念

交际是参与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影响相互认知状态的过程或现象。交际通常指口头上的交流,但交际也可以凭借肢体语言,如警察指挥交通,还可以凭借书面语言,例如当读者读到某段文字并理解或误解了作者的意思时,一个交际行为就产生了。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即“虚拟交际”,比如自言自语或祷告。在这类交际中,言者有意假定或认为存在一个听者,且听者能够理解自己。由于没有实际的对话参与者,虚拟交际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交际行为。

三、语境的特征

语境是动态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语言的使用也是以时间推进作为背景的。动态语境是相对于口头交际行为而言的,传统的语境概念是相对于书面交际而言的,但篇章语境一样是动态的,也有产生和消失的过程,只是口头言语的介质(声音)的产生和消失是瞬间的,而篇章的介质(文字)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动态语境中各种因素的动态程度也是不同的,参与者的认知心理变化要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要快得多。

许多学者对于语境的特征都有所论述。Firth曾认为语境既成于语言外部,即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S.Isard认为“交际不仅仅依赖语境得到解释,它也改变那个语境”。Sperber和Wilson承认语境是基本给定的,先前话语产生的语境暗含相对于随后的话语已经成为语境因素。Verschueren认为语境并非是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的,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语境到底是否先于交际而存在呢?举例来说明,比如小张打电话约小李下午去打球。电话铃声响起前,小李完全不知即将发生的交际行为。小张虽有明确的意图并对即将发生的交际行为有所假设,但这些意图和假设并没有导致小李认知上有任何明显的变化。电话铃声一响,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小李会意识到某人打来电话,虽然具体内容不详,但在此刻就发生了交际行为。那么,语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小张打电话之前,他的动机、意图和假设就已经影响到了他在随后交际行为中的语言运用。换句话说,在小张打电话之前,语境就已经产生了。这种认知语境是因交际者存在而存在的,是一种持续的认知心理状态。

再来篇章的语境,作者在完成篇章时,与读者的交际并没有发生,只有当读者阅读并因此发生了认知转变,交际才发生。语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影响篇章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是先于写作过程的,包括产生写作意图、构思、收集材料等与写作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因素。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语句的理解基于先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对主题的假设,以及对之前篇章内容的把握。因此对于篇章而言,语境也是先于交际而产生的。

语境的产生先于交际行为并影响随后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制约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并影响交际行为发展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交际者对客观世界的假设。交际者对客观因素进行能动的反映和加工,进而影响到下一刻的交际行为。

篇6: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霍俐娜(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7: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非言语交际

摘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非语言行为使用失误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会和交际的失败,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对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小到引起客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影响一份合同的签订,关系的破裂;大到影响国家 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几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中西差异

非言语行为包括体态语、眼神交流、身体接触、体味、副语言(沉

默语)、时间语、空间语等。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如微笑、大笑、皱眉、哭的表达方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类似,而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点是交际中的问题之所在。错误的非言语行为或对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使我们失去友谊,严重者可能会丢掉做生意的机会。下面着重介绍中西方在体态语、眼神交流、时间语以及沉默语方面的差异。

1.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体态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体态语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基础,有的学者认为“体态即信息”。这里将介绍手势、、拥抱、亲吻三种体态语。

⑴手势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文化中的“OK”动作,在日本文化中却是指“金钱”,同样的动作在拉美等国则表示“猥亵”、“诲淫”之义,在阿拉伯人中这一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用来表示深恶痛绝。如果不了解手势的意义因文化而异,不了解手势的多义性,我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势必会犯错误。一个典型例子就是V 形手势。现在我们都知道掌心朝外的V 形手势代表胜利。但是,常常有人用掌心向内的V 形手势来表示胜利,却不知,这样会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即下流的、猥亵性侮辱用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适度地引用手势能够让对方清楚地了解交际的内容和目的。

(2)拥抱

拥抱是一种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其文化差异很大。拥抱是西方的常见礼节和风俗。在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东欧、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等国,拥抱是一种较通用的体态语。夫妻、亲人和熟人之间多使用拥抱。西方人在生人或一面之交的异性之间或同性之间不拥抱,男女之间可以拥抱(不是恋人或夫妻)以示亲密。中国人之间不实施这种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在对方主动实行拥抱时,我们才“随俗”,实施这种体触行为。

(3)亲吻

亲吻是西方人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受到性别、地位、年龄、亲疏、道德、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欧美,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的额头,男子对女宾吻手背,而辈分相同的朋友、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嘴对嘴亲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吻是表示一种奖赏。在中国,这种体态语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限于夫妇和恋人之间。

2.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是体态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十分重要。盯着对方的眼睛,留下的直接印象是坦率、自信、诚实;如果目光不断从对方身上溜过,唤起的感觉则是缺乏自信并对谈话不感兴趣;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在与人谈话中尽可能短地与谈话对象进行目光接触,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尊重对方,免得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印象。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自信是关键,如果回避对方的目光会让对方感觉缺

乏自信。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不直视对方眼睛是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心不在焉、内疚、虚伪等的表现。

3、沉默语

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给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了更多的消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沉默有丰富的含义,它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和北欧国家,沉默具有阴郁的、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或难以对付的问题,就以沉默作答。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对方答语与问话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不语好。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的规避

综上所述,同言语交际一样,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非言语行为引的误解不在少数,因此,要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不仅应注意言语行为的使用,也要重视非言语行为。而实施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非言语行为要求我们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第一,应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的行为习惯,从而保证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第二,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交流中,应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入国问禁,避免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而导致的非言语交

际失误。

篇8: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教学,影响

一、引言

在全球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虽然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工具,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往往就需要通过非言语行为加以补充来便于对方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非言语行为其实更能够给与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和印象。

二、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顾名思义就是除了人们的语言之外的用来表达或传递信息的一切行为。其实仔细的观察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非言语行为无时无刻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那是在向我们传递善意;一个人不停的看手表,说明他想要快点结束目前的活动或者在赶时间……其实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交际中都会传递一定的信息。并且非言语行为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对于言语行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往往能够给对方或者受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力[1]。比如:演讲者们往往在进行演讲或者是到了激动地时候,他们大多都会辅之以相应的动作来增强他们的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领导人会晤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握手的方式来传递两个国家的友好等。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在实际的交际的一些应用,这也充分的说明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同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实跨文化交际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家交往的日益密切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系统而且复杂的学科,因为它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不同的社会习俗以及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这些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都可能会遇到,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但是跨文化交际同时也是一门必要的、有趣的学科。正是由于现在的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往的日益密切才有了这门学科的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教学也会更广泛的引发社会的重视。

四、非言语行为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

其实,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非语言行为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能够用言语同对方交流的情况,这时候非言语交际就自然而然的派上了用场。并且研究表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们表达一些情感的动作都是类似的,所以在言语不通或者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情况下,通过对方的动作、表情等,我们也能够及时的获得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非言语行为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2]。

首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外教,他们大多是通过言语来教授上课的内容的,但是随着学生同外教的接触的时间变得原来越长,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每个外教一些特有的习惯,比如他们的讲话时的习惯、动作,他们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他们的日常的礼仪、礼节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的日常的生活,并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渐渐理解并且还有可能还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这就是特殊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我们的影响。

其次,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都说微笑是最美的语言,所以人的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以及一些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都会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独特的个人魅力[3]。跨文化教学的教师其实大多都是具有比较渊博的文化背景常识以及相关的日常交际的礼仪、礼节知识,所以他们对于学生的影响同样也是一种非言语的影响。并且他们的这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往往能够在现实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另外,非言语行为能够丰富跨文化交际教学。因为由于不同的国家的背景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差异,所以许多的动作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是由不同的意义的。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就能够对这一点给与补充,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知识,能够真正的为学生们的以后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工作给与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如今,非言语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同言语行为一起共同为跨文化交际更好的服务。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它并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带给学生一定的交际的礼仪、礼节的知识,能够真正的丰富学生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范可微.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

[2]胡清平.国际汉语课堂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研究——多重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解读[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5,(1):119-120.

篇9: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汉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尽管两国在文化习俗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运用的理念以及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通过对交际双方的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用上的对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日两种语言在拒绝表达上的差异,减少误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发展。

根据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研究,拒绝本质上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需要一定的策略来补救。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拒绝策略有不同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运用这种策略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交际能力,而如果对这种行为运用或理解不当,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本论文以接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为语料调查对象,聚焦于“上下”关系,通过中日对比,考察中日拒绝策略的异同。此研究将对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和日语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前人研究及问题点

近年来,学界从对比研究、语用论、谈话分析等不同角度对拒绝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其中大部分以角色设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居多。本文为了获得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自然的对话,选取电视剧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中日对比,分析中日两种语言拒绝表现的异同,明确异文化交流的特征。

森山(1990)将日语的拒绝策略分为4类:①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的直接型②找个借口婉转地拒绝对方的理由型③先口头应允,过后再想办法拒绝的拖延型④笑而不语,不拒绝也不应允的回避型。

日本的社会被称作“纵社会”,至今仍然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的等级按照资历划分。中根千枝(1967)提到,处在同一集团里大家共事的关系,按照年龄、毕业或就任年限的不同,会形成前辈、后辈和同僚 (与自己地位等级相同的人) 三类,因此日本人在与对方交谈时就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日本社会要求人们必须永远按照谈话对象的地位和等级、谈话双方的相对关系,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等级可以说是日本人交际生活中的规范。

本文在“上下关系”维度下, 基于文(2004)将拒绝表达策略细化分为“直接拒绝”“理由说明”“道歉”“犹豫省略”“共同感受”“下次约定”“不满”“责任转嫁”“代替方案”“转移话题”“许可”“博取理解”等多种类别,对中日语言中的拒绝表达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从电视剧中收集的语料来看:①日语中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向时尤其是关系比较亲密、与自己同属“内”集团的人之间,没有采取回避的方式而是使用“直接拒绝”法偏多,明确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向。②日语中相比“亲疏”关系更注重“上下”关系。

二、口语语料中拒绝表达的使用倾向

通过观看中日两国近年来热度较高并贴近现实生活的中日各4部电视剧,收集了拒绝表现用例各56例,从中分析“上下”关系维度下拒绝表现策略的使用倾向,考察中日拒绝策略的异同。本文将电视剧中的出场人物按照“上下”关系的不同划分开来区别各个拒绝表达的倾向。分别分为长辈、上司等“对上”关系,晚辈、下属等“对下”关系。

“上下”关系中的拒绝策略表达使用倾向:

通过考察“对下”关系的拒绝表现使用倾向见下表:

表1 “对下”关系维度下的拒绝表达倾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

①对于晚辈或下属在拒绝表达时无论汉语还是日语最常使用的是“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其中“理由说明”比“直接拒绝”的使用倾向更高。

②有关其他策略,与日语的“道歉”“下次约定”“责任转嫁”等多种方式并用的策略相比,汉语主要集中在“代替方案”上。而有关“道歉”拒绝策略汉语中没有一例。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没有对晚辈道歉的必要,而日语的“道歉”表达主要使用“ごめん”,不需要用“すみません”“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这样敬意较高的道歉词汇。日语中认为拒绝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不应该只使用“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还要有一定程度的“道歉”补偿表现。

③有关日语中“共同感受”的表达方式汉语中一例也没有。如果汉语也使用像日语中“行きたいのですが”“やりたいのですが”(“我也想去”“我也想做”)等寻求共鸣的策略,会被对方认为是真的想去而达不到拒绝的目的。

④另外,在“对下”关系时两种语言都没有使用“犹豫”或“省略”的拒绝方法,都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向,尽量避免暧昧表达使对方产生期待或误会。

⑤在汉语中即使对晚辈也会积极地采取“代替方案”的方法来维持人际关系。相比较而言更消极地维持人际关系的日本人会认为给对方提出代替方案属于侵略对方领地、干扰对方的行为,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种策略。

以下是“对上”关系的拒绝表现使用倾向:

表2 “对上”关系维度下的拒绝表达倾向

①从整体上看,对于长辈或上司在拒绝表达时无论汉语还是日语最常使用的还是“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而且相比“直接拒绝”都优先选择“理由说明”。在拒绝长辈时采用“理由说明”策略,被认为是因为有正当理由所以不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的行为。

②相比日语中“道歉”“犹豫”“转移话题”和“不满”策略的选择,汉语比较倾向于“代替方案”“下次约定”“道歉”和“不满”的表达策略。两种语言都没有使用“责任转嫁”“许可”和“共同感受”的拒绝方式。

③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不满”具有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危险性,但汉语经常对亲密的长辈使用。例如:

(1)“我已经正告财务了,以后未经我的允许,不接受你的任何借款。我独立的这么辛苦,被你这么一搞,人家还以为我靠爸呢。”

——《欢乐颂》第28集

通过责备对方直接表达不满情绪,体现出正因为是亲密的人才可以使用。而在日语中“对上”关系时为了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尽可能地控制“不满”情绪的表现,在内容上会使用疑问表达的形式比如“なぜ私が……”(为什么我要……?)来表达“不满”。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考察“上下”关系维度下汉日拒绝表达的使用倾向,总结出汉语与日语在拒绝策略上的异同有:

相同点:中日两种语言在拒绝表达时都多用“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对于部下或晚辈不使用“犹豫”的拒绝表现。不同点:①日语更常用“先行致歉”“犹豫”等消极策略。汉语则常用“代替方案”“下次约定”等积极策略。②“犹豫”和“省略”策略在日语中使用于对待长辈或不太熟悉的人,在汉语中无论“上下”、“亲疏”关系都不经常使用。③日语避免“不满”的表达方式,内容上倾向选择疑问的形式向对方询问理由表达不满。在汉语中与亲密的朋友间经常使用“不满”的拒绝策略,通过责怪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④日语中只对同级使用“代替方案”的拒绝策略,“代替方案”的内容也很暧昧,喜欢把主动权交给对方。而汉语中不论“亲疏”关系会经常使用这种拒绝策略,“代替方案”的内容也更具体、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汉语和日语各自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中,造成了这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带有各自浓厚的文化和地方特色。本研究通过对以上拒绝言语行为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将对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和日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単一社会の理論』[M].講談社現代新書.1967.

[2]Brown, P.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森山卓郎.断りの方略——対人関係調整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J].「言語」.大修館書店,1990(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鐘蓮.「断り表現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意味公式の発現頻度を中心に」.『人間文化論』2004第7巻,123-133お茶の水女子大学.

[6]蒙韞.「中日断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 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会社員はと中国人会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10第22号,1-28 神田外語大学.

篇10:言语行为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引言

非言语交际是指言语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言语暗示的加工过程,其信息更能真正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文化规约不仅存在于言语形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载体———非言语形式。“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也有的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1]在中国,我们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部分地区恰恰相反。“笑”代表着快乐、愉悦,然而日本人的笑却另有深意,他们的笑有时表示迷惑、尴尬甚至是愤怒,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导致文化中断的发生。因此,非言语交际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举止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言语表现形式中,并且文化通过这些动作形式的呈现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它的深层结构和价值体系。本文将选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非言语行为来解读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面部是最原始的感觉和情绪的非言语传播者。作为东方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面部表情都不像西方人那么富于变化,但中国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中国人不善于掩饰和造作,喜怒哀乐形于表、不控制情感。日本人的表情比较单调,很少富于变化,而且变化也极细微。中国人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或为了强调谈话中的一些要点,特点是时现时消。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曹雪芹对不同人物的“笑”有一段相当精彩的描写: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暖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同是一个“笑”,但神态不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年龄、性格„„如宝玉的宠惯,惜春的稚气,黛玉的娇弱,凤姐的矜持与心计,主人们的放肆,下人们的抑制„„无不各俱情态,却又恰如其分。”[2]日本人的微笑非常复杂,高兴的时候不用说,悲伤的时候也以微笑示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手巾》中描述:母亲在恩师面前微笑着讲述孩子的死,然而手中紧握的手帕几乎撕裂了。著名外国学者小泉八云对日本人的微笑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一个日本人的保姆笑着跟别人报知丈夫的死讯,雇用他的外国妇女认为她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经过研究,小泉八云认为日本人的微笑如鞠躬、叩首那样,是问候上司、长辈后,表示喜悦的标志。此外,微笑好似基于古代礼式的崇高礼节,被精心传授。可是,日本人并不鼓励出声地笑。与上级或平级交谈时,不管愉快与否都要微笑,这是礼法的一部分。笑脸是心情最舒畅时的表情,因此,对于父母、亲属、老师、朋友等寄予自己好意的人,总是尽量显示心情愉悦的笑脸,已经成为生活的常规。加之,让世人不断看到幸福的样子,给予他人愉快的印象,这也是生活的惯例。即便心如刀绞也要笑脸相迎,这是社会的义务。与之相反,严肃、沉痛的表情,会使身边的人痛苦、不安,这等于失礼。

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身体部位,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非言语交际中,相同的手势,却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合掌放在胸前的动作,在中国表示祈求、恳请;在日本表示感谢和抱歉。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在中国表示“OK”或“0”的意思,而在日本却可以代表钱的意思;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丈夫或男性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性、女朋友、情人的意思;食指伸直,将其在头一侧的太阳穴处划圈儿的手势,汉语表示动动脑子想一想,而在日本则表示精神上有毛病、发疯的意思。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二)副语言和客体语

副语言亦称伴随语言,要素包括:音型、音质、音量、发声等。日语属于高低型声调的语言,讲话时不像强弱型声调言语那样音量、音幅变化强烈。日本人从高声喊叫到低声细语,对音量和音高、语速都有意节制,日本人在情绪音的控制方面也十分注意,对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打呼噜、呻吟、打嗝等生理音的控制则更严。而中国人则对以上两种功能性发声不是特别注意,甚至在公共场合亦是如此。

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客体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中日客体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上面,中国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国服”的服饰应该是“唐装”。唐装,正在成为服装的“中国名片”,用民族的符号和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经过历史形式的和思潮的演变,始终有一个一脉相传的内核。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而唐装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沿袭着中国文化的特点。现代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相对于西装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并且配上领带或领结更显得潇洒大方的特点,唐装的局部自然垂展,不加任何雕饰,整件衣裳全凭穿着者的风骨和气度撑着。印花面料、小立领、中间扣的样式是唐装的典型模式。

日本最具特色的可以说是“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三)环境语

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

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就是“天圆地方”、“上下四方”。而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具有明确的“内外有别”的意识,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画圈,区别“内”和“外”,并对于处于圈内的人待之以亲近,对于圈外的人待之以疏远。在近体距离方面,与西方人相比,东方的人际距离要小,而同为东方人,日本的人际距离似乎又比中国人大一些。在座位安排方面,现代中国人的席位顺序,一般以中央的位置为最尊贵。如果围绕圆桌开会有2列以上席位时,则靠近圆桌的席位比较重要。在日式房间内,背朝壁龛的席位是上座,如果没有壁龛,那么离房间入口远的席位是上座;在寿司店等日式餐馆里,座位往往围着厨师的操作台,这时面对厨师长的位置是上座,应让主宾坐在那里。

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而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

在颜色方面,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象征着富贵、吉祥、喜庆。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红色被称为赤色,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意味着灭顶之灾。日本人对赤色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说明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白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认为只有白色是“洁净无垢”,人通过白色才能与神联系沟通。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象征意义中国人与黄色渊源颇深,中国人是典型的黄色人种,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称好日子为“黄道吉日”,即使人死后的去处也称为“黄泉”。而到了现代,黄色开始与色情、庸俗淫秽联系在一起。黄色在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是并不受 4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青睐的,一直以来黄色和色情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于“青色”有特有的象征意义,现在也称妻子有外遇而给丈夫“戴了绿帽子”。日本的“青”却是一种跨度广泛的色彩,它包括了绿、蓝、青、灰,甚至近乎白色的多种色调。青色作为有神灵依附的草木之色,象白色一样神圣不可亵渎。

二、差异的原因

“文化”一词现在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含义和范围非常丰富。“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界定是这样说的: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3]在非言语交际领域中,正如在言语交际领域一样,离开了文化的特定社会语境是没有意义的。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中日非言语交际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世界观和传统思想

世界观影响了我们认识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影响了我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以及我们如何思考。世界观是指一种文化对神、人类、自然、存在的问题、世界和宇宙生活、死亡、疾病以及其他能影响其成员观察世界的哲学问题的价值取向。例如,中日文化中都包含了“耻感文化”,两种文化都重视名誉,知廉耻。而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很深,日本人在遭受挫败或受辱后的表现则比中国人偏激许多。即使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政界、商界、各种阶层、各种领域,在蒙受耻辱或有不洁之名后,仍有很多人采用自杀以做了结,以求得到舆论的宽宥。又如牡丹有“国色天香”的美誉,中国人视之为国花。因为自中唐以来牡丹就逐步积淀为富贵繁华、生活荣盛的象征。而日本人把樱花选定为国花,因为樱花花期虽短,却开得绚丽多姿,从南到北,轰轰烈烈。日本人正是崇尚樱花这种精神,认为人生虽短,也应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

在传统思想方面,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5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这充分体现了儒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何兹全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 “仁”,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整体思想都是不偏不倚,都是无过、无不及的。儒家的全部思想,忠、孝、仁、爱、信、义、礼等,都可以归之于中庸之道。中庸的精髓,就是不过激,不不及,平庸、和平。如果说中国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文化,主流为儒学的一脉相承,那么日本文化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但它的文化更多的被认为是复合型的。神道、儒学、佛教和兰学和而不同,互相补充。日本人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日本人看待事物的这种矛盾性正好用菊与刀恰当地表现了出来。非言语交际中的中国人的沉默受儒家的影响之深,体现了中庸之道,而日本人的沉默是在多种思想合体的结晶,体现着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日本人的微笑更是克制自我,寻求和谐的心理体现。

(二)历史和地理位置

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维新之路,启蒙和救亡之路,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中国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态度。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优美、柔和的岛国地理条件与日本人热爱草木、热爱自然、带有女性特点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在服饰选择时偏爱朴素,淡雅的格调。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显著且时有突发性的火山爆发、台风和洪水的气候条件与日本人易变、缺乏持久性的性格;所以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由于相对隔绝的岛国位置而形成的缺乏和不同国家交往这一 6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独特历史体验与日本人在认知“自国”和“他国”方面常因担心自己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日本人厌恶的情感表露也不很明显,甚至可以说非常克制。抑制厌恶的情感表露是为了维持个人的体面,这种体面的维持已经成为一种规则,渗透入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中。由于日本人的愤怒、不满、悲痛、恐怖的情感表现过于抑制,所以通常个人情感很难被人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掩藏真实情感的倾向,源于日本传统的“和”的精神。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国民内部的联系比较紧密,他们总是尽量避免与同伴之间的摩擦,在情感的表露上采取克制的方式。

(三)家庭结构和风俗习惯

中日在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所谓家庭继承制是指一个文化模式中的家庭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家庭资源传递给家庭的后代,中国家庭财产实行诸子均份制,而日本家庭实行一子继承制。日本的那种传统‘家’制度和观念构成了他们垂直的‘亲分子分’的特征;而中国传统家族继承制度使中国人具有系谱观念,形成其社会行为中的“差序关系”特征。

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在中日的位置安排时有着不同的方式这就要归结于二者的风俗习惯方面了。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文化差异产生了非言语交际的不同意义和表达方式,我们非言语交际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非言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递信息,让对方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辅助﹑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所以必须要注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否则不仅不能帮助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不快,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做到:

(一)行为举止,纳入教学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言语方面的基本功,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知识讲授不够,所以学生进入社会后,尤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面临具体文化差异往往不知所措。这些文化差异其实就是时间、空间、沟通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误解或走向歧义,主要还是主观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按照同样感觉生存的,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作出一些行为或姿势,结果招致意想不到的失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配合,否则就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交流目的。要全面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交流中的意义和功能,也必须结合言语行为,否则就是不太科学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言语交际手段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非言语交际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学生也时刻保持对教师的尊敬态度。老师总是在讲台上稳立或稳坐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学生也是姿势端正,目不斜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但它却不免有些呆板不活,枯燥乏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日教学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手势语来和对学生微笑,来表达亲和,争取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重视语言交际规则和非言语交际规则的教学平衡,注意适时传授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行为纳入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可将中日言语交际行为的不同作为话题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信息,并在课堂 8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上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补充调节,恰如其分

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是结合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非言语交际大致上起到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交际信息发生矛盾冲突时,交际的人们更趋向于相信非言语交际。因此,非言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结合言语的学习,努力排除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对交际的影响,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面部表情,以及眼部动作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课和提问很少有面部表情反应,教师无法直接从学生脸上得到足够的教学反馈。因此,外籍教师常把中国学生这种积极动脑而很少面部显露的行为模式比喻为“热水瓶”———里热外凉。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服从,人们常常避免直视对方;因为羞怯,在谈话时也常常回避目光交流。但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眼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教师通过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眼部交流,向学生表明老师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老师鼓励的眼神常常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较好地完成任务。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部表情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了所讲的内容,是否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等。老师的服装应该整洁、大方。整洁就是整齐、清洁,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大方就是不要追求时新华美。服装的式样也应庄重、明快和自然,颜色不宜太鲜艳、刺眼。如果一个老师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并且,老师也很可能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威信。但我们也并不主张老师总是穿着保守、不合潮流的衣服。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们喜欢的是在衣着上有品位的老师,而且,老师的服饰上的适时的改变有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类除了使用有声言语和文字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着非言语这种无声的言语进行交流,而且这种言语在交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够 9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正确地理解它,就可能产生误会,从而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因此用自己的观点考虑别国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应该客观地审视其行动,即非言语行为。

(三)提高认识,巧妙结合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引起的摩擦,甚至比言语误解引起的摩擦更为引人注目。因此,除了重视言语教学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这种言语之外的、无声的言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日交流中正确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要做到充分了解中日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其次,非言语手段的运用要准确适度、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贴切地表达思想,非言语手段就要与言语配合协调一致。还要注意非言语手段运用的频率、动作幅度和力度。老师不应使用同样的声音、相同的音量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给学生讲解新内容或布置新的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音量就应略高于师生之间进行个别交谈或单独交流信息时所用的音量。因为,总是使用同一种声音会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活力,而且在一些特别的场合,老师偶尔提高音量会收到戏剧般的效果。

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会产生文化偏见。任何国家地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都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在我们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尽力做到有海纳百川的气量、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端正态度,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理智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99:94.[2]姚智清.试论《红楼梦》中体态语的妙用[J].红楼梦学刊,2002(1).[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3:2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89.[5]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E.T.霍尔.无声的语言[M].候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8]施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J].江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令狐曼.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报,2010(1).[10]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史蒂夫·奎沙:“在日本做生意的交流问题”,载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1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致谢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卓俊科老师,本篇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卓老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时对我的教导到提纲的设计,从论文撰写到论文定稿,卓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她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可亲的为师之道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卓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如何做学问,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治学的道理,你们的高尚的人格和行为风范,是我学习的榜样。

上一篇:乐吧薯片需求调查报告下一篇:牛排店开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