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2022-09-11

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文章, 首次明确提出了模糊理论。他指出:现实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这种被称之为“模糊集”的现象, 表明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的特性, 它们的存在对人类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 语言的单位是极其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必须以最少的语言单位去传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同时,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有限, 而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并固定下来的人的意识, 也可以说是“模糊的、不定的”, 加之人类的词汇量有限, 用少量的词去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 这就必然导致了语言的模糊性。

早在1957年, 这种现象就被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察觉到。他提出“我们大家 (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 , 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 ……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和难以下定义的术语, 但仍能相互理解。”因此, 模糊语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模糊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例如我们说姚明是个高个子, 这就是一种模糊的反映。但说姚明的身高为2.26米, 则是精确的。可是无论哪种说法, 都不影响我们对姚明的“高”的理解。

可见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 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言语。

例如, 今天家里有陌生人来访, 但被访者不在。于是, 在被访者回家后, 你会用模糊的语言来描述来访者, 如“来人是个中年, 高个, 胖子等”。虽然都是很模糊的语言, 但足以使被访者明白来者是谁了。但如果你用非常精确的语言说明:“来人年龄为30岁2个月, 身高1.98米, 体重为105公斤, 鼻高2厘米……”则会让人感到困惑。从此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日常交际中, 该模糊的地方, 精确不得;反之亦然。问话者之所以选用模糊语言, 一是由于他知道语言符号有局限性, 二是此类信息交流常常需要在瞬间完成, 他只能做一个大致的描述, 不能 (也没必要) 做细致精确的表达, 因为听话人也是有说话经验的人, 完全能根据不完整信息推断出完整形象。

在言语交际中, 使用模糊语言也能有意保留信息, 是自我保护的交际策略之一。例如, “我们这次大概录取一二十人吧。”“一二十人”是一种模糊表达, 提供的信息不充分,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说话者不想说明确切信息,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说话者真的不清楚能录取多少人, 因此不想对此作过于肯定的描述。

使用模糊语言, 在言语交际中可以营造一种融洽的交际气氛。在交际活动中, 当对方指出己方的问题所在或提出意见时, 运用模糊表达来回应对方, 即可保全双方颜面, 摆脱困境, 又可避免激烈的言辞冲突。有时受话题、语言环境等主客观环境的影响, 说话者本来知道准确的信息, 交际的目的也要求说话者给出准确的信息, 但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 说话者故意选用模糊语言, 给交际双方留下了一个缓冲的余地, 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使用了模糊语言, 说话者可以保留一定的信息, 避免把话说的太直、太白, 从而能够起到自我保护或尊重对方的作用。

例如, 在一次招待会上, 某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国银行究竟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总理回答为“我想应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尽管西方记者的提问有着弦外之音, 但周总理的回答幽默而得体, 博得了满座掌声。周总理出于回避直言而故意曲解记者的提问, 利用精确的数字但却表达了模糊意义, 用“我想”、“应该是”两个语气不肯定的词, 既显得幽默风趣, 又委婉的拒绝了记者的提问。

模糊是言语表达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说:“他有点儿那个。”这个“那个”就是模糊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法比直接的“他这个人有点愚蠢/懒惰/贪婪”表达效果要好得多。既说明了情况, 又显得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好像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 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在言语交际中, 当解释说明抽象、复杂的问题或概念时, 常常利用模糊类比或模糊语言来表达, 使语言更生动具体。例如, 爱因斯坦在向一群学生解释“相对论”的概念时, 就使用了类比的手法“When you sit with a nice girl for two hours, you think it is only a minute;but when you sit on a hot stove for a minute, you think it is two hours.That is relativity.”汉语中也有“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的说法。运用类比, 运用模糊语言, 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更便于让人理解。

此外, 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掩盖自己知识的不足, 缓和语气, 使说话者能够谈论自己知之不多的话题。如“她是在医院里照顾别人的那种人”这一说法可以让别人能够明白意思,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当然, 模糊并不意味着含糊, 也不等同于歧义。“含糊”可定义为一个有多种语义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如“我或走或留”。而歧义指的是词语或句子可表达多种意义, 而且这些意义之间并无多大语义关联。如“新生”具有“新学生”和“新的开端”的意思。但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 歧义词可能只具有一种确定的含义。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模糊语言的无处不在使正确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为交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因此, 只有掌握了模糊语言, 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使用模糊语言, 可以掩盖不足, 缓和语气, 也可以使说话者保留一部分信息, 摆脱困境,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模糊语言还能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 是一种礼貌策略;此外, 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形象类比, 可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模糊性的特征, 虽然我们平时不太注意, 但它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成分, 如果没有模糊的词语和表达, 人们的交际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从言语交际中的模糊现象出发, 说明了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并简述了模糊与歧义、含糊的区别。

关键词:模糊性,交际

参考文献

[1] (英) 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8.

[2] 申雅辉.略论模糊语言语义[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2) .

[3] 张乔.模糊语义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4] 杨毓隽.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语教学, 2002 (4) .

上一篇:简析医院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及创新服务问题下一篇:爱宝疗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