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与语码转换

2022-09-11

在双语和多语国家中, 至少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及其变体。因而操双语和多语者便面临着在不同场合选择不同语码的问题。这就促成了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语码转换既是一种交际现象也是一种交际手段, 可以作为一种能动策略来协调和改变人际关系。同时语码转换受到社会环境和讲话者主观意图的制约, 双语和多语者在交谈中使用一种语言而不是另一种语言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支配。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 相同的社会因素可能对不同言语社团中使用的语言变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且不同言语社团的成员对某一语言及其变体抱有不同的态度。因此人们在日常交际中, 会选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及其变体以便完成交际目的。

1 语码转换的定义

在社会语言学中, “语码”指任何一种用来交际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指一种语言、方言及其变体。语码转换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Scotton将其定义为“在不同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种语言变体。转化不限数量, 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谈话;语码的转换, 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语体。使用确认的借词或短语不算语码转换” (祝1 9 8 5) 根据徐大明的定义“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种转换不仅指语言间的转换, 也包括一种方言转变成另一种方言或从一种比较随便的语体转换到比较正式的语体”。 (徐, 1988) 概括地说语码转换指同一语言使用者对两种语言的交互使用。具体地说, 两种语言的交互可以在词、短语、从句子及超句子的宏观平面上进行。语码转换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但不是随意进行的。语码转换者的依据受到语意、句法规则和语境条件的制约。而且转化者本人的语库中方言及变体的数量多少以及对某种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语码转换的范围和程度。

2 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产生于交际行为中, 是交际者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和交际意图共同作用产生的现象, 交际者协调或改变以及影响交际行为的一种策略。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旨在揭示社会因素与语言结构的关系, 以及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动机。下文从动机, 标记, 语域理论和心理认知等因素来说明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主观意图和社会场景的相互作用下用来改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交际策略。

2.1 动机理论

G u m p e r z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用来影响和改变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后来他的研究更加精细化, 将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 一种能显示及解释说话者意图或传递语用意义的手段。据此他区分了:情景语码转换, 由于改变话题, 参与者等情景因素引起, 如两名学生用河南话交谈此时遇见一位老师便改用普通话交谈, 这是因为双方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愈意型转换, 是指说话者为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引起的, 通常说话者是为达到创造另一种气氛或通过语码砖换来达到特定效果。G u m p e r z还从社会网络和交际类型来阐释语码转换现象, 表明了不同社会关系背景下交际者会选用不同的语言及其变体作为交际手段, 而且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人、朋友和公开场合所选用语言的正式度不同, 这充分说明了语码转换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语码转换的发生最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语境和讲话者的意图”。

2.2 标记理论

Scotton用“标记模式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双语和多语者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如区分了有标记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并强调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过程。无标记的语码是指在惯例语境下, 交谈双方按预期的权利与义务使用无标记语码。即使语境改变说话人仍能通过另一种无标记的选择而维持现状或是非正式场合下操双语的朋友和熟人之间, 从某一无标记的语码转到另一无标记的语码;有标记的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偏离和改变所预期的, 现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改变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交际策略。

2.3 语域理论

费希曼提出“语域理论”来解释语码转换, 语域或语言行为域是指由一系列共同的行为规则 (包括语言规则) 制约的一组典型社会情景, 语域是抽象的概念。费认为语域是从交际话题、交际者的关系和场所抽象出来的社会文化概念, 它要符合某社会惯例和某言语共同体的活动范围, 其方式应是:个体行为和社会模式可以相互区别但又彼此有关。据此他分出了五个语域:家庭域、朋友域、宗教域、教育域、工作域, 其中包括的话题、角色关系和社会场景是语码选择的控制因素, 依据不同的话题言语交际者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及其变体、方言或风格、话题的不同可导致选用不同的语码, 如某种语言讨论某话题是约定俗成的;某种语言谈论某话题缺乏专用术语或某种语言在处理某话题时缺乏另一语言当时所具有的精确或丰富词汇;用某语言谈论某话题被认为是不正常或不合适, 因此在同一或不同语言社团中的交际者在交际中不时转换语码来协调或改变与对方或选用适合话题的语言变体来完成交流传递信息, 在此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重要的交际策略满足双方的交际需要并使交际顺利进行。

2.4 交际者的心理与认知

言语使用者的交际策略是心理、认知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如H.Giles和Smith的语言适应理论区分了语码转换中的语言趋向和语言偏离现象。前者指赞成或讨好对方的心理趋同心里越强交际中使同的语言向双方靠拢的倾向越强, 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讲话者选用不同的语码来表达向对方靠拢还是保持权势关系。后者指讲话人为强调彼此的区别或不同在语言上坚持使用不同的语码, 每次语码转换都可以看成是对语际交流的偏离。转换语码有接近和疏远双方情感作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语码转换者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其核心是交际与认知。他们认为交际是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明示和推理的过程, 即讲话者明白展示信息意图而听话者依据明示的信息意图结合语境推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根据代码模式, 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产生和理解有两方面:编码和解码以及明示推理,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 指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交际原则, 指每一个交际行为都应设想成为它本身具有的最佳关联, 因而交际的成功依赖于关联, 因此语码转换过程是受话人借助认知能力寻找最关联性从语义推理到语用推理的思维过程, 此过程中听话者的通过推理来领会讲话者的交际意图。以上是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对交际双方主观因素的分析, 目前从心理和认知方面还不能完全解释言语使用者语码转换时大脑所处的活动状态和认知机制。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发现其本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主观性的言语者的策略选择过程, 在言语交谈过程中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社会语境相结合共同构建和改变言语交际中的角色关系, 通过语码转换构建协调人际关系和交际意图来达到言语交际目的, 总之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有待于从社会语言、心理、认知、文化领域进一步探讨。

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是言语交际者协调和改变人际关系的交际策略。在简单介绍语码转换定义的基础上从动机, 标记, 语域理论和交际者的心理认知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机,标记,语域,心理认知,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3] 于学勇.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J].泰山学院学报, 2005.

上一篇: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探索下一篇: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制行政垄断的困境与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