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律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建筑法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对于国内建筑业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的论述,提出了当前急需进行绿色建筑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将现有不同法律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规定进行了统计,对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立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合理的绿色建筑立法思路。

第一篇:建筑法律论文范文

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

摘要:建筑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增加,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本文就从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建筑施工的企业逐渐增多,国家大力扶持的前提下,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建筑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建筑的质量,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当下的建筑活动应该以国家的建设工程的安全标准为前提,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于是,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也就应运而生。对于那些潜在的问题如何去预防、应对的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达到减少损失,将风险转变成有利的因素,并最终为我所用。

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有:业主方风险,他们提供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资金,是建筑施工的投资者,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要保证投资资金的投入,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给施工方这块带来巨大的考验;合同法律风险,建筑施工的合同不能很好的履行,这是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这就造成了很多合同的签订不合理,合同双方的利益都会受损;财务风险,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需要的资金和预计的资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资金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施工这块进展缓慢甚至停滞;施工企业自身风险,施工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他们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一、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析(一)证据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证据不足败诉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建设施工企业因为和建设单位的关系亲密,在招投标的过程虽然获得了工程项目,但是在要工程款和要求索赔的时候因为缺乏认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收集证据的意识,他们认为,和项目有关的只是为了结算提供依据,没有考虑到在发生状况时,他会是强有力的诉讼证据,最终建筑施工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证据导致败诉。最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完成了合同之外的工程时却没有实际的条款或是合同来证明是否完成。(二)超过规定的维权时效

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是业主在没有支付工程款、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表示,但是建筑企业却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及时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时间一长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限导致自己的合法权利没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合同这块虽然对工程的验收以及工程的结算等都有约定,但是没有意识到该时效的法律意义,同时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提醒,这也是导致失去维权时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维权的方式方法不对

在发生需要维权的情况下,很多建筑企业不重视法律事务,找不到合适的对策,自然就找不准案件的突破口。企业对现有的法律不够了解,法律知识不够,运用的技能差,随着市场的需求,国家的立法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过去很多的不适用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废止,再加上“一事不再理”是现在法院对于民事案件的处理态度,这就导致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没有绕过法律的不利因素,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方式躲避对方给你设定的陷阱,使得本来是你有理的维权行为变成了无理的法律诉讼,不利于维权。(四)招投标过程存在风险

很多项目在没有建筑工程用地的批准手续;在城市规划区没有获得规划许可证;在拆迁进度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招标,是属于违法的工程,建筑单位在承接这个项目是要承担风险的,情节较轻的是无法收到工程款以及罚款,有些招标项目有着很优厚的条件,但却是招标商虚构出来的为了获取投标方的保证金的。

在准备招投标文件的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做招投标文件是工程的技术或是管理人员,虽然他们是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法律方面的知识还是有待提高的,他们做出的文件考虑到的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广,会忽视到很多法律问题,以后在履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另外建筑企业为了获得项目的施工权,会压缩成本,这就造成了在后期的施工中,预算不足,只能更换材料甚至会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五)合同签订中的风险

施工方和发包方所签订的工程活动是施工、监理和验收的重要的法律依据。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接影响到合同双方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合同的签订中,却会经常出现下面的情况:

在合同签订之前,合同双方应该对彼此的资信进行审核,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处于竞争的压力等因素,没有仔细的审查。发包方的资信问题可能会导致施工方在施工结束后不能及时的得到工程款,施工方的资信问题会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因为资信问题而导致的纠纷,施工建筑企业始终会是受害者。

当今的建筑行业是一个买房市场,所以在建筑合同的签订中,发包方会经常在合同中增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建筑企业更多的是应该履行的义务,它应享有的权利在合同中很难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合同都是由发包方草拟的,合同的质量有保障,但是合同的内容更多的是偏向发包方,里面隐藏着大量的条款以及索赔条款,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六)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建筑企业在和一些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发包人签订合同会导致后期工程款收回困难;承包人在将工程分包出去时,没有对分包商进行考察,有很多分包商的实力差。管理能力也不够,这就导致有些分包商未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延误了工时后,根据合同,承包人需要向发包人承担违约条款,从而给承包商带来了损失;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无法规避风险,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材料的供应商也会带来风险,在很多供应商和施工方的诉讼中,法院的判决建筑企业需要承担材料款都是根据材料员提供的收据,虽然无法考证这些证据的真实性。二、建筑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一)树立起建筑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

企业要想稳定的进步就需要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在原材料的采购上还是在和发包方的合同签订上以及工程款的核算上都应该以法律知识作为指导。所以建筑企业的管理层要让员工意识到法律在解决纠纷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二)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法律团队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上要配备懂专业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不要等到需要时才去搜集证据,如果企业在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对法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与时俱进。同时要向各个部门传播最新的法律动态,了解最合适的维权方法。(三)规避招投标中的风险

建筑企业首先要做好投标之前的审查工作,要对发包方的整体情况做一个了解,首先要了解项目是否真实,在项目的进行中是否能保证资金的充足,并进行风险评估,尽量避免在招投标的环节上当。(四)规避合同签订中的风险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让专业人员参与进来,另外还应该在多个环节进行把关,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合同涉及到的内容是否完善;双方对合同的理解如果有分歧的话就要及时的进行沟通等。(五)规避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对于发包方的资质要做一个了解,是否合法、是否有信用、是否会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建筑企业在和分包方的合作时应该与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单位确定合同,对他们的工作也要进行监督;另外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责任心,通过培训考核等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做好建筑行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要重视起来,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姚捷.工程合同造价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李存东.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陈津生.建筑工程法律责任风险与管理要点精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周吉高.建设工程专项法律实务/建筑房地产法实务指导丛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袁福银

第二篇: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分析

摘要:通过对于国内建筑业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的论述,提出了当前急需进行绿色建筑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将现有不同法律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规定进行了统计,对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立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合理的绿色建筑立法思路。

关键词:绿色建筑;法律分析

作者简介:杜尚昧(1981-),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直属机关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刘畅(1978-),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大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和支持。我国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筑业就需要走“绿色”和“节能”之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发展较落后,因此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也不完整,没有适合的专门性立法,现有的相关规范规程强制性不够,无法对更多领域进行要求。

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全面推进绿色经济的进程中,首选了节能减排,而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绿色经济可以用“三低”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描述,分别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多个经济领域推进。比如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GDP的百分比,还有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等。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必须在能源消耗的消耗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做出较大的变革。这也会成为中国完成绿色经济变革的关键路径。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行业聚集国家,市场呈现级数性的扩张。每年全球的建筑增加量的一半来自中国。虽然国内近年来建筑行业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使其能耗的比重下降,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使得总能耗有效下降。

二、我国有关绿色建筑的立法现状

绿色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我国现行低碳建筑业的政策法律沿革和体系大致如下:

(一)有关绿色建筑的政策体系

199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我国着手建立促进绿色建筑的必要的法律体系。而后的几年相继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前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角度形成了基本的战略构架,并且在短时期内能够形成有效的政策方案。这一系列法案从行业的理论基础角度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规范性要求,包括合理提高建筑物质量、提高结构使用年限,改善建筑的能耗标准等多个具体目标;同时要求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现有建筑要进行相应的节能改造,并且对《节约能源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

(二)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

从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中国进入了绿色建筑法律保障体系的进程,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等多部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对建筑发展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和政策上的扶持。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前述法律法规都将建筑业的能耗水平设置在最高级别,并作为重点改进行业,详细的规定了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相关法律责任的认定,同时将建筑节能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规定。并且提出绿色建筑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应的确定了法律适用范围,调整了相关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和监管程序,更加明确了相关法律系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三、绿色建筑政策和法律的不足

我国绿色建筑的提法还是个较新的概念,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处在创建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为政策规范,大多还未形成完整的立法,部分法规的等级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政策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建筑法》作为建筑行业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多为“支持”、“鼓励”和“提倡”,有待于上升到强制法律的层次。新近修改的《节约能源法》,虽然较为详细的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是从实际操作性上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再如《可再生能源法》虽然规定了太阳能的使用比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并未要求,法律法规之间彼此不能协调作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节能方面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但没有更多的涉及到碳排放。现有法律没能有效的在建筑节能方面起到激励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立法经验,我们可以多多加以借鉴,比如英国针对本国国情颁布了多个强制性的关于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法律,并对建筑的能耗水平给与了限定;美国也同样通过制定“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等多项法案,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使用从政府层面进行鼓励和支持。政府会对符合条件的建筑的施工、改造给予援助,并且对其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评估。德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实用的《能源节约法》,其中规定,消费者在使用相关房屋时,开发商必须提供“能耗证明”,清晰地让使用者知道该建筑的能耗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绿色建筑的推行实践经验,我们能够看出制定强制性立法和经济激励相结合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发达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在逐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上述工作就要得到法律的引导、推动和保护。作为法律法规推进的主导力量,中国政府需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推进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人为地甚至是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要求我们将不具备的条件找出来,将其完善,保证条件的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条件性,应该主动地去创造,不能机械的等待相关条件具备,社会发展到固定阶段,自然而然的形成。

五、绿色建筑相关立法要长期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认识立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绿色建筑立法是一项涉及面广、问题多、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远的工作。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素质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都在限制着法律的推进;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世界大环境都对我们的绿色经济制度的推进有着影响,近期赶超性发展和远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又都显得同等重要。要做到兼顾无疑大大增加了绿色建筑立法的难度,也凸显了绿色建筑立法的必要性和长远性。

(二)增加立法的科技含量

绿色建筑的理念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将科学性、技术性的立场和观点加以深化,进行推广,并充分遵守生态功能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创建人类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可见绿色建筑的法规应该是技术性法规,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法律的深层次价值。

(三)侧重事先预防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建筑管理还存在较多的漏洞。从近期出现的建筑问题和相关事故来看,一旦问题发生,多半已经无法进行弥补,而且出现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及后续的绿色建筑立法同样要保证法律法规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隋红红.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胡延.探究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法规[J].城市建筑,2013.

[3]我国成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国.

作者:杜尚昧 刘畅

第三篇:建筑企业民工工资的法律思考

近年来,存在于我国建筑企业与民工之间的因拖欠民工工资所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群体性事件增多等问题比较突出。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全国建设系统工会的典型调查也显示:有的省市约有55%的民工遭遇工资拖欠问题。如何探寻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治化之路,建立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值得探讨:

一、依法确立建筑企业与民工的劳动合同关系

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拖欠民工工资行为,保护民工劳动权益不受侵犯,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自觉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与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用工备案,而作为劳动合同当事人之一的广大民工亦应加强法律意识,坚决要求与所在建筑企业订立劳动合同。建筑企业可依法与民工订立集体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其中报酬条款要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项目、支付形式及是否及时等;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以买方为特点的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为保证劳动法的顺利实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建筑企业的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及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监管建筑企业的劳动用工状况。而现行的《劳动法》中对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或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订立劳动合同以及不按规定进行用工备案的企业行为未规定惩处措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劳动合同制度的立法,加大对不签订劳动合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处罚力度,对农民工造成损害的,建筑企业也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此外,为避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可大力推行包括民工工资保障基金、民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内的有效机制及相应的补偿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已于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草案共分为七章65条。作为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草案结合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其中第五章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六章规定用人单位有未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未依照草案规定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等情形的,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责令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草案从实际出发,成为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柄利剑。

二、克服《建筑法》实施过程中的“顽症”,确保建筑企业民工工资来源

为攻克顽症,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依《建筑法》规定,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建设资金已落实,对此,各级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手册制度,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准开工;其次,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要量力而行,不可滥批滥建,必要时,应以《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再次,《建筑法》只是笼统地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施工企业需具备的一般条件及划分不同资质等级,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对施工企业资质管理与评定,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制度,若发生经常拖欠民工工资行为或一次拖欠数额较大,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企业资质年检时,应吊销或降低其资质等级;此外,改变《建筑法》对建设单位缺乏规范的立法现状,1998年《建筑法》实施时,建筑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筑法》对施工企业的责任规定较多,而对于建设单位只简单规定不能拖欠工程款,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条款。立法的不完善无疑给一些不法的开发商提供了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从而使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审定的建筑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建筑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者最高可处罚30万元。

三、依据《工会法》,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维护施工企业民工获取报酬的权利

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我国《工会法》第二十条规定: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第二十二条也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克扣职工工资,工会应代表职工与该单位交涉,要求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由此可见,在以非司法化方式维护民工劳动报酬权方面,工会的作用举足重轻。可喜的是,中国工会十四大指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以及“将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据悉,目前我国已有5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到所在单位的工会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应发挥与加强建筑企业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三方机制——民工、工会、建筑企业,及时快捷、经济地化解劳资纠纷,减少劳动争议。

四、探析民法原理,寻求解决拖欠民工工资新方法

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包人、承包人和民工三者之间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中,若由于建设单位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而建筑企业进一步拖欠民工工资,那么,民工是总的债权人,他有权依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关于债权债务转让的规定与其他两方当事人协议缩短债务链。若符合相应条件,也可依据《合同法》第73条规定,积极行使代位权,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主张债权,克服三角债问题。此外,据立法专家解释,《合同法》二百八十六条设定的法定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中相当一部分是建筑工人的劳动工资,法律予以优先确保。

五、借鉴先进立法经验,克服我国现存的诉讼中的立法缺陷

目前,我国有关劳资纠纷的立法从程序设计上看,主要存在程序较为复杂、时效短、民工举证责任重等不合理因素。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有关劳动争议案件必须要经过仲裁,然后才有可能提起诉讼,提起仲裁的时间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天。这种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对于追讨工资的民工而言,无疑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对此,笔者认为应考虑实施或裁或审制度,以有利于通过法律手段及时解决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时效的相关规定,《法国劳动法典》规定:因工资支付提起诉讼的时效为5年。《马达加斯加劳工法》规定工资追偿的诉讼时效为3年。而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应在60日内申请,具体到由于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的案件,由于大多数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往往在申请仲裁时就已经超过60天。

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4月公布了《关于劳动者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笔者认为,对于面临生存压力追索劳动报酬的民工而言,这种关于管辖地的规定显然对民工是不利的,建议由原告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若涉及诉讼,法律要求提供充分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单、欠条、人证等,但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种种不利因素,如:因为生存压力,有时工人和“老板”签订正规合同的可能性并不很大;民工在诉讼时提供全面、正规的证据难度大,为维护弱势群体,应考虑举证责任倒置。

当然,彻底解决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环节,有机结合行政监管,并建立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的诚信机制,达到一种综合治理的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铁咸阳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仵秀琦

上一篇:大学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存货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