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相关探讨

2022-09-12

1 问题的提出

对攻击性相关话题的探讨, 一直是人类永恒的关注, 心理学界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也已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探索过程, Dollard等人 (1939) 就曾将攻击性定义为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现在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同的攻击行为的定义是, 攻击性行为是任何对生物体有意的伤害行为, 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的行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攻击行为的调节变量, 但无可否认的是, 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攻击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气质同攻击行为一样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 它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人格中较多由生物性决定的方面。现代心理学认为,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是人天生的, 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理论上来说,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 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已经获得了诸多类型的解释, 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攻击行为的外在表现, 尽管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攻击性的认知因素, 但对其无意识认知因素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在我国, 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关于幼儿、儿童、成人的研究, 对大学生的研究却非常缺乏, 在仅有的研究中, 也仅仅是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作了理论上的描述, 而极少有实证性的研究, 并且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外部表现上, 对攻击行为的内部原因的解释比较泛化。

针对以上问题, 本研究将结合攻击行为问卷和气质特征问卷, 从气质特征这个个体先天稳定的因素, 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内在遗传原因, 并探讨不同家庭类型、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气质特征的影响。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 被试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包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三方面, 回收有效问卷人数为340人。

2.1.2 研究工具

(1) 本研究引用的攻击问卷是由Buss等人于1992年对BUSS-Durkee敌对问卷 (The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 修订所得, 该问卷含29个条目, 分四个因子 (分别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 本研究中只关注身体和言语攻击上的得分) , 采用Likert5点计分。该卷Crobanchɑ系数为0.94, 各因子的Crobanchɑ系数分别为:身体攻击0.85, 言语攻击0.72, 愤怒0.83, 敌对0.77, 9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0。

(2) 气质特征问卷

引用我国张拓基、陈会昌教授共同编制的问卷, 此问卷是国内使用较广的气质测量工具, 使用简便, 测查比较全面。问卷含60个条目, 分四个因子 (即四种气质特征) , 采用5点计分。由于本研究的关注点为气质的特征, 因此在使用此问卷时只计算被试在各气质特征上的得分, 而不确定被试的气质类型。

注:括号中n代表各项人数, 以下各表与此相同。

注1:***P<0.001、**P<0.01、*P<0.05, 以下各表与此相同。注2:这里的城市限定为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城镇限定为县、镇;农村限定为乡、村。

2.1.3 研究程序

将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与攻击行为问卷、气质特征问卷设置为一张试卷, 被试在主试的指导下按问卷的要求作答, 待学生答完后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6份, 回收率96.5%, 整理试卷剔掉有缺答项目的问卷后, 得有效问卷340份, 有效率为88.08%。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攻击行为、气质特征的差异比较

从表11中可以看出, 在本研究中, 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特征上均表现出无显著差异。

2.2.2 攻击行为、气质特征的家庭居住地差异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本研究中, 城市、城镇、农村大学生在身体攻击及四种气质特征上差异均不显著, 而在言语攻击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通过事后检验得知, 城市、城镇大学生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在言语攻击上差异不显著。

2.2.3 攻击行为、气质特征的家庭类型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本研究中, 生活在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大家庭中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以及在四种气质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2.4 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本研究中, 控制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三个变量的影响后, 两种攻击行为方式与四种气质特征的偏相关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身体攻击与胆汁质、多血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正相关, 其中身体攻击与胆汁质气质特征的正相关极其显著;身体攻击与黏液质、抑郁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负相关, 其中身体攻击与黏液质气质特征的负相关极其显著;大学生的言语攻击与胆汁质、多血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正相关, 其中言语攻击与胆汁质气质特征的正相关极其显著, 与多血质气质特征的正相关显著;言语攻击与黏液质、抑郁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负相关, 但相关均不显著。

3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

由于个体成长的环境、经历和感受不同, 被试的攻击行为将有可能呈现不同的情况, 本研究分别从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居住地和不同家庭类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

注:单亲家庭为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核心家庭为与父母、亲兄妹共同生活的家庭;大家庭为家庭中除父母、亲兄妹外还有其他成员的家庭。

3.1.1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在言语攻击上呈现显著差异, 城市、城镇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归于文化的差异。城市、城镇的文化氛围较农村要浓厚的多, 在城市、城镇生活的大学生较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电影、杂志等煤体, 这些信息传播工具中携带着大量的暴力镜头, 形成媒体暴力。暴力镜头对于人性和人的态度能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暴力的榜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 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 这种暴力影响便以言语的形式表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上。

3.1.2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和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上差异均不显著。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与本次研究被试的年龄有关, 本次被试均为本科在读三年级学生, 年龄在20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家庭子女数量不会像过去那样偏多, 被试在家庭、社会中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 可能受到挫折感的程度相近, 因此是否独生子女对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家庭, 无论是单亲、核心还是大家庭, 教养方式基本都为民主式教养, 父母在家庭环境中都较注重家庭气氛以及与子女的沟通, 因此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上均差异不显著。

3.2 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气质特征的差异

研究显示, 不同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以及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特征上差异均不显著, 这个结果与气质的定义和特征保持一致。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具有先天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受遗传的影响而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3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相关

在控制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三个变量的影响后, 两种攻击行为方式与四种气质特征的偏相关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与胆汁质、多血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正相关, 而与黏液质、抑郁质两种气质特征存在负相关。研究所得的这一结果可用攻击性较强人的人格特征和气质特征的特点进行解释:

具有较强攻击性的人多在人格特征上表现为易冲动、反应快, 对问题总是急于求成, 不能全面细致的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 情绪不稳定, 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 脾气暴躁, 在调整情绪和控制冲动上有一定的困难, 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 缺少忍受延迟落后的能力。

具有胆汁质气质特征的人, 情绪好冲动, 反应性强, 抑制力差, 他们的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争强好斗, 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 鲁莽冒失, 易感情用事, 刚愎自用;具有多血质气质特征的人, 反应性强, 情绪兴奋性高, 他们的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 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 稳定性差;具有黏液质气质特征的人, 反应性低, 反应迟缓, 兴奋性弱, 他们的情绪平稳, 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 安静稳重, 自制力强;具有抑郁质气质特征的人, 反应性和主动性低, 反应迟缓, 踏实稳重、自制力强, 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 软弱胆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具有胆汁质和多血质气质特征的人在行为上更易富于攻击性, 而具有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特征的人则较少具有攻击性。

4 结语

(1) 大学生在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上均与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特征存在正相关, 其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与胆汁质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言语攻击与多血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 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均与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特征存在负相关, 其中身体攻击与黏液质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3)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在言语攻击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城市、城镇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上均无显著差异。

(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同家庭居住地和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特征上均表现差异不显著。

摘要: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因其巨大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与气质特征的相关程度, 并在实证研究中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气质特征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中的差异。研究的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与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特征存在正相关, 与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特征存在负相关,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在攻击行为上表现出差异性。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行为,侵犯,气质,气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17-344.

[2] 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334-337.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49-45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642-663.

上一篇:胰岛素泵治疗64例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下一篇:压力容器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