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2023-03-07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中强调, 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并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还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为深入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 2006年底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践, 全面修订培养计划, 实施“2+1”培养方案, 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总结, 在顶岗实习的管理理念、组织构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思考。

1 当前顶岗实习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对策探讨

“放羊”现象, 这是当前顶岗实习的突出问题, 也是热点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多数职业院校仍沿用学科教育的生产实习管理模式来管理职业教育的顶岗实习, 在组织管理上还是“一元制”, 管理体制上不够创新和解放, 不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多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意识不强, 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积极性;三是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增加, 使人力资源市场为“买方市场”, 减弱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原动力。

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 单单依靠学校难以完成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岗位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不能单纯的用校外实训来延伸学校教育, 应加强校外产学合作中心的建设, 以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无形资产注入、共创品牌等方式建立联合体, 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 建立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构架。学校要打破现有的单专业“订单式”培养, 探索多专业复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使“订单”能满足企业多种岗位的需求, 利于双方的共建和文化交流, 利于促进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 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对于建筑类、会计类等合作企业不可能一次性接纳很多实习学生的专业, 用大规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难度, 质量上也很难得到保证, 这时应当尝试把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过程“演化”成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鼓励学生“自投名门, 自拜名师”。学校通过实习学生将这些“名师”纳入企业指导教师队伍, 纳入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体系, 让每个实习学生都有“师傅”指导, 这是目前解决“放养”问题的关键。另外, 校内指导 (或带队) 教师的职责要非常具体明确, 要加强与实习学生的联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对指导的方式、次数、内容和效果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有明确要求。通过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可基本解决“放羊”问题。当然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尚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转变。

不同企业间, 在生产规模、管理模式、工作状况等方面各存差异, 校内专业教师很难进入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 企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支队伍由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和流动的企业指导教师 (师傅) 组成, 学校要将这部分指导教师 (师傅) 纳入学校薪酬分配体系。

2 顶岗实习中, 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目前顶岗实习要解决哪些问题, 大家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 一致的观点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实现“零距离”就业。但在具体实施中, 却很难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以谁为主体来有效的实施和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2) 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有计划、系统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3) 如何编写出具有岗位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指导教材。

无论实施何种培养方案, 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只可能保证部分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集中顶岗实习, 其余部分学生必须分散到各不同企业进行。即便是集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 校内指导教师也不可能进入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 除非是真正的“产学中心”, 教师本身就参与实际生产。因此, 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 企业指导教师理应是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的主体, 校内教师无论“双师”素质多高, 也只能是协助指导。由此可见,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主体是企业指导教师 (师傅) 。

一个专业40~80名学生带着同一任务到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 如果没有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习计划, 实习任务就无法基于工作过程而落到实处, 最终学生只能作为廉价劳动者参与简单的岗位工作, 无法完成培养计划。因此, 每一个学生来到企业, 都应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 按照顶岗实习的任务要求, 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 将实习任务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有课程指导委员会, 有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校本教材等, 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所用, 而针对顶岗实习的教材多数是大纲形式的指导书, 缺乏自学性, 并且这些指导书大都是由校内教师编写, 没有企业的参与, 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对学生和企业指导教师缺乏实用价值。学校应当广泛邀请企业参与, 认真总结企业中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 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疑难问题解读等融入指导教材, 并将此作为学校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顶岗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寓指导性、自学性、实用性于一体。

3 某些企业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对实施实习计划不利

在诸多的问题当中, 一个让学校深感困惑的难题是某些企业把实习学生只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此尚无根本有效的解决办法, 企业是否能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这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共建和感情交流,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企业互惠互利, 加强订单式培养, 增强企业的合作主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品牌优势, 与企业建立产学联合体, 实现实质性的产学合作;另一方面, 要加强同企业指导教师 (师傅) 、实习学生的联系, 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件, 自主、自觉地完成实习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尚需国家的政策扶持, 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 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

4 企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规模上与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企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是学生顶岗实习成败的关键, 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中“师资结构”达到“优秀”的标准是兼职教师 (企业和社会上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 这说明企业指导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这个标准相对于实行“2+1”培养方案的院校来说, 还是远远不够的, “标准”本身还存在缺陷。因此, 学校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德才兼备的技术人员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 加强企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分配和奖惩制度, 建立企业教师师资库, 并将其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果不建设好这支队伍, 要想做到有效地组织和管理顶岗实习, 仍是一句空话。

5 以“有工作岗位”代替顶岗实习, 忽视专业培养计划的完整性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 固然存在政策导向的影响, 但更多的是理念和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对实施“2+1”培养方案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两年的时间只能完成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必须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 所以顶岗实习是该专业培养计划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如果进入一个企业后, 不是在所学专业岗位上顶岗, 就无法按该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顶岗实习, 也就无法完成学业。所以学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岗位迁移这一因素, 合理设置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该专业培养目标中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使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吻合, 保证本专业学历教育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 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要系统、科学, 能够基于工作过程用关键信息反映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 笼统地评价, 会让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成为廉价的劳动过程。

综上所述,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实施这一教学过程, 会遇到很多的难题,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 不断总结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过程控制和评价体系上不断完善,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理论融于实践, 实现“零距离”就业必经的实践环节, 目前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实践和探索这一模式。但在当前的组织和管理实践中, 各校都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 将直接影响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顶岗实习,问题研究,探讨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义青, 许有森, 徐毅.借鉴德国经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1 (4) .

[2] 成都教育信息网.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2001, 8.

[3] 江苏省评估院.江苏省高职高专评估手册[Z].2006, 4.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下一篇:联合用药治疗顽固性霉菌性阴道炎1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