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23-03-05

怎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一、课的铺垫中教师选择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我们在讲授新课之前, 要根据教学内容, 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讲勾股定理时, 因为勾股定理不是由其他定理经过推理论证得到的, 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因此, 课前我要每个学生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测得两直角边与斜边的长度, 然后分别计算一下它们的平方, 观察两直角边的平方与斜边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上课时, 一经提问, 同学们踊跃发言。虽然同学们画的三角形大小不一样, 但最终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从而总结出了直角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定理, 即勾服定理。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结论, 便于记忆和灵活应用。

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 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 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 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新课中, 教师选择直观、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直观起步, 引导学生凭代理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

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 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精设导语, 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地讲解, 而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精设导语, 在课堂教学中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从而能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许多数学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 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所以从学生熟知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导入, 不仅能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 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 不爬树测树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 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 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引新”导入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过程导入的环节, 就象一出戏的序幕, 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安排的有艺术性,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先声夺人, 一举成功的奇效。

四、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借助计算机, 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文本、色彩、速度调控等技术手段, 以图象、动画、幻灯、影片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 把抽象理论具体化, 复杂过程条理化, 内存联系表面化, 动态过程展示化。根据需要在顷刻间展现教师的意图, 以生动的形式体现过去很多抽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可设计问题问答及反馈系统穿插其间, 以巩固、强化知识点或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也可提供探索学习环境供学生主动探求。

上一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下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