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22-12-25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的热门研究课题,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一直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 发展个性,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质量目标, 着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 探索课堂教学规律,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融洽课堂氛围

卢梭说过:“用爱心去弥补才能, 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爱心的”。学生喜欢一个富有爱心而才能平平的教师, 胜过喜欢一个富有才华而缺乏爱心的教师。教师对学生体现爱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老师能多了解学生, 到学生中去, 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 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的赏识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课堂上, 教师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 用亲切的语气, 简洁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喜欢你,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好的互动, 那么这样的课堂就能达成整体的优化效果。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个性,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 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 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 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最终还要回到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 开发实践应用环节, 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设计方案时,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更多地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通过学生调查发现, 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 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时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假如现在有两家服装店竞争, 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 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 你作为消费者, 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 两全其美。给他们创造一个实际情境氛围,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把学生引入对知识的饥渴状态, 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些有趣的教学故事, 常能吸引学生, 达到培养兴趣的效果。例如讲余数定理时, 讲高斯的故事;讲指数时, 谈一谈国王和象棋王的故事;讲勾股定理时介绍费尔马大定理;在讲数学归纳法时, 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陈景润中学时代的趣事等。数学家们奋斗的感动之情, 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历史, 便可以从中得到动力, 促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三、创设多种形式, 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使学生去想数学。创设的情景有“悬念”情境、矛盾情境、“趣味”情境、“喜悦”情境、争论性情境等多种形式。

现以“悬念”情境为例子, 谈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创设“悬念”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 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 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 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 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 思考的热情。同时, 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 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设在课头, 作为引入问题,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能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例如, 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 一开始, 我就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中有一个图案, 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选它作为这次大会的会徽?学生会带着这个悬念迫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就会认真思考、探索。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游戏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融科学性、趣味性, 教育性于一体, 寓学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 锻炼学生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和对各种资源做出统筹安排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及其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及时把新信息传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1) 把12朵花看作单位“1” (屏幕显示12朵花, 再用圆圈圈起来) ; (2) 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 提问:每份有几朵花? (3) 把其中的一份 (3朵花) 闪动一下, 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4) 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 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 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 每演示一种分法, 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 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 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 在这里, 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五、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探究能力

建立数学学习小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引入竞争机制, 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 可以相互帮助, 及时反馈信息, 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 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数学知识以后, 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 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为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 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 开展数学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注重能力培养下一篇:浅析Java智能卡技术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