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2024-05-05

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精选11篇)

篇1: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概念教学 有意义化 探究性 情境性

[论文摘要]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数学概念的有意义化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概念一是要知道它的外延意义,二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意义。而内涵意义是概念名称在学习者内部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学习者的这类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这类物体的特定经验。像“无理数”这类数学名称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具有很少的内涵意义,如果直接讲授,抽象难懂,则学生不易接受,心里容易疲劳。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并请一个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随着一个个同学上来摸球,数字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暂停他们的工作,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数字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这样得到的小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赋予无理数一个真实可信的意义,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数学概念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往往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探究过程。简言之,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例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在明确考察的对象是事物数量对应性变化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列举类似的事例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再任选学生的举例提问:“向南走3步,向北走4步;赢利200元,再赢利300元;向上8cm,向东10cm。三句话中两个量变化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即他们都是相反意义的量,而非“相同意义的量”或“不同意义的量”。

在这堂课里,通过学生对相对具体事物的直接观察、感知、分析、比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成为“相反意义的量”概念本质的“发现者”,亲自参与了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从而品尝了发现所带来的快乐,实践了抽取实际事物量的关系而舍弃其他一切表面现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样的探究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数学变得亲近,学生乐于接受。

三、数学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见好的情境对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还有正例和反例教学,特别是在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化阶段,反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既可以利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概念教学,也可以利用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多方面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概念进行概念教学。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法,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年第4期.[2]徐泽贵,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篇2: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作者:薛 敏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着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名着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名着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着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既要保证阅读数量的“多多益善”,又要兼顾质量上的领悟与反馈,其次,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着的成效。

1.目标制定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

七年级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着(《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着兴趣。

八年级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九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三国演义》、《人类群星闪耀时》、《简爱》、《老人与海》),教会学生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①“于勒”的作用;②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③克拉丽丝的语言;④文中若瑟夫的作用;⑤“吃牡蛎”细节赏析;⑥“变”中的“不变”;⑦两个“狼狈”;⑧小说中的“信”;⑨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⑩说说菲利普。由此,把欣赏小说的方法: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在日常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如九年级上学期,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而课外,一气呵成,阅读节奏安排紧凑,无形中就挤出了阅读时间。

其次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着,那整个名着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我们要知道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还有其他的学业要完成。一般来说初一时,学生每天可以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初二以后作业量有所增加,阅读时间相对要少点,半个小时左右。到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要抓紧初

一、初二和寒暑假的时间多读一点。其他时间则力争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哪怕是睡前的十分钟阅读。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着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着的学生不到10%,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着容量太大,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还读不懂;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推荐权分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着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对于那些内容比较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名着,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间接兴趣。如文学沙龙活动:邀请各班爱好读书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近期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互相交换阅读书籍。

篇3: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技巧

关键词:数学概念,感悟,经历,体验,感受,课程标准

长期以来, 在最大“升学教育”的思想支配下,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 大运动量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此带来的赶进度, 加课时, 重解题, 轻基础, 尤其忽视概念教学的问题未得解决, 导致教师、学生负担过重,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却得不到提高, 学生花大量时间学数学, 做大量的练习, 数学基础仍很脆弱.缘由是不重视数学概念的掌握, 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寻找思考解题依据, 探索解题方法.

而《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着这一理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呢?下面, 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技巧: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概念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 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 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 引导学生提炼数学的本质属性.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 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 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 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 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 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 并请一名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 随着一个名同学上来摸球, 数字一次次地记, 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 暂停他们的工作, 然后问:“同学们, 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 数字不断地记下去, 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是”.“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 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 这样得到的小数, 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 是一类新数, 我们称它为“无理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 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 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 赋予无理数一个真实可信的意义, 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 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概念教学时, 切忌直捷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 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 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 由特殊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而且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案例“正弦和余弦”一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两个问题

问题1:在Rt△ABC中, 已知斜边AB和一条直角边, 怎样求另一条直角边?

问题2:在Rt△ABC中, 已知∠A和斜边AB, 怎样求∠A的对边BC?

对于问题1, 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对于问题2, 有些学生很可能也想到利用勾股定理, 但经尝试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了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1. 启发思考, 在Rt△ABC中, ∠A的斜边AB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无法下手, 此时, 教师作点拨, 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呢?

2. 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

(1) 当∠A=30°时, 在Rt△ABC中, ∠A的对边BC与斜边AB有什么关系?

学生利用图形和已知知识, 不难发现.

(2) 学生画一个比原直角三角形大 (或小) , 且相似的R△A′B′C′, 结果发现什么? (发现都有)

(3) 要求学生探讨一下, 当∠A=45°时, ∠A的对边BC与斜边AB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 在Rt△ABC中, 当∠A=45°时, ∠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值是固定值.

3. 由特殊到一般,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 ∠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4. 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三步:引入“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G·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 “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 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 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验概念的螺旋式上升

《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 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 螺旋上升的原则.

案例函数概念的教学

例1把下表中长度和价钱所对应的点描在坐标纸上, 再顺次连接起来, 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所描的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2) 估计一下, 买1.5米的彩带大约要花多少元?

(3) 小刚买的彩带的长度是小红的3倍, 他所花的钱是小红的几倍?

说明本例根据学生已有的正比例知识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 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并根据其中的一亇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这里隐含了两个变量之间正比例函数关系, 渗透了函数思想.

例2某一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 然后每通话1分钟, 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 每通话1分钟, 付话费0.6元. (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 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 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 某人估计一个月內通话300分钟, 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 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式上升, 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说明本例根据学生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根据给出的两种通讯业务的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 通过列方程与列代数式来解决问题.这里隐含了两种通讯业务的话费与通话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 渗透了函数思想.

四、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 使学生掌握概念, 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再次形象化和具体化, 并且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同时还能在概念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学习了三角形的内切圆后, 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工人师傅要将一块三角形铁片加工成一个圆形零件.请你帮他设计:如何才能制作面积最大的圆形零件?”学生经过分析题意后, 发现了其实此题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要从三角形材料中剪出一个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内切圆.本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教者把枯燥的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还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 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在平时数学课堂上, 还要注重解决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 对每一个数学概念, 都应该准确地给它下定义.

对一些基本 (原始) 概念, 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予清晰准确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 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并注意对同一概念下定义的不同方案, 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 对概念 (定义) 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 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 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致混淆, 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

3. 概念教学还必须认真解决“语言文字”与“数学符号、式子”之间的互译问题, 为以后在数、式运算中应用数学概念指导运算打下基础.使学生把代表某一概念的数学符号与概念内涵直接挂钩.

4. 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数学只管计算, 何必花时间学概念”之类的错误认识.

重视概念课教学的启发性和艺术性, 重视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概念学习的高度重视.同时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 (如选择填空、辨析、变式等) , 从多个侧面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总之, 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 而且初中生的数学概念学习正处于由不严密过渡到严密的重要阶段.因此, 抓好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至关重要.数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本身, 而应努力通过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注意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就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就不难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中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严运华.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山西:教学与管理, 2000.6.

[2]吴灵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漫谈.武汉:中学数学教育学报, 2001.3.

[3]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篇4: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有效教学;能力素养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教学是一个全面关注和不断探讨的发展性课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各类课程的低效和无效现象一直困扰着校园教学。即使在新课程理念雄踞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等多重因素,有效教学活动依然存在着许多障碍。笔者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分析认为: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施教者,我们应当立足于学生素养和全面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既要强抓较短时期内的有效教学,又要放眼学生的未来进步和终身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素质的长效发展。本文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一、以激发课程情感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门治人治学的情感艺术,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环节中的两个人力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如何才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數学的教学状态呢?其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顺应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诱发他们的爱学乐学情趣;努力构建和谐教学关系,有效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借助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断增强学生的成功信念,为激活学习情感提供源源不断的酵母……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在激趣促学之时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予以动态展现出来——先让学生直接观察“通过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及其某一点到两边距离的长度”,再“拖动角边上的任一动点”,让学生注视角在改变大小之时,由其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以及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距离长度的动态变化情况。这种形象生动、直观自如的动态化演示,一方面制造和生成了许多情趣元素,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演示印象。

二、以发展能力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素。初中学生的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主阅读、审题观察、解读分析、逻辑推理、思维想象、实践运用和推陈出新等多个层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鱼渔教学”的目标原则,把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能力和素养摆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开展重能力、重过程、重探究的实践教学活动,努力推促学生朝着“厚积薄发、积聚创新”的良性发展方向不断前行。对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摒弃那种“喂教死学”的传统低效模式,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体归一以及前后联系、温故知新等方面,从而着力推动学生能够有效实现思维活动领域中的选择、迁移、突破与重建。

三、以培养学习习惯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有人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就事业的必备和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对于数学学习活动而言,其良好习惯主要有课前预习习惯、课堂思维习惯、合作探究习惯、练习巩固习惯、认真作业习惯、运用实践习惯和构建综合体系习惯等多个方面。如,苏教版初中数学秉持“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精神理念,在许多章节内容上专门设计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之类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搭建了有效平台。本文着重强调的是,阅读自古就有“学习之母”的美誉,然而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总是习惯于把阅读学习与文史类课程相靠近,而与数、理、化等课程学习人为地隔离开来。本文实践认为,阅读能力与习惯对于数学活动同样重要,尤其对于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的数学概念等内容更是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在对“角的度量与表示”之类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性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反复推敲和详加解析——“已知用刻度尺来测量线段的长短,那么角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度量呢?角的表示方法能够有几种?哪几种?在角的表示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如果非得把数学阅读说成“诗外工夫”的话,那也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工夫!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且应当把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认真应对。

篇5: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3-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的基础,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解决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对概念有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如果对某一个概念理解模糊,那么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困难。可以说,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学好概念。教师要上好数学课,必须上好概念课。怎样才能上好概念课?

1教概念有法

概念课作为一种课型,自然有它的教学环节。现在初中课堂概念教学一般经历如下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

1.1概念的引入:一般可通过如下途径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篇6: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康建华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摘 要:高中数学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等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从而不断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篇7: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各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茶。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以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化。在此,我就语文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求得实效

虽然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化,但我们还会经常听到语文教师们无奈地感慨:“学生怎么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会呢?”我们会经常看到,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特别是讲到古文,教师用上十八般武艺,讲词析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一细细道来,学生却听得如坠雾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仍是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只是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教学目标制定得过高,教学内容过难,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招收的“尖子生”,许多学生在初中时代甚至在小学时代就缺乏信心,有的还被老师和同学们视为“双差生”。这些学生进入中专后,由于基础薄弱,上课听不懂,厌学情绪渐浓,旷课、迟到、早退、打架、沉溺网吧的大有人在:一部分学生认为到中专来就不用学习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就行了,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入学文化课测试结果表明,现在中专生的语文水平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因此,语文教学改革中要针对现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要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求得实效。

从教材上讲,现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呈多元化趋势,依据国家教委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大纲》,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版、提高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学校基础版、提高版的语文教材,又有各校依据大纲编写的校本教材……无论使用哪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时代感强、适宜中职学生阅读的作品,淡化语法,加强综合,减少头绪,强调和注重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做好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不能认为那是初中教师的责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要使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程中的语文成绩有大幅度提高,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鼓励性教学策略、自主性教学策略和创造性教学策略的运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是否都得到提高等方面来研究和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程度好的学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按低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甚至依据初中教学大纲补习基础知识,最起码使这些学生的语文水平能顺利通过现代化大企业的入门考试。

二、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学校在语文教改中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为应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语文教学只要能教会学生写简单的应用文,讲好较规范的普通话就足矣,于是在教学计划中对语文课时进行大刀阔斧地压缩,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删减,只剩下单纯的应用文教学和口语教学的内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课程性质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并不是只简单教学生会写应用文,会说普通话,学习语文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人文思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思想,以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当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应当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离开了语言教学的思想教育,难免成了架空的枯燥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企图从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所谓伟大的思想和审美意识塞给学生,一节课就让学生脱胎换骨,结果只能是舍本逐末,两头皆空。

三、体现出职教特点,强化能力,学以致用

计划经济时期,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中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及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变化,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大量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专学校必须实现由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由重学科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训练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岗位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语文教学改革也应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来进行,树立以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要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如何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要求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观念,在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师生交流、思维启发等方面多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教材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学校语文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在应用文教学中尽量选用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例文;在口语训练中训练的内容应和所学专业所要求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吻合;在考试中选取与学生所学专业接近的文字材料作为阅读理解材料等等,使学生理解中职学校每一种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语文虚、专业实”,“语文是花瓶”,“专业是饭碗的思想”。第三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演讲赛、作文比赛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

受应试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职业学校教师都是重视教,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有一部分教师自我满足、自我封闭、不思进取,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已成为教改路上的阻力与束缚。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也要有大的转变:即单纯的语文教学思想应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由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传统授课内容应结合人文精神;语文学科应结合专业各科知识的渗透;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应拓展到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及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更新观念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

篇8:浅谈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的有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引入至关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决定引入的形式, 如果本节课与以前的知识有类似的地方, 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复习旧的知识点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先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由于题目简单, 大多数学生对整式的加减运算都掌握得很好, 所以很容易对新课感兴趣.如果本节课与实际问题联系比较大, 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一节时, 说你认识刘翔吗? 你知道多少刘翔的事情? 从图上看, 刘翔身上披着五星红旗, 国旗上的五个五角星有什么特点? 接着出示鸟巢、长城、轮船、正五边形, 这些图形有什么联系? 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引入内容生动, 富有趣味性, 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自主合作的有效

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数学组的“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 在自主合作环节, 可具体分为学生自学、尝试练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四个阶段.

1. 为了让学生自学的效率更高, 教师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来回巡视, 随时观察学生的自学状况, 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 课堂上, 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 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 我们都应该关注, 及时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使自学更有效.

2. 在尝试练习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来完成老师准备的尝试练习题, 让学生自主地求得新知识. 为了让这一环节更加有效, 这就更需要老师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了解的情况下, 重点关注数学思维不活跃的同学, 如果有可能的话, 老师可以单独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因学生的基础不同, 练习的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的学生已经做完了, 可以出示1~2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思考题, 让优秀生有事可干, 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避免细小时间的浪费.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基础部分的题目, 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

3.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过程中, 让每个成员都发言, 特别是学困生发言的积极性要保护, 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非但达不到目的, 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 活动中, 每人要各司其职, 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名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 在成果展示阶段, 针对一个题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解题过程, 有的学生说解题的关键, 有的学生说本题的易错点, 有的学生说本题的其他解法, 有的学生说自己做这题时的感受, 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 学生的思路明确, 语言表达清晰, 真正做到了一题多解, 对这一类题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学生自学的知识很零碎, 在尝试练习及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连贯, 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 可以让学生把刚学的知识归纳到数学体系中, 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三、反馈的有效

课堂效率很高, 每节课展示的内容都是老师精选的题目, 学生充分讲解、讨论之后, 当堂反馈, 就其中的某一题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然后老师把黑板上的解答过程擦掉. 全班一共36人, 分为6个小组, 我巡视了一下4个小组, 只有一名学生中间出错了, 其他23名学生全都顺利地写出解答过程. 学生一上课就知道需要检测, 带着这样的任务去参与到学习中, 注意力格外集中, 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听讲的习惯.

篇9: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评价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生尽力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体现教师满堂课的问、讲、分析,教师期望通过个体多讲、多问、多分析,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的经验。在教学评价中,利用考试单一的评价体制把学生的分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划上了等号。在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得不注重知识传授的“质量”,为了努力保障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教师只能通过灌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去。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人的知识既有传授的,又有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而得到。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完全忽视和抛弃了不可传授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 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今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旁观者的地位。

2. 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传统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开展灌输式教育。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的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风格,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当然,长久的“权威者与传授者”的思想还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还需教师彻底放下架子。

3. 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初中学生恰好处在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青少年时期的初期,这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心理发展的节奏很快,情绪波动起伏的落差很大。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生活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经历和阅历所得的体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体验塑造了人的性格,并进一步制约人的命运。丰富的生活体验意味着一个人可能见多识广,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取得可贵的进步。因此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

4. 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评价的客体地位,受制于教育管理者的强制性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从而导致扼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问,怎样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怎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通过学习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结果是否正确,有多少社会价值,我们首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形成性评价。评定的价值去向不仅应停留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更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再演绎过去僵化的评价模式,要坚决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鉴定式评价。大力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充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同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体现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体现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充分体现真实性、情景性,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10:浅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商州区蒲峪九年制学校王华峰

中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阶段的美育教育,其目的是以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表现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质、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学生知识技能的进步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意识及对人才的培养都在不断的注重孩子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对学生美育的目标也在不断的提升,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加大,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是对于农村学生的美术教育来讲,因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使得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其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因环境及经济条件有限,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比较小,视野窄,如很多绘画作品及艺术表现题材学生见得少,不了解。

2、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比较单纯,觉得美术课就是画画。

3、学生缺乏对美术课一个持续的兴趣和爱好,喜欢时学,不喜欢时就干其他的事情。

4、农村的美术教学缺乏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和相应的教学交流及学习的环境。

这些都是影响农村美术教学发展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作为农村的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培养新型的人才,提升农村学生的美育意识,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根据自己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结合自己在平时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我认为要搞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翻阅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或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其内容主要由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综合与探索、设计与应用这四大部分组成,这也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涉及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和途径。在这四个方面中,欣赏与设计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多认识,而对于农村的学生由于资源有限,学生仅依靠教材中的信息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最便捷、最有力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网络下载一些视频、音频及信息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其优点是可以将更直观、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传达给学生,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弥补了农村美术教学中的信息资源不足现象,同时也可以开阔农村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西方风景绘画与东方山水画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大师的作品,使他们可以了解一些象达•芬奇、梵高、霍贝玛及范宽、李可染的作品及表现风格。同时还有听过一位教师在讲《鱼》的一课中,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海洋中丰

富多彩的鱼的世界,学生对以前没有见到过的鱼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效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教学条件为课堂服务。

城市与农村相比,其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家长对农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投资相对较少,而美术课标中要求学生表现与探索性部分则要求学生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比如教材中涉及水彩和水粉绘画、水墨画,就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水彩、水粉及国画颜料,还有画笔和纸张,大部分农村学生都不能在在上课时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还有比如在探索部分中《当一回蔡伦》一课中,需要制作一张手工纸,就需要一个榨汁机,由于条件有限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学生家长也不会为了一节水彩、水分课为学生购买那么多的绘画材料。还有象小学六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形体切挖》,就要求学生准备橡皮泥材料,同样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每人买一盒橡皮泥是不大可能的。象这些问题在美术课堂上经常会遇到,所以就会对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农村的美术教师来说,就要学会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教学条件为课堂服务。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美术教学论坛上看到一位山区的美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泥塑》一课时,利用山区的地利条件,课余的时间发动孩子们一起到山坡上取土,然后有拿着水桶到河边打水、和泥,上课时就利用自制的泥巴捏泥人,做泥塑。教师说虽然辛苦,虽然弄了一身泥巴,但是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和在泥塑课堂中开心的样子,他感觉到这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三、转变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美术是生活中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提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在六年级上第一节美术课的情景,上课时我想了解一下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我就问:“同学们,请你们说一下美术课是怎样一门课?”,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画画”,这一下把我楞在了课堂中,我又问学生以前的美术课除了画画还干些什么?学生告诉我除了老师教绘画和自己画以外就是写作业或自习。六年级的孩子,在头脑中对美术课形成这样的认识是不应该的。那么我就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引导他们,我就问孩子们为什么我们要穿一些不同颜色的衣服,还要佩戴一些饰品?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室里其他同学衣服颜色的搭配,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爱看动画片?为什有的房子看起来很漂亮,有的房子里面装饰很漂亮?这些问题我都一一的让他们回答并进行解释,并告诉他们这些都很美术有关,美术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这一节课使学生明白了美术课不仅仅是一门画画的学科,它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和解释生活中很多美的现象和事物。这个观念的转变对学生很重要,让学生们感觉到美术课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也增加了他们对美术课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如果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为之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而中小学年龄断的这些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对于学习的兴趣还处在感官和情绪化的阶段,要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就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初中美术教材

中有《夸张变形的脸》这样一课,在上这节课时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赵本山《卖拐》的视频,小品中强调范伟的脸型,从而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拓展部分,有的教师运用游戏的教学方式,先剪出一些五官,然后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脸型上进行“贴五官”的游戏,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肖像画夸张变相的特点。不管怎样,只要能在课堂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才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达到美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交流和学习,促进美术教学的环境以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1:浅谈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2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2.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

2.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

2.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2.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3.1自主性。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3.2开放性。

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3.4创新性。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钓鱼记下一篇:2018庙湾小学清明节扫墓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