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案例论文

2022-04-30

【摘要】基层央行审计干部队伍是央行内审工作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基层审计队伍如何加强专业化建设,以专业化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进而有效发挥内审工作作用,已成为制约央行内审工作全面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现从基层央行视角,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案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案例论文 篇1:

内审成果在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内审工作实践,从阐述内审成果在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审计成果

一、内审成果在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的重要性

(一)内审成果运用是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托

内审成果是内审人员在内审实践中经过实施内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内审结论与建议,是内审机构、内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内审成果的运用,是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托。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央行决策层运用内审成果,可及时了解审计发现的重要信息,以作出全局性和指向性的高层决策,达到统揽全局风险、强化全局内部控制的目的。

二是央行管理部门运用内审成果,可准确掌握审计发现的相关信息,以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达到条线管控风险、强化部门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是央行操作层运用内审成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可对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整改,及时完善相关业务风险防控措施,达到“盯点”防控的目的。

(二)内审成果运用是提升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内审成果运用是基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各种审计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使之成为央行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依据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进而提示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测试与评价,揭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从制度、机制和体制上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增强央行风险防范能力。

二、内审成果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成果运用简单化、浅层化

目前,作为审计对象的基层央行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往往只对审计意见书中列举的问题机械化、简单化、浅层化地一对一整改,难以真正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很少站在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内审成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内审成果价值的提炼与转化、延伸与升华,降低了其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力和影响力。

(二)内审成果运用缺乏系统性平台

基层央行尚未建立统一、集中和规范的审计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性的内审成果信息库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运用平台。内审成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及整改意见等形式,在上级行部门、有关行领导和审计对象之间传递,只有少部分通过内审调研信息材料、案例通报等形式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阅和借鉴,报送范围较小,透明度不高。而对于内审人员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哪些问题最严重、最普遍、最易蔓延以及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一般接触不到,致使很多丰富的、有价值的内审成果信息资源孤立无序地埋没于业务档案之中,不能高质高效地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用。

(三)内审成果运用质量和效能受限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仍然跟不上央行业务的变化发展,内部审计还没有完全突破合规性审计的范畴,一些基层央行的内审成果仍停留在简单累加和汇总上,看上去审计成果很多,但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不多。内审成果所反映的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状况和风险程度仍不够全面,审计评价主观性强,定性评价多、定量分析少;对倾向性、苗头性及普遍性问题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审计建议笼统,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政策指导性;审计成果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运用方式、运用质量和运用效果上,直接限制了内审风险预警作用的发挥。有的基层央行审计报告虽然提出风险隐患或容易出现案件及不良事件的关注事项,但这些事项应该由谁来关注一般并未明确,很难为上级行和本级行领导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决策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四)内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

一是内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强,削弱了内审成果运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央行内部审计是与央行其他部门并行的职能部门,审计出的一些实质性重要问题,常因其独立性不强,顾及审计对象领导政绩或相关人员利益而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些重大风险性的问题更难以在审计报告中全面、真实地反映,造成内审成果披露不彻底、不深入,甚至流失严重,上级行对辖内的审计成果无法真实、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通过审计成果反馈的信息,从全局角度对内部控制和相关风险加以管控。加之内审部门权威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只有整改建议权,对整改不积极或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部门没有责任追究权,导致一些基层央行或部门不重视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有的虽表面整改,但未从制度、人员等方面追根溯源、有效管控,屡查屡犯现象普遍,限制了审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二是内审成果运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现行的内审工作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内审操作程序方面的内容,尚未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制度办法,也未建立职责明晰、协同顺畅、运转高效的成果转化工作链条,缺少对内审成果运用的刚性约束。在利用内审成果运用规定、审计结果通报与公告制度等规范来引导内审成果运用、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盲区。

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成果运用激励考核机制。在基层央行的绩效考核中,仍未将内审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的落实作为部门和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下级行领导或同级部門领导及员工往往更多关注上级行专业部门的业绩考核,导致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难以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服务。

(五)未能做到“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基层央行的内审部门往往过多地注重如何取得审计成果和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而对审计成果如何才能发挥作用以及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关心不够,如建议书只是告知业务活动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建议采取哪些措施,但未告知问题存在的层级、问题的覆盖面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致使内审成果难以通过有效分析转化为可用资源,造成大量内审成果的积压和沉淀,无法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转化;审计对象则过多地关注审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对其政绩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对内审成果质量高低、运用多少以及如何运用内审成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关心较少,致使对一些审计问题认识不足,审计建议不能真正落实,敷衍整改,内审成果运用难以做到“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三、强化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审计分析,提升内审成果运用的价值力和影响力

每项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对象应站在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和高度,从客观、现实情况出发,从具体对象、具体问题抓起,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系统、全面、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多思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类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成果运用的内容、方式和重点,做到举一反三,使内审成果及时转化成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审计效应。

(二)搭建运用平台,加快内审成果电子化、信息化建设

建议总行建立类似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统一、集中、规范的审计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门性、综合性的内审成果信息库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运用平台。按业务类别及时将典型性、实用性、有借鉴价值的内审成果充实到内审成果信息库中,实现内审成果信息检索与查询、传输与引用的方便、快速与高效共享,使丰富、系统的内审成果信息资源能够更深层次地服务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综合利用,并通过内审成果信息数据库与业务部门、内部管理部门横向联网,实现相关授权单位和人员的查询与借鉴,体现内审成果运用的广泛性与层次性,形成整合、扩大、高效运用内审成果的新局面。

(三)增加技术含量,提升内审成果运用质量和效能

内审质量是内审成果运用的基础,必须从强化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和审计成果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入手,持续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多提一些完善内部控制,规避、转移和控制央行风险的审计建议,帮助审计对象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促进问题解决,防范风险发生。

(四)健全制度机制,力促内审成果有效转化和运用

一是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明确内审部门的权限与地位,使内部审计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制约,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对内审结果予以公示,实施公众监督。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采取催办督促、向上级报告、提请有关部门处理等措施;对整改不到位的,可约谈审计对象主要负责人;对整改不力、屡查屡犯的,严格追责问责,做出相应处理。从多方面提高内审整改的权威性和效率性,推进内审成果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二是完善内审成果运用保障制度,力促内审成果转化。建议总行尽快制定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对内审成果运用的总体目标、运用范围、运用方式、运用程序、运用路径及工作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着力规范央行内审成果运用工作。同时尽快建立包含内审回访制度、内审成果公示制度、内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在内的内审成果公示和落实制度,形成职责明晰、协同顺畅、运转高效的内审成果运用链条,使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更好地服务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三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内审成果运用激励考核机制。将内审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的落实纳入基层央行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以及绩效考核和干部监督管理中,进一步增强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防止出现重视内审检查而忽视内审成果运用问题,推进内审成果运用深入有效。

(五)推进成果运用,把握内部控制主线和风险管理重点

内审部门转变内审成果运用理念,是提升内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运用效能的前提和条件,审计对象重视内审成果运用价值是促进审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运用效能的關键。因此,建议内审部门和审计对象都要正确认识内审成果运用的价值,将内审成果运用当作高质量推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大事来抓,树立内审成果运用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高效服务的理念,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针对问题存在的层级、问题的覆盖面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从完善制度、完善政策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审计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升内审成果运用的宏观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邮政编码:061001,电子邮箱:chengful66@163.com)

作者:程福垒

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案例论文 篇2:

基层央行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基层央行审计干部队伍是央行内审工作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基层审计队伍如何加强专业化建设,以专业化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进而有效发挥内审工作作用,已成为制约央行内审工作全面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现从基层央行视角,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央行 审计 建设

一、基层央行内审计队伍专业化现状

(一)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构成不尽合理

由于独立的基层央行内审机构成立时间短,在2002年以后陆续建立,而且大多是在其他监督检查部门(事后监督、监察)整合基础上建立,内审干部来源也是从其他职能部门调整或整合编入,真正具有稽核、审计工作资历的人员较少,同时基于管理层对内审工作传统认识和误解,使入职的内审人员先天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等缺陷。近年,内审机构不断健全,人员也有所增加,但因未强调入职专业门槛,内审人员多是到岗后从头学习财务或审计检查专业知识,人员专业化进程慢、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现状没有较大改观,随着基层行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对经济统计,建筑工程、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需求却逐年增长,专业化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层行内审计队伍缺乏专业技术资格

目前内审人员具备的专业技术资质与专业化的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大部分一线审计岗位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技术资质教育培训,不具备相应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如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使得审计工作大都以合规性检查方式开展,对于总、分行组织开展一些大型内部审计项目或综合性审计工作,很难在基层行选拔到较为专业的审计人员,更不能参与专业审计机构和单位的审计交流工作,特别是近年基层行内审转型和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更需要一定数量的具备审计专业技术资质的审计人员。

(三)基层央行审计队伍专业化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基层行内审人员培训以系统内教育培训为主,学习教育内容多为典型审计案例讲解、审计经验介绍、审计制度学习等,培训方式侧重于集中视频讲授和业余自学,上级行内审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致使开展的“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内容专业化程度不高、方式单一、学习时间不连续。同时大多一线内审人员日常工作中“一个萝卜一个坑”,审计监督业务繁重,外出或者集中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头痛医头”式的自学方式收效有限,因此系统内针对内审人员完整的专业化教育培训机制没有建立,实行的层次低、范围窄、专业内容少的学习培训方式明显滞后于内审工作转型和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二、基层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首先,服务新形势下的央行工作大局需要一支专业化内审队伍。基层行既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者又是执行者,工作重点及内容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级行的管理层厚望于通过专业化的审计工作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决策服务和管理服务,提高央行履职效能。针对于此,近年基层行内审部门通过探索和开展内审转型活动,不断深化审计检查和监督服务职能,为此更需要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内审人才队伍,审计工作“免疫系统”功能才会有效发挥,才能达到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

其次,审计客体需要专业化审计队伍。基层行内审工作面对的客体和对象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内容,又承担内部控制与管理职责,还要对某些特定领域(科技、基建、业务管理绩效)实施专项审计,审计工作实施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进行有效对接。因此亟须加快基层行内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没有专家型人才组织和实施审计,审计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弱化于审计客体运行的复杂性,审计发现能力低于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水平,审计检查仅限于“过路式审计”,那么就难以准确地反映审计客体全貌,不易于从问题源头上进行综合剖析,也不会提出有针对性地审计建议。

最后,审计技术创新需要队伍专业化。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基层行对内审作用全面发挥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审计技术、理念的转型和创新。特别是在绩效审计、基建审计、科技审计等新的审计监督领域,不仅需要在审计人员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勇于创新,而且需要专业化的审计思路和审计视角去引领和组织审计工作开展,力求多推审计项目精品,最大限度的为管理层提供内审增值服务,因此更需要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

三、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推进基层行内审队伍专业化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或实施重点突破,或实行多措并举,突出专业化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技术传承。推进专业化建设,基层行内部审计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审计实践中发挥好专业技术的岗位传承作用。一线审计人员通过多年的内审计工作实践,积累了很多实用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要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采用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方式作为濡染审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向年轻审计人员传习,同时入职的年轻员工可以发挥知识新、思路广的特点,带动老同事更新审计专业知识,使新老内审人员在传承专业技术上有机融合,尽快提高团队专业化整体水平。

二是实行典型引领。一方面培养任用具有专业化审计资质和业务技能的符合型审计骨干主持内审工作,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并作为学习的标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加快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选拔年轻内审人员到专业机构定向培养,使之既成为专业领军人物,又成为可利用的自有师资,发挥专业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专业化建设。

三是强化培训创新。支持和鼓励内审人员参加社会审计人才教育培训和资质考试,取得相关内审专业化技术资格。创新系统内自训模式,围绕内审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要求,利用举办专业技术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学习培训、参加审计项目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内审人员专业技术学习和创新意识。

四是建立倒逼机制。根据现实需要,建立干部任用倒逼专业技术升级机制。坚持将内审人员技术资格具备和升级同干部考核任用结合起来,激励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专业技术类资格学习培训,获取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按照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级,进行分档考核任用,让审计人员自觉定位,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升级进位,“逼”出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推动审计干部钻研业务,崇尚技术、追求创新、善于实践,建立一支各具特色、特点的内审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魏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1,10:45-46.

[2]王华.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绩效管理和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4,11:235-236.

[3]蒋峰.央行内审转型时期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建设研究[J].金融经济,2014,10:226-228.

作者:汪军

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案例论文 篇3:

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探讨

【摘要】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要深入推进央行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深化发展,确立了“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五个理念,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已然成为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首先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为切入点,进而探讨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方式选择,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 价值增能 探讨

内审部门作为人民银行价值创造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开展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为央行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措施,促使组织价值增值和运营改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作为组织价值创造活动的支持和保障,以组织价值最大化为前提,通过优化组织管理环节,深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质量保证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为管理各链节注入新的价值,最终实现增加组织整体价值的目的。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

随着央行职能调整和业务发展变化,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基层央行事业发展的需要。内审部门除了做好传统意义的“查错纠弊”工作外,逐步向“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理念转型,更加关注央行治理过程中的确认、咨询功能,不断增加审计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内审职能作用需要重新定位,使之更好地为央行组织治理,央行内部审计并非以经济增值为主,而是以组织价值创造为载体对整个央行业务发展价值链起辅助作用,并集中体现在以内部审计监督、咨询服务为保障基础,促进基层央行履职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社会地位提升等公共行政价值增值方面。推动基层央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区域金融稳定、金融创新服务的高效、规范运行,从而实现央行经济价值、公共行政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人民银行內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方式选择

(一)多样化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采用过程化审计的方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存转变。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把审计工作贯穿于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节省事后审计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再者,人民银行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范围的广泛化,单纯依靠手工的现场审计方法已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将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先进方法相结合,将传统的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起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耗费,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和效率。

(二)为风险管理服务,发挥内部控制效果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有效的风险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为组织治理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作,通过提供风险识别及评估等方面的建议促进组织建立风险框架,通过指导和协调组织风险管理活动,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帮助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通过提供专项咨询参与确定组织风险管理战略,进一步改善风险管理框架,就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风险监控的及时性、恰当性、有效性等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再者,在对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其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指出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三)参与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

一个组织要进行有效的治理必须重视战略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则通过评价组织的战略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促进有效的组织治理,内部审计可以审查工作安排的合理性,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是否有明确的阶段花花.是否有合理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安排等等,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帮助其完成各项治理目标和工作计划,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四)审计多样化,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包括保证和咨询两类业务,人民银行传统内部审计属于合规性审计,主要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的范畴,针对管理中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业务不断扩大和深入,决策层、管理层及其不同业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问题随时都需要内部审计把脉问诊,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多形式的审计产品应运而生,审计产品关注的重点不同、范围不同、方式不同,可以提供多方位的保证和咨询服务,最终增加了组织治理价值。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几点思考

(一)价值增值目标强调的是一种理念

直接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到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重要的直接参与者。首先,内审部门应抛弃传统的以查处问题为重点的审计理念,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被审计单位的角色开展工作,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被审计单位价值链,形成以内部审计为中心的价值网,提供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目标相一致的保证和咨询服务。

(二)需构建合理的审计组织架构

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审计保证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应向高层次监管部门转变,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和人员独立上。平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其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造成了太多的影响,致使内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 立性,影响了审计责任的履行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为价值增值提供人才保障

由单一型的审计人员向复合型转变,通过审计人员来源的多元化、实行弹性人员编制和使用“客座审计师”来优化审计人员的配置,同时,重视现有审计人员的动态培养,通过开展异地交叉审计、到先进单位考察学习、选送审计骨干到院校深造、组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专项调研、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不断开拓内审人员视野,增长内审人员专业知识,为价值增值提供人才保障。合理调配人员,充分保证内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内审人员的年轻化、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为实现内部审计增值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四)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

应将将手工审计的传统方法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先进方法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系统性的数据和文件,建立审计数据库,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并通过重点筛选提供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其次,要开发辅助审计系统或内部控制评估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风险的预测、评估和分析等工作,以保证内审的保证、咨询等职能充分发挥,提高审计效益。

作者:刘燕

上一篇:民事法律关系法律事实因素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新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