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论文

2022-04-30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不断探索内审转型,内审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基层人民银行在内审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内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亟待加以改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层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层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论文 篇1:

借鉴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方法建立人民银行非现场内部审计模式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加之内审工作的发展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提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单靠现场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央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而非现场审计由于其时效性、成本低、高效率等优势,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方法,建立人民银行非现场内部审计模式,使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效结合,对于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主要做法及成效

中国建设银行是首家推出“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商业银行。以其为例,近年来先后开发了非现场审计系统(OAS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AMIS系统)等专用内部审计软件,同时借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会计稽核系统等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使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审计项目中得以应用。其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有效发挥审计预警作用,确保审计时效。该行通过OAS系统利用审计数据采集接口、远程审计取证的非现场审计模式,直接从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连续地、实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整理、合成、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所属单位的整体状况,对具有苗头性的、倾向性的或变动较大的风险监测指标及时地分析异动原因,跟踪业务发展情况,观察其变化趋势,尽早地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向相关单位及部门提出风险预警,有效控制和制止风险隐患,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转变,使得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和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

(二)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促进审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该行以风险导向为原则,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调集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平均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和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对象,为科学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较高、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使现场检查在事前掌握审计的重点和方向,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效结合,有效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

1.非现场审计应用于现场审计测试阶段。一是非现场分析工具的应用,主要借助OAS非现场审计系统,通过创建审计模型来搜寻有价值的线索,其应用原理主要是依托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对生产交易数据进行数理逻辑分析,利用计算机函数设置相应的表达式,通过计算机自动运行,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搜寻违规问题或异常交易。二是非现场查证工具的应用,主要利用银行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及会计稽核系统等,查阅所需的总账及明细账交易记录、会计凭证及附件、授信申请审批文件及贷后管理记录,追踪审计线索并收集证据资料。三是注重利用现场审计对非现场审计结果的验证,现场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测试阶段,通过现场审计专题报告的形式向非现场审计人员通报审查结果,专题报告对非现场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线索情况逐一作出实际控制风险描述,与非现场审计线索核实验证、校正和弥补检测、分析技术的不足,以便于今后非现场审计的改进和完善。

2.非现场审计在现场审计报告阶段的应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AMIS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审计轨迹和工作成果,并按审计分项或业务单元的口径,以一定规则组合、排列审计项目情况记录和问题台账中的信息后自动生成审计报告的草稿。通过系统的报告生成功能,既能够节约汇集和整理审计发现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报告与问题台账、审计附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增强报告的说服力。

二、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实施非现场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非现场审计缺乏制度上的强制性约束和必要的操作程序。《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规定内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但没有建立具体的非现场审计操作流程和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非现场审计前提是收集被审计对象资料数据,需要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但此项工作缺少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

(二)审计人员自身原因制约非现场审计的开展。受传统审计模式和审计理念的影响,多数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非现场审计意识。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较少,制约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非现场审计基础工作薄弱。第一,目前基层行实施非现场审计主要是搜集审计依据、设计审计文档、发放审计问卷等,而基于风险管理基础上的非现场风险监测仍然处于空白阶段。第二,人民银行的业务系统没有建立必要的审计数据接口,导致计算机辅助软件难以从应用系统数据库中直接获取数据,阻碍被审计系统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与安全证据的采集。

三、借鉴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方法,有效开展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

(一)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的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实现非现场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一是明确规定接受非现场监督的对象及内容,明确各类资料和业务数据的提取方式以及审计与被审计部门违反非现场审计制度的处罚规定等;二是制定统一和规范的非现场审计操作程序,将非现场审计的监督事项、要求、程序、报告制度等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非现场审计协调机制,提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规划、目标及具体计划。

(二)建立科学的非现场审计方法和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模式,建议由总行统一开发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通过预留的审计接口实现审计证据的实时采集,利用数据库截获审计证据开展适当的审计分析;建立审计基础资料数据库,利用系统对数据档案设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建立科学的审计结果评价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通过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有重点地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三)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和评价的方式,二者各有优势和局限,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使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共同促进审计监督和评价职能的有效实现。

(四)打造适应非现场审计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审计队伍。一是深化审计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分类培训以及非现场审计流程的培训;二是积极调整人才结构,针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适当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审计队伍非现场技术的应用能力。

作者:汤煜

基层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论文 篇2:

对提升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考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不断探索内审转型,内审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基层人民银行在内审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内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亟待加以改进。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提升:

一、改进内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推进内审工作转型

1.改进内审方式和方法。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应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关注风险、风险引导审计。努力推动内审重心前移,规范制度设计,强化风险隐患监测,有效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由过去单纯的事后查错防弊式的合规性审计向事前、事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转变。采取多样性的审计手段,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现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内审人员应从传统的查阅资料记录、凭证账表为主,向更多地运用个别询问、多层次座谈、问卷调查、外调走访以及功能效果测试等多种审计方法转变,大胆运用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数理统计等先进审计手段开展审计实践。借鉴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工具,如根据质量管理学原理,探索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模型,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技术方法。通过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2.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首先,尽快实现“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与人民银行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使本行以及上级行内审人员在不具备修改数据权限的前提下,能够方便地了解各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提取数据资料,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成本和工作量,实现内审的动态实时监督。其次,从长远看,人民银行应在整合各类业务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同一开发环境、数据库结构的在线审计软件,适时对各类业务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预警,提供审计线索,提升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尽可能地减少组织损失,完善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再次,尽快推广近年来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按照“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不断补充和完善各类业务审计的模型和脚本,以更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大力提高审计的电算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健全内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强化内审质量项目管理

1.落实控制责任。责任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应建立《内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等规范性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强化内审人员问责机制,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应分工明确并且明晰责任,将风险落实到每一个审计环节,由各岗位共同担起审计质量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机构和人员及项目、既定效率效果达成、组织价值增加实现等内容定期进行多维度的检查考核评价,切实用好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报经单位组织管理高层,予以奖惩兑现,同时将分级负责和过错追究结果与内审人员评先评优、晋升晋职挂钩,增加内审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

2.开展自查自评。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要按照《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开展内部审计督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自查和自评,包括对各审计岗位责任人的审计效果、审计意见落实效率、风险规避措施等进行检验,同时结合复核质量奖惩机制或责任倒查机制加以落实,促使内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3.实施外部评价。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质量情况比较缺乏外部验证,对自身的质量控制情况缺乏科学的自我定位。为此,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由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地对内审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借助外部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权威的特殊视角和来自外部的专业知识,开展交流和考评,识别判断内审机构执业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情况,以利于进一步整改提高。可尝试借鉴信用评级中的成熟方法,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测性的原则,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建定性和定量考评相结合的中央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相关理论与算法,构造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和综合评判矩阵,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和转化,建立内审发现问题纠错机制

1.建立内审成果运用专项制度。在梳理、总结和分析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要涵盖主要审计业务,从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具体方面进行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和提升审计的成效和成果的转化运用。

2.强化审计成果运用转化。首先,强化审计对象对审计查证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和反馈制度,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其次,拓展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围绕服务于人民银行工作目标这一基本要求,将审计成果与基层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选拔运用和干部监督管理、廉政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将审计成果适时全面有效转化为“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成果。另外,要高度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制度办法的修改完善情况,通过案例分析、风险提示函、通报审计要情等形式向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审计信息,并通过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既可以及时掌握新的制度规定,又能明了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为提高审计建议的准确性积累经验。

3.建立内审发现问题纠错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整改通知书”落实情况的后续审计,促进内审成果转化,变“一查了之”为“一查到底”。其次,严格执行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机制,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根据职责和权限,分别落实经办人员、部门负责人、单位领导主管的责任,并细化罚则,增强罚则的适用性,注重运用审计成果完善干部问责机制,发挥审计成果的约束和警示作用,有效提升内审监督的威慑力。同时,对各职能部门和行员进行年度综合考评时,应设置审计监督扣分项目,将审计发现问题即审计结果与年度考核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屡查不改的问题要加大扣分力度,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四、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人员专业素质及能力

1.提高内审人员准入门槛。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内审人员从业标准,实行内审人员准入制度和资格考核,只有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

2.优化内审人员结构。可从人民银行内部调整和从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中外资审计专业机构等外部单位招聘和引进具有法律、计量学、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及良好实务的人员进入人民银行审计系统。

3.强化培训力度。由上级行下达培训指标,完善内审后续教育制度,实行业务轮训。基层人民银行要支持上级行多抽调内审人员参与重大审计活动项目,为其提供更多实战平台,获取最前沿的现场审计经验。在某些如工程造价核算、绩效审计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领域,还可以采用“外聘内联”的方式,以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和欠缺。

4.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实行适当的内审职业等级制度,对内审人员采取“职务高配、职称高套、工资高定”等“三高”政策,以此构建内审人员成长的长效机制。在目前内审管理体制下,可尝试内审人员职务高配制度,试行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员享受相应级别配置的政策,同时享受必要的岗位津贴。完善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开辟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鼓励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以上人才进入内审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丰县支行)

作者:梅强

基层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论文 篇3:

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思考与探索

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司提出了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的要求。此次转型既是内部审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而进行的适应性的调整,也是内审工作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央行内审工作的充分体现。

一、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必要性

(一)基层央行内审转型,是内审理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对内部审计定义的历次修改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伴随内部管理的发展而变革的。随着管理需求的变化,国际内部审计经历了账簿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几个阶段,现正处于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定位从查错纠弊,逐步发展为对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审计,由被动地检查问题发展到主动地分析组织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而提出前瞻性、咨询性的建议;其模式由原来的账簿审计、制度导向审计,进而发展到当前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其功能从原始的检查监督,发展到现在的监督、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等并重并以后两者为主的趋势。这一次的审计转型正是顺应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央行内部审计在理论上与目标接轨的必然要求。

(二)基层央行内审转型,是央行内部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央行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央行内审工作在审计中所面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审计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而另一方面内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少,任务重的现象。面对内审工作的新形式、新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查错防弊”转型为内部风险控制、决策及效益服务,从以监督为主向以评价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角色转变,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基层央行内审转型,是央行内审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了较准确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配置审计资源,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央行内审工作应逐渐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以风险导向审计推动内审工作的发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从而能够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风险隐患更大的部门和环节中,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以“确保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为目标,审计范围包括央行业务的方方面面,沟通对象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有益于内审部门广泛而深入地为央行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从而扩展了的审计范围和空间。

二、近几年基层央行内审工作的变化

内审部门在成立之初的职责为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执行金融政策、法规,依法履行公务和执行财务纪律的情况;承办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工作,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理提出建议。这一定位是与当时央行内部规范化管理的需要相适应的,几年来监督成果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然而,从成立至今9年的时间里,基层央行内审工作及其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央行风险管理日益重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和谐金融生态、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履职中形式多样的风险,如何识别、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这些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对央行履行好自身职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信息系统基本取代了原有的手工记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各类业务信息系统逐步取代了原有的手工记账。如近几年央行的会计核算、国库、外汇、征信、货币金银以及统计监测等业务均通过各类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减少了纸制凭证和登记簿的数量,操作具有隐蔽性、快捷性。

其三,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央行现有内审人员多以会计财务、外汇、计算机见长,对管理学、系统学等知识掌握不多,专业性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较少,且在专业人才中,又以会计财务人才较多。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利于央行内审开展现代管理审计。

其四,内审人员全局性、宏观性、管理性的理念还没有形成。现在多数内审人员审计时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即通过对基础凭证的审计发现问题,寻找风险,进而层层向上追溯,查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这一审计思路容易让审计人员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机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审计效率,并难于从全局角度、宏观角度、管理角度把握重大风险隐患。

其五,审计实践中运用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当前内审实践中采用较多的审计方法是控制测试中的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和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两种方法,对于控制测试中的穿行测试、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和实质性测试中的分析性复核、抽样等审计方法使用较少。审计方法的单一容易导致发现问题具有同质性,以及无法发现未留下文字痕迹的控制真空点的审计风险。

其六,内审参与性的工作日益增加。为了加强第三者监督,内审部门被要求参加了许多重要业务的过程监督,如发行库查库、残损人民币销毁、固定资产报废、大额采购等,使内审部门有机会了解重要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和决策机制,为内审部门发挥咨询专家的服务作用奠定了基础。

其七,以监督检查方式开展同级监督,推行时抵触情绪较大。一方面,内审部门与同行的其他机构级别相同,如果对其他部门的检查定位于查错防弊,会使被检查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许多分支机构开始推行量化考核,将内审查处的问题与年底的绩效考核挂钩,内审部门单纯的提问题使其与被查业务处室对立起来。

三、改善内部审计工作-基于内审转型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辩证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此次内审转型具体包括审计理念、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的“六个转变”,突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的审计模式,加强了资源整合,实行积极控制,正是秉承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基于此,现阶段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转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谋大局,求长远。此次转型,央行内审要秉承科学发展观,把审计工作放到谋大局、求长远中去思考,把内审定位从传统查问题、促整改的监督者转变为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改进工作的“医生”、“参谋”和“伙伴”。从而形成系统性、宏观性、全局性、风险性的审计理念,为确保组织能够高效低风险运行而进行监督并提供服务。在实施审计项目时,更多从全局的角度、从系统的角度,关注潜在的风险隐患、决策的合理性、内部控制设计的充分性、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业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从派出行审计的需求出发,找出影响央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深入细致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重评估,防风险。科学的审计模式离不开科学的审计方法,此次转型的目标是由差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而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导向审计,其核心都是评估方法的运用。因此,内审人员应在熟练掌握现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评估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环境评估、重要业务和重要环节的评估以及剩余风险的评估全面分析被审计对象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控制监督,从而找出没有被控制住、仍存在潜在重大影响的风险隐患,并据此制订具体的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

(三)掌握科学审计手段,提效率,保质量。信息化时代高效率高质量的审计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央行内审应加快技术开发,逐步引入信息技术审计,实现审计手段转型。如可探索搭建一个风险管理平台,运用此平台采集风险因素、风险点,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和反馈等,从而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共享,提高内审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主要业务研发融入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分析软件,并通过各业务系统的审计接口接入业务系统,从而实现与业务数据库的联网和实时风险监督。

(四)培养科学人才队伍,拓知识,提素质。现代管理审计以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审计理论、管理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管理中的分析工具,对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今后应通过培训、讲座、资格考试、岗位交流、抽调检查等多种方式,鼓励内审人员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掌握管理审计的技能及方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使内审人员面临新模式、新环境、新变化时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五)制定科学转型路线,稳步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同步进行,总是从某些方面、某些局部开始的。没有这种对片面的、局部的发展作基础,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就会落空。但是,如果停留于这种片面的、局部的发展,那么不仅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成为不可能,而且已经取得的局部发展也不可能持续下去。基于此,内部审计转型这一系统性的工程,转型可从专项开始试点,逐步铺开,具体可为:专项审计方案的设计—专项审计人员的培训——专项审计方案在某一中心支行的试点—反馈意见、修改方案——专项审计方案在某一分行的集中试点——反馈意见、修改方案——全国该类专项审计人才的培训——全国该类专项审计——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提炼共性、探索建立审计问题数据库——其他专项审计的转型(程序与专项审计基本一致)——总结经验、提炼共性、规范制度、补充完善数据库——履职审计的转型——内审工作的全面转型。这一渐进的转型路线既可以为内审转型逐步积累经验,又可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通过一部分地区的一部分内审人员的转型,逐步实现内审全员的转型。

(六)构建科学审计环境,创和谐,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将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取得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有利于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贯彻,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因此,此次内审转型要关注内部审计环境的构建,在赢得各个部门工作理解和支持、配合的同时,又能坚守工作职责,对违法、违规现象,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给予制止和有效的打击,为组织机构的共同利益尽心尽责、献计献策,从而实现以良好的审计环境加速内部审计转型的步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

作者:冯 雪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论文下一篇:社会公平探析与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