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息化审计难题

2022-08-15

第一篇:基层信息化审计难题

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与现化科技手段结合的产物,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到观念、资金、人才以及外部因素的制约,信息化建设情况往往不如人意。

一、现状

就本人所在的县审计局来看,通过多年的努力,每个业务股室都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1台

台式电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现化化水平,但全局能真正能够使用ao和oa的人并不多,整个局机关领导与各股室、二级单位之间没有形成网络,不能实现无纸化办公,也不能做到资源共享。虽然一再强调推行计算机审计,但几年下来,除了省、市项目外,一般都只用ao中“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等少数功能模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

二、影响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尴尬现状,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观念的滞后,导致工作陷入被动。在基层审计机关,一部分人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同志,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时产生畏难情绪,总觉得辛辛苦苦学一场,年年又要更新,跟不上趟,丢脸,不愿学。

(二)人才的匮乏,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人员,通常都是年轻好学的业务人员兼职做简单的计算机维护,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人才,更没有熟悉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人才,驾驭先进工具的能力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还十分欠缺,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进程。

(三)资金的制约,导致科技更新跟不上发展节奏。基层审计机关经费有限,而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使得基层审计机关硬件建设有些力不从心,设备更新跟不上,影响了一些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四)部门发展不平衡,导致计算机审计难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后,县直单位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为计算机审计奠定了基础。但财政部门内部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杂乱,有的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开发的软件,并未统一,而且ao中没有这些小软件的接口,很多都不能兼容,不能顺利将采集到的数据加以识别、转换,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开展。

三、基本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推进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是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现代化审计理念。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已推广运用了一定时间,已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科技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便捷。特别是ao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把审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审计质量也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审计人员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树立现代化审计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突破过去在传统的手工作业条件下的思想障碍,学习并使用现代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不能简单的认为使用计算机就实现了现代化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来改进审计工作,不断创新,推进审计事业良性发展。

(二)建立和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基层审计机关受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只有储备足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从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就目前来看,急需引进工程、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审计部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一线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既要注重培养较高层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也要开展普及性操作培训,确所有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同时,地市级审计机关要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及时为基层审计机关调剂专业人才,避免出现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人才断档。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基层审计机关经费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所有配套建设,加上科技迅猛发展,一些办公设备淘汰速度加快,所以仅凭基层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这就需要基层审计机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本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再者,可以采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基层共同投资的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达标的基层审计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以奖代补,承担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这样可以调动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部门联系与协调。与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协调,尽可能使各自的应用系统能够兼容,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便利。建议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单位、本级预算执行单位财务软件的管理,统一专用软件,规范财务管理。

第二篇:对基层央行业务系统审计信息化的思考

随着央行业务信息化的发展,数据信息系统成为内审部门新的必须开展的审计内容,我国中央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系统进行审计起步较晚,与业务系统电子化发展相比,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很不匹配,存在明显滞后,从实际运用来看,内审部门的信息技术手段仍很落后,特别是基层央行,对业务的审计仍以手工为主,检查的重点还停留在制度执行层面,风险洞察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一、央行业务系统审计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业务系统可审性差。随着央行内审功能定位的清晰,内审工作的审计领域逐步拓宽,审计内容也日渐丰富,但对业务系统领域的审计还没有完全展开。目前,所有业务系统几乎都没有预置审计接口与审计用户,连简单的数据查询都需要通过被审计对象才能进行,同时由于信息量大,再加上内审部门缺乏相应的技术审计手段与审计力量,用有限人工的方法查找海量电子化信息,效率太低,要想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没有设置监控点,最大限度保留、记录审计线索,各项违规操作、异常操作无从查找。

2、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不广。由于应用系统开发各自为阵,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开发单位开发,所采用的开发、应用平台不同、开发语言不同,数据库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化接口,加上内审部门没有专用的通用审计软件,使业务系统数据采集、转换、分析困难,另外,数据采集还涉及到数据导出后的保密问题,也成了数据采集困难的因素之一。加之内审部门计算机配备不足,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及业务知识的人员偏少,计算机辅助审计仅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层面,更深层次的数据筛选、数据分析、函数计算、数据统计和图形分析应用不多。

3、审计服务平台搭建不力。目前,央行内审业务尚未搭建起支持信息化审计的高效的服务平台,严重滞后于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依据的更新不及时,给依据的查找、问题的定性带来极大的不便,许多审计人员反映,在依据查找、问题定性方面投入的工作量占整个工作量的近三分之一。二是审计成果难以利用,没有审计结果电子档案,审计部门难以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三是审计分析难以深入,不便掌握内控运行趋势和找出内控薄弱环节轨迹。四是经验交流不实时,在审计实施中容易走弯路、重复审计,增加审计成本。

4、软件开发应用介入缺位。在目前的审计实践中,对业务系统的审计却往往绕过计算机审计,未能实现穿过计算机审计,仅对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操作员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对业务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可行性审计这一关键环节却无能为力;二是业务系统培训、运用,审计人员缺少参与。各个业务系统在培训推广时,内审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应的制度及培训资料也难以获取。

四、央行业务系统信息化审计方法与途径探讨

1、深化辅助审计软件的有效应用 。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计算机不能仅作为文字处理工具,而要进一步深化辅助审计软件的有效应用。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分析管

理和图形分析四个方面,可建立符合基层央行业务特点的审计数学模型,探索开发中央银行通用审计软件。借助通用审计软件中相应的数据接口模块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采集数据,用转换工具,把取得的数据进行转换,从而有效地转换到审计软件中,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以便进一步审计分析。

2、建立业务系统的嵌入式审计窗口。一是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补丁,建立起由内部审计人员登录并提供由系统本身自动产生有操作风险或较严重误操作的记录的嵌入式审计窗口,从而增加对审计对象的介入深度和改进审计方式;二是对今后开发的业务系统,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提供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系统控制、程序控制和风险点控制等方面的需求报告,供开发人员研究设计,未经审计部门介入的业务系统软件,不能擅自推广应用。

4、加快建设信息化审计网络服务平台。信息化审计网络服务平台是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包括:审计人才资源、审计对象与方法、审计依据法规、风险点及控制、审计成果转化与应用等,形成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式的网络服务平台。

5、规避信息化审计风险。规避信息化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信息化系统所固有的特性,使审计风险再所难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只有靠审计人员敏锐的嗅觉、实战经验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水平。在审计实战中,一要运用电子数据易快速分类、排序、统计的特性,对电子数据进行关联、抽样分析等,以发现审计线索;二要检查业务系统的操作员分工、权限设置是否合理、严密,职责是否明确,分析密码管理机制是否安全、有效,系统各个功能模块设计是否符合央行内控要求;三要检查业务系统本身是否具有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容错性和系统灾难恢复机制等;四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要时应进行复核;五要采用灵活的审计方式,如可采用就地审计或突击审计的方式,事先不通知被审单位计算机管理员,先取得备份数据,以防操作员将数据篡改、删除等。

6、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才培养是最大瓶颈。当务之急是要用计算机知识武装审计人员的头脑。首先,要拓宽育人、用人视野,要有目的的选择品学兼优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内审岗位。其次,要抓好计算机审计深层次应用培训,如审计业务与通用审计软件相关的针对性培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培训、常用的Excel、Access数据库中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加工统计及图形分析培训等。 来源:考试大-内审师考试

第三篇: 生物性资产存货的审计难题

生物性资产存货的审计难题獐子岛;扇贝门;迷局

2014年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002069)的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资本市场的千层浪。獐子岛发布公告,三季度公司业绩;大变脸;,由盈利变为亏损约8.12亿元。其理由是,105.64万亩海洋牧场发生自然灾害,遭遇北黄海冷水团低温及变温等,獐子岛虾夷扇贝遭受了灭顶之灾,价值7.35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在如此;惊骇;的原因面前,各家投资机构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甚至有中小投资者出言;活要见肉,死要见壳!; 獐子岛;扇贝门;被曝至今已一月有余,是否涉及造假,众说纷纭,但证监会目前就獐子岛相关情况仍在核查之中。此时此刻,我们虽满腹疑问,亦不想简单武断判断獐子岛就是蓝田股份第二。反观獐子岛;扇贝门;事件,无疑獐子岛对其存货的处理是整个事件最值得关注焦点之一。根据獐子岛公告,其协同海洋科学家和注册会计师到现场进行系统调查,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成本为7.35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43.02万亩海域成本为3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83亿元,扣除递延所得税影响2.54亿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3亿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面对这种处理结果,无论是作为一名局内的利益相关者,还是一个只想了解内情的门外看客,都不禁要先问,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下,应如何对企业存货业务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注册会计师们应如何对企业存货,特别是生物性资产存货,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出具可靠的鉴证报告。 生物性资产存货审计的风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在2004年财政部颁发的《农业企业核算办法》作为当时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首次引入了生物资产的概念。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2006年,财政部颁发《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该准则。根据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上述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确定。 为了鉴证上市公司或者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的会计处理及披露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存货的审计一般主要追求以下五个目的:保证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存在的(存在性),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完整性),记录的存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权利和义务),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准确性),存货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列报)等。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獐子岛这类农业上市公司,鉴于其生物性资产存货的特殊性,我们通常可以认为其存货存在特别风险,即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相关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执行。

根据獐子岛之前的说法,公司对獐子岛海域地质和水文等生物生长环境要素进行了全面勘察。其中,针对北黄海冷水团,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在2013年1月,獐子岛就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海洋牧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协议,该系统涵盖育苗过程管理、养殖过程管理、海洋环境的监测预警、船舶航迹的监测和预警、生产过程的风险预警、关键指标的记录和跟踪、正反向数据追溯体系等各个方面。2013年8月份,獐子岛在雪球网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底播的虾夷扇贝存活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且东北的洪水并未对公司海域造成影响。 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獐子岛的审计师—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切实履行了风险评估程序,对獐子岛所谓的;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的控制程序是否进行评估?如果獐子岛确实有相应的控制程序,为何没有任何预警以致于冷水团来袭后扇贝全部死亡?很显然,即使存在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亦未得到有效执行。可以推断,注册会计师既没有做好风险评估程序,也没有做好控制测试。

那么,注册会计师只能依赖剩下的实质性程序了。存货数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应该如何检测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另一件强有力的工具—监盘来保证了。 我们来看;獐子岛;的监盘工作,考虑到养殖业和其产品的特殊性、工作的强度、成本以及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公司一般于每年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12月20日至12月30日进行盘点。对于那些通过浮筏养殖(包括虾夷扇贝、鲍鱼、海胆等)以及网箱养殖(包括养殖各种鱼类)的在产品,盘点方便易操作,可以实行全面盘点。对于浮筏养殖虾夷扇贝、海胆等在产品,因数量较多,一般实施多点随机抽取浮筏进行盘点(抽点比例为10%),抽点后,根据抽点结果与公司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当前的统计数据进行核对,若不存在差异或存在合理差异,则按盘点的在养量与台筏样本数相除求得单位台筏的在养量,再与养殖台筏总量相乘,最后推算出全部在养量,以推算的全部在养量作为实有数量。若存在异常差异的,则扩大至实施全面盘点,以盘点数作为实有数量。根据公告,獐子岛于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进行了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抽测方法为拖网配合视频。与獐子岛的监盘相比,大华会计所的审计123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工作似乎是走过场。根据公告,大华会计所监盘日期为2014年10月18日、20日和25日,仅盘点3天。存货监盘,其实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尤其对生物性资产存货的监盘。由于生物资产所固有的特性,其盘点过程比一般制造业企业更为复杂,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存货和营业成本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价值的认定等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也更大。例如,养殖在水中的鱼、珍珠和海参、扇贝。监盘的审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经验呢? 在监盘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是起到一个监督的工作,不仅是监督盘点的数量的准确性,也是监督客户的盘点操作是否合规,这又涉及到企业内控有效性的问题。作为一个监督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存货监盘重视程度不高,或受限于成本,或受限于职业能力,往往派一些审计助理甚至一些审计实习生去监盘。对于助理级别的审计新手,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审计经验不足,往往直接采纳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其牵着鼻子走,导致监盘沦为走过场。 生物性资产存货的监盘难题

我们再来详细分析獐子岛;扇贝门;主角—底播在产品的监盘工作。由于该类产品都是在海底自然生长的活物,而且养殖规模大,将其全部捕捞上来盘点会耗费大量的费用,也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獐子岛研发中心定期抽查检测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盘点方式。

对于虾夷扇贝类,其养殖周期为1年以上,分两个底播年份进行分区轮播,抽查时按分区抽查。当年底播扇贝,11月份进行苗种底播,到12月份是公司盘点月,因底播时间较短,平均个体较小,盘点会导致幼苗受伤或死亡,故以实投数量为盘点数。上年底播扇贝,根据养殖海域水深不同,以不同的采捕方式进行抽点。水深超过20米的养殖区域(占公司目前养殖海域的90%以上)采用拖网采捕盘点的方式(每100亩抽点1亩,抽点比例为不低于1%),具体方法是在不同的养殖区块,随机选取多个样本点,用标准的拖网、采用船只拖网方式进行拖网捕捞,对捕捞的扇贝进行清点,同时根据坐标位臵计算捕捞面积,以清点的捕捞数量与捕捞面积相除求得每亩在养量,用盘点的每亩在养量与该区块养殖面积相乘推算该区块的在养总量,以推算的在养总量作为实有数量。不超过20米养殖区采用人工采捕的方式进行盘点。在不同的养殖区块,随机选取多个样本点(由于受养殖环境限制面积较少,每50亩抽点90平方米,抽点比例为3‰左右),盘点具体方法是将面积为30平方米铁框投入底播区,潜水员在圈定区域将扇贝全部捕捞,对捕捞的扇贝数量进行清点和称重,以清点的捕捞数量与捕捞面积相除求得每亩在养量,用盘点的每亩在养量与该区块养殖面积相乘推算该区块的在养总量,以推算的在养总量作为实有数量。

对于底播鲍鱼,其生长周期为四年,分四个底播年份进行分区轮播;海参生长周期为三年,分三个底播年份进行分区轮播。底播鲍鱼和海参都在水深较浅的海域养殖,其盘点也采用人工潜水采捕随机抽样盘点,具体盘点方法同上述底播扇贝的人工采捕盘点方式。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都会不禁要问,那些实投数作为盘点数的贝苗审计师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了吗?审计师在监盘的过程中究竟是按照客户事先安排好的盘点方式进行的,还是在现场随机抽取了若干盘点区域进行了实盘?另外,更让人疑惑的是,对于如此数量巨大和价值昂贵的货品,一年到三年才盘一次是值得放心的吗?

我们不纠结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盘工作,生物性资产存货的监盘究竟应如何做呢?这是一个更值得我们讨论的难题。 在生长周期可以事前正确计划和估计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在年末截止时点尽力减少末捕捞出售的扇贝?是否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真的捕捞所有扇贝等。对于会计/审计人员来说,盘点/监盘工作首先要发挥主观多想办法去解决一些实务中的盘点难点问题。其次,解决方案应该在业务现场,只有深入了解了企业的业务和流程后,才可能有完美的解决盘点难点问题的方案。再次,需要学习一些同行业的先进经验,比如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盘点经验或者是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盘点工作指南等专业机构的知识和经验。 2013年11月,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曾发布《专家提示第8号—生态养殖淡水产品审计盘点解析》就对此问题提出了更可靠的解决方案。该提示指出,对淡水生态养殖状态的水产品,采用逐一盘点数量的方式显然不具备操作性,而采用直接采样数理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推断也不符合如鱼类的群居和洄游的特性。该提示提供一种通过对账面记录的回归分析进行盘点的方法。项目组在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后,继而观察讨论鱼的生长周期。通过审查成品鱼从幼苗到成鱼的生长期历史记录,通过项目组反复对数据的比照分析,将鱼的生长周期确定为4年。随后,对4年的鱼苗投放量和捕鱼量,从数量和成本两个方面做了回归分析。因鱼的一般生长周期认定为4年,即账面成本应该反映的是前三年(含本年)的投入。根据捕获周期,将上年年末账面结存成本(因变量)和近三年的累计投入鱼苗量(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账面结存成本和近三年的累计投入鱼苗量高度相关。并以此回归方程带入审计期末,计算得出理论的审计期末账面应结存的成本,同实际账面结存成本数据进行对比。北注协的专业提示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盘点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淡水生态养殖,其原理可以推广参考使用。从另一角度上看,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密切关注执业动态;会计师事务所则应加强培训工作。 对于生物性资产存货,在监盘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没有人能做到通才,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注册会计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利用专家的工作。 如上文所述,由于生物性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般应将存货确定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对存货监盘予以特殊考虑。以扇贝为例,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执行存货监盘程序时,需要对海洋底播扇贝盘点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其风险点,然后设计恰当的监盘计划,并借助有资质的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等进行扩大规模抽样盘点,有效地执行监盘程序,进而为存货和营业成本的确认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23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首先,在确定海洋底播扇贝监盘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事项:1.与专家工作相关的事项的性质;2.与专家工作相关的事项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3.专家的工作在审计中的重要程度;4.注册会计师对专家以前所做工作的了解,以及与之接触的经验;5.专家是否需要遵守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其次,注册会计师需判断专家的胜任能力、专业素质和客观性。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专家是否具有实现注册会计师的目的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素质和客观性。

评价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专家所在机构的资质,二是专家团队工作人员的能力。专家所在机构方面,应考虑盘点估值机构是否取得《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测绘资质证书》、《工程勘察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计量认证证书》等资质。实施盘点估值的专家团队方面,还应该评价盘点估值机构项目组成员的每个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可以对成员的级别、工作年限、工作经历、所取得的资格证书等,实施询问、检查等审计程序。 除了考虑专家的胜任能力之外,注册会计师还要评价专家的专业素质,专家项目组成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可能会影响盘点估值的可靠性。对专业素质的了解,可以通过询问专家以了解专家工作经验,查阅专家出具的同类或类似盘点估值报告等。 除了考虑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素质以外,注册会计师还要评价评估机构是否能够遵照科学、客观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客观性的评价,可以通过查阅、讨论盘点估值方案,对方案中按照经度、纬度选择盘点海域点的科学性进行分析,根据所选海域点的代表性、推断总体的相对准确性等方式,通过咨询其他专家、回归分析等程序进行评价。

第三、注册会计师应当与专家就下列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根据需要形成书面协议:1.专家工作的性质、范围和目标;2.注册会计师和专家各自的角色和责任;3.注册会计师和专家之间沟通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包括专家提供的报告的形式;4.对专家遵守保密规定的要求。

最后,注册会计师应评价专家工作的恰当性。注册会计师对专家工作恰当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家的工作结果或结论的相关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其他审计证据的一致性;二是如果专家的工作涉及使用重要的假设和方法,这些假设和方法在具体情况下的相关性和合理性;三是如果专家的工作涉及使用重要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的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专家的工作不足以实现注册会计师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之一:1.就专家拟执行的进一步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2.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追加审计程序。

生物性资产存货的审计,确实存在其固有的难题,但并非无法解决。獐子岛公司的做法看似滴水不漏,但注册会计师如果能切实按照审计执业准则实施审计程序,对其特别风险予以识别与判断,同时保持独立性,并能够利用专家,对其存货实施必要合适的审计程序,相信是可以揭示其风险,而不至于与獐子岛公司一起被臵于各界质疑的风尖浪口。123→ 审计论文文章

第四篇:基层管理七大难题

八九点管理培训咨询公司总结历年来为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力、奔驰汽车、通用汽车、富士康集团、莱钢集团等国内众多大型企业提供班组长胜任力提升及班组建设的咨询式培训的经验,得出困扰班组长的七大难题:

问题一:基层人员不积极、不主动

小A和小B同时进入钢管企业。小A在平时工作中积极主动、对于日常领导下达的指令都能领会并快速执行。遇到不懂的虚心请教老师傅。他认为工作就是要这样,遇到困难推卸给他人照样也需要解决,还不如自己动手动脑。小B从开始表现的很积极,但是时间久了他发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好像没有人会注意,慢慢的他开始学会了“磨洋工”,有工作下达他都是能推给小A就推给他自己落得个“清闲”。

多数基层人员像小B一样,仅仅将工作作为一时的饭碗,抱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长远规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中,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不求改善,不求创新,缺乏自主改善改善意识。所有班组建设管理的任务落到了班组长一个人身上,班组长苦不堪言。

问题二:基层人员不认真、不细致

案例1:某班组为确保产品质量,在班组中实行了根据班组员工技能水平高低安排生产任务,以及在员工加工产品之前告之一些注意事项和加工重点并要求员工在加工产品时送首检或互检等方法。几个月来质量相对稳定。可是在3个月后,该班组频频发生产品质量事故,出现了几批批量废品,废品率一下上升几个百分点,究其原因,这些废品的产生大多是员工未看清图纸工艺,盲目加工,图快提高砂轮走刀速度造成产品加工不到位,这些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我们班组该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避免这些低级错误的发生呢?

案例2:某压制班因拿错冲头,错压了5000片产品,导致这5000片产品整批报废,直接带来的损失达数万元。当该班班组长当听到压错型号这事时都觉得有点不可能,因为这中间环节要经过

1、模具保管员拿着定单从模具库拿到模具交给调整工;

2、调整工接到模具要检查其是否与定单型号一致,模具各不见是否完好无缺;

3、压制工序产品时要经常在显微镜下检查产品质量,而该企业的产品表面基本上都有型号的字样如:DM、DR、AM等;

4、检查工序在产品压的过程中会抽检,在产品转往下道工序之前还需检查并签字转出。然而,事情总归是发生了,当时班组长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罚款惩罚,可是事过几个月后,此类事情还是又发生了。

一线操作工作对员工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工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的发生。但是一线员工中工作马虎大意,敷衍了事,疏忽细节的现象非常普遍,精细化的意识尚未形成。

问题三:基层人员安全质量意识淡薄

案例1:压制工在擦冲头时必须停机,这个规则应该每个人压制工都明白其重要性。某班组长几次发现就有员工在未停机的状态下擦拭冲头,当班组长指其不对时,他说“没事的,

我这样已经几年了,从未出任何问题。”然而去年该工序就因为擦拭冲头未停机导致设备压到了该操作工的手

案例2:小A是生产车间一名生产能手。一日,工作结束后,巡检时发现传送带一个螺丝由于振动有些松动。小A凭借经验,觉得不要紧,就从旁边哼着小曲走过。第二天,小A休息。第三天,小A一到车间,就开始了工作。工作开始一段时间,由于上次那个螺丝松动,一直没人管理,传送带侧翻,物料倾泻一地,导致车间工作停止。

由一线基层人员的来源所限,他们多未接受过良好职业素养教育和训练,普遍存在着安全、质量意识低、服务意识淡薄等不足。为了追求数量和效益,经常违规操作,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

问题四:有制度,无执行,难以养成习惯

案例:某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硬质合金刀具产品,其特点是硬度高,易崩缺。该厂对产品转运过程中有明确规定,加工出来的产品在转运中必须带保护套,以防止崩缺。但是刀具刃口崩缺现象屡见不鲜。若崩缺较大,无法翻修就直接报废,报废的产品也就给公司损失了利益;若崩缺小,就得翻修,返修也就直接导致不能按时交货。

对于企业一些既有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员工违规现象也十分普遍,管理规章、操作流程、标准难以真正执行到位,人员素养难以养成。

问题五:基础管理体系不规范、不健全、不精细

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企业规模快速扩张,而企业内部管理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内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的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一些企业,人员操作缺乏基本的作业指导和健全的绩效管理。另外,与日本、欧美等先进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班组管理水平尚处于粗放水平,管理流程、标准、工艺等大而化之,不够精、细、,在诸多环节出现管理漏洞。

问题六:基层人员流动大

案例1:某企业为国内知名的电器制造商,年初,该企业招聘了100多名基层操作工。班组长A对分配到本班的6名新人进行了辅导,新组员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可是半年过去后,班上的操作工又走了5名,其中还包括2个工龄2年以上的技能数量的老员工。

案例2:某企业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新老员工衔接不上,2006年大战二季度之季,又有个别员工休产假。产品多,混合料批次较多,任务催得又急。老员工卢晓华发现新进人员在做抗弯强度时,过分下降夹具上冲头与PS21条的距离,并制止他的行为。新员工说:“接触多少,反正是施载,不会影响抗弯强度,再者说,任务又急。”

由于薪酬待遇、管理机制等原因,在中国,基层人员流动率极高。这给班组长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新员工的技能不熟练、经验不足,工作中出现疏忽时有发生,工作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班组长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对新人辅导;另外这对班组稳固、和谐的氛围形成也非常不利。

问题七:班组长个人管理技能不足

案例:作业员小王因上夜班,当天白天下班有事,没来得及休息,晚上正常上夜班,在上班期间小王因检料时间过长没有休息,无意间睡着了,被线长小张看到了,小张过去叫起来就骂道,“你在干嘛?知不知道上班?不想干就给我走人。”当小张正准备解释的时候,小李却又说“还有理是不是?立马给我走人!”

绝大多数管理者从技术精英转型而来,在管理技能上存在天生缺陷,但是基层培训往往又是被企业忽视的一环,这导致基层班组长管理技能普遍不足,他们以制度考核、罚款、批评等硬措施为主要管理方法,管理生硬,缺乏灵活性,基层人员抱怨、不满情绪大。

如何解决以上难题?基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专家团队多年的实践管理经验,八九点研发出了《班组长胜任力提升及班组建设解决方案》。该方案从人本入手,着重于员工潜能的激活和挖掘,在此基础之上,传授实用管理技能、方法以及工具。更为关键的是,八九点研发出一套人本型培训效果转化方法,通过平台搭建、活动策划、竞赛激活、荣誉激励、媒体催化等一套整合方法,确保班组长将所学所用用于班组实践,带来班组绩效的直接改善。

第五篇: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作者/ 韩立坚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是否坚持调查研究提到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加以论述和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在全党进一步兴起。在实际工作中调研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状况,一些基层领导并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位置,这也是这些地方领导工作比较薄弱、领导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应该如何化解调研中的难题呢?本文就此作了些研究与思考。

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

基层领导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体系的基础,与群众接触最频繁,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有着距离近、成本低、效率高等天然优势。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调查研究却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基层调研难以摆上位置。虽然我们党历来强调调查研究,但不少人认为调查研究是高层领导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一是认为基层的任务主要是执行,不需要调研,上级一声令下,下级闻风而动就行了。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要求也常常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听汇报只听怎么行动、有多大效果,很少征求基层意见,听取基层的声音,有的连基层的调研报告都不愿意看。这种只重命令、不重问计的工作态度,压抑了基层调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认为熟悉基层情况,调研是多此一举。有的领导觉得本地区本部门就那么大摊子,对多大规模、多少资源了如指掌,与群众接触也多,有什么情况不了解?即使下去调研,也是带着已有的框框,找一些数据和事例填充而已。与群众座谈,也是指示多、布置多,征求意见少,对不同观点甚至持反对态度。有的则把调查研究理解为“做文章”,只是发表发表装点门面,根本不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实际工作还是遵循自己固有的那一套。三是拍脑袋办事,不习惯调研。工作中遇事不与群众商量,不认真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办事。为了所谓“政绩”,即使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例如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折腾;在招商引资中大量的低产能项目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在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而未能抓好典型,引导和帮助群众克服困难。正是由于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经济工作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不求新,基层调研难以形成风气。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基层领导不重视调查研究,与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存在这样几种倾向:一是老一套,把工作视同交替轮回的四季,去年是怎么做的,今年还是怎么干,在研究和部署工作时,至多根据上面要求和外面形势,把数字、口号、提法变动一下,工作谈不上什么创新。二是应付式。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应付上级检查,得过且过,许多问题能拖则拖。例如对待上访问题,不是把群众信访看作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窗口和平台,以解民难、平民怨、赢民心,而是派人截访,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只求一时息访。三是等靠要。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许多贫困地区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一些基层领导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他们不是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思考和寻求发展对策,紧紧抓住扶贫机遇有一番大的作为,而是把发展的基点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和外部帮扶上,对上级汇报工作不是讲自己有什么举措,而只是要钱要物。大量的非耕地资源不去深度开发,而是年复一年等待上级扶持,群众称之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没有求新求变的强烈愿望,自然难有开展调查研究的内在动力。

三、作风不扎实,基层调研难以真正开展。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跟风。工作随大流,往往一阵风。上级提倡了,外面有人搞了,自己也跟着搞,不问为什么这样搞,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真正做好。例如有些地方搞设施农业,一搞一大片,只图数量,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和购销服务等却很少研究和过问,以致有的蔬菜大棚荒草丛生,有的改种传统粮食作物,亏损拆毁,不但严重浪费国家扶持的钢材和薄膜等物资,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二是走形式。抓工作就是几个点、几条线,装扮盆景,目的在于“打造形象”,取悦领导,而不是坚持点面结合,把点上的经验推到面上,促进工作的整体提升。三是造假。汇报工作看场合、看气氛,典型有反有正,数字可大可小,随机变化,特别是难以稽考的CDp、人均收入、工业投入乃至外资到账、入库税收等,不断水涨船高,弄得国家统计部门难以掌握真实数据。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还需要什么基层调研?又怎么能搞好基层调研?

四、环境不宽松,基层调研难以实事求是。与基层一些领导接触,他们反映调查研究有三怕:一怕影响地区形象。调查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不但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而且会误导决策。因此,调查研究不但要认真总结成绩,而且要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基层领导对剖析问题有顾虑,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有的干脆只唱颂歌,把调查研究搞成了评功摆好,变成了抬轿子,有的甚至把问题说成了成绩,混淆了是非。二怕上级抓住辫子。上报的材料一般正面典型为多,负面材料则较为少见,所以上报负面材料很容易引起上级重视,如果被列为反面典型,基层可能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因此,基层领导工作中非常缺乏有一定深度的典型调研,即使配合上级领导和部门调研,基层也不愿意完全展示真实的一面。三怕得罪有关方面。在基层调研中,由于怕得罪有关领导(包括前任)和有权部门,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很难实事求是地指出。这种选择性的调查研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那么,该如何从基层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一、增共识,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基层调研仅靠一般号召和简单行政手段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基层重新认识调查研究,形成新的共识。第一,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党中央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规划了两个100年的路线图,这是前无古人又无先例的伟大事业。要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处于最前沿的基层领导就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学习可资借鉴的新经验,寻求能够突破的新路径。在基层岗位上,无论你的阅历多么丰富,领导艺术多么高超,都没有老本可吃,都必须兢兢业业搞好调查研究。第二,基层工作的职能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基层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和执行决策,但并不是不需要决策。实际上如何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来决定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就是一种决策,是执行上级决策的决策。执行的过程也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无论执行还是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包括基层在内的所有领导工作的必备手段。第三,基层工作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基层领导工作者,必须有一种实干精神。而这种“实干”不仅仅是听命令、肯负责、能吃苦,还必须重视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能够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基层领导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做到视野开阔、充满底气、善于开拓、不辱使命。

二、转作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就必须切实转变基层领导作风,做到“三个尊重”。一要尊重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自觉放低身段,打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改变下车伊始哇啦哇啦、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恶习,牢固确立以民为师的意识,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求教于民。二要尊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调查决不能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研究问题;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老印象,一知半解就浅尝辄止;更不能满足于主观成见,想当然拍脑袋。调查研究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主见,又不能带着主观框框去曲解、图解实践,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三要尊重科学,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解剖点上的问题,又要掌握面上的情况;既要听顺耳的话,又要听逆耳的话;既要敢于坚持真理,又要勇于修正错误。对于一些负面的东西,既不能回避,更不能打棍子、抓辫子,而要鼓励群众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基层领导必须认真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学习本地和外地包括国外的新鲜经验,学习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在调研工作中有一个较高的理论视点和宽阔的研究视野,要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我们不但要调查好,搞好量的分析,而且要研究好,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那种只满足于一个大概印象,连笔记都懒得记,不作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调查研究,只是徒具形式,于事无补。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和善于用调查研究之矢,射经济社会发展之的,服从和服务好我们的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大业。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努力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基层特别要注重和善于发挥与群众接触密切的优势,通过社会网络论坛、群众信访渠道、服务乡村和企业、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利用与群众接触的各种机会,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更好地摸实情、懂实务、办实事,使调查研究常态化、便捷化。

四、建规范,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铁制度。开展调查研究,不但需要基层领导高度自觉,而且需要结合基层工作特点,建立和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一是调研论证制度。基层领导,对工作中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必须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的制度,通过听证、论证、公示、座谈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消除拍脑袋决策现象,使决策过程成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的过程。二是调研工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意见》,规定省部级、市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分别不少于30天、60天。基层也应陔建立切合基层实际的调研工作制度,调研工作时间应该远远多于对于上级领导规定的时间,决不能以会议多、工作忙为理由而有所压缩。三是蹲点调研制度,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管用。要注意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乡村、社区和企业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症结,谋划发展对策。四是专题研讨制度。选择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查和研讨,可收到加强基层交流、集中基层智慧、听取基层意见、培养和选拔基层人才的多重效果。五是学习培训制度。实施任前培训、任中轮训制度,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介绍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信息,帮助基层领导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调研工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沿海工业园管委

上一篇:家长会副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基层旗帜鲜明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