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纪念性景观发展的思考——以齐齐哈尔市和平广场为例

2022-10-28

1.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和特征

纪念性景观场所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一个城市的灵魂, 也可以因其具有冲击力的影响轮廓而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的地标式景观, 对“纪念”本身我们是无法以科学和理性去超越和演绎的, 科学的进步使我们拥有更聪明的头脑和缜密的思维方式, 但是也同时消磨了我们的某种本能, 而这种叫做“纪念”的神秘精神力量牵引着我们去久久注视, 让简单的形式变得意味深长, 在这个繁荣的物质世界里, 纷繁杂芜, 没有什么能够震撼心灵, 而站在这看似荒凉的纪念场地中, 我们能够看到的和体会到的反而更多。

纪念性景观场所的特征分别体现在对历史的记载、对时间永恒的追求以及对英雄的崇拜, 它的创作特点是运用一切有关技术、艺术的物质手段来创造一个供人参观、游览、缅怀的场所, 将纪念的对象、历史的内涵等内容转换到此空间中, 达到人与物移情的效果, 力求人与景之间的共鸣。我国建筑师齐康指出, 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 表现历史, 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

2. 齐齐哈尔市和平广场概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别称鹤城, 有着800多年的建城史, 属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和平广场位于齐齐哈尔市下属的建华区嫩江江畔、中华路西端。西临嫩江, 东南毗邻齐齐哈尔市党政办公中心和会展中心, 广场规划面积约4.14万平方米。其中, 广场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 石材铺装面积2万平方米。和平广场是在2005年8月15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的, 规划面积达4.14万平方米的和平广场位于嫩江江畔, 广场主体由抗战纪念墙、胜利纪念碑、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组成。和平广场不仅仅是一个供市民休息的纪念场所, 更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基地, 近年来也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胜地。步入广场,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抽象的大型标志性纪念碑, 碑体高37米, 造型似一杆指向天空的枪, 由两个塔状造型重叠构成, 也象征了正邪之间的较量, 倾斜的折线造型正是寓意了日本的侵略, 高高的塔则象征了中国的坚忍与最后的胜利, 雕塑下方用大型的水池作为衬托, 池内由白色卵石垫底进行铺设, 和平之水将人们的心情重新归于平静, 这里的静水水面效果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静水水面相似, 静水的设计既可以柔化人们的情绪又可以起到加深空间层次、弱化硬质铺装和硬质雕塑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纪念性景观场所中, 静水的添加恰到好处;纪念碑的左方是江桥抗战纪念墙和大事记纪念墙, 墙上刻着“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两排大字, 大事记墙上记录着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到抗战胜利, 中国抗战的重要会议及战斗等;广场的右侧放置了一些作战兵器展示, 用实物加深人们的联想;位于中心雕塑后方的抗战纪念墙由五面浮雕记事墙和一面手印墙构成, 抗日战争的浮雕生动的展示了抗战胜利的艰辛历程, 浮雕给人以清晰的画面再现, 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画面中, 浮雕墙背后两面墙上镌刻着62位共和国将军为和平广场的题词, 书法作品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 气势遒劲, 意蕴深邃, 充分展示了共和国将军们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手印墙按照1:1的比例仿制了战士们的手模, 一双双清晰的等比例手型让人们深深的感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些爱国的将士用双手、用生命换来的, 浮雕墙和手印墙结合的形式加上高大的体量尺度, 不禁让人们心生敬畏之感, 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3. 对我国纪念性景观发展的思考

3.1 对公众参与体验的思考

从国内外众多的纪念性景观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好的景观场所离不开与观者的互动体验, 如和平广场中的手印墙, 观者可以将自己的手放入凹陷的手型中, 达到一个与逝者的心灵沟通, 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能够引领观者上升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感悟空间, 如今“纪念性”正在面临着慢慢的消解, 观者们不再去思考和感悟, 纪念性场所也便不再具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纪念性景观的历史延续与文化延续都少不了人的参与, 所有的沉思必须落实在实地的体验参观中来,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 我们应该赋予纪念性景观文化、精神、视觉上的多重体验, 让其拥有真正的存在价值并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3.2 对科技化手段介入的思考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景观的科技需求也要逐渐提高, 枯燥单一的景观形式势必已经被人们所淘汰, 纪念性景观场所本就是功能相对单一、氛围相对肃穆, 这样的场所势必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能吸引人们更多的驻足与停留, 如和平广场的纪念碑和纪念墙可以给观者带来直观的体验和一定的联想, 但是设计形式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看来, 广场的形式与纪念墙上清晰的抗战主题字迹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和直白, 当下是科技至上的时代, 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利用, 科技手段在建筑方面已经被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在景观中也予以结合, 和平广场中缺乏动态的视觉体验, 我们可以利用光的投射、动态影像投射、声效结合等高技术手段来结合, 动态影像效果的视觉投射体验势必是传统的浮雕墙所不能带来的观感, 如美国为纪念“9·11”而投射到空中的纪念光柱就是运用光科技的手段, 让纪念之光深入夜空的最深处, 照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那矗立的希望之光让所有人都难以忘怀, 这样的科技案例形式在国外景观的设计中屡见不鲜, 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为纪念性景观场所带来纪念性的同时我们也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属于该场所的时代感与科技感。

3.3 对相互借鉴融合的思考

西方的纪念性景观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大的体量、宏伟的尺度、规整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力求传达一种可控的范围, 而对西方纪念性景观进行借鉴的同时我们应该保留我国自己的艺术风格, 纪念对象不同要进行不同的区分设计, 不能脱离实际全盘借鉴, 要深刻的理解出每一处纪念场所的内涵。千篇一律的景观场地势必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不会吸引人们多次前往, 我国很多纪念性景观场所出现了无人光顾的荒凉景象, 我们应该分析该原因, 是否形式过于单一, 内容大同小异, 不能吸引观者的景观更谈不上景观与观者的精神沟通, 西方大尺度、大视野的理念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 更何况如今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摒弃了高达体量的纪念形式, 而是转为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同时增加人与景的互动模式。而我国的多个城市还在盲目追求高大体量, 费时费力的打造,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看似宏伟却让人倍感疏远, 完全起不到让人去用心感知和沟通的氛围, 并不是高大的体量去震慑人们才能起到纪念的作用, 通过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空间序列排布一样可以起到营造的作用, 合理的安排把握观者的情绪, 让景观空间具有方向性、秩序性, 观者走到哪个区域能有什么样的情绪, 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空间组织上进行合理的把控, 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是很好的借鉴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利用不同区域人们行走的路线去把控人们的情绪, 将人们的情绪由愤怒逐步引领到沉思最后又归于平静, 利用空间组织布局把控着整个场所的氛围, 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巧妙的设计, 只有取长补短, 善于发现和研究并做出总结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纪念性景观。

3.4 对氛围营造的思考

第一, 对于氛围的营造我们可以巧妙的结合地形来营造。地形连着景观的主线, 是提供人与景互动的平台, 有的地形空旷、有的地形幽静, 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纪念感受, 所以不同的纪念场所要选择相应的地形进行设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当地的文化特性这些元素相结合才能烘托出一个彼此共融的环境, 意境也会随之产生。设计师需要挖掘出平地、坡地或是基地抬高等处理手法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要求设计师从观者的内心角度、视觉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将人的最佳观赏视线这些都考虑进去。

第二, 通过空间布局来营造, 对于当下纪念性景观功能与形式的不断拓展和延伸, 空间布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 毫无秩序感的空间布局会使人感觉混乱、无趣, 缺乏新鲜感, 最好是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来设计并且结合递进、对称、几何形式等来共同布局, 强调整体统一的同时, 局部要富有变化感, 纪念性景观场所可以将人们的情感变化跟布局排布加以结合, 将人的情感跟景观线路进行串联。

第三, 通过利用色彩来进行营造氛围

色彩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牵引着人们的内心变化, 纪念性景观可以利用色彩来影像观者的情绪, 众所周知, 鲜艳的暖色可以使人觉得活泼、喜悦、振奋, 而灰暗的冷色可以使人觉得镇静、高贵、哀愁、冥想等等, 在纪念性景观中我们常用灰暗的冷色使人快速进入到一种肃穆、镇静的氛围中, 有些案例甚至用更为深的暗色来使人觉得压抑、愤怒, 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就是应用了大面的的暗色, 而走出展馆人们的心情则会慢慢得到舒缓, 因为在展馆外围的景观中颜色相对明亮、柔和, 白色的鹅卵石、浅色的植物和铺装、平静的水面这些元素又可以使人的内心重新归于平静。在和平广场中的地面颜色、植物颜色以及雕塑墙的颜色都较为单一, 缺少变化, 可以在不同区域的颜色变化上进行轻微的调整, 来控制人们的情绪, 做到跌宕起伏的变化, 避免平铺直叙的景观。

第四, 利用植物来进行营造氛围。

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习性、形态、颜色这些特性来进行营造, 如为了突出浅色的高大雕塑, 我们可以在其背景处栽植神色的植物进行衬托, 在立面角度可以形成很好的层次感, 水平展开的植物可以使人觉得舒缓、平和, 塔式的植物使人觉得高耸、庄重, 规则式的排布使人觉得规整、严肃, 自然式种植使人觉得轻松、亲切。在纪念性场所景观的营造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路线布局, 设定相应的植物进行装饰和烘托, 可以很好的突出纪念的氛围也可以起到柔化空间、平和心绪的作用。和平广场中的植物类型相对缺乏, 种类过于单一, 建议从树的栽植方面、树的外形、颜色、高度等方面考虑人的心理感受, 结合每段路线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植物除了具有生态意义和审美意义外, 还具有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赋予的品格、精神和寓意。

4. 结语

在这个物质和商业都在不断膨胀的年代, 国家和社会都不能没有纪念性景观场所, 这样一个纪念性景观场所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休憩需求之外, 还能让人们从心底和景观之间形成一种沟通, 这也是纪念性景观场所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景观都离不开周边环境的制约、人的参与, 纪念性景观是以人为参与主体的, 更离不开这些要素, 所以从观者的角度出发去考量整体的布局、尺度、植物、颜色这些要素才能创造出独特的纪念性景观, 从而让纪念性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 换句话说, 只有遵照以上这些要素进行设计才能拉近人与纪念主体之间的距离, 建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观者才能积极的完成纪念的行为, 进而萌生纪念情感, 这也是我们长期要追寻的目标。

摘要:纪念性景观是以人的精神寄托为载体而出现的的一种景观形式, 也是景观场所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形式。纪念性景观是满足人们精神、情感以及某些社会功能的场所, 是一个能起到缅怀、回忆、沉思的场所。随着社会在发展, 人文精神的极大提高, 纪念性景观也深受人们的重视。每个国家, 每个城市都不乏有纪念性景观场所, 它们通常依附于广场、公园、纪念展馆来存在, 近些年来一致备受关注。如911纪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周边广场景观、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园, 这些纪念场所的建设表明了人们在经历了重大的苦难时间后需要这样一个场地来让后人缅怀历史、铭记历史、启迪人们、教育后人。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设计,情景营造

参考文献

[1] 齐康《纪念的凝思》[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2] 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杨至德《纪念性景观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4] 刘滨谊.姜珊《纪念性景观的视觉特征分析》风景园林[J]2012年第3期

[5] 王治君《纪念性艺术综合体》[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治疗小儿真菌性肺炎疗效分析下一篇: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