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2022-09-11

1 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形势

我国从1 9 8 0年成立第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南京金陵职业大学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如今已占据高等教育领域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 创办了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 近年来又新设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这几类学校虽然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点, 但在培养目标上区别甚微,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其共同宗旨和基本特征。

1.2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 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教育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多理论、少实践, 缺少实用技能的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应根据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 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从而区别于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都已开始认识到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一些院校还存在着把高职高专办成“本科压缩型”的倾向, 这势必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定位和用人单位在择人录用过程中陷入尴尬境地。为此, 要打破过去的以学科体系为主, 强调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本科压缩型”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做到理论“必需、够用”, 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

2.2 专业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 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内容与时俱进, 坚持能力本位的设置原则,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但是, 通过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显示, 有过半数的院校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目的不强, 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院校都是独立办学、相对封闭, 缺少相关的企业背景。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 没有实际工程技术实践经验。

2.3“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短缺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培养目标, 强调实践和理论教学并重, 这是高职高专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但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的基础。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 学校大量补充新教师, 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工程应用背景, 没有实践工作经验, 不但理论教学水平较低, 而且工程技术应用教学能力更低;同时又缺乏企业的支撑和与企业的联系, 学校自身投入不足, 以及实践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造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短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2.4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轻视或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专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调其适用性、应用性和实际操作, 而轻视或忽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培养上, 只强调专业素质, 更多地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注重于满足目前生存的需求, 而不考虑其长远的发展, 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 除了能适应“上岗”之外, 其他方面则很难适应。因此应以科学的劳动观与价值观为指导, 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 提高劳动者的个体综合素质。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原创是创新, 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也可以创新。

2.5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目前,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大都按照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进行专业设置, 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社会需求来理解, 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 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专业几年后的就业情况。当前一些专业社会需求尽管已经饱和, 但其相应的工作领域前景看好, 考生往往也愿意报考。以人设事, 有什么教师、有什么学术带头人就设什么专业的做法, 培养出的人才难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 如何认识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

3.1 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需要从两个维度来把握:第一个维度是从职业教育系列, 高职教育的“高等”, 是相对于职业教育的初等和中等而言。这在学界和社会上已达成共识。第二个维度是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 比较高职教育的“高”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有何不同。这是正确理解高职教育内涵的关键,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实践的混乱。普通高等教育的“高”主要指理论素养程度的高低, 而高职教育的“高”是指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程度的高低。因此,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平行的两大系列。高职教育的“高”主要是针对初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在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并不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的高低位次。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 自然它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 但两者并非毫无关联。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属于专业教育。而专业是与职业相联系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无不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因此从广义上说, 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当然, 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可同日而语。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指向比较具体明确, 基本上按照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 某一职业岗位 (群) 可能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组合。

3.2 怎样发展高职教育

根据以上对高职教育特定的内涵规定之理解,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起“大高职”的观念。完整意义上的高职教育, 是涵盖目前理论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短期性的专科技术学院、大学教育中的应用性学科以及实践性强的专业研究生教育所依次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属于高职教育。因此, 高职高专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 也不是个人正规教育的终结。

二是切实加大政府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扶植。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 又深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 考生及家长鄙薄高职教育。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 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需要得到政府的偏爱。一方面,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破除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心理。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文凭发放等方面予以高职教育适当的优惠政策, 为高职教育发展营造有利的物质环境。

三是高职高专院校本身应该安于其位, 办出特色, 追求一流。特色不突出, 办学效益不高, 就业形势不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社会心理、整体就业状况等客观原因外, 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主观因素也是极为相关的。国家规定“从现在起至2007年, 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项限制性政策明确了当前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安于其位, 夯实基础, 练好内功, 提高质量。树立在专科层次努力创办一流的高职教育的信念;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充实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行业、社会岗位灵活设置专业, 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加大实践教育的比重等等。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 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随之而来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呈现。如何把握机遇, 在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所有高职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高职教育进行综合分析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瞻[M].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6, 9.

[2] 陈清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积极推进俩个根本性转变[J].1996, 6.

[3] 王明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Z].1996, 6.

[4] 杨金土.我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改革方略[M].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 2002, 12.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控制方法研究下一篇:辽宁省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