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涉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治理相辅相成,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表里相依、标本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将二者统一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上来。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论析

摘 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着意于其基本要求、核心理念、路径优化和理想目标。目标管理强调“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有效路径需要通过创新方法实现优化;创造和谐、推动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理想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强化目标管理,注重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和谐,以促进管理对象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目标管理; 以人为本; 创新方法; 创造和谐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应当着意于其根本要求、基本理念、路径优化和理想目标,在管理活动中,应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强化目标管理,注重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和谐,以促进管理对象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一、目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

目标是用来表示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是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归宿,正确的目标反映了主观对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向人们展现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这使得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强烈的激励性,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倾向与强大的意志力量。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彼特·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活动既要“以工作为中心”又要“以人为中心”,即应努力实现“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统一。这一思想的启示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只有既关心工作又关心工作的人及学习的人,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关心人。”这主要表现为:其一,目标管理的个体参与性。目标管理要求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要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管理对象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目标从一开始就成为学生自己的目标。其二,目标管理原则的人文性。如目标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可实现性与底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以及避免在条件不具备与风险无法规避时的盲目行动。其三,目标价值实现的个体分享性。对个体来说,目标不是纯粹的外在之物,个体作为组织的成员,其利益与组织目标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可以也应当从组织目标价值的实现中分享物质或精神利益。

“关心工作。”这可以概括为:其一,对工作的方向引导。管理活动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导向的正确,正确的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进而形成积极的结果,偏离正确方向的高效率无异于南辕北辙,是严重有害的。其二,对工作的协调控制。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评价,包括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控制各种“越轨行为”等,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系统诸要素的协调与控制。其三,对工作的检查评价。即依据目标来检查评价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方法及实际绩效。

概括地说,目标就是方向,使个体从一开始就确知自己要做什么以及目标实现的前景,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寻求最便捷的路径,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目标同时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决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始终需要个体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掘与使用有效资源,促使人们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最紧要的事情,避免盲目的准备与忙碌。正是基于目标的显著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所内蕴的基本思想,使目标管理成为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是践行和落实这些思想的具体举措。

1.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以人为本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关注的凸显以及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增加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而人文关怀对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从高校现状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如管理方法简单粗暴,频频发号施令,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作为铺垫;管理者高高在上,难以贴近学生,对学生的冷暖关注不够,甚至冷漠回避等。最后,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要发展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者,就要求管理者要彻底摒弃用一个标准去裁减千差万别的思想和个性的传统做法,准确把握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成长为主体意识明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个体。

2.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既有事与物的层面,又有人的方面,但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其一,要积极肯定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管理者要积极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实维护其基本权利。“要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教育方法富有人情味,通过教育者的情感、人格、威信等影响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其二,注重管理的层次性。学生个体在思想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对整齐划一的教育与管理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层次性分解,力求满足学生层次有别、丰富多样的需要。其三,尊重并有效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日益凸显了人们对现实利益的关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个体价值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有效维护并力求实现其根本利益。

3.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对策

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一,构建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就是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其二,依托学生社团,全面搭建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系。如:各种创业、社会服务、文体艺术表演等兴趣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全面搭建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系,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其三,积极构建学生成功就业服务体系。如:学校为学生提供详尽而全面的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进行社会能力、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与鉴定,以力求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与生存适应能力。

三、创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路径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教育方法、“我管你从”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并不断推进方法创新,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路径优化。

1.实现由“他者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收到预期效果,最终还是要走群众路线,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实现由“他者管理”向“自我管理”,由外在管理向内在管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引发学生思想深处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包括对“他者”管理目标的认同、价值观的反思以及方法的调整等,这就促使了学生自我身心资源以及思想价值观念的优化组合。传统管理将学生完全置于被管理地位,明显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自我管理通过使学生分享管理权,分担管理责任,能明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体意识和管理效果。

2.开展管理体验活动

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开展“管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体悟和领会管理的规则、目标与价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既包括在书本中求索,也包括参加诸如参观考察、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参与文体学术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渗透着道德、法律、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念和管理品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充分利用这些实践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管理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体悟和领会管理的规则、目标与价值。

3.建立“热点管理”机制

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社会热点问题通常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2]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探索建立灵活的“热点管理”机制,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准确捕捉学生兴趣点,适时启动热点管理,及时加以引导,避免热点向危机的转化。

4.在软环境建设中嵌入隐性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除了要贯彻执行显性的管理规章制度外,尤其要注意把管理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嵌入和体现在校风培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教师形象塑造等软环境建设活动中,使之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管理作用。

5.管理与教育、心理咨询相结合

把硬性的管理与软性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这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改善管理的前提,也是学生的现实需要。

四、创造和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理想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造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依据胡锦涛同志的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的社会。据此,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造和谐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具体就学校而言,应该涵盖下述主要层面。

1.推进校园民主法治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活动要力求做到民主讨论与依法管理。首先,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素养,在管理活动中要积极践行民主、严格遵纪守法;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实践机会。其次,要始终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立足点,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应将学生视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重视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5]。

2.培养师生公平正义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制度贯彻、法纪遵守等,渗透和体现公平正义理念。管理者、教育者、学生之间应建立常态化的相互交流机制,围绕教育、管理与发展,共同谋划。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秉持行为的客观公正原则,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关系氛围,使公平正义观念植根于师生的意识深处。

3.促进师生诚信友爱品质的养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诚信意识与友爱精神对推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显得愈来愈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既要通过思想教育,又要通过规范管理,培养师生诚信无欺、重承诺、守信用,引导师生真心诚意地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逐渐养成诚信友爱的品质。

4.促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促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首先,要坚决废除或有效改进阻碍学生发展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的形成奠定必要制度条件。其次,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创业、文体艺术娱乐等活动,为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提供全面的舞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创造现实的平台。

5.构建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

当前,高校稳定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诸如消极势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学生的读书成本上升、学习压力加大、就业困难等,所有这些消极影响都构成了校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有效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努力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6.促进学生与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要推进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进行深入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严格校园卫生环境管理,引导学生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维护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生态,实现与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5] 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8-21.

[2] 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20-22.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 徐志怀.和谐是高校学生工作追求的理想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0-62.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金奇

第二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治理的关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涉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治理相辅相成,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表里相依、标本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将二者统一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上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关系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的时代重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高校要完成好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重任,必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下简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更好地使立德树人成为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任务;二是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真正使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的根本前提

我国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對高校来说,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其中隐含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向结构的调整转型上,思维范式也由提高效益的单一诉求转向对社会人文环境的理性思考上,健康的政治生态、较高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不再以技能和专业水平作为首要的标准,而是人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上也必须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的转型,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是高校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首要任务。

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自身的特点。经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飞速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顺应历史潮流且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文明、富裕道路的政治制度,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领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只有认清并坚定这样的信念,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才能切实找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真正为国家民族培养出忠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对高校来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富强,服务于社会进步,服务于民族振兴。

然而,多年以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各个层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技能、轻品德的倾向,这就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上可能存在片面追求学生学识技能的提高,而忽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虽然党和国家始终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并加以强调,但由于工作方法陈旧、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部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高校党委“领”有余而“导”不足,广大教师知其道却又轻其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面对这种局面,既要解决重视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的问题,其中重视的问题是核心。首先要认识到育人的方向如果出现偏差,育人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甚至会走向社会的反面,这就是要明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次要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把人才培养放在促进社会进步与民族振兴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清醒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这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后要勇于创新,加强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真正把学生吸引到预设的学习轨道上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是要明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只有切实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高校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治理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规范高校治理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二者在高校工作中虽然分处不同领域且没有直接参与人才的学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上来,但都是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这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从高校治理的角度来说,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平台搭建、机制理顺等方面体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科学高效的高校治理体系来保证,只有方向准、目标清、结构优、能落实、完备的高校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实现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也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为指针,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推进,要明确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最大的办学效益,只有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始终,把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内部治理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会成为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助推器”。

(二)二者表里相依、标本同源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其中的重点就在于必须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体系,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二者都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表里相依,标本同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是指导高校完成社会使命的本质问题。要使这项根本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以科学完备的内部治理体系为依托。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内部治理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针。在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来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依据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和具体规划开展學校内部治理的顶层设计,切实使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成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助推力和催化剂,只有作为手段的高校治理与作为本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行。

(三)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治理体系建设既然同源同根,就必须相互依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顺畅有序的内部治理体系的制度支撑,在此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条件保障和机制保障,有了良好的运行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如果高校治理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受制于人,举步维艰,甚至黯淡无光。同样,高校内部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守“为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提供保障”的工作宗旨,高校才能真正走上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轨道。反之,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或不利必将导致高校整体办学方向的迷失,内部治理改革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前提,现代化的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离开了这个根本原则,高校治理必将背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轨道,走向人才培养的反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必将为高校治理提供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背离了教育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便失去了成长的土壤,也必将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高校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属于政治理论范畴,属于党委工作范畴;高校治理则属于管理服务范畴,属于操作运行范畴,属于行政工作范畴。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有交集,但如果从高等院校社会功能这一本质问题出发,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从“三全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出发,就不难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理论的角度上讲,二者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具有一体两面的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属性;从工作实践上看,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统一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上,统一到“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上,高校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宝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旗帜,2020(2):19-2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 编辑∕陈晶

作者:孙树勇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文章通过阐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策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和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仅仅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社会所需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这些优秀人才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开展有效互动和合作等培养出来的,高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胜利提供强大的支持。①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作为思想上的先锋者,其接受文化思潮的能力和水平远远高于普通群众,可以说,作为未来人才的高校学生的思想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全球各种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消极思想在高校学生中滋生蔓延,比如“读书无用论”、只论“钱途”的拜金享乐主义等,导致出现高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课堂学习为主,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精神,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观念和思想,净化高校乃至社会风气,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观念和意识方面。一方面,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思潮多样化,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却有待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范围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实行灌输式教育法,缺乏互动,生动性不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不能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导致学生的思想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度,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滞后。②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高校学生是时代的先锋者,他们向往独立自主,向往自由发展,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尝试新鲜活动,有着自己的判断,特别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但是,高校学生也是一群没有踏入过社会且所有认知仅限于书本及网络的人,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带有自己主观意愿和个人感受,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容易误入歧途,接收不良思想。

高校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但是高校学生往往不屑于或者不在乎这类课程,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上大量灌输式课程让他们无趣,因此,他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并未给予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内容和方法方面。一方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后,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也没有结合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的需求不相符,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内容的确定多数是由教育工作者自己决定,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学生而开展的,从根本来说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是空洞且无效的。③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班会、座谈会、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校学生都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感到乏味、厌烦、甚至抵触,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会深入分析其意义和精髓,也就更加不会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敷衍了事。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思想需求,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更加普遍的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他们对互联网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有兴趣一些,不具有时代感的教育方式会逐步被淘汰。④

师资和环境方面。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较薄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着非专业化和非专职化现象,师资队伍中真正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老师较少,而且高校没有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使得高校存在着一支不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地位和待遇水平偏低,工作量较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稳定性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更没有热情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

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复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政治民主化水平不够高。另外,我国以全面开放的态度迎接全球化的浪潮,一时间社会充斥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高校学生思想较为先进但判断力较弱,加上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最后,网络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很多高校学生沉迷网络,频繁旷课,长期下去,使得高校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淡化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还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失眠多梦、视力下降等不良生理反应,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更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危及其生命。

第二,网络的强大还体现在其“无所不包”的信息量上,网络上不仅有丰富的利于学习的知识资源,还会充斥大量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包括各种不良思想、淫秽信息、邪恶言论等,这些垃圾信息会使好奇心重的高校学生耳濡目染,左右他们的一些行为和思想,致使一些学生道德观念弱化,信念动摇,严重影响一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或考试所用的知识,都可以在网上查到,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便捷的检索模式和丰富的知识资源进行投机取巧,不再像以往一样刻苦钻研,高校之内论文代写、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风靡,这使得原本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遭到了破坏,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被迫下降。⑤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观念和意识方面。一方面,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必须得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意识上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再只是形象工程;其次,高校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改革,重新部署和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高校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随时进行修正和改革,真正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纠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认识,激发其积极性。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全面的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作用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改善。高校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强制他们去学习,否则适得其反。对于高校学生,要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高校学生的内心诉求。⑥

内容和方法方面。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现实性。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遵循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教育内容以适合学生为主要标准,针对学生设计教育内容和方式,贴近学生,切合实际;其次要符合当前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时进行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要多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粗取精,多增加实践环节,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接受。

当前社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社会思潮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被冲击,出现迷茫现象,高校必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加以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一味依靠课程教育和灌输式教育,应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引用經典案例,以主题鲜明的电影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另一方面,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吸引力。传统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高校的现实情况,也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交流方式与学生建立交流,现代学生更愿意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境,通过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日志、状态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通过这些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及时消除学生的思想隐患。还可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设计专门的官方网站,在网站上多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实行在线网络咨询活动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集思想性、趣味性、现代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更易受学生欢迎。另外,应该多带高校学生走出校门,拓宽学生视野,多去红色景区参观,感受历史文化氛围,弘扬和培育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以直接的感官接触来刺激学生,再加以理论教导,使学生切实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师资和环境方面。首先,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拨和培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要选聘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扎实、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担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策、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减轻工作量,增强发展前景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成竞争力强、吸引力较大的职业,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⑦

其次,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要及时把握国情和国际形势,了解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校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和信念。突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感染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应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校园公益活动,播放积极向上的电影,表彰助人为乐行为等,在校园里将正能量广泛传递,使学生时刻受感染和受教育,这样的校园氛围会使高校学生自觉吸收健康思潮,摒弃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最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针对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弊端,高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甚至是消除这些弊端,化危机为转机。第一,针对高校学生因沉迷网络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集中住宿的优势,通过周围同学提供的信息掌握沉迷网络同学的情况,及时予以纠正,通过与之进行面对面交谈,安排其参与户外活动等,使其从网络中走出来,参与正常的人际活动;对于情况较严重的同学,及时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强其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第二,面对互联网巨大的信息量对学生的作用,高校应该普及网络知识,及时为学生详细分析网络的利弊,让学生能够更理性地对待网络,消除学生对网络过分的好奇心;高校还应该配合相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通过网监等手段对垃圾信息进行源头上的遏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式建立保护屏障,使一些垃圾信息无从传播。

第三,高校应该充分意识到网络的丰富性和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可能利用网络进行考试作弊或论文抄袭等行为,针对这些不良行为,高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考试时不准学生带手机、严格论文查重制度。总之,高校要充分挖掘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体育学院;本文系2013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基于90后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2A283)

【注释】

①王小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第121~122页。

②唐清荣,董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才智》,2013年第22期,第149页。

③杨华:“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才智》,2013年第23期,第176页。

④谭君:“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第1期,第15~16页。

⑤柳杨:“浅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12期,第141页。

⑥张秋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6期,第33~34页。

⑦方瑞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趋势和对策”,《科技视界》,2013年第27期,第187页。

责编/韩露(实习)

作者:赵宁

上一篇: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人活着要有追求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