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有追求议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人活着要有追求议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重要论断,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并未取得共识。针对一些人的不同看法,文章从世界观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着重论证了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价值追求、我国的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第一篇:人活着要有追求议论文

浅议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价值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产品与现代设计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用品因其生产制造缓慢低效,逐步被高成效、标准化的机器产品所替代。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工艺用品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个性化与艺术化的手工制品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手工艺品造型虽不及工业成品精致,但正是其不完美性和相对随意性,使其在具有多样化需求的当今社会又呈现出异样的价值和生机。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市场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也更加注重文化的多元价值,希望得到能够真正满足自身独特需求的商品。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个性化 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是上帝”这一商品生产和营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商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化要求日益提升,个性化的消费取向使得传统手工艺品再次焕发生机,进而催生了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追求。商品的个性化逐渐成为社会流行趋势,消费者在注重商品功用价值的同时,更加追求商品的审美价值。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商品的个性化追求也存在一定的自然价值局限,例如传统手工艺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等,加之一些个性化、艺术化的工业设计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使得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极大挑战和危机。

1 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价值性

1.1 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态价值

社会生态价值是人类社会多样性价值体系的重要标尺,意指自然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力。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态价值,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都高度关注和重视。人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1.2 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人性审美价值

与追求批量化和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不同,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符合人们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人性审美价值。主观体验与客观体验是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主要体现,产品的尺寸、比例、材料和用具都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产品的创意灵感和技术手段都与设计和生产者的情感经验有关,是—个因势利导且具有情感针对性的过程。艺术个性化的人性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设计者感情的投入、思想的投入以及设计手法的个性化三个方面,设计媒介是设计者艺术个性化追求的载体。

1.3 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多元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与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关。艺术设计个性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多元价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差异,民族习惯、地域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都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每个地域都有其代表性的当地特产或手工艺品,这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 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自然价值局限

2.1 传统手工艺技术缺乏明确统一的生产要求

传统手工业技术除了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之外,还存在很多自然价值局限。因为传统手工业技术在设计上通常都比较随意,产品生产者和设计者设计水平和工艺手法的差异使其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生产规范和要求。传统手工艺产品虽然具有良好的艺术性和个性化特点,但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的证明和规范,使得产品在出现问题后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给产品的售后带来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

2.2 传统手工艺品在生产上面临很大困难

现代工业追求标准化和高成效,使得产品可以实现规模化大工业生产,而传统手工艺品在生产上就面临很大困难。产品的个性化特点虽然使其拥有良好的市场销路,但是因产品的唯一性或相对唯一性使得商品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艺术设计个性化拥有反规范、反秩序等很多非理性因素,使其在产品生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2.3 传统手工艺品个性化设计易被模仿和复制

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在市场经济中体现为商品的个性化,一些生产者和无良商人面对巨大的商业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商品模仿和复制的行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有利手段。这种模仿和复制在损害产品个性化的同时,更给产品的生产者与设计者带来很大程度的损失。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市场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消费者对商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艺术设计个性化不仅追求商品的人性审美价值,更加注重商品的社会生态价值及文化多元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联系大大加强,多元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丰富和全面,传统手工艺用品凭借其精美的工艺和艺术化的气质,有效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成为近几年消费需求最快的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潘沁,杨琳.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浅谈[J].包装世界,2011(02)

[2]卢飞.试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J].包装世界,2011(02).

作者:姚文婷

第二篇: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必然性价值追求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摘要]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重要论断,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并未取得共识。针对一些人的不同看法,文章从世界观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着重论证了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价值追求、我国的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关键词]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必然性;价值追求;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Necessity, Value, Progresses and Conditions

Shi Jiuqi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y, Tianjin 300387)

Key words: fre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very people; necessity; value; progresses and conditions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重要论断,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并未取得共识。针对一些人的不同观点,在这里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而不是自我意识的自由选择

当前理论界,不少人不是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史过程,而是看作人的自我意识自由选择的价值追求,“是‘绝对自我’的自我意识进行的自由的理论创造”,“每个人就是自己终极价值的‘当事人’,必须自主地为自己寻觅和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思维在根本上是一种与个人的自由相敌对的思维”,是实践本体论的展开,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①等等。这些观点表明他们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他们无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而是片面夸大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问题首先是哲学世界观问题,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界定为实践本体论。上述一些不正确观点,多半根源于实践本体论思想。为了说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实践本体论观点。这一观点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是以葛兰西、卢卡奇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最先提出的,是其全部理论的世界观基础。该观点歪曲马克思的物质观,攻击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观,实际上是从哲学世界观的根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一些欧洲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葛兰西(当时意大利共产党的总书记)等人在狱中对其进行反思和著书立说。他们认为第二国际的一些领袖,反对十月革命的主要观点是唯生产力论,这些观点显然被十月革命的胜利所击破。由此他们认为革命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无产阶级主观意识的成熟程度和投入革命实践的能动性的发挥。为此他们写出了《狱中札记》、《实践哲学》(葛兰西著)、《历史和阶级意识》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著)等著作,以对这次革命进行理论反思和研究。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一个革命的胜利是由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因为有列宁主义及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作用自不待说,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俄国的客观的革命条件,即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他们颠倒了革命成功与否的主客观因素的地位,认为革命成功的根本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并居于领导地位。他们都是哲学家、理论家,将这一思想演化为实践本体论观点。表面上看似乎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实际上是将实践中的重要因素——人的主观意识当作决定性的作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为了论证实践本体论,他们首先曲解马克思的物质论,指责恩格斯、列宁的物质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认识论、本体论等世界观的核心理论,以此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宣扬主观唯心主义。

这些观点对我国的一些学者造成了很大影响,致使这类观点在我国相当流行。如本文开头所引证的文章就认为,物质“被恩格斯‘僵化’地看成只是‘事物’的总和”,“列宁在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却忽视了物质客体与人的思想、内心体验及精神生活的统一性”。“这在哲学上,却使其后的物质观日益远离辩证法、历史观和实践论,日益接近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将有史以来人类对物质的探索变成一种常识,而非一种深邃的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他们认为,要批判恩格斯、列宁的错误,就“必须引进‘实践哲学’这一‘全新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概念’”,以纠正“恩格斯的‘客观的’和‘实在论的’物质概念”。“为此,葛兰西提出‘实践一元论’,试图将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直接地指向与人的‘具体的历史行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对于‘实践哲学’来说,人类不应当从自然科学和各种唯物主义的发现中来理解物质,而应当从一种人类关系、历史范畴、经济要素、一种有关物质性质的发现和发明,以及一种同生产力发展的紧密关系上来理解物质。”“卢卡奇更是把物质概念看作一个社会实践和历史范畴。”而“恩格斯在论及自然规律时,就必然忽视人和物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列宁用一种朴素的反映论强调‘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观点,只不过是对意识和物质客体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和割裂。”“没有说明实践对于客体的最终构成作用。”“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能打开通向实在的大门。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实践才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意义。”②

这种“实践本体论”正如上文作者所归纳的:“人的本质就在于是一种构造存在的存在,实践正是人用来构造物质实在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有两种作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二是改造人本身,使人自然化。‘在前一种活动中,人改变着自然,并把人的意义雕刻在自然材料上面;在后一过程中,焦虑、恶心、恐惧、愉悦、欢笑和希望等生存要素一一表现出来’。③因此,实践既是人的对象化和对自然的主宰,又是人类自由的实现。”④显然,这里的实践本体论,就是“人的本质”,即焦虑、恶心、愉悦、欢笑和希望等人的生理心理本能,通过实践决定、主宰客观的物质世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这与当前我国哲学界十分流行的诸如“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生存论哲学”和“生活世界哲学”中的一些观点,如出一辙。这些观点大多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哲学,其实际的内容就是用实践、自由等人们十分崇尚的术语,掩盖膨胀的自我意识,规避客观规律、现实实际,自我陶醉在淡出政治、突显学术的清高、清谈的学术生活之中。这也是前文明确表白的“哲学家尤其是作为理论的‘沉思者’的哲学家,作为大学中从事哲学研究的哲学家(孙正聿先生称之为‘做哲学’的人)必须保持作为笛卡尔的‘我思的我’和胡塞尔的‘绝对自我’自我意识,进行自由的理论创造。”“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对‘纯粹哲学’来说是一个‘伪问题’,哲学不能承受‘实践’改造之‘重’,哲学也不应该对现实‘负责’,它只能对‘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和‘观念世界’负责。”“哲学还必须摆脱或‘悬搁’现实世界的‘必然限制’,从而获得思想的自由,从而自由创造出一个现实中没有的‘可能世界’、‘思想世界’和‘观念世界’。”⑤

这些人在理论上把自由完全当成了为所欲为,当成了个人意识的天马行空。人的发展、人的自由难道说是一个可以脱离必然性的任意所为,而不是一个体现必然性的自然史过程吗?

这些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观点。世界不是从来就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讲它的起点,它是在时空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天体物理学已经认识到,物质不仅有正物质,还有反物质;不仅有明物质,还有暗物质。这都不违背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⑥“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⑦恩格斯还认为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具有辩证法的规律。我们上中学时就知道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宇宙大爆炸并没有创造物质,只不过改变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果没有先在的物质,它怎么爆炸;没有原子弹,谈何爆炸。我们可以将水按照其固有的必然性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我们并没有无中生有地创造新物质,只是改变了原有物质的存在方式,而且是必须按照它固有的必然性才能改造它。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即人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以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结果的物质存在实体就是人化的自然。这一学说被许多做哲学的人搞得神秘莫测,说什么,马克思认为没有被人化的自然,对我们来说也是无。当然,这不是从常识上说这是无,他总不会认为未被人化的地震、海啸、旱涝灾害对我们来说也是无。这里的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通过实践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实践这一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绝不可能做无米之炊,物质第一性和决定作用是绝不可否定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已经揭示自然界的这种相互转化比比皆是,人化自然不过是将物的尺度、必然性转化为人的意识再作用于物。这里物质第一性、决定作用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恩格斯是从物质本身为物质下定义,是物质论或物质观的物质定义。列宁坚持和继承了恩格斯的客观物质论和自然辩证法,并且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认识论的角度为物质下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⑧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我国都有学者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论。他们认为,恩格斯、列宁的物质观是片面的僵化的抽象过度的,总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他们认为,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观不同于马克思的物质观,马克思的物质观强调了人化自然,强调了人的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也就是他们认为的实践对物质的创造和决定作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物质观的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物质的理解,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科学的,只是在进行概念、范畴的界定时的抽象角度和层次不同,这就导致言说和论说的结论不同。这里,恩格斯是从最抽象的物质论角度和层次抽象出物质概念的,列宁是从认识论角度和层次抽象出物质概念的,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从实践论角度和层次论说物质问题。马克思一直无意为物质下定义,在他的认识论、实践论学说中,物质第一性观点始终鲜明而坚定,与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没有分歧。在实践论角度和层次,毛泽东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十分精彩和通俗的论说,大家熟悉的如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显然是指物质在实践过程中其必然性被精神所认识,成为精神的内容;具有这种内容的精神,通过实践作用于物质,从而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无疑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都是高度综合的概念,涉及世界观内容的全部,又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概念,内容之庞杂,岐见之众多,实属罕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实践、本体论更多的是指精神实践和精神本体论,如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的学说,就有丰富的辩证的绝对精神为主体的实践论和本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世界观创立之初,就批判了这种本体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了经典表述:“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⑨社会存在是物质存在的一部分,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里的历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不同于研究自然、社会、思维共同的一般发展的历史观,无论自然、社会,还是思维本身都有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从世界观的角度讲的历史观。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都是必须经过实践的,在这一实践中,物质居于决定的第一性的地位,就是本体的地位,是世界观的物质本体论,也是本体论本来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物质本体论的特殊形态。这种从认识论角度对本体论的概括,正是恩格斯所说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从哲学史看,本体论还表现为具体物质,如水、火、原子的本体论;以及神、上帝、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本体论,这些显然都不是科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如果从实践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和层次进行抽象和理论概括就是:经实践中介的物质决定本体论。

从世界的内容、要素上说,世界的全部就是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与外部世界,就是精神与物质,就是人、自然和社会,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实体性概念。精神、思维离不开人,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它可以是人的代称。而哲学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是恩格斯的哲学的经典定义,这个定义可以说是从整体哲学的角度对科学世界观的最好概括。从部门哲学划分,可以有自然哲学、社会哲学、思维哲学;社会哲学中还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从世界内部的关系来说,实践就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人与外部世界、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社会的中介,实践不是一个独立项,只是体现前者与后者的关系状态,是前者对后者的对象化活动。整个世界的存在、变化和发展,除了自在自然的存在、变化、发展之外,都是实践存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自在自然也不断由于人的实践进入人化自然,完全进入看来是不可能的。而本体论是说在实践的过程中谁是决定性的作用,谁是第一性的因素,也是世界观中重要的关系类概念。关系类的概念还有认识论、价值论等。

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外部世界的相互推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的深层理论是一个世界观的理论,人的发展的中层理论是自然观、社会观和思维观理论,人的发展的上层理论是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社会理论,等等。如果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身体的角度论说人的发展,那就是自然科学的角度了。自然科学不仅研究人,还研究其他物质世界。而社会科学不同的是,它只研究人和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过程和条件。人的发展理论涉及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个层面或方面,也都有复杂的系统的内容。

人的发展有总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区别,总体发展可以分为全人类、国别、民族别、地区别的人的发展等。也可以分出许多方面,如平均寿命、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收入水平、平均就业水平和平均福利水平等,都是一般的统计性的概括性的研究。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人不能说明他们的本质区别。要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说明现实的人的本质,即不同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状况。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从总体说,人的发展肯定是全面的,而人的群体、个体发展却往往是片面的。从总体说,人不断得到发展,但从群体和个体说,一部分人、个体得到了发展,而另一部分人、个体却为了别人的发展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自己反而得不到发展。人类整体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是对立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⑩但是人类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体的发展相一致。”11笔者在本文论证的主要是每个个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理论涉及世界观的各个层次、各个部分。世界从最抽象的层次说,比物质论还要抽象的层次,是存在论。它不仅包括并不存在的神、上帝、绝对精神等,还包括物质和精神。换个角度说,存在论包括人和人之外的世界。再换个角度说,存在或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当然还有其它种种说法。实践、本体论是高度综合的概念,几乎包括了世界观的所有基本内容,它包括存在论、物质论、自然论、历史论、辩证论、人论、精神论、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论,等等。实践论、本体论如果没有后面这些论,它能说清楚吗?关于世界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学说,不仅在我国哲学界,就是在全世界,至今并未形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建自己的哲学时,并未首先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的系统理论,而是率先进入唯物主义历史观,并很快进入长期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和著述工作,使他的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理论隐含于后者的经典著作中。阐述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点的工作,写出专门的哲学著作,如《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都是由恩格斯完成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12可见,《资本论》虽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但却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学习马克思的哲学,不学习《资本论》等著作,是绝对学不好的。《哲学的贫困》是公开出版的著作,之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没有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初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的重要著作,是必须认真研读的著作。但它仍然不如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显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现在我国哲学界过分崇尚的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指《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著作),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经典之作。有一些不确切的术语和表述,在早期的著作中经常使用,后期就基本不用了,如人的类本质、异化、复归等,马克思明确指出这是以前的哲学家的习惯用语,容易掩盖正确的思想,而且这时的世界观、历史观还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包含有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有些人做哲学,主要是在肯定早期的马克思,否定晚期的马克思;肯定马克思,否定恩格斯和列宁。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里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按照经典作家的文本解读经典作家的思想,而不应任意曲解。至今可以说,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是没有文本根据的。

在世界观范畴内,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概念是劳动、实践和自由,这些都是直接界定人的本质的概念。从这些概念的内涵看,实践的内涵最宽泛,毛泽东说它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试验,这还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实践。劳动只能说是生产斗争,即人们的生活的物资资料的生产。而自由的内涵就更窄了。关于自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个经典的表述:“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13]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必然性有三种,一种是人的外部自然的必然性,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必然性;人实际上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恩格斯在这里将人的肉体的规律与精神的规律分为两种规律,是有深意的。违背自然规律,特别明显,特别行不通,其必然性显而易见。违背社会规律带来的后果就比较复杂一些,短时间甚至看不出来,其必然性往往被疏忽,有人就否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和必然性,断言这一领域的认识不是科学。而人的肉体和精神,简直是可以为所欲为,其规律和必然性常常视而不见、无所顾忌。但它们是两种实实在在的必然性,也是不容违背的。

必然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不能单凭意志自由选择。人们往往把任意选择当作意志自由,这恰恰是不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互相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14这是从认识论、实践论的角度对自由的界定。自由就是认识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从而达到实践的成功结果。否则就是不自由。这显然比实践、劳动的内涵少多了。但是人的本质决定他能够按规律办事。自由、按规律办事也是人的发展的必然性。自由从认识论上讲是指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但不一定是理性认识的。人最初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摩擦取火,并将其作为反复的长期的行为,可以说在这一问题上,是在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已达到了自由。而蒸汽机、内燃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则是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马克思却说,前者是比后者更伟大的发明,因为它是人最初自由的标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抽象的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贯穿人类的发展始终的质的规定性,可以概括为实践、劳动,但不可以概括为自由。实践、劳动与人共始终。而最初的人是没有自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5最初的人虽然在实践劳动,但这是盲目地服从必然的活动,不是认识到必然性,用符合必然性的认识支配自己的实践和劳动,因此是不自由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和现在有些迷信的人做事往往要占卜,虽说也在实践,能说是自由的吗?就是当代社会的许多机制的运转,如没有人的规划的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操纵的市场,应该说也是不自由的,凡是盲目自发的机制、运动都应该说是不自由的。但是自由还有另外的含义,即人与人关系中人的独立性,也就是没有了人身强制、依附关系。如前资本主义社会,人没有自由,人与人是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人身是独立的,工人、资本家都可以说是自由的,工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到哪里去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然而,这时的人与人的关系却依赖于物,依赖于货币,依赖于交换价值而存在和发展。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从认识论角度讲,还是盲目地受必然性所支配,人及人的载体——资本等,都不能真正为人的意志所支配,更不可能为认识到了规律和必然性的目的、计划所支配,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就是例证,并未达到真正的自由。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讲,这时的个人也不是真正完全独立的,每个人都被一条无形的物的绳索捆绑着。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真正成为自然、社会、自己的主人,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自由人。当然,自由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不会有绝对的自由。

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性和自然史过程中,并不是要取消人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对自由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甚至人化自然的发展的必然性都是在人的价值追求之中实现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对错、强弱是直接关系到发展的结果的。

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史过程就是在价值追求中实现的

什么是价值追求?这里的价值,不是经济学范畴,而是哲学范畴,是对价值的一般本质的科学抽象。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6“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对这些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17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意义关系、效用关系。满足需要、获得价值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通过人的实践主动追求,价值追求出于人的本能,实现于社会实践过程中。价值追求,就是由人自身(即主体)内在的需要转化为欲望、意识、动机、动力、目的和计划等,并从现实世界中找到适宜的手段(客体),运用这些手段,经过实践使欲望、意识、动机、动力、目的和计划等对客体进行对象化活动,创造出能满足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等新的改造过的客体(自在自然的物质,如铁矿石等,被加工改造成汽车这一人化自然),从而满足需要,实现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是实践的出发点,利益是实践的结果,过程就是价值追求。满足需要、追求价值是人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满足需要、追求价值首先是人的肉体的自然的物质的本能,是人的自然必然性,但它的实现过程是社会性的,离开社会只能陷于空想。

满足需要、追求价值也可以说是追求幸福,恩格斯说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的对象……对于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18需要,如食、衣、住,对于一个现实的人,也许不需要他亲自去实践、去劳动而获得,它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病人可以输液、上呼吸机、住温箱也能维持它的生存。这只是因为有别人的实践、劳动为他创造了生存条件。作为与他同时的大多数的其他人,只能同偷吃了禁果的有原罪的亚当夏娃一样去汗流浃背地劳动,否则所有的人都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实践本身就是始于由需要产生的价值追求,找到符合必然性的方式进行主客体的物质变换,终于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实现。因此,马克思说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相对于人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来说,是手段,因此是一个外在的必然性。相对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自由,这些人的目的本身来说,生产劳动是一个必须用的手段。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的自由是在生产劳动的彼岸,也就是劳动时间以外的自由时间,才是人的发展的时间。但是,生产劳动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必然王国,在这个领域中也有自由,就是认识掌握它的必然性,使其在符合人的本性,即适合人的需要的条件下进行。这主要是指生产劳动实现了自动化,人在生产自动流水线旁边,控制这个过程。这种高效率的劳动,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能保障每个人的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当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但它的物质基础和人的条件是在它之前逐步建立的,物质基础和人的条件是同步实现的。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漫长过程。在当代,在有些领域的生产已经实现了相当高的自动化水平,人们的自由时间大大增加了,可以说人们的自由也大大增加了。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也都要进行劳动,都要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不能将生产活动推诿给别人,当然具体怎么实行,是不是可以间接进行,现在不可能凭空想象。马克思说,这种获得自由的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谋生的手段变为乐生的手段,这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人的发展,如何在价值追求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当前的国内外学术界,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复归人的本质。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马克思贯穿其一生的基本理论主张,是马克思最光辉的思想,是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共产主义实现最经典的表述。这是不能不讨论清楚的问题。

所谓异化,就是指人的实践结果违背了当初的意愿,成为对自身的压抑或奴役。这只是表达了对这一实践结果、这一事实、这一现象的不满,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实践结果并不是由人的本质或能由人的本质所决定,它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不是人的本质决定生产力的水平,而是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人的本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对于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来说,必然感到屈辱痛苦。只有在生产力充分发展了以后的必要条件下,他们才能推翻这个压迫剥削他们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获得解放。这是对必然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科学解释。这与人的本质异化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人的本质复归。人的本质是不会异化的,异化了还是人吗?这种异化、复归之类的术语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构造自己体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这里不过是借用这一范畴,对资本主义经济非人性的事实和现象的价值批判。仅仅揭露事实,而不揭示规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马克思在后来亲自校订的《资本论》法文版中将原来4 处异化表述删去了3处。(在首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上,这一问题没有取得共识,在此恕笔者多说几句。)这种阶级剥削压迫和对被剥削被压迫者造成的屈辱和痛苦,是人的意志无法避免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就会消除这种剥削和压迫以及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屈辱和痛苦,这也是必然的自然史过程。人的本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没有异化的问题,都是必然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而且是相互推动而发展的过程。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之前,确实主张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想,但是他很快放弃了这一思想,这是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正常的思想发展过程。对这一思想过程,一定要按照马克思自己的发展变化着的文本来解读,并给予科学的评价。在我国当前的学术界,许多人没能做到这一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确实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异化复归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异化劳动思想。从经济现象和经济事实来看,异化劳动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但这并没有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更没有揭示共产主义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在此文中写道:“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9这里的异化劳动一方面是对雇佣劳动现象、事实的描述和揭露,也是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和道义谴责。显然不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当代西方哲学和我国有些学者,常常用异化抨击、谴责资本主义的弊病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只有价值、道德和道义的意义,对揭示规律没什么作用。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诉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相反地,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20]所谓异化,不过是对实践结果的形而下的现象学的否定性的价值判断和道义批判。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抛弃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异化复归的思想,用唯物史观代替了人本异化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它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21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端正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深入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且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运动推向前进。我国有些做哲学的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他们未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自我决定的理想的价值追求;是“绝对自我”的自我意识进行的自由的理论创造;每个人就是自己终极价值的“当事人”,必须自主地为自己寻觅和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之类的观点,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的开头所批评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脱离必然性,沉浸在自我塑造的幻想中的观点一样。“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这些天真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22每个人的终极价值绝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他既受外在物的条件的限制,又受他人发展状况的限制,还受他自身条件的限制。他可以自由选择,但他选择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这个范围是由必然性所框定的。当然在这个范围内,每个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价值追求的方向和力度,方向就是指对错,即是否符合必然性,也会对结果有重大影响。从终极意义上说,他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是一个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史过程。归根结底是由他所处的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例如,对电视机的需要,在10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提出的,更不可能成为实现的需要。在有了电视机后,电视机成了他选择的对象,他选择的范围也只能是这种,还是那种电视机。“实际上,事情是这样的: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23而生产力是无法自由选择的,它是一个先前的固定的决定着一切现实的人的状况和全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物质实体。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24

强调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自然史过程,这只是必然性的一个方面,必然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个体(当然是指一般正常的成年人),这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任何人的活动、实践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这种情况并没有像桑乔所想像的那样要求‘我发展自身’(没有桑乔的忠告每个人一直也是这样做的),而是严正地要求摆脱一种十分明确的发展方式。这个由现代关系提出的任务和按共产主义原则组织社会的任务是一致的。”25面对必然性和条件,马克思给我们提出了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即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行动,就是应该积极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进行价值追求。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妄想“我发展自身”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桑乔的批判,看来仍有现实意义。在现实中,流行着一种类似于“我发展自身”的说法——“自我实现”,这个词不是一个能够确切表达人的发展规律的术语,它会误导人不顾必然性而主观妄为。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积极进行价值追求。最好的方式是,认清和充分运用规律和条件,将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追求发挥到极致。

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除了认识各种主客观的必然性和条件之外,最重要的是把握机遇。机遇就是表现必然性的偶然性,“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作必然性。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然而适用于自然界的,也适用于社会。”26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不会自己表现自己,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而且偶然性往往稍纵即逝。常言道,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提高、锻造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一旦有了机遇,就抓住不放。该出手时就出手,才会使你的价值追求得以实现。

三、我国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进程和实现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经过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一个对全人类,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普遍适用的理论。只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不会同时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发展有先后,阶段有高低,最终都会差不多同时进入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全人类都得到解放的世界大同的社会。但是,在现阶段,由于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不会处于纯粹的单一的发展阶段。以这个理论来考察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是否可以说我国人的发展基本处于第二个阶段,有第一个阶段的一些残余,也有第三个阶段的一些因素。

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在自由个性这个概念之中的概念,个人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的基础。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称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7因为只有个人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才能成为成熟的自由的主体,他才有能力、有资格享受到自由,同时他才有条件与他人、与社会融为一体。

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人的发展变化最为复杂和最为剧烈的阶段。在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与人相依赖,个人被禁锢在严酷的宗法等级的牢笼之中,被三纲五常和吃人的礼教(如鲁迅所说)残酷地统治着,个人几乎被窒息,几乎谈不上什么发展。而在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资本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原来停滞的社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人的发展也呈现出急剧变化的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28

正是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个人呈现发展的全面性,这是将来自由个性必需的基础。首先是人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这是建立在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普遍化的基础之上的。生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狭隘的自然经济的局限,建立起在交换价值基础之上的生产和流通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大大扩展了人的活动范围、人的交往范围、人的需求范围、人的能力范围,等等。正如马克思所说:“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29

其次是人的关系的全面性。由于商品经济造成了人的普遍的物质变换,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人与人的关系大大扩展,不仅有情缘、亲缘关系,还有地缘、业缘关系。由于经济全球化,各种关系冲破了国界。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四通八达和极为便捷,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推进了人的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关系的全面性,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一个有广泛关系的人,是不容易被他人或某种社会力量控制的。人的关系的全面性必然增强人的自由性,它开阔了人的眼界,增加了人的知识,提高了人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使人能能更好地掌握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命运。

其三是人的多方面的需求。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产品和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必然带来需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个阶段,物质需求(包括生存、发展和享乐的需求)应逐渐成为次要的需求(这主要指经济发达国家);而社会关系方面(包括政治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应逐渐加大;精神生活、增强自身的体力、智力、审美情趣等等高尚健康的需求,应成为主要的需求。由于资本主义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带来畸形的无节制的消费,不仅给人格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还带来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对需求应进行合理调控。

其四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基本概括了人的全部能力。道德能力就是创造善的能力,智力就是创造真的能力,审美力就是创造美的能力,体力则是上述所有能力的物质基础。真善美是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作为人不仅应该有创造这些价值的能力,还应该有享用这些价值的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旧的社会分工尚未消除,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仍普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它主要是通过技术、知识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原有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很快过时,人被迫学习新技术,转换新工作;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又是阻碍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严重地阻碍着人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虽然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的精神却往往空虚颓废。相对来说,同处于第二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应该有优越性。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的发展阶段,必然有第三个阶段的特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当今世界,主要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执政,一个是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刚执政时,没收了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虽然公有制水平很低,可我国还是叫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叫新民主主义国家。现在我国公有制占主导、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和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应给以充分肯定。相对于发生巨变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和肇始金融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工作业绩是推动了每个人的发展的。

由于我国解放前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一般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非常低;但是长期的革命战争、夺取政权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新中国更是焕发了人民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党和国家注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发展,人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都是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因素。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不断缩小。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时间缩短,自由时间增加,这有利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虽然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后果。由于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货币依然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纽带,物的依赖性显而易见。这决定了我国人的发展基本处于第二个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特别是大量非公有制的存在,剥削和贫富差别等弊病不可避免。还由于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如在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当市场化;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过分注重GDP,轻视了人的发展等。这些放大了多种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弊病,导致诸如较大的贫富差距、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权钱交易的腐败、拜金主义盛行、环境生态破坏,等等。多种所有制和市场经济强化了社会分工,加剧了人的片面发展等等。这些都强烈地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我国有长期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传统,还有少部分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致使我国现阶段还保留着一些宗法等级和官本位等不平等、不民主的残余,这都是人的发展第一个阶段的遗留,这给现实的人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是这一切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文化,提高民主法制水平等等才能消除。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虽然大致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不同于同属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的主导、主体地位,国家计划指导和调控作用,多少抑制了非公有制和市场的负面作用;特别是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反腐倡廉等的大政方针及其有效实行,又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良好条件。这就使我国人的发展处于矛盾错综复杂、利弊皆有的状况。

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社会关系的和谐美满,精神文化的健康丰富等。作为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的人的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是确立经济发展的目的,使各项经济发展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长远目标进行。当然作为近期目标,一方面不能脱离长远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在当前,至少应该避免利润第一,避免扩大贫富差别以至两极分化,避免无视践踏公平正义,等等。关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和内容结构,我们将以另文探讨。

注释:

①②④⑤参见《面向哲学本身:对“纯粹哲学”的现象学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第5至11页;《哲学观念变革的三个重大议题》,《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第44至52页;《论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三种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4至9页等。

③卡莱尔·科希克《具体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⑥1824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3、238、532、175页。

⑦⑩121315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105、347、455、456、492页。

⑧《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24至125页。

14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5至456页,第40至41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第40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222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第507页,第514至515页。

2728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第486页。

[责任编辑:巫文强]

作者:施九青

第三篇:假如拉登被活着逮捕

如果拉登被逮捕,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复杂、最为纠结的法律程序

在十年来第一次得知拉登的准确信息之后,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击毙了本·拉登,由此引来了人们对于击毙拉登合法性的种种怀疑或是注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法律假想题:假如拉登被活着逮捕,法律将如何对待他?

击毙拉登:合法吗

美国雅虎公司网站5月3日发表了作者尤里·弗里德曼的文章:《美国击毙拉登合法吗?》。

事实上,在美国民众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有民众对其合法性进行质疑,有网民直接评论:“我们有一个曾是宪法学教授的总统,却忽视宪法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哪怕他是恐怖分子。”其言论直指曾任哈佛大学教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争议在法学界更显得火药味十足。

美许多司法学者认为,这属于合法自卫行为,因为美国目前正处于与“基地”组织的交战状态,美国“海豹”突击队与本·拉登互为敌人。例如约翰·贝林杰就在美国外交学会指出,2001年国会的一项法律授权美国总统对参与“9·11”事件的国家、组织或个人动用“一切必要和适当的武力”。

白宫也指出“根据国际法,采取这种行动是被允许的,因为美国在与‘基地’组织的武装冲突中动用武力是被允许的,而且鉴于本·拉丹显然仍在策划新的袭击,这也属于一种自卫的合法行动”。

而英国肯特大学的律师迪克·格里夫对英国《卫报》记者说,这次袭击看起来“像一起没有适当司法程序的法外杀人事件,甚至连纳粹的战争罪犯都要经过公正的审判”。德国科隆大学法学教授克劳斯·克雷斯认为,如果本·拉登不能像其在“9·11”期间那样对“基地”组织发挥影响力的话,那么他已经不再是美国所界定的那种敌人了。

俄罗斯有政治学家评论,恐怖组织头目本身就是处于法律之外,不管是“基地”组织成员还是车臣恐怖分子。他们是受到全球通缉的国际恶棍,一经发现就应歼灭,不必等待许可。打击恐怖主义有特殊规则。这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普通的主权和不干涉准则在这里不适用。

可见,拉登被击毙,其合法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拉登之死:给美国人的礼物?

除了合法性质疑外,美国是应该直接击毙拉登,还是将其活捉并审判,同样成了近日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伊朗人权最高委员会首脑佳瓦特认为,拉登应该接受公正的审判,而不是单方面的击毙。这种行为为国际法所禁止,违背公平与正义。即使对最为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也应该进行审判,使其能为自己辩护。他还指出,一些自认为高举反恐旗帜的国家很不幸地将他们弄成恐怖分子的天堂,让恐怖主义泛滥。

西方媒体5月10日公开两份声明,被确信出自“基地”组织头号人物奥萨马·本·拉登儿子之手;而美国监控极端组织互联网活动的机构“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5月10日监测到一份发布在宗教意识形态网站“阿布·瓦利德·马斯里”的声明,发布人被确信是本·拉登第四个儿子奥马尔·本·拉登。这些声明谴责美国部队士兵击毙本·拉登的行为系“犯罪”,质疑美军为何不活捉本·拉登。

值得一提的是,击毙拉登显然反映了美国在类似行动中观点的转变。

在70年代,在美国中情局教会委员会暗杀计划泄露后,美国总统福特曾发布了11905总统令,其中要求:“任何美国政府雇员都不能密谋或参与政治暗杀。”在随后卡特总统和里根总统的系列总统令中,“暗杀”一词一直没有明确界定。“9·11”恐怖袭击后,布什总统或多或少承认:禁止暗杀的规定不适用于拉登或其他恐怖分子。

直到2011年3月份,美国国务法律顾问在一个演讲中申明:“有人说我们对目标行动违反长期以来禁止暗杀的规定。但在国内法框架内,利用合法武器对付特殊高级别的交战国领导用来自卫,符合战争法,不是非法的,也不构成‘刺杀’。拉登拒绝被抓捕,这更提供了击毙他的理由。”

甚至美国“法律之上”网站署名埃利(Elie Mystal)的人直接指出,击毙拉登而不是活捉,“是给美国人的一个礼物。”拉登被击毙后,民意支持力上升,难怪有人评论,欧巴马(拉登英文名的一种译法)倒下,奥巴马站起来了。

而美国《纽约人》网站刊登了杰佛逊(Jeffrey Toobin)的一篇文章《杀死拉登是非法的吗?》,庆幸拉登被击毙而不是被逮捕。认为如果拉登被逮捕,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复杂、最为纠结的法律程序。其中的困难无穷无尽:军事审判还是刑事审判?在国外的关塔那摩监禁还是在美国?拉登是否可以接触对其不利的证据?谁将成为他的代理人?如果拉登为自己辩护,法庭是否会成为其宣传平台?所有这些问题因拉登目前的死亡而变得无关紧要。

国际性反恐法律问题重重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美国逮捕了一个活的拉登将可能面临的法律难题。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恐怖分子,他将首先面临来自国际社会不同观点的刺激。

事实上,如何处理这些恐怖分子的确是国际社会非常头疼的事情。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愈演愈烈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影响和危害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无数平民牺牲及财产重大损失。

面对日益增长的恐怖主义威胁,国际社会并非无动于衷。1937年3月17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制定并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国际公约》。尽管该公约未能批准生效,但它为国际社会制定反恐怖主义的现代公约奠定了基础,开立了国际法与国际恐怖主义较量的先河。

从那以后,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性以及规范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的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包括: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及其1988订于蒙特利尔的《制止在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的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反对劫持人质公约》、1988年《禁止危害航海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禁止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议定书》、1977年《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1999年《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等。

尽管目前的反恐条约已初具规模,但也问题重重,包括对恐怖主义认识上的分歧 、反恐立法实际运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利益分歧与立场对立等。同时,由于当今国际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系统可以超越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在他国领土上自由地追訴犯罪,因此,国际恐怖分子往往利用国家主权造成的刑事管辖空隙,在不同国家组织间实施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逃避法律制裁。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国际司法合作的困难,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势头。以洛克比空难为例,因为利比亚对劫机者的包庇,使相关各国为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花费无数金钱 ,调动各种外交、经济、政治、法律手段,耗时十几年。

国际审判的管辖权困境

在解决了法律适用之后,拉登面临的是管辖权争议。

目前在国际法框架内拥有一些国际性质的法院,包括国际法院、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等。然而,这些法庭都对拉登之类的恐怖分子束手无策。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裁决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所提交的案件作出判决,解决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等,或在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请求下提供咨询性司法建议。它还可以审理涉嫌违反国际法的案件。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例如战犯或恐怖分子)。

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是联合国安理会设立审判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的特别国际法庭。前南问题国际法庭是为了审判1991年起发生于前南斯拉夫地区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罪行人物之国际法庭,其中,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就是在这里受审的。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是为了要审理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这段期间于卢旺达境内从事种族灭绝和其他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行为之人以及于这一段期间于邻国境内从事种族灭绝和其他这类违法行为的卢旺达公民。

而国际刑事法院是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研究决定设立的。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超越国家之上的公正无私的国际司法机构对严重的国际犯罪者个人的刑事责任进行追究,从而规范国家的行为。国际刑事法院的任务是审判个人而不是审判国家,并追究他们对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惩犯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以及最终对侵略罪所应负的责任。2006年3月20日,国际刑事法院在海牙开始审理第一个案件——刚果(金)前武装首领卢邦加招募和使用儿童兵一案。据法国媒体近日报道,国际刑事法院最近可能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发出逮捕令。

因此,恐怖分子與战犯、独裁者等有所区别,拉登之类的恐怖分子还真不符合这些法院的管辖权。而在美国国内,关于对恐怖分子适用刑事法庭还是军事法庭也早已争论不休。

不过根据之前美国逮捕的几名“9·11”案的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来看,美国显然也不会把他交给任何一个国际性质的法院,而是会选择押往关塔那摩监狱。今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利昂·帕内塔的言论证明了这一点。

关塔那摩的道德包袱

关塔纳摩监狱是美国军事部门,在“9·11”事件之后,2002年1月在古巴关塔纳摩基地建立的一座监狱,最初的目的是临时关押囚犯,但美国军方逐渐将这个临时关押囚犯的场所改建成了一个长期使用、专门用于关押恐怖分子的监狱。之前美国抓获的几名“9·11”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就都关押于此。

然而,2005年以来,随着美军一系列虐囚事件曝光,关塔纳摩监狱的恶劣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关塔纳摩监狱已成为美国的一个“道德包袱”。奥巴马作为强调“人权”理念的民主党人对此也非常敏感,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承诺在一年以内将关闭这所已经存在七年、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军事监狱。

对于恐怖分子施用酷刑(包括通过水刑得到拉登信使代号)的批评尤其让总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毕竟酷刑是人类刑事司法的毒瘤,弄不好总统就民意大失,丢了宝座。

而早前美国国会众议院2010年12月8日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政府把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监狱的恐怖嫌疑人移送至美国本土受审。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国会议员和地方政府官员担心在美国本土民审恐怖嫌疑人可能招致恐怖袭击,反对政府这项方案。不少共和党议员主张把恐怖嫌疑人交由军事法庭审理。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签署行政命令,重新启动美军关塔纳摩监狱军事法庭的起诉程序。在此之前,这一程序已暂停两年。奥巴马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他决定重启关塔纳摩军事法庭起诉程序是为了增加制裁恐怖分子的手段,与此同时,他将加强对美方司法程序的监督以确保恐怖嫌疑人受到人道主义对待。

如今,奥巴马不仅没有信守诺言关闭这座臭名昭著的监狱,反而继续使用军事法庭审判恐怖分子。

其实,监狱生活将仅仅只是拉登被逮捕后的第一步,法庭审判才是麻烦最大的开始。由于接受的是军事审判,而关塔那摩的审判程序至今对外界来讲仍然是国家级别的秘密,我们只能大致猜测可能的麻烦。

首先,拉登案在国际舆论无数双眼睛的盯守下,从提交证据、开庭审理到最后判决,都可能引起无数的争议。不仅谁都难以保证其中涉及的一些军事秘密还能不能继续称之为“秘密”,而且还可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对程序的诟病。

活捉拉登的另一重法律风险来源于这个极度危险分子本身。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只要活着,拉登就会出现为自己辩护、请律师以及上诉等一系列行为,美国人出于标榜自己“保障人权”的目的也很可能答应。那么,就会在导致一场拖沓审判的同时,成为拉登宣扬恐怖主义的国际舞台。

于是,在面对恐怖大亨拉登时,虽然大多数人一致认为其人可诛,但要是真的将其活捉,美国人也很头痛。难怪奥巴马下令,只要死的拉登,任你去评说击毙是否合法。甚至为防拉登墓地成为“恐怖分子朝圣地”,其遗体先被送往一艘美军军舰,然后根据穆斯林“快速下葬”的传统投入大海。

反恐:越反越恐?

不管上述有多少麻烦,拉登毕竟被击毙了,但全世界并没有因此而轻松。美方不得不提醒说,击毙拉登不意味着恐怖组织被消灭,“基地”组织很可能要进行猖狂报复。尤其要警惕也门境内的“基地”组织分支对交通工具和重要目标下手。

美国的担忧不无道理。近日巴基斯坦西北部贾尔瑟达地区一边防军训练中心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目前已造成 70多人死亡,80多人受伤。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已宣布对袭击负责。据英国 《每日电讯报》报道,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继祖母莎拉·奥巴马近日都受到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恐怖分子威胁,以至于肯尼亚警方已调集力量在其住所周围24小时不间断巡逻,以确保其人身安全。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

有人说美国的反恐是“越反越恐”。恐怖主义是一种国际罪行,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可能只有找到其根源,才能治标又治本,而击毙拉登,显然不是根本,因为他只是个符号。

责任编辑:张羽

作者:蔡雄山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