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融入

摘要: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决定了教育需要不断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高校教育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知识文化进行培养,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政治觉悟,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保证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上来看,教育的有效性不佳,因此需要将心理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 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起来,不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提升。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情况上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当代高校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的产生,也促进了信息共享交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体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这是现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心理教育的特征

1.1人本性特征

思想是个人一切行为的根源,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对人思想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将心理疏导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心理疏导工作所面向的对象都是人,需要对具有独立意识以及独立人格的个人施加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以人文本也是心理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下,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对自身人格进行完善的重要渠道。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为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手段,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正面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2实践性

当前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群体的特征,决定了需要将心理教育重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落实,并且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在高校教育中,想要真正的发挥对学生心理的引导作用,就需要将教育实践重视起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力,影响力,引导力以及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利用充分的实践成果来丰富教育的理论,在心理教育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从,促进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心理教育真正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

1.3差异性

个人的心理情况受先天性格的影响,同时也受后天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每人成长的环境的不同以及性格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改变,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校心理教育中,需要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表现上,来对青年学生群体心理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在针对特定对象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心理教育时,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根据疏导对象的心理特征,采取有真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及心理疏导方案,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疏导以及教育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心理状态的研究,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保证问题有效的解决。在心理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对有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以及疏导,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怀,耐心的进行指导。

1.4现实性

从本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能够有效的推动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以及价值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键就是将现实与目的的关系处理好,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现实问题作为开展教育的导向,即心理教育需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要直接面对心理教育中无法回避的情况,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可能很难掌握受教育者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心理走向,或是教育对象羞于表达,没有表达的意愿。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全局现实发展,及时发现内含的价值规律,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逻辑必然

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的素质水平,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青年一代需要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国家发展的活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水平,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证又快又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高校的教育应该体现一定的全面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保证青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青年学生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将心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向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都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想要实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主动的去关怀,关注学生。明确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内在行为表现,对于寻求心帮助的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关怀,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真正的得到解决。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倾向。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需求,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效果。其次在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究,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同时心理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时代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3.2创设积极的心理发展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很强的塑造作用,人创造了社会环境,同时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个人,个人的性格,品质以及人格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心理教育工作可以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开展,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因此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有利于青年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完善,在这方面可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建立班级文明公约,同时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将校园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教学的设施进行完善,教学楼休息区的背景、设施应以暖色调为主,校园内建造些许人文景观,营造主题式的心理教育氛围。另外需要注重对校园交往环境的营造,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参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保证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3.3创新运用心理教育的艺术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的方法对教育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保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心理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将语言的艺术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需要保证所采取的教育方式,能够被青年学生所接受,能够促进教育成果以及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用生活化、“接地气”的实例与学生交心,用真诚、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互动,以温和不失原则的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在此基础上积极践行,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启人心智。

总结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发挥社会价值,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思想以及價值观上的指导,促进学生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发挥。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上来看,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上来看,需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够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高校心理教育的特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课题项目: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符丹,王淑珍.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21(02):70-72+78.

[2]刘妍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22-23.

作者:刘海昭 郝梓旭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论文 篇2:

论新制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化制度的构建

摘要: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考察了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历史演进,运用新制度理论对这一复杂系统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其形式从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趋向“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其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趋势毋庸置疑,但其制度安排取决于各利益主体博弈均衡,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化制度将成为未来发展导向。

关键词:新制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制度

文献标识码:A

自1953年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以来,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迄今为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它的产生、发展、导向如何等问题,一直模糊不清,这与实践中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业人员及其体制的认识与管理、执行和创新等极为不利。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专业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制度。虽然学术界已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及其定位、队伍建设与制度本身等做过大量研究。但从新制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仍十分缺乏。

一、新制度理论的内涵及其运作影响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个人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用资源是稀缺的,在没有统一的行为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内或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会十分巨大。为了增加行为的程序性和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增加交易频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制度便产生了。总之,降低风险、节约成本、减少不确定性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不仅具有平衡利益分配关系的功能。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还有降低学校生产及产出品分配与消费方面的成本支出的功能。哔校制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能节约学校生产关系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知识交易效率。

新制度理论适合于研究组织行为,尤其适合于针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或者是针对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研究。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由强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要素构成,并称为制度的三大支柱。并与活动和资源相联系。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规则。眺制度不仅包括各种规则,同样也包括规则的主体——组织。新制度理论将组织置人一个开放系统中进行研究,认为组织深刻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组织不仅面对技术环境。还必须面对制度环境。并且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要素在制度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变化。由于制度的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不—致,导致制度框架内的变迁压力产生。制度安排总是由起始时的均衡态势向非均衡态势过渡的。即均衡是暂时的,而非均衡则是常态;当制度环境的变化导致制度非均衡的出现时则预示着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或者说制度供给的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分为‘锈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锈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渐进式的变迁。对个人和组织产生良好作用的规则会得到采纳和效仿,做不到这一点的规则将被终止;“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规范性支柱和文化认知支柱的变迁是分散化的自发选择过程,选择过程存在对旧制度惯性的路径依赖,具有可预见性和继承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这是制度演变的—个基本规律。“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以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由国家设计并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支柱存在着制度刚性。产生的变迁是一种激进式的变迁,体现着国家的意志。

二、新制度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变迁

制度理论并不研究具体的制度,但以制度理论为视角。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演变的过程,能够很好的提取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揭示未来的发展导向。

195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管理和开展教职员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64-196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等规章制度,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作为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1978-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以加强和改善党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并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配备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供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针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定,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能力素质要求、发展方向、工作性质、培养与保障等措施。其中尤其瞩目的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问题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其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其中政治环境是最直接的力量。经济环境是最根本的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非常薄弱,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和不断“流失”,导致了少而不精、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因此,由国家设计并自上而下推行的以命令和法律形式强制性引入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准人条件、能力素质,配备数量等提出刚性要求,以应对现实困境。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学生学术事务指导、咨询,学生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救助、资助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等学术性要求较高的专门人员,更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教师,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

成长提供上述多方面专业性服务。而另一方面。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存在身份认同、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诸多“瓶颈”,甚至迄今为止,他们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职业”。这种不平衡态势将随着高校教师结构的不断优化而日益明显。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由于这种制度变迁是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因而是一种诱致性变迁。

三、新制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仅仅是其从业者存在合理合法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其专业化的必要前提。任何制度或政策的形成都是基于利益主体或者说是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而且。这种博弈的结果基本上是一种临时的利益权益平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专业化趋向同样取决于国家或政府、高等学校、高校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群体等之间各利益主体博弈均衡。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本身是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博弈而形成的策略均衡.它为人们在广泛分工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创造了条件。制度是—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已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其制度安排和程度却取决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日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多种博弈.在微观层面。其从业者角色定位方面。其到底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博弈。工作职责要求与实际工作的博弈。队伍素质要求与培养使用的博弈,工作绩效考核与工作条件待遇的博弈,社会对高校评价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的博弈等等;在中观层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高校里面的身份定位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个挑战。到底按照什么岗位聘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治辅导员),到底用什么标准考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到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获得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在宏观层面。国家或政府的人事管理机构如何认定高校恩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份与角色。如何在宏观的政府部门之间协调等。因而.可以预计,从今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制度安排,只能反映以上各方利益主体博弈均衡。而非完全从专门职业建设标准和体系的层面来安排制度。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制度将成为发展重点。新制度理论认为,三大制度支柱的建殴一般是按照强制性支柱、规范性支柱、文化认知性支柱的顺序进行建设的。因此,从逻辑上。在国家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任务后。其规范性支柱和文化认知性支柱的建设要响应强制性支柱的建设。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治辅导员)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预期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如一致认可的行业规范、标准操作程序、不同利益主体之问的协调监管机制等还存在诸多争议。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相关的专业学科、行业协会、培训基地的设立。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职业标准体系、职业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新制度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中一系列的演进活动为制度变迁已经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制度发展的路径。可以预料。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制度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的未来发展导向。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化制度趋向规划

1.严格准入制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科学性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把好人口关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根据专业化制度对学历、专业和基本素质要求,制定严格的聘用程序。严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聘任入口关,加强准入机制建设。通过科学设岗、严格选配,坚持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6年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这为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必要性、客观性的特点。必要性是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通常表现为下限。比如学历、工作经验、外语水平等。客观性指资格标准是客观的、可操作的。能够朝量化和客观化的方向发展。

2.优化考核制度。提高评价考核的合理性

考核是管理和评价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发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考核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考核工作具体操作层面首先完善考核制度,健全考评机制,进—步完善考评指标。学校要以岗位和目标任务以及责任为依据,制定职责与考核办法。考核方法要坚持三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学生评、学校评相结合,抽查、评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相结合。应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指标,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淘汰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为鼓励具有良好潜质的教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及激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转岗。

3.完善晋升制度。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

晋升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良性发展的保障。一种职业;争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表现为目依赖于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提高。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其收入和地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专业化发展也具备了认识基础。但高度重视的政策如何落实,很大程度上将会表现为这部分教师的收入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完善职务评审制度,是真正能享有像教师—样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是提升地位和收入的根本体现;实施职级制度,职级与职务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职务发展空间愈加清晰的情况下,加强职级制度建设,可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即在资格证书中将职级说明出来。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注明是一级或二级等级别。

4强化培训制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培训实效性

培训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化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学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建立适用本校的系统培训制度,同时要积极选拔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中应将专业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着重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应按照学生工作细化、分化原则。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参与与其工作紧密相关的某一学科领域学习、培训。按照工作分化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其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使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使其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既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又是心理教育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指导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作者:韦勇 林琛 王宁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论述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积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新形势下高校综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在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创新,保障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学习,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论述为重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提升自身思想素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低,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能力不足,影响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重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质量,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高校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压力大,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发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身对思想素质的提升不充分,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及时提高自身的整体发展质量,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理念相结合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保障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育创新理念进行结合,提高高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使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学习中能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发展动力,为提高高校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发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提高自身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下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重点,为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使自身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保障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心理健康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心态。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培养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动力,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也需要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质量,使高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及时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保障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发展,为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动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辅导员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保障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举办主题节目,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情境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促进学生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中,辅导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发展素质,为自身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

将大学生作为主体

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效率。为保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应将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应加强以学生特点为依据进行创新,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基础,能够为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将学生作为主体,保障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有全新的认识,能够为高校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提升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有更多的要求,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高校自身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高校辅导员能够有更加专业的素质,促进高校辅导员在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在课堂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定期开展辅导员专业课程的评比,加强辅导员的学习能力,使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保障高校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中,为保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应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大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素质。

作者:赖晗

上一篇:远程审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