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做好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化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分析论文 篇1: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困境、进路

摘 要: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与普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的转向,这种转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相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研究这一转向过程及其原因,指出由此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并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进路,有助于有效抵御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肩负着培育青年思想、引导青年行为、将青年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知识传播与教育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逐步开始转向。然而,这种转向却是不完全的。就其表征而言,其基本只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并没有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的调整,这使得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种“内外失衡”的困境。因此,为了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从互联网视域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探寻解决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及原因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公开性和共享性均超越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且其能够以更小的成本承载更大的信息流,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节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选择。以此映照现实,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构建和完善了“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思想宣传”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也必将随教育方式的改进而改变;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和使用者,传统媒介已经逐步“脱离”了其日常使用范围,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载体已经逐渐被各类网络公众号、公众平台等取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已是必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空间开始转变。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使得网络成为一个越来越接近现实环境——或者说“平行”于现实之上的“虚拟空间”,这一空间“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2],其发生的一切都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运转。加之网络的虚拟性,错误思潮涌流,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阻止,势必会导致网络空间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真空”,严重影响作为网络重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线下活动等空间,也开始逐步转向网络空间。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下降。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规模使用确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但由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这些内容往往以间断的信息碎片形式出现,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割裂,这就使得采用网络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受到冲击,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在接受这种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并不能明确所接受的思想之间的联系,更不能明确这一教育对自我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深度不足。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向各类网络平台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深度日益下降。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之以往更为精简,力求用简短的文字涵盖庞杂的思想体系。虽然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围的扩展,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而言,其接受的都是浅显的知识,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有效指导其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内容的精简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还反过来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受教育者不能够有效接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进行了解,因此其也必然不能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要求。在这一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无法有效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所在,也不能根据受教育者的反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滞后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力度不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壁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网络不断推进,但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心仍旧处于对受教育者的单向“教育”中,机械地将理论知识输送给受教育者,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力度。虽然有时对已经发生的,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思想躁动的思潮进行了批评,但并未深入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背景、并没有根据不同思潮研究出合适的批判方式,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与批判陷入简单的形式化之中,缺乏批判力和信服力,无法消除恶性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击,阻碍了高校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发挥。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尚待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空间的转向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施教者则位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呈现一种单向流动态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使得人人都能够发声,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角色不再唯一,受教育者也更乐于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由网络空间衍生出来的态势改善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逐渐反作用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线下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互动机制仍旧以“单向灌输”为主,这与学生迫切希望参与发声的愿望以及互联网互动方式的革新相冲,不仅不利于稳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失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失衡。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入场,高校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转移至线上,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打造稳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在实际建设进程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把控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出现失衡。就其具体表现而言,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太过迅速,脱离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一些高校打造了许多的网络平台,却缺乏相关运行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导致这些平台在传播内容上无法把关,摸不清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看不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題。同时,这些网络平台及载体的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使用习惯,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和功能性存在缺失,无法组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无用“硬件”的繁殖极大浪费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生了巨量的冗余信息,无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支撑;另一方面,“硬件”的建设破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在同量资源中,“硬件”建设的支出提升意味着“软件”资源的减少。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呈逐年下滑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张力严重匮乏。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结构失衡。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而言,存在“量”增而“质”减的现象。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各类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之以往更为丰富,但部分活动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时间安排和实际需要,这造成受教育者的空余时间受到“压榨”,在活动与活动之间忙碌,不仅无法有效吸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内容的正确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端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受教育者对于教育需求的盲目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泛娱乐主义蓬勃生长,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虚无、话语边界弥散的社会思潮”,以“平台资本意志为中心”,“不断设计并激发网络娱乐受众的‘虚假需要’”[3],使得作为网络受众主体的高校受教育者在各种需求之间盲目徘徊,无法确定自己的真正所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着力处,无法精准展开。这种供给的不完善与需求的盲目相撞,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1.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为中心

首先,过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和科学方法,体现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也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的学理依据”[4]。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丧失,那么其各因素间的合力将消失殆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停滞不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因为网络信息的繁杂与碎片化,就阻止引用网络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是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内容选择时,注重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甄别、检查和过滤,分析其应用环境与所指对象,选择出适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的原始材料,避免出现“错引用、乱引用”的状况。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过滤后的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注重所引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关联、内容嵌合度与整体度,避免出现内容前后矛盾、互不相关等现象。以此从根本上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其次,持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建设。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奖惩追责机制,克服过度简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对于取得良好教育实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宣传与研究,对于因简化内容而引起的表意不明,教育失效等问题进行严格惩治,以制度构建实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经典作品的研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的调研考察相结合。“理论是行为的先导”[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建设应牢固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及相关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之上,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失去理论支撑,成为失序的思想堆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6];“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7]。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调研和把控,做到“有的放矢”,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失去实践根基,成为“无根之木”的风险。

2.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关键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前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相互交融,以“多元化”为名行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之实。在对这些思潮进行批判时,若缺乏“参考系”,不仅容易造成批判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化困境,无法从根源上去除错误思潮产生的根基,也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缺乏“底气”,成为文字上的无意义活动,更有可能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人感情影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邪路。这就要求高校“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学生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照标准,要避免偏颇,不要以二元价值观判断和处理事务,不要因狭隘的情感左右理性”[8]。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才能不走偏,批判才能更有力。

其次,设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机制。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曾对议题设置的功能进行过清晰的表述,他指出:“在多数时候,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9]。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通常通过单向灌输来决定受教育者“应该怎样思考”,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该想什么”,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经典传统文化以及国外优秀文化,设置能够触动受教育者情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激发受教育者兴趣的议题,以此在议题交流中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和观点交融,破除“单向灌输”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病。

3.以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为基础

首先,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设规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不仅要综合考量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资金情况、资源状况,制订严格的建設计划,还要定期对建设进程进行考察,整改不合理的建设项目,控制好“硬件”建设力度和速度。同时,丰富线上教育技术,优化网络平台的使用性和交互性,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负责人,其自身的教学水平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因此,高校不能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而应把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收优秀教育者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总体教学素质。在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合理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斜,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其次,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就供给端而言,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合理安排举办密度和举办时间,严控无关活动的开展次数,减少重复性开展,给予受教育者足量的时间与空间消化所学内容;就需求端而言,警惕网络泛娱乐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门及高校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损害国家利益,伤害人民情感的“娱乐”思想要严格惩治,以法治化、规范化手段管控网络空间,去除不良思想对受教育者的蒙蔽,引导受教育者认清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参与网络的交流与沟通,自觉抵制各类网络泛娱乐图景对自我的蒙骗,杜绝需求盲目性的产生。由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朱耀华,郝小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

[3]张恂,吕立志.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2-76.

[4]高德胜,张耀灿.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81-186.

[5]张果.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7.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王成,赵建军.争当生力军实现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9]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12.

作者:万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分析论文 篇2:

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做好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化解。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转向,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新范式。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2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唤醒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方式,从精神层面关照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日渐成熟与完善,但现阶段,在社会期待的满足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程度等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可进步空间。特别是在各国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现实状况下,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显乏力。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本学科良性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现实回应。我们从梳理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逻辑出发,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新思维。

一、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

“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和宣扬,用来指引一定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维护一定阶级利益和统治,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过观念的教化而进行着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把国家层面的精神倾向和价值观念内化为社会公众的心理。“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而有所建树。基于此,我们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置于意识形态的背景之下加以考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就抛出了耸人听闻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它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3]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发展恰与其观点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不仅没有完结而且以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形式进行着斗争和较量,甚至成为今天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任何轻视或否定意识形态的思想都缺乏客观性。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在外部环境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各国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竞争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早于中国上百年进入现代化,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公众生活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西方国家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精神产品较为丰富。如果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历史因素作科学的分析,那些价值观尚处在建构中的大学生很可能只从直观的感受中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易造成其思想的波动和迷思。此外,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对外开放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的解读和讲授时,就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下降,从而使国家意识在大学生中的养成陷入被动。其次,在我国的内部环境上,无论是一定程度上阶层固化的存在而导致的大学生上升通道的堵塞,还是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从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当代意识形态的实然样态中革故鼎新,实现自身的组织体系由低到高的转化发展。

二、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然而主流意识形态要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除了国家政权的保障之外,还要建立起长久的吸引力法则。所以,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起社会公众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一种能为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大学生形成内心认同的教育实践。厘清二者之间互动共生的关系维度,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首先,意识形态建设兼具极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充分的学理支撑。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实现国家意志在大学生精神和行为中的内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校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从而使意识形态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會越发展,大学生思想的自由度越高,知识选择的空间越大,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术建设提高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学术理论来承载意识形态功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的忽视意识形态背后的学术逻辑,仅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和价值功能。在实践中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欠缺,以及对学科前沿动态关注的不足。没有足够的学术理论基础,意识形态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说服大学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强学科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其次,意识形态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才真正掌握了大学生,完成了自身的职责使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教学策略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内化。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整体思维上,仍未摆脱本质主义观念的束缚,其影响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地倚重既定的教材,对于时代发展中意识形态的新样态缺乏关照,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时代变迁上呈现式微之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政治性为标准,从而遮蔽了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相分离。在课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持续影响作用较为有限。在教学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的单一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特别是在多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更偏好于形式新颖、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提升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的转向。

最后,意识形态越具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越能掌握话语权。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展示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垄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以,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智慧积淀,找寻其中蕴含的具有现代性的精神资源,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现实的境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进行意识形态的单向度灌输,过于注重宣传而忽视意識形态本身的真理性。由于文化底蕴不足,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缺少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此外,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的新的文化表达,这种文化生态适应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思想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因而,这也成为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所不能回避的现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敏感度亟待提高,在借助网络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更新意识形态的表达上仍大有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时代发展中站稳脚步,必须整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源来充实自身的理论建设。只有植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现实的发展境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觉解,以建构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根基。同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场域,肩负着把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精神成长过程的重要使命。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转向,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寻求教育创新的丰富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在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出应有的意识形态性,使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大学生广泛地认可和接受,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育人目标的要求。但是,片面的强调意识形态性既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会因为缺乏理性思想的引导而遭到大学生的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学术性的回归。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从学术意义上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首要之义。学科基本问题指的是学科体系中基础的、微观的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和基本范畴等。高校要通过优化学术平台的建设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集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确保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中获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维。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关注也不可或缺。前沿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性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更要积极拓展学科视野,加强与其它交叉学科的交流互动。通过学习借鉴,优化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必须实现二者的结合。

(二)在革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宏大叙事,在教育方式上倚靠理论灌输,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关乎人的教育,是为了“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者说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能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5]。把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当成为其终极追求。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革新,促进教育形态生活化的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照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变化,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具有现实性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问和困惑,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不仅仅要扮演思想传递者的角色,更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教师只进行背景材料的介绍,负责引出相关话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评述,给予适当指导与引导。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地吸纳知识,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大学生的生活现实纳入到教育的全景之中是帮助大学生把主流意识观念融入进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有效途径。

(三)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容小觑。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思想中的凝结,它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增强文化底蕴,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利用文化,丰富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感悟文化中达成对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论和实践智慧的凝结,能够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角度解读教材内容,增加理论教学的文化意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生成自己的意义。在课堂之外,推动大学生阅读经典,联系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化知识为素养。其次,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新阵地。不仅如此,网络虚拟世界还与现实世界相互勾连,把网络文化的影响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内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网络文化,通过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能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借鉴网络文化中新颖的话语表达方式,丰富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使其更生活化,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才能促使其在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实现创新发展。

[參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

[2]罗仲尤,刘克利.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98.

[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杨东平.大学之道[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12.

(责任编辑 文 格)

Key words:ideology; university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作者:季爱民 高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分析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好地了解,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

通过近几年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以及对高校的在读学生、毕业生和教师的访谈,可以对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现状有一定认识,概括而言,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较為显著的成效,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构成大学生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大学生人才发展的方向,是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可靠保证。[1]因此高校教育特别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每年都为社会输送了上百万具有高素质的毕业生人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具有高学历、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高校毕业生投身社会后,作为职场新生力量,不断积累、成长,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和改进。

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深入,社会和国家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更多了新问题和新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新问题,适应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丰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最终目标是使经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以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特征、时代要求密切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所采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是联系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主要纽带。良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够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特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改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丰富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如网络教育、电话咨询等方式,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的范围,使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通过培养高校学术带头人、举办各种讲习班、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此外,各个高校重视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参加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和其他各种社会实践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长期的培训和实践,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初步建设出一支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5.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足和成因。

尽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面对快速、多变的社会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弱、部分高校的校风还有待改进等。分析形成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影响。随着高校开放度的提高,社会和高校的交流作用加强,一方面虽然有利于高校学生更快、更早地和社会接轨,但也使社会中不好的社会风气、负面因素对高校学术造成消极的影响。[4]这些负面因素包括来自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影响,高度发达的网络资源使社会上的负面情绪、不正之风有了影响到高校学生的途径。

(2)部分高校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陈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较低等。

(3)部分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成长环境造成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较弱。

二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更好地为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重要的任务和使命,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改善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组织领导,具体要以党的纲领、思想路线、政策方针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组织建设也要以党的政策方针和政治领导为依据。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创新。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增加人本理念、开放理念以及和谐理念等新的思想理念。在内容上,应该贴近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特点。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使教育方式更加新颖并富有一定的吸引力。

3.还应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具体应该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聘用工作;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对于应对学生特殊情况的处理能力,通过教师的协助帮助学生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三 结束语

充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8

[2] 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27

[3] 周国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探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0):37

[4] 李萍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49

作者:刘峰源

上一篇:MES系统烟草企业信息化论文下一篇: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