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之探究

2022-09-1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生物知识教学的基础, 又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生物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注重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生物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生物概念、得出生物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生物情景, 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 对实验陌生, 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甚至有学生认为升学不考, 出现怠学, 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生物现象和活生生的生物情景, 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 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时, 由于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 他们做实验时, 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所以, 在教学时, 我采取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 然后, 让学生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 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 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这样先演示实验操作, 再让学生模仿完成的实验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在上《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 本课的教学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围绕“胸廓变化”这一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上这节课我改变以前的常规教法, 利用课前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演示操作,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体验呼气和吸气时胸廓、膈肌、肺的变化, 在学生充分的体验之后, 从体验中理解压力差的问题, 突破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这个难点, 理解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通过实验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又达到了这课预期的目的。

演示实验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 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能紧扣教学环节,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二、组织上好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分组实验多以探索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 我在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时。我将全班分为三大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 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 对老师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 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材料用具选择。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1.淀粉遇碘变蓝, 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2.你选择的清水温度是多少?为什么?3.本实验需要7分钟的反应时间, 在此期间, 你如何保证温度的恒定?4.冷却后滴加碘液。每组明确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后,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三个试管处理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在中间, 将三个试管处理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 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 一目了然。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模拟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对于各小组对实验现象的预测结果, 教师先不急于进行评价, 而要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让事实说话。馒头变甜与牙齿有关;馒头的变甜与舌头有关;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最后由小组长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 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 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教师将唾液组、牙齿组和舌头组的实验现象放到一起进行比较, 并同时展示两个问题:1.通过观察, 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转变成另外一种有甜味的物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通过蓝色深浅的不同, 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馒头变甜的决定性因素是唾液,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辅助作用。

通过分小组式实践学习, 学生们基本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要取得这样的效果, 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 。例如, 上“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我就得提前做好选鱼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 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 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 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 还必须及时反馈,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模拟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模拟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因此, 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 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

例如, 《动物细胞》这一节, 前面有一个“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很多老师都只注重这个实验的教学, 得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所以, 往往对后面“模拟制作动物细胞模型“这个小实验给予忽视, 很多老师都是一句带过。其实, 这个实验完成起来特简单。

1.把琼脂和水放在一起加热煮成胶状;2.取其中的一部分放入塑料袋中, 待其即将凝固时, 把一粒山楂放入, 在将另一部分琼脂注入;3.将塑料袋口扎紧即可。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制的细胞模型中, 各部分相当于什么。待琼脂凝固后, 让学生在进行解剖观察。还可以启发学生, 怎样制作一个植物细胞模型?通过制作不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记住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四、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

生物学科和其他实验学科有一定的区别, 有些实验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培养观察, 有些生物现也需要在课外环境中去探索。所以,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 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 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 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例如, “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采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 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 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来的生物教学, 我深深地体会到, 应该重视实验教学,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围绕自己近几年在生物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探究。从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共同模拟小实验, 充分运用课外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生物的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物,实验,演示,分组,模拟,课外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策略下一篇:普外科高龄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