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基础课程改革的双重要求下,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学科的教学融合已经成为了初中生物的教学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1: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课程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学课程来说具有较为显著的引导性特征,在江苏区域中考变革,生物、地理两科目计入总分的背景下,生物课程教师需要重视授课方法的革新,确保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加强整体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探究型授课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应用理论

近年来教学条件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江苏地区将初中生物与地理课程相整合,提出了全新的毕业与升学考试方案,使相关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与授课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为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授课教师需要从根源出发,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探究型授课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其基础理念与核心原则,探索主要运用方式,为进一步开展生物课程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一、探究型授课法应用理念简析

探究型授课法在教育历史上已具有成熟的应用方案,其主要代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或概念原理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应用案例或问题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自行探索、观察、分析、实验等方式,完成探究流程,最终以自主方式获得结果。在江苏初中生物中考地位逐渐提升的背景条件下,探究式授课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方式激发个体思维积极性,有利于减少学习惰性并提高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科学落实探究型授课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利于交流讨论的课堂环境,使他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相互配合,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摆脱过去教學体系中存在的实践缺陷,提高学生个体自律性、学习自觉性。初中生物教师应用此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位学生个体都能够发挥自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与实践的能力,为探索生物知识的基本规律与应用细节提供理想条件。

二、江苏初中生物课程应用探究型授课法的核心原则分析

(一)自主与实践原则

在江苏地区开展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部署探究型授课方案需要重视核心原则,避免出现授课偏差问题,充分发挥探究型授课的优势条件,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探究型授课的核心原则之一便是重视自主与实践,此类教学方法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索任务。若没有注重该核心原则,便有可能导致探究型授课方案进入“空有其表”的状态,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意识。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通过遵循自主与实践的核心原则,为学生创设理想环境条件,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知识重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开展探索流程,达到提高成绩的目标。

(二)问题导向与科学原则

探究型授课在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授课特征调整核心原则方案。在江苏地区应用探究型授课方法时,授课教师需要注重课堂问题导向与科学原则。问题导向属于探究活动的重点模块,通过围绕单个问题展开后续教学流程,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授课的效率,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充分夯实基础知识储备。在江苏中考生物地位提升的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应当提高课堂效率,使有限时间内能够填充大量知识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原则主要代指探究型授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特性,初中生物内容属于基础科学知识,其内在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通过注重科学原则,将相关内容与科学原理挂钩,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明确目标方向,避免出现认知偏差问题,有利于加快课堂节奏并强化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熟练度。因此,在应用探究型授课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问题导向与科学原则,确保该授课方法能够达到最佳应用效果。

三、江苏初中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型授课法的途径研究

(一)注重备课流程安排,强化丰富教学内容流程

在江苏初中生物课堂中,为强化探究授课方案应用效果,教师应当从备课角度出发,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课堂内容得到科学填充,避免探究教学出现单薄、趣味性不足的负面问题。备课属于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从探究授课角度出发,对课堂需要组织的活动步骤进行模拟分析。通过预判学生反应来实现针对性探究教学的目标,使后续实际授课阶段能在教师科学掌控下进行。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探究式教学开展可靠性,教师还需要在备课阶段注重三个基础要点:首先,探究式授课对于学生自主性需求较为严格,若备课阶段没有正确落实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引导,便有可能导致其授课效果受到负面影响,无法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将锻炼学生自主解题能力作为基础目标,科学安排问题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探索相关信息,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还需要注重内容呈现方式的规划。传统教学课堂内容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培养学生探究兴趣。通过充分融合新媒体或信息化内容的呈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物课堂丰富性,有利于加深学生探究兴趣,实现理想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探究方式的多元化设置。过于简单的探究式问题可能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合生物课堂的探究方法,包括问题驱动、互动探究等,使其从根源上创造符合需求的教学环境,为后续进一步展开教学夯实基础条件,降低出现不良问题的概率,使探究式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科学呈现,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效率。

(二)借实践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与探究意识

授课教师可以应用探究型授课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群体的观察技能与探究意识。苏科版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动植物教学内容,如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等。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植物培育活动,通过亲身感受植物成长过程的方式训练自身观察能力,充分培养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并结合其他章节内容进行预先教学,如第十三章《土壤里的生物》等。在培养植物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土壤中出现一些昆虫或其他生物。通过整合多单元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领会生物基础科学规律,充分落实探究型授课法的应用原则,实现理想引导目标。

(三)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标本,培养探究学习技巧

探究型授课方案在应用阶段,需要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强化学生个体探究意识。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植物标本,通过较为简单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开展难度更高的探究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在组织制作植物标本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思考植物标本的实用功能。利用这种引导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型授课方式中达到理想实践效果,充分落实生物教学的实践要求与教学标准。

(四)组织生物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心态

生物实验属于探究式授课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江苏地区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结合苏科版教材内容,对生物实验的各个流程进行灵活调整,使其能够适应地区特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苏科版教材能够填充的实验内容相对较多,教师需要结合授课状态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规划,确保生物实验能够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水中的生物》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当挑选教材重点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式为学生提供生物实验的基础规划与目标,使他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内容,为后续参加中考打下扎实应用基礎。

(五)合理规划活动内容,提高计划性与规范性

在探究型授课法应用阶段,教师需要重视相关活动计划的制定与调整。若探究计划存在不合理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负面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干扰探究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心态产生,不利于后续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规划课堂实践内容和组织探究计划的阶段中,应当对内部变量进行科学规划并设计相关对照实验,使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个体自主权,参与到探究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生物知识的美妙之处,提高学习兴趣并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六)重视分组合作学习,强化协作能力与意识

在江苏生物中考重要性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教师应用探究型授课方法时需要重视分组合作的重要性。分组合作是常见的教学措施类型之一,其与探究型授课方案存在良好的兼容性,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分组合作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加强探究积极性,避免陷入学习误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针对知识点内容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小组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建立合作关系,充分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使生物知识内容能够在相互交流的背景下得到整合,增强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记忆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理想条件。

(七)采取归纳总结措施,提高反馈效果与质量

为确保探究式教学开展效果能够达到理想标准,教师应当注重归纳与总结的影响意义。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工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心理,最后使他们结合归纳与总结的内容,深入探索相关知识点信息,达到拓展学习的良好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完成主要知识点学习后,对于课本内容会产生较为简单的认知。在这种框架内,教师需要通过设问或其他方式,使学生能够对原有问题和未清晰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总结内容进行反馈。在完成总结反馈后,教师就能够明确学生认知出现偏差的关键点并给予及时纠正,最大限度提升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八)注重探究细节控制,从根源提高教学效率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注意对实施细节进行控制,确保探究授课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在实际课堂中,部分教师可能会直接打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直接讲解自身的想法,这一行为会严重削弱探究授课方案的实施质量,同时也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后续的教学工作。大部分初中学生均存在较为凸显的个性化意识,若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授课方法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容易导致其出现抵触心态,进而削弱整体教学效果。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逆反情绪出现。为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可靠性,教师需要从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角度出发,确保授课质量能够达到理想标准。

综上所述,当前江苏地区对初中生物科目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教师应当在苏科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用多种探究型授课策略,使学生可以得到正确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授课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邱让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0(16):31-32.

[2]宋晓庆,聂林龙,李玉肖.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例[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20(S01):26-29.

[3]蔡国盛.论证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实践[J].生物学教学,2018,43(12):24-26.

[4]刘玉泉.初中生物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7):17-19.

作者:陈涛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2:

基于信息技术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基础课程改革的双重要求下,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学科的教学融合已经成为了初中生物的教学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本文聚焦于信息技术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目标落在如何切實提高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探究;初中生物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意义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初中生的教育教学培养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同样,探究性的实验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罝,生物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入手,观看、动手操作和课外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聚焦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以达到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真正能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教师讲授时不枯燥乏味,从而切实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初中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现状

为了解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笔者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学信息技术软硬件不平衡,现有设备使用率不高

数据显示,82%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愿意并且实际使用了信息技术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使用教学设备完成一节课的教师只有53%。多数教师反映学校的教学设备存在老旧、落后的问题,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卡顿和故障。很多教学设备过于稀少,不能完全的应用到教学中,比如在进行显微镜使用的教学时,由于设备数量有限,教师只能组织学生一组一组的进行观摩和使用,同样的知识点需要多次重复向不同的学生讲解,效率实在不高。有些设备则需要专业的人员维护,不然特别容易出现损坏。

(二)一些生物老师专业素质不高,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不强

笔者的调查显示93%的教师会在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68%的学生表示,很多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只不过是对教材的复现和摘录,使用课件进行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受专业知识限制,不能做到一专多精,反而是除了学科以外的知识完全不了解。而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帮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很多实验的演示和理论的推演。

(三)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趋于单一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有着较强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全靠教师“精湛的画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细胞,什么是胚胎。学生对于生物中的各种变化全都来自于教师略微抽象的画工和教材中的图片。教师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教学视频、微课等,就容易局限教学思路和模式,变得单一枯燥。

三、信息技术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设计进行课前导入

信息技术充分展示了听说读写功能集于一体的教学优势,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有趣的绘画、视频和小游戏操作等,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觉学习意识。学生在视觉、听觉收到来自多媒体技术的多元信息冲击下,会迅速受到启发,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丰富学习思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白板等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助学手段,也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讲解模式

初中生物的学习需要直观的观察和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初次接触生物时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当中可以丰富教师对于教学所用的图像、视频和实验的处理。电子设备的处理下,学生们能对于某一实验的局部变化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对于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多次复现重复加深记忆。这样就可以优化教师课堂讲解的模式,将单一的讲授和绘画的抽象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进行伸肘和屈肘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制作模型图进行动作分解,让学生对人体关节的发力部位有直观的认识。对于肘关节等部位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关节和肌肉部位进行指认学习,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后复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解答、线上提交作业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以外的教学互动。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更能够充分借助家庭中父母的力量督促学生学习。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成为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全面塑造学生的学习素养。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得以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进行教学,为社会培养一批新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泽芬.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3(7):1.

[2]于大泽.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康刚.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5(2):59-59.

[4]曹荣琴.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6):1.

作者:田冬莲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他们身体和心理正在不断地发展、成熟,是形成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此种阶段中教育工作就具有了尤为关键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融入一定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学生快速知晓生命的意义,进而增强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生物学抽象概念缺少兴趣

初中生在刚刚进入中学时,因为好奇心十分强,对于各种未知事物都会表现出想要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对神秘的生物课程也会产生较强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生物课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笼统的生物概念以后,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弱,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中大部分都是能看得清、摸得到的实物,然而生物课堂上不断涌现的笼统知识,如克隆、染色体以及细胞等,都无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与记忆。

(二)讲课方式尤为单一

在初中阶段开展课堂授课的环节中,教师通常会借助以往的“填充式”或者“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学生在此种环节中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种授课方式就致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十分被动,学生不能主动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更不能自主地进行思考,这因此导致了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严重的还会对生物课程产生厌恶和反感,进而对最终的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一定要转换自己老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真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其有着充足的动力探究生物知识,进而为他们后续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转换教学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引入教学内容中

在融入新课程理念的环节中,教师要转换以往的授课观念,在传统的生物教学前提下加强对生命的认知,从而对生物教育工作进行二次定义,在授课环节中完整地呈现出生命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要形成新课程理念的成才观,真正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授课环节中将教师当作主体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利用生物学习越加直接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以此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除此之外,教师在渗透新课程理念的环节中,要让学生更直观明确生命的诞生过程以及生命的价值,并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树立起全新的学习观念,在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个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在生物课堂上,必定会有效地优化以往的授课方式,更快速地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

(二)巧用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十分渴望知晓生物的多种生命现象,并利用活动来明确生命运动的实际规律。因此,教师要按照授课内容联系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有目的地提出部分充满趣味性、富含一定质疑性的生物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无机盐——钙”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讲述日本的牛奶战略,让以往的“东洋矮子”成了“高个头”。对于部分想长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主动探究这当中存在的奥秘,还有一些学生尤为好奇:多多食用牛奶是否可以快速长高、变强壮,教师就应当为其阐明营养要均衡合理,有利于更好地吸收。而在講解“人体的呼吸”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则要到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跑步的环节中要不断地呼吸,又为什么会张嘴呼吸呢?而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用鼻子呼吸而不会使用到嘴巴呢?”等,这些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进而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视线和目光,使学生多开动脑筋不断地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能有效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完全掌握这一堂课的知识。

(三)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本身的直观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借助直观教具来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比如,在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要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一份营养充足的早餐:牛奶、黄瓜与馒头,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这部分早餐当中都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部分物质又要怎样被人们所利用?又为何要这样进行搭配?”借助直观教具,教师就可以十分轻松地将营养物质当中所存在难点进行解决,同时让学生在将来食用早餐时能学会营养均衡、科学搭配,形成不偏食以及不厌食的良好习惯。而在对“环节动物”进行学习,教师就要为学生安排作业,让他们在家长的辅助下抓获几条蚯蚓,让学生了解蚯蚓的实际生活环境和抓获以后要怎样确保蚯蚓的生命安全。在课堂上则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完成实验以后,让他们将蚯蚓重新放回到自己抓获的地点,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进而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而在研究“花生种子大小变异”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要预先准备好大小各不相同的几种花生,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部分花生进行测量。此种方式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认真地对种子的结构和大小进行观察及测量,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对其异同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切实增强了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目,其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新课程理念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更应注重相关策略的有效运用,科学制定授课目标,完善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增强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

作者:曹占福

上一篇:消防监督对策探讨论文下一篇: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