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性实验实例

2024-04-16

生物探究性实验实例(精选8篇)

篇1:生物探究性实验实例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传: 胡剑 更新时间:2013-6-3 16:55:29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在实验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和策略已经在生物课程中被广泛采用,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上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过去的近十年间,许多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为新课程推广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本人在生物实验与生物中、高考的关系问题上从事过研究,现想进一步研究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有关问题。主持人通过万网和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的探究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有53576篇的科研论文和课题,其中和生物有关的有5531篇,和中学生物有关的有1008篇,在这1008篇文章中和中学实验有关的有210篇,涉及到实验教学的有32篇,主持人仔细查阅了这些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虽然涉及到实验教学,但主要是从书本上个别试验进行阐述,或者多数上从探究实验的角度去设计实验,从整个中学阶段(初、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来研究的不多,而这一方向正是我们研究方向,当然,我们也在《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上也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章,对我们也有一些帮助。

二、研究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了解这些方案对学生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对教师的一项。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

2、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

(1)把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演示实验

(2)把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

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理解生物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不得不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满意的结论。

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如“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人呼出的气体”、“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学生实验

1)有关实验材料探究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教材上的实验要选择此种材料,它是不是最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换用当地的哪种材料,材料不同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材料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如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择材料常用新鲜的绿叶如菠菜,但由于气温缘故市场上菠菜价格高,对其去根、茎后利用率也较低。为此尝试用其他的绿叶代替,如马蹄莲、金盏菊、苜蓿叶、青菜叶。另外,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后,材料改为苹果、桔子、香蕉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关注日常生活。

2)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的探究

在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教材中介绍使用玻璃毛细管,画滤液线用火柴梗或牙签效果如何,引导探究。

3、开放设计型实验(研究性课题)探究

研究性课题可根据教材给出的课题目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类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制订调查或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检验假设,把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形式与他人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探究。

(2)探究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的影响。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4)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及探究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5)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

(6)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玉米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

(7)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尝试对仙人掌植物的嫁接。

(2)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在水中的2—3种动物独特的运动方式。

(4)探究蚂蚁用什么语言交流。

(5)探究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收集资料并学习交流,文献法贯穿在课题始终。以及有关探究——建构教学等专题学习研究。

2、问卷法:学生对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了解现状调查;实验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查。

3、行动研究法: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研究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

五、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日~11月):对学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调查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1日~2010年3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对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评价、表达交流等步骤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6月):针对相关的实验课题(如前)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探究,教师适当予以指导,开放性设计型实验课题探究。

第四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考查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教师不会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验评价的多元化。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中或实验后提出一些与实验过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教学的评价。

七、预期结果

1、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论文集形式。

2、实验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形式。

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课形式。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梁平,系南师大生物系教育硕士毕业,中学一级教师,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有两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近10年从事生物教育教学体验,学校校长助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王苏豫,金陵中学教授级教师,曾主持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有数十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必修2分册主编,有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

另有王俊、杲蕾、李元、朱慧东等都是南师大教育硕士毕业,三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的中学一级生物教师,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高、初中把关教师。

以上教师其中五位是教育硕士,一位是教授级教师,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三位是高中教师,两位是初中教师,使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本课题耗资不多,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适当增添些材料,通过实验员的协助,课题研究组教师的辅导,便可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篇2:生物探究性实验实例

作者: 秦晓凤(初中生物 河南开封杞县初中生物班)评论数/浏览数: 12 / 1542 发表日期: 2011-12-12

17:57:33 教学设计

一: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 1.1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大量资料显示: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结论;能产生、理解和验证命题。1.2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关于某一实验的类似科学研究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实验资料,然后使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特定的实验结果,并在实验结果的验证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的学习形式。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创新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始于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观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再现有关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 的观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鸟类这一课主要从“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以现行初一《生物》教材“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为例,变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1教学目标

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2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实验教学,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叶片中含有淀粉,而且还了解了对叶片中的淀粉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是在研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因此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是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和准备。

在学生得出“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后立即设疑:光是不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必需条件,教师不作任何讲解而引导学生分析作出假设;接着学生分组,以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学的方法和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组织各组讨论交流,并且改进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并在各组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以及教师提问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本组设计的问题所在并且加以改进。在此过程中渗透进行“对照设置”和“变量控制”等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对所提问题大胆假设和猜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猜想既是学生在科学创新问题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测性的思考。又是制定创新计划、设计创新方案的前提和根据,猜想对青少年来说最宝贵的,猜想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它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迸发并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轻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克服心理障碍,大胆提示自己的想法。2.3教学流程

(1):设计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实验结论: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 成 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 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三:教学体会: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1立足于教材内容,在七年级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从本次探究性实验教学实际看,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并且能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实验设计这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中,基本上所有小组的组员都能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各小组都能较好地解决溶解色素、检验淀粉和设置对照等问题,仅仅在控制变量上有所欠缺(许多组提出:取两盆植物,一盆放在光下,一盆放在暗处)。而且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们也能知道自己的设计存在欠缺的原因,并且知道变量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性。3.2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相关的知识基础

如前所述,实验方案设计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涉及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例如:设计本实验时,需要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对淀粉的鉴定方法、叶片中的色素去除方法、对照设置和变量控制等知识有所了解,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

实验方案设计。因此,需要教师在让学生开始设计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巩固或知识介绍.作好铺垫.以保证课堂上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3.3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探究内容进行适当控制。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宗旨之一,但它在笔者所尝试的基于课堂、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在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学生会提出温度、光和水等多种因素;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各小组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出各种各样的实施方案。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让每一种方案在课堂上都得以实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笔者采用了“民主讨论”与“重点聚焦”相结合的方法,再选用其中少数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课堂实施;同时指出各种方案在实验方案上的共性以及可行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其它方案的实施和其它课题的研究。通过探究试验让学生自己认真分析,得出问题结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运用纵横比较进行分析,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学生从平常现象中发现平常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

另外,要正确对待学生试验出现的偏差,在进行多项实验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验设想不一致,这时教师不要一概否认,而应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取材、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排除干扰因素,从新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篇3:怎样做好生物探究性实验

一、提出问题

我们都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所以我们在做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并提出和实验有关的问题。在典型的探究中常常需要教师设置情境, 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设置情境可以通过语言描述、课件演示、事实等途径。这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 (2) 易于学生发现问题, 而且是教师想让其发现的问题; (3) 不能与结论有直接关系。例如:在探究蚂蚁食性的实验中, 小明首先学会了观察, 他看到了一群蚂蚁, 其中有一些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由这个现象, 他通过思考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二、作出假设

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它是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之上的, 因而与毫无根据的臆测不同, 同时, 假设必须能够被检验。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地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 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能提出蚂蚁可能喜欢吃甜的食物, 可能爱吃香的食物, 可能爱吃软的食物, 可能爱吃小昆虫…… (3) 鼓励学生提出有根据的不同见解。比如:学生可能提出蚂蚁在生长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喝水;蚂蚁是怎样吃食物的等。通过讨论否定一些假设, 不能否定的假设肯定值得探讨。

三、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是,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让学生明白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教材中研究的是“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给蚂蚁提供不同的食物, 观察蚂蚁对食物的选择。在实验时除了食物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也就是说,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食物是不同的, 食物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像这样,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实验, 叫做对照实验。 (2) 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条件、机会,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助手。 (3)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实验设计得更完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民主生活的演练, 学会与人共处、交流, 怎样发表意见, 培养民主参与的意识。 (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给予评价。

四、完成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探究的目的, 利用科学仪器、设备, 人为的制造或模拟自然现象, 排除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 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 其结论是早有的, 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 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观念。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因此, 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所以, 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 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 每一步骤都要到位, 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 观察、记录、监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

五、得出结论

结论就是对实验研究发现的总结。在下结论的时候, 首先要确定收集的数据是否支持原先的假设。通常学要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实验的结论。但得出的结论常常会使我们发现问题, 并设计新的实验来寻求答案。在这儿应注意不要只追求结论的正确, 而应着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品质。对于与应有现象不一致的小组, 应注意引导其找出原因或重复该实验, 而不是盲从。

六、表达与交流

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 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等方式使报告更生动, 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从板报到有条件的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

篇4: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刍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述了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实验,不但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学习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手段还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一系列的能力。因此,按照实验的功能划分,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其中的实验部分大部分是由验证性实验组成,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在新课改中,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的培养被纳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体系,这些能力的培养大多都离不开探究性实验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学生需要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其它一系列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探究性实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的偏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那么,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各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探究之前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

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无论是选择探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学生才能够依据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指导,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绿叶中色素可以溶解于无水的乙醇中,因此用它来提取色素。色素能够溶解于层析液中,然而,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溶解度高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相对较快,反之则扩散的较慢。类似这样,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就明确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原理,这样,在接下来具体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等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选择探究课题是第一步。由于探究性实验中,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同时又要是处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细菌”、“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这些探究课题,无论是在探究价值还是探究难度上都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只有选对了探究课题,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重点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要么管的太多,要么管的太少。一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不敢对学生放手,尤其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一手包办的方式,把实验的每个步骤都明确地列出来,然后让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知道,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设计部分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如果这个环节由教师一手包办,那么也就失去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管的太少,该指导的地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探究性实验在单纯依靠学生能力的情况都很难设计实施,因此,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与适当的指导。总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管的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四、重视实验后的评价活动

长久以来,探究性实验之所以不受重视,与缺乏对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教师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于是很多教师只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而究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无法体现。事实上,在新课标中,对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案例表格,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模仿这个案例表格来对每一项实验技能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后,实验后的评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总之,探究式实验作为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模式中,在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到,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生物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探究性实验的帮助下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江余.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年03期.

[2]王更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生命世界,2009年11期.

[3]陈宝林.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第06期.

篇5: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2.验证性实验

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3.二者的比较

【典例示范】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材料用具: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鸡蛋蛋清、人的口腔唾液(酶)、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步骤:第一步:制备蛋清液:取出鸡蛋一个,打破蛋壳(不要破坏蛋黄)。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30 mL的清水,用玻璃棒调匀,备用。

第二步:取唾液: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振荡均匀后,静置一会儿,可看到2支试管中都呈现出紫色。

实验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题,应设计对照组,蛋清液为对照组,唾液组为实验组。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双缩脲试剂后都呈现紫色,则证明唾液淀粉酶为蛋白质,否则不是蛋白质。

答案: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取两支试管,记为甲、乙,分别加入等量的蛋清液、唾液,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最后加入等量的CuSO4溶液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实战演练】

1.(2009·四川非延考区,30Ⅱ)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度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解析:(1)由于运动需要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运动时呼吸作用加强,产生的CO2增加。(2)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的多余CO2将及时排出,故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以通过测定pH来推断出

CO2排出的多少。(3)表中的数据显示,运动强度越大,pH越小,即pH下降幅度越大,从而推断出排出的CO2量越多。(4)人体内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被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糖类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

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要求:(1)自选材料、试剂(选择实验材料要注意选实验结果明显的);(2)设计对照实验;(3)写出实验步骤;(4)预测实验结果。解析:这是一道设计型实验题,难度较大,需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方能完成。尤其要注意“实验结果要明显”这一要求。答案:(1)材料和试剂: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0.1%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2)实验步骤(见下表,也可以分段叙说)

篇6: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山东文登市教研中心 荣凤志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新课程不同模块中都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糖类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糖类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除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要学会去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如“你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通过实验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中重视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

能提出很多问题。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在“生殖和发育”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结论,会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

估计的。

3.在调查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在学习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新课程教材中的一些栏目就是为进行探究提供资料。如把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7: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现行的生物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以七年级上期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有9个“观察与思考”,6个“探究实验”,8个“一般性学习实验”,4个“模拟制作”,还有一些“课外实践”和进一步“探究”,这些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加动手机会,通过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真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认真阅读了有关探究性方法的大量资料,用于教学中,边教边思考边总结,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进行探究性教学的。

一、组织学生做好探究课前的准备工作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转折时期,初步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对新的学习任务、新的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新知识间的关系辨别不清,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出新旧知识的异同,探究性学习准备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与环节。

1、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和质疑。在探究学习中,组织课前预习质疑,应当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组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备而来,对焦点性问题展开学习,学生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而且也可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如在“青春期”一节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质疑,提出几十个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形态、生理、心理3个方面。这几个问题中,有的是谈自身的改变的问题,例如“妈妈说我小时候长得挺快的,可是近两年来,我的个子好象根本没长高,跟原来一样?”“我脸上以前没有小痘痘,可现在脸上总会长出小痘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疑惑,“听大人说,身体发育迟对智力有影响,是吗”?通过学生自己的课前预习和讨论质疑,加之教师于其中穿插点评和讲解,许多焦点性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学生沉浸在对自身生理变化的科学探究了解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针对学生 疑问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前,教师可针对学生疑问、围绕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再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准备好探究性实验的仪器和材料,学生小组方案制定完成后,交给教师审阅,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和仪器。另外,一部分实验

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备,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①准备,按教材对探究计划制定步骤,一组设置了4个瓶子,我校七年级七个班需要准备许多瓶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另一位生物教师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盛豆腐乳、果酱等的瓶子。实验前的1周左右,教师分发给学生40粒种子,按教材的设计分别放入1到4号罐头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按教材的设置要学生探究水分、空气和温度3个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但往往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种子的萌发还需要阳光。因此,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做出另外的假设,例如有的学生做出了光和空气也能影响种子萌发的假设,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方法是将做出以上假设的这些学生的2号瓶,除了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探究以外还要将此瓶用黑布包裹作为探究“光”因素的对照组,1周后学生发现2号瓶无论是否用黑布遮盖,瓶里的种子都会萌发。所以,就否认了光是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的假设,最后得出结论: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进行这个探究过程的同时,学生还会发现用黑布包裹的种子萌发后颜色发黄,没有黑布包裹的种子萌发后的颜色是绿的,对此现象的解释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课下通过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因此,又可验证: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

教师要组织学生重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创新精神。

1、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小组实验中,学生人人动手,相互指导,相互评价,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称量仪器天平的使用,用滴管滴加液体的方法。

2、在实验中要精心设计步骤,如在观察心脏的结构时,可分四步进行。①观察心脏有几个腔,这几腔上下是否相通?左右是否相通?②观察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各有几条?③观察心脏的哪些部位有瓣膜,用水从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灌进去,看看水从哪里流出来,想一想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④用手捏捏心脏四个腔的壁,看看哪些壁厚?哪些壁薄?想一想为什么?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通过测量来获取数据,培养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中的数值往往可能存在误差,需要设置重复组,也就是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的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因此,进科学实验,设置重复组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实验的结果应当取各重复组数据的平均值。

三、组织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撰写探究活动的得失体会

教师应当注重通过探究活动的反思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撰写探究活动的得失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从这个侧面了解学生对科学实践或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取向,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也感到有些困难

1、教材中各种实验增多,组织学生探究各个问题,课前备课量在。

2、探究多,观念变化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选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促使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化成探究性学习。我已从事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更多是考虑把问题讲明白,较少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就生物实验教学而言,过去教师极少做探究实验,旧教材的实验更多是验证性,教师只要保证将实验顺利验证正确就行,而现在不仅要在实验中贯彻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还需要教师自己要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利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它不仅仅体现在实验中,更体现在平进的教学中,因而探究性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3、活动多,课堂组织累。目前,我任课的班级有8个班,其中七年级四个班,九年级四个班,每个班的学生都在50人左右,探究实验课上,放手让学生实践时,教室内的气氛与菜市场(热闹)没两样,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连时间都会忘记,遇到不理解课改的同行还以为教师是在“放羊”,让我有些担惊受怕。

4、课时紧,赶课累。目前七年级生物学科教学时数每周二课时,与教材要求的3个课时相关较远,教材的编写是经过专家按《标准》精心安排的。所以教师真不敢轻易砍去教材中的内容,赶课就成了自己教学的习惯。

篇8: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刍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述了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实验, 不但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 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学习过的知识, 同时, 通过实验手段还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一系列的能力。因此, 按照实验的功能划分,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 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 其中的实验部分大部分是由验证性实验组成, 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在新课改中, 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的培养被纳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体系, 这些能力的培养大多都离不开探究性实验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实验中, 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 学生需要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因此, 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 才有利于学生其它一系列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 探究性实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 一定要一改往日的偏见,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那么, 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各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探究之前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

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无论是选择探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 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才能够依据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指导, 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例如, 在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 在实验开始之前,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绿叶中色素可以溶解于无水的乙醇中, 因此用它来提取色素。色素能够溶解于层析液中, 然而,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溶解度高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相对较快, 反之则扩散的较慢。类似这样, 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就明确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原理, 这样, 在接下来具体怎样设计实验, 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等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而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 选择探究课题是第一步。由于探究性实验中,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 在选择课题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选择的课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同时又要是处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例如,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细菌”、“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这些探究课题, 无论是在探究价值还是探究难度上都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只有选对了探究课题, 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实验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重点部分。然而, 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要么管的太多, 要么管的太少。一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不敢对学生放手, 尤其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取一手包办的方式, 把实验的每个步骤都明确地列出来, 然后让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知道, 在探究性实验中, 实验的设计部分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 如果这个环节由教师一手包办, 那么也就失去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 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管的太少, 该指导的地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 使得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 在高中阶段, 大部分的探究性实验在单纯依靠学生能力的情况都很难设计实施, 因此,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给与适当的指导。总之,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既不能管的太多, 也不能完全放手, 而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四、重视实验后的评价活动

长久以来, 探究性实验之所以不受重视, 与缺乏对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 教师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于是很多教师只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而究竟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无法体现。事实上, 在新课标中, 对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案例表格,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就可以模仿这个案例表格来对每一项实验技能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 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后, 实验后的评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总之, 探究式实验作为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形式,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当然, 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模式中, 在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 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到, 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 生物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探究性实验的帮助下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江余.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新课程 (中学) , 2012年03期.

[2]王更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生命世界, 2009年11期.

上一篇:东花园社区下一篇:想申请塔斯马尼亚大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