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财务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保险集团化的经营中,保险和非保险成员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财务危机,集团对其适时开展财务救助以及对财务救助的有效监管非常重要。保险集团可以通过增资、借款、建立核心子公司的特殊保护机制及降低成员企业负担等方式来实施财务救助。行业主管机构应完善金融成员企业相关监管法规,适时修订财务资源传导的监管政策,加强财务救助中与第三方的合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财务监管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险财务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1:

保险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初探

一、保险行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面临着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动保险业的转型和发展,利用信息管理的平台实现集中化管理模式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很多地方保监局如浙江省保监局和湖南省保监局已经要求保险公司做到省级集中管理。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监管力度的加强,保险公司向信息化集中管理已经迈开了步伐。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系统的、规范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目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核心业务系统等各个信息系统是以视图驱动的体系结果来建设的,也就是说为每个职能部门的需求建立各个信息系统,用来解决各个部门的多样性需要,其结果常常造成各部门自成体系,同时存在若干职能彼此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文件,这种方式使保险公司陷入相同数据信息冗长、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化管理成本高的代价,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并且缺乏足够的信息安全性。其结果必然造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孤岛”状态,缺乏信息资源;与业务系统不能实现对接,系统管理割据,信息化系统的子集之间无法形成集成;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可靠性差。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全面信息化集中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集中管理发展而言,所要求的目标是集成的系统所完成的效益是每个子系统单独工作所无法完成,是1+1≥2。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必然是财务信息集中化管理。保险公司必须寻找以财务信息化为中心的各种信息的高度集成,达到财务系统不只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更应该成为一个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融合的集成系统。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是保險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系统好比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接受新信息进行处理,再输出各类相关有用信息,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必将成为保险行业财务发展的里程碑。

二、保险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

集成管理是为实现整体目标或企业战略而对不同领域的专项管理所进行的规范、协同和融合的过程,是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充分利用管理资源的有效途径,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保险公司实现财务集中化管理的基础必须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平台上,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迈进,达到会计核算集中化、财务管理专业化、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实现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以长安保险公司为例,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信息化集成系统 对于长安保险公司而言,建设一个集成的信息化平台应该包括业务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单证系统、通赔系统、报案系统、核保核赔系统等)、统计系统、收付系统、财务系统(包括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资金管理系统等。

首先,长安公司目前使用的业务系统、统计系统、收付系统是软件开发公司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但是随着公司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系统必然需要不断开发完善,以达到全面信息化集中管理发展的要求,因此平台的可拓展性必须要加强。其次,随着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选择一个性能优良的财务系统至关重要,一个适用的财务系统不仅应该包括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系统、财务报表等这些基础模块,还需要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功能,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软件中已设计的或是自定义的取数路径,较为容易的获得财务管理所需要的数据、表格和图示,系统的功能组合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第三,选择一个合适的资金管理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通过人民银行授权的可以面对多个银行进行结算和资金管理的软件并不多,选择一个可以面对多个银行的资金管理系统,打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屏障,避免银联向保险公司收取大额的手续费,可以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结算成本。第四,打通所有系统的接口,实现系统间真正的无缝对接,针对多个不同开发商的软件做对接,为避免接口开发的重复,减少工作量、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将收付系统作为所有系统对接的纽带,这样通过收付系统这个桥梁,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以及资金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系统无缝对接后,使得数据在各个系统中的流转通畅,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信息化集中核算基础上,依据业务驱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则,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充分体现了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财务管理流程。

(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集中化主要表现在:

(1)实现各项经营支付的集中核算。目前长安公司各个层级机构资金支付均由总公司逐级下拨,由各个分支机构分别支付、核算,这种模式的弊端一方面资金很难在最短时间到达基层机构,为保证基层机构资金支付和核算的及时,需在资金拨付的环节上做好提前量,势必使资金在途时间过长,汇划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逐级下拨使得中间的环节截留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支账户中均有资金存量,不利于资金集中使用。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各种经营支出均通过总公司集中支付。纳入集中支付的款项包括赔款、理赔查勘支出、手续费及佣金、员工报销、借款及工资等各项经营性支出。分支机构除保留必须由地方支付的税收、公积金、社保以及委托收款的电话费等支付权限外,其他款项均由总公司集中支付,实现以总公司为中心的账务集中处理方式。款项支付的合法合规性审核和初级审批权限仍在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审核和审批后须将原始单据的影像资料上传至总公司,由总公司进行复核和批复,符合支付条件的立即由总公司的账户支付至终端收款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金支付的时效性,也降低资金逐级下拨再支付终端收款方的资金成本,同时避免中间环节截留资金,大大提高对分支机构的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赔款支付至经营者个人银行账户;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根据发票及“业务结算表”支付到中介机构账户中;员工发生的费用报销支付至报销人账户;员工的工资性收入支付至员工账户。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各种款项的支付不需要再登录网上银行或资金管理系统进行支付,而是在收付系统和财务系统直接录入收款人名称、账号、开户行等要件,经审核无误后,点击“确认支付”进行支付,数据通过接口转入资金管理系统的后台,进行数据处理。以支付赔款为例: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赔款支付的核算流程如图1所示: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赔款支付的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实现保费收入的集中核算。目前长安公司保费收入的归集方式是由三、四级机构汇划至分公司,分公司再汇划至总公司。其弊端是资金在途时间长,划拨成本高,各个账户有余额,影响总公司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发挥资金周转对创造价值最大化的作用。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各个分支机构仍可保留保费收入户,总公司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将分支机构的资金自主归集,自动生成内部往来单据和保费归集凭证,这样不仅缩短逐级上划的资金在途时间,减少分支机构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另外,通过系统间数据的流转,减少财务人员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可以加强财务分析工作,为公司经营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以保费收入归集流程为例: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保费归集流程如图3所示: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保费收入归集流程如图4所示:

(3)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使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要求落实到每个细节。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所有制度规章及工作要求均需要逐级下发,总公司只能通过工作检查和稽核才能掌握分支机构落实的情况,而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财务工作重心由分支机构转到总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可在第一时间贯彻到位,避免制度在下发流转中缩水。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可跟踪管理各机构的账户,掌握账户余额、资金收支情况,便于控制款项支付和保费归集的频率。另外可随时了解各机构的预算和实际的对比情况,将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延伸到各个职能部门的最末端,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使预算和实际经营切实结合起来。

(三)财务人员集中管理 首先根据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要求明确各级财务机构的设置、编制、明确岗位职责,适当精简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增加总公司财务人员;核定财务人员的资质,调整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按照定岗定编情况,建立统一薪酬体系,确定统一标准进行财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工作,实现财务人员的人事集中管理。然后,建立一套与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后,调整财务人员培训的方向,随着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财务人员培训侧重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信息化安全、财务集中管理流程等方面。

三、保險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建议

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全面系统的信息化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业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集中管理等是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不可能抛开其他部分单独实现。综上所述,对长安公司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建议如下:

(一)成立信息化集中管理小组,统一部署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公司应以领导牵头,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信息化集中小组,共同制定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由工作小组统一部署和推进,以减少系统间对接的次数和开发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每个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推进的进度实施具体的信息化集中工作,部门间相互配合,分步骤、分阶段的共同推进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财务部门应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使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作为公司信息化集中管理的核心作用得以体现,并通过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促使各个业务系统的整合。

(二)建立信息容灾系统,提高电子数据存储能力,保证信息数据的稳定 建立一个能提供防止各种灾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出现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可以及时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在信息化集中管理中尤为重要。目前长安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应建立数据中心,通过异地数据备份提高信息容灾性;另外,为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和可靠,建议财务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或数据中心分散风险;第三,必须提高备份的频率,完善电子档案的建设,以提高信息容灾系统的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是长安公司财务管理的里程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如资金审批制度,财务会签制度,资产购置制度,财务授权制度,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管理由逐级管理到分区管理的转变等。总之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内控制度是实现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制度保证,其实质是对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杜 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孙瑜

保险财务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保险集团财务救助与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在保险集团化的经营中,保险和非保险成员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财务危机,集团对其适时开展财务救助以及对财务救助的有效监管非常重要。保险集团可以通过增资、借款、建立核心子公司的特殊保护机制及降低成员企业负担等方式来实施财务救助。行业主管机构应完善金融成员企业相关监管法规,适时修订财务资源传导的监管政策,加强财务救助中与第三方的合作。

关键词:保险集团;财务救助;保险监管

随着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使保险企业边界发生了变化,建立大型保险集团已成为保险企业应对竞争的一种有力武器。在保险集团化的经营中,保险和非保险成员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财务危机,需要集团适时救助,除了经营战略方面的调整,更多的救助是落实或者体现在财务资源的分配和转移上。但无论是已有的行业实践,还是监管的政策法规,仅仅规范和约束了财务救助的事前和事后两个阶段:即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后的清算破产保障,而如何实施财务救助却长期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新兴的保险集团公司如何开展财务救助,以及各主管机构如何开展对保险集团财务救助的有效监管,研究对保险集团财务救助的适应性规定。

一、中国保险集团概况

目前在国内的保险公司集团公司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保集团、中再集团、中华联合等5家,均是国有独资企业改制而成的控股公司;中国平安集团和太平洋集团是1996年分业经营前开展产、寿险多元经营的保险公司;阳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这8家保险控股(集团)公司的寿险和财险业务目前在内地市场份额已分别达到75%和85%以上。

国内保险企业在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以原来经营的保险业务为主。在保持对核心业务领域不断投入的同时,各企业结合各自的战略目标以及自身资源优势控股新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进入非保险金融领域和其他非金融领域的综合经营。目前国内保险集团公司已陆续进人证券、信托、银行、期货、企业年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依托主业、多元经营的特点显著。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类子公司发生财务危机对集团影响的重要性,以及保险集团面临其他行业财务危机的多元性。同时由于保险集团公司仍定性为保险公司,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子公司实施财务救助给跨行业监管也提出了挑战。

二、保险集团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

保险集团的出现,已经明确传递出混业经营的信号。因此,对保险集团公司而言,成员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将不再集中在保险行业,如财产险、寿险和健康险等专业保险公司,而是逐步扩展到其他金融行业以及非金融行业。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所称财务危机是指成员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或偶发性因素,导致偿债(偿付)能力不足或流动性不足。

(一)保险类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

随着保险监管的逐步完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和涵盖保险集团公司的监管架构已经形成,对于从事保险业务的核心成员公司和保险集团公司而言都将编制偿付能力季报和年报。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保险类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大多数体现在偿付能力不足上,这可能由快速增长的业务、高风险投资以及经营亏损造成。而突如其来的偶发性巨灾、投资业务的重大亏损,不仅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还会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现金流造成极大的压力,从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另外,资产负债的结构失衡也将带来流动性危机,但这一危机形式难以反映在偿付能力报表中。

除了比较规范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外,对于保险类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易被忽略的方面:一是根据《保险法》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4倍,一旦突破4倍的限制,意味着资本金缺口呈现;二是对不直接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而言,并没有明确的监管体系,更多只是从注册资本规模和内控制度等方面对经营某些业务有一定的限制。

(二)非保险类金融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

对集团内的非保险类金融企业而言,财务危机体现在资本保证能力和流动性风险上。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基本涵盖了各类金融企业资本保证能力,如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证券业净资本和风险资本计算,以及对信托、担保、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经营业务与资本金之间的比例限制。

由于高负债经营的特性,以银行为代表的非保险类金融企业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哪怕在其他指标上符合监管要求,也可能因各种原因在资金流动性需求方面形成突发性上升或出现大量现金挤兑、客户提前解除合约等局面。现金头寸不足将直接影响对债权人的承诺兑现,并迅速蔓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非金融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

非金融成员公司的财务危机主要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其现有到期债务的状况,或者企业现有负债总额超过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净资产出现负数。一般而言,非金融成员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第三,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应收债权比例过大;第四,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尽管非金融成员公司一般在集团中处于非主业的地位,但这些成员企业的财务危机必然会影响到集团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和转移,并可能诱发救助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三、保险集团财务救助的必要性

所谓保险集团财务救助,是指在保险集团内母公司对成员公司以及母公司协调成员公司之间,对出现财务危机的成员企业转移或重新配置财务资源的行为。对于保险集团而言,为了保证正常的企业运营,对子公司实施财务救助是必不可少的。

1.保险集团实现经营目标的需要。保险集团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和一般企业相比,保险集团经营具有不同的特点:保险集团的经营具有高负债性,业务主体以金融类成员公司为主,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管理者是通过少量资本来运作广大债权人的资金;保险集团的经营具有社会性,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大量自然人的切身利益,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保险集团经营具有专业性,经营者与所有者以及债权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险集团经营具有长期性,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期限往往较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保险集团风险管理和破产清算的经营链条上,不能缺乏财务救助这一重要的过渡环节,以使保险集团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和所有人的利益。

2.保险集团实现协同效应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的经营风险日趋

复杂,进行风险管理的成本也愈来愈高。但对保险集团来说,在各子公司进行共同营销的同时,可由集团公司统筹进行各项风险管理工作,适时给以财务救助,降低单一子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成本。把互不相关的几项金融业务集成在一个保险控股公司旗下,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但是这种业务组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率的波动。由于金融保险集团进入多个业务领域,组成了丰富的资产组合,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特性差异,以及收入来源的不完全相关性,对冲有关风险,降低收益波动幅度。金融保险集团还可以利用其子公司所拥有的多个金融服务市场的参与资格进行有效地跨市场风险转移和套利,以取得分散风险的协同效应。

3.保险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保险集团在财务资料、重大财务事项管理等方面较外界对旗下子公司有优先信息知晓渠道,因此可以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限制资产转让和业务发展等方式进行事前的风险控制,并根据财务风险发展和蔓延的状况选择最佳的救助方式。同时,通过实施财务救助,能够充分比较救助成本与破产清算的优劣,迅速做出符合集团发展的方式。为集团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经验。

四、保险集团的财务危机救助方式

1.增资。包括注入现金和非货币资产(带有重组的意义)。注入资本将有效弥补资本金不足的窘境,提高成员公司的偿付(债)能力边际,同时,现金的增加将满足成员公司的流动性需求。可以说,现金增资是一种较为便捷,同时也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采用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注入需要进行评估,而后计入实收资本扩充资本实力,但由于在变现能力和资本被认可程度上的局限,对成员企业的影响无法与现金增资相比。

2.借款。临时借款是非金融企业集团常用的一种方式。采用借款方式进行财务救助一般期限较短,多发生在集团内的关联方,主要为应付短期的流动性需求,协助危机企业渡过暂时性的财务难关。对危机企业的借款应关注危机企业自身的长短期借款和股权债权的搭配问题,以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与增资相比,通过隶属保险行业的成员企业对危机企业实施债权类救助,可能在政策上有一定的障碍,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贷款通则》,但贷款较增资在资源的流动性上有优势。

3.建立核心子公司的特殊保护机制。集团公司应建立金融保险集团核心子公司优先保护制度。要保证金融保险集团整体稳健经营,必须优先保障核心子公司稳健经营。一旦核心子公司发生经营危机,必须优先考虑核心子公司的安全,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和支援措施,必要时可以牺牲非核心金融子公司。国外相关立法上都有类似主张,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条例28条及联邦储备委员会Y规则,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第55条。

4.其他救助方式。如放弃分红、承诺收购外在股份以稳定股价、提供担保、债务重组等。与增资和借款相比,这些救助方式不会对成员企业产生实质性的资源流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员企业的负担,重振成员企业的形象,并设法将财务资源保留或转移至成员企业。

五、保险集团财务救助监管

在保险集团模式下,法人有限责任被不少人视为综合经营的比较优势,甚至作为创办金融控股公司的原始动机之一。政府对占保险集团资产比例很大部分的子公司的危机救助模式正在从“隐性担保”向“显性担保”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众对此接受和认可程度如何还没有经历“完整”的检验,就更需要作为大股东的保险集团公司出面,逐步承担政府退出后的救助责任。目前的政策和实践的空白就是,保险集团公司如何实现政府退出与自身进入之间的衔接。这需要明确集团公司参与救助的具体流程,在子公司从发生危机到倒闭或者走出困境的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财务救助,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现行的《公司法》以及大批的行业监管政策都没有制定集团公司架构下的管理模式,而专业的《金融控股法》也迟迟未能出台,保险集团公司在财务资源的分配和转移上仍接受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保险集团公司实施财务救助,将面临三个监管网境:一是作为施救方,保险集团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如何参与对发生财务危机的子公司的救助,以及保险资金如何在集团内合法合规地转移?二是如何降低保险集团在子公司救助中的“道德风险”?三是对于没有明显财务风险预警和监管指标的保险资产管理子公司、保险中介类子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如何实施财务救助?

根据金融监管的有关理论,几乎所有的国家对金融行业的规制都是基于控制金融风险考虑的,对保险集团而言,适时的财务救助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在《金融控股法》出台前,我们建议行业监管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险集团财务救助进行监管:

1.完善金融成员企业相关监管办法。应尽快修改金融成员企业监管办法中关于机构倒闭、撤销、破产等的规定,明确集团公司的财务救助义务,或者专门制定集团公司财务救助规定,避免出现类似央行那种建设性的“模棱两可”救助局面,弥补风险管理与破产清算之间的监管空白,为实施财务救助提供依据。一旦成员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应限制集团公司的某些权利,同时要求集团公司从控股股东的角度参与救助。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03条就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提供担保:在母公司控制合同或者盈余转移合同终止时,在合同中止登记并依法公告前发生而于公告后6个月内申报的子公司债权人的债权,母公司应提供担保。

2.适时修订财务资源传导的监管政策。对于仍纳入保险公司监管的保险集团公司而言,适当放开对子公司救助的资金限制,通过试点等方式再进一步考虑子公司之间互相救助的模式。目前保险集团公司的资金仍界定为保险资金性质,因此在向子公司输送财务资源的过程中面临资金运用的政策障碍,只能选取注资这一方式。但注资后这笔财务资源就难以收回,短期内将对集团公司造成较大压力。而比较灵活的“过桥贷款”方式则因为《贷款通则》、《保险法》等限制而无法获得,保险核心子公司的自我救助也只能依靠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实现。

3.加强财务救助中与第三方的合作。跨行业经营的特点使得保险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财务救助必然要涉及到保险行业之外。随着保险集团成员企业股权结构的日益复杂,这里的财务救助也必将涉及不同的第三方,包括:监管者——监管保险集团的中国保监会与监管其他行业的其他监管部门;各成员企业自身的股东,集团公司股份化后自身的股东,危机成员企业的中小股东,国有保险集团涉及最终出资的财政部,以及救助方案实施后新的股东;债权人,保险类成员企业的保单持有人,银行、信托、证券类成员企业的客户,危机企业的债权人,以及救助方案实施后新的债权人。监管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参与不仅横向扩大了受财务救助影响的各利益方,也因为集团化架构纵向上延长了财务救助方案的决策链条。不同的救助方式对被救助成员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造成不同的影响,而债务重组可能将同时影响成员企业的其他股东和债务人。因此,在子公司的《公司章程》中应该明确发生财务危机时,集团公司作为大股东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制定或要求成员企业制定财务救助方案,以维护集团公司的利益。同时,保险集团公司在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财务救助机制,并写入整个集团的应急处理预案中,将参与财务救助的时间提前。

责任编辑:郄彦平 校对:卢艳茹

作者:邬润龙 张艳妍

保险财务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3:

保险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摘 要] 财务风险是保险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一旦风险没有控制好,会影响到多方的核心利益: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保险公司所有者权益损失,三是保险公司经营面临困难甚至破产,四是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研究商业保险财务存在的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风险这一过程,目的是给保险公司提供稳定经营的思路,促进保险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研究控制

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既有自身面临的风险,又要承担被保险人面临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特殊企业。风险如果超过可控范围就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会使多方利益受损,特别是被保险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稳定。财务风险是保险经营的主要风险,本文着重研究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的保险事业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进阶状态,让参与者能够获取最大的物质收益。

一、保险事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

1在实际的保险财务管控过程中,财务报表往往不能真实呈现具体的财务情况。财务信息一般通过人工收集、处理,容易让保险保费、保险赔款以及保险受益等项目的真实性都受到 不同程度的人为因素破坏,从而影响保险企业相关运作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误导所有权者投资决策,误导投保人投保决策,误导国家税收决策。其主要表现在:(1)保费收入入账不实;(2)假赔款支出;(3)保险公司现金流不充足,现金流指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很多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开办的公司为了争夺市场,放松了业务管控和财务控制,导致赔款、费用支出失控,呈现现金流净流出,使公司无法支付被保险人的赔款,形成财务风险的前兆。

2保险公司的赔偿支与保险基金的矛盾十分显著,市场经济下的保险行业通常是采取预先向投保人收集保险费用,储存作为后期保险赔偿支付的保障金,当保险公司需要对投保人支付一定的保险金额时,资金是由保障金存蓄库中抽出。政府针对保险行业的监控要求保险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保金赔偿支付力,具体的需要参照该企业的保险业务规模来设置最小保障金额,这是为了规避保险公司的赔偿支付隐患风险。当前的保险行业经营状况参差不齐,一部分保险企业的保险支赔偿支付与相关成本投入已经超额,最低保险保障金额不稳定,处于随时破产倒闭的危险境地,投保人的保险利益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呼吁保险监管部门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向社会公布各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让投保人拥有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知情权,参与监督,以便向信誉可靠的保险企业购买保险。

3保险企业从参保者身上收取的保险费用在后期都会投入新的资本市场中以求获取更多的利润收益,然而保险公司在实际的资本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错误决策造成保费冻结、亏损等。相关法律条例规定保险行业的保费资金的后期运作投资应以安全作为首要前提,才能进行相关的资本增长操作。保险行业的资金主要投资于与国债、银行存储利率以及符合国家指导下的相关事业。然而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管理机制得不到有效规范,在实际的保费资金运作过程中,大部分保险公司不能良好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保费投资、挪用、借出等处理方式不当造成保金损失,使参保者的保险安全利益再次受损。所以目前保险行业主要的资本风险在于保金的控管不到位导致企业资金经营运转困难。

4“寅吃卯粮”的现象在保险行业中频频多发。保险企业在制定发展方案时都会根据该年的保险业务收入来划定企业支出资金,然而大部分保险企业都不能将企业开支控制在公司预算之内,不得不挪动更多的保险收入,将本该作为保护参保者利益而设置的保险保障金提前征用。中国保险企业最大特点是经营状况透明度很低,投保人获得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情权很少,无法呼吁这些亏损的保险企业退市。随着保险形势的发展,应该赋予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投保人自身的权利。

二、造成保险事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要素

自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各行业都跨入了市场化运营模式,保险行业引进后也不断在市场竞争中扩大运营规模以换取更多的参保利益收益。随着保险业务涉及范围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巨大的保险财务风险。当前的保险行业风险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系统性质原因以及非系统性质原因。

1.保险事业依存于市场化机制来运作,往往会受到市场系统的影响。

(1)市场经济下的保险事业会受到政府的相关调控手段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一定的波及从而产生各种财务风险。例如,政府根据市场货币流通情况不会不断调节银行利率来平衡经济发展,这对保险行业的保费存储利润以及后期的投资发展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带来财务上的安全隐患。如1998年以来的连续利息率下调,而保单预定利息率调整滞后,整个保险行业因为利润差财务损失巨大,造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降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畅和投资产品不理想。又如,在2010年8月底我国保险业资产达到47万亿元,其中金融资本比例接近30%。若是政府利用调控手段将年利率降低05个百分比,则保险行业的利润收益减少将近70亿元。

(2)经济市场环境不理想,保费的投资增值通道堵塞。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市场中多出现投机者扰乱市场的正常运作;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资金投入不稳定也会影响市场稳定。在这种环境下,保险企业的资本增值方向不得不投入其他的多元市场中,更加剧了发展资本的财务风险程度。所以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投资管理制度,规避市场投资可能导致的保费增值失败,保障保险企业以及投保人的资金安全。

(3)保险费率在经济市场中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造成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隐患。保险行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在发展中不断改善,常规的监控办法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赔偿支付能的管理与控制,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险公司费率厘定能力的改善。保险行业的健康运作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市场,特别是保险费率制度的出台为保险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保险事业发展的主导因素还是在于内部管理,保险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1)保险行业应该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规范监控。保险企业的监管控制不到位往往是财务风险多发的主要原因。首先,针对分属的商业保险机构审核步骤不完全,不能真实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信息材料。新兴的小型保险机构不断涌现,开业后经营能力欠佳,人力、物力、财力受限,市场的拓展能力不适应现代保险市场的要求,内控经验不足,高管不足,自己没有特色保险产品,主要复制市场上的老产品,抢占市场领域。其次,来自企业最低保障保金不能抵扣保险赔偿支付金额。有的商业保险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监管部门对商业保险的财务报表监管不严,发现问题的,尚未动真格,还是停留在以教育为主,对商业保险管理不构成威慑。

(2)财务管理不善,企业内部多发生虚假保单、虚假赔偿支付行为,造成保金亏损。一是下属的保险业务部门利用保险制度漏洞建立多余赔偿支付项目。基层保险机构都有费用尽力超支的理念,上级保险公司核定的费用,基层保险公司往往不够开支,透支后,就向上级哭诉有特殊原因所在,要求追加费用指标。二是业务部门通过建立虚假的保单赔偿骗取公司的保险支付金作为个人的非法收入。在实际的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保险员以公司的名义向客户收取额外的资金费用,并开具虚假保单作为掩盖手段。三是业务流程不规范造成的潜在风险。有些公司对重要凭据收纳不善造成保险资料缺失,保费审核没有切实的依据,业务员非法占有公司与投保人的保险资产。

(3)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模式通常采取核心控管制度,即保费通过管理层的单方面决策安排具体的发展利用方向,不能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优化资金利用合理性。下属的业务企业由于缺乏决策权,而不能把握好优秀的投资增值资源。

(4)保险公司的后期的业务赔偿与支付过程中缺乏机智的处理办法,影响公司赔偿名誉造成财务收益受损。一是业务员忽视参保者的客观条件,没有提前做有效的保险赔偿风险预计。对投保人的风险进行研究,是商业保险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保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防损是保险事业第一要务的工作,是提高投保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稳健财务的重要因素。投保人在办理保险业务之后,通常放弃对自身安全的监管,保险公司不得不为投保人的安全威胁买单。二是理赔把关不严,赔款漏洞惊人。一方面,超赔和滥赔。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参保人有了多元的保险项目选择,保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赔付压力。还有部分理赔人员因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不高,或受大的保险客户要挟,或对中介机构控制不力从而出现超赔和滥赔的现象。另一方面,错赔、乱赔。由于理赔制度不健全、人情赔付等因素,在赔案的责任核定、损失审核及处理等方面都存在有较大的随意性,爱赔多少就赔多少的现象时有发生。

3如何有效地针对保险财务风险采取规避办法。

(1)面临市场大环境决定的系统性质财务隐患,保险行业的管理者必须制定高远的发展目标,发挥个人市场洞悉能力,把握住国家在各项发展项目中的规划趋势,据此研判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面临国内外利率的调整,汇率的变化,资本市场低迷的走势,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推进,致使保险财务风险错综复杂。国内国际形势千变万化,考验高管的能力,如何化解系统性财务风险,推动保险事业向前发展。

(2)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力度落实财务制度,避免非系统性财务风险。避免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保险总公司要慎重设置保险分支机构。保险分支机构设置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影响保险总体效益,必须经过严格的测算,三思而后行。二是改革企业的保险业务标准审核制度。需要抛弃过去单一根据保险资金收入衡量业务质量的审核机制,加入多种保险类别收入评测标准,建立起合理的业务审核机制。要针对具体的保险信息进行查证,保障保险财务情况与实际相符。业务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时要把握保险赔付风险,处理好相关的理赔事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赔付支付金额。保险公司需要时刻保持基础保险金额的赔付能力,维护参保者的保险利益也保障企业自身的运营安全。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年为单位来衡量该阶段内的保险收益与投资增值收益。管理层应针对分属业务机构与部门采取人性化的代理绩效基金奖励制度,关联到保险业务的办理、理赔过程,促进业务员工作效率提高。

(3)强化保险业务的管理与控制力度,以规范化的保单审核,赔付额度审核模式保障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保险资金损失。保险行业在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公司治理不断规范,要求保险公司各项业务集中统一使用电子化管理。业务核保、核赔的权限都上收到省级分公司和总公司,地市级、县级分支机构主要负责拓展业务。针对保险信息,采用集中模式加强管控,保证下属业务部门能够按照企业总规划开展各项业务项目。

(4)保险行业需要相关的监控职能机构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规范化保险企业的运营动作,从根本上保障财务的安全。首先,监控部门需要在企业中建立起业务审查与核对机制,并按期开启,在企业范围内公布审计结果,直接对监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和稽核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监管部门发放。外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做法是总公司设有单独的稽查与审核机构,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只需向总管理层汇报工作结果,财务风险的控制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中资保险公司借鉴。其次,强化保险企业与相关政府审计机构的关联,获得企业之外的财务安全风险规避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险行业在市场运营中需要不断处理由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带来的财务管理与控制风险,需要经过分析与探讨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方案,保障保险企业的发展安全以及整个保险行业在市场中顺利运营。

[参 考 文 献]

[1] 陆磊,王颖.金融创新、风险分担与监管:中国转轨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管理[J].金融研究,2005(6).

[2]张睿.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3]黄伟平.论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J].福建金融,2011(3).

[4]Henri de Castries.Capital Adequacy and Risk Management in Insurance[M]. Oxford Press, 2005.

[责任编辑 孙广耀]

作者:林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