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论文

2022-04-20

摘要:针对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压力巨大,企业年金发展十分缓慢的现状。文章从宏观角度提出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对年金制度的定位认识不明确、推动年金发展的制度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成熟、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并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论文 篇1: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平衡与可持续性研究

摘 要:采用“到期债务”定义,按照国发[2005]38号文件形成的制度模式,通过构造公式测算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债务、转制成本理论值以及基金缺口的期限结构。结论表明: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了“统账结合、分账管理、实账运行”;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缺口规模被有效降低,偿债周期可以接受;社会统筹账户是一个精算盈余的制度安排,缴费率存在下降空间;参保率和缴费基数对基金缺口规模的影响很大,应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和严格规范缴费基数。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转制成本;基金缺口

作者:刘昌平 殷宝明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论文 篇2:

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摘 要:针对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压力巨大,企业年金发展十分缓慢的现状。文章从宏观角度提出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对年金制度的定位认识不明确、推动年金发展的制度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成熟、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并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环境^发展路径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给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世行专家估计,如果中国到2033年仍未改变目前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缴纳的综合税率要达到39%以上才能支撑制度的运行。考虑到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长期性,我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任务十分迫切。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积累制年金制度能比现收现付制更好地应对老龄化。Aaron(1996)通过修正萨缪尔森的叠代模型,发现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生产率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老龄化速度加快,实行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国家均面临财务困难,各国因此逐步缩小了现收现付制的规模和责任,利用发展账户积累制的年金制度,避免了基本养老金的财务破产。这对我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应对老龄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和发展,国外研究认为政府的推动起很大作用。Alan s.Bliander(1981)和Alicia H.Munnell(1982)指出,12-31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企业年金制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来自政府的税收优惠。美国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和401(k)计划推动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大幅增长。英国的职业年金计划也在政府的鼓励下快速发展。在关键的税收优惠制度刺激下,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水平高、制度完善、资本市场成熟等有利条件,形成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合力。国内关于企业年金发展的研究大体可归结为发展历程综述、制度框架建设、现状与前景、国际经验及启示等方面。杨帆等(2008)认为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经过了“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并认为2004年后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框架基本成形。王延中等(2005)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几种类型,认为采用EET模式有助于企业年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孟芗(2005)总结发现,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出现了“三热”和“三冷”的局面:从执行系统看,是上面热、下面冷;从运作系统来看,是机构热、企业冷;从政策层面看,是市场热、源头冷。

三、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我国于1991年开始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到2000年更名为企业年金,发展至今已经有20年时间,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企业年金并没有普遍发展起来,也没有从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发展成为重要的第二支柱。截止2009年底,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只有1300多万,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6.5%,占城镇非农就业人员的3.3%。企业年金计划覆盖率与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见图1)。年金发展总体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比例小、不平衡的特点,无法对基本养老保险形成有力的支持。成因主要是我国还没有形成发展企业年金所需的良好宏观环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定位不明确

由于缺乏对企业年金价值目标的深刻认识,我国年金制度的定位不够明确,第二支柱的提法有名无实。《业年金试行办法》中关于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三个前提条件,就明确反映出发展年金的定位。建立企业年金与否视企业自身情况而定,效益好的企业可通过年金计划给自己的员工增加福利,是可有可无的,似乎与整个社会的养老问题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无助于年金制度的发展,也不符合关于发展企业年金及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曲线呈抛物线形状,为维持其长期稳定的消费,将劳动期间所得收入提出部分进行储蓄,作为退休生活来源,以满足老年生活需要是必须的。延期工资理论认为:雇主通过年金制度达到一定的经营管理目的,同时可将雇员的收入进行时间上的再分配,通过半强制性储蓄和风险分摊制度安排,保证雇员老年经济安全。分配正义论提出在设计公共政策时(这里指年金制度),正义是这项制度的首要价值。可以看出,这些理论把年金制度定位于维护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是在承担一种社会养老责任,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我国,政府作为年金政策的制定者和养老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对企业年金的这种性质和发展目标必须认识清楚。

我国转型社会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对年金制度的定位。企业年金制度引入我国后面临“水土不服”的窘境。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企业组织形式不成熟、欠规范,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差距。第二,企业发展环境和员工就业条件差距太大。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发达国家建立年金制度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同用工制度下的劳动者福利水平差距很大,无法以普遍增加福利的方式建立企业年金。第三,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还在探索中。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改革和调整中,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是“基本”与“补充”的关系,还是“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的关系,没有明确的结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既有现收现付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又有积累制的个人账户部分,这一模式对同样是个人账户制的企业年金产生挤出效应。

(二)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核心制度不完善

与年金制度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只有了基本框架,一些推动年金发展的核心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和完善。其中最关键的是年金的所有权归属不明确,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

在企业年金归属方面,最为关键的是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何时和怎样转移所有权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关于企业年金的缴费和归属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美国的SIMPLE 401(k)计划对雇主缴款有强制性规定,必须按照一定比例缴费,且雇主缴费即刻属于员工账户,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和时间表。其他许多国家也明确规定随着工作年数的增加,员工获得的企业缴纳的养老金权益也在按一定的比例增加。我国的年金制度在这方面规定不详细。虽然对个人缴费部分有规定,但对企业缴费部分没有明确。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文献中查阅,总结出年金中企业缴费部分在员工工作达15年到20年,或者员工身故、残疾、退休后才转移所有权。在所有权没有完全转移前,员工提前离开企业时,是否应享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缴费部分,上述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打击了员工参加年金

计划的热情。

税收制度方面的问题是税收优惠规定不统一、不具体、不到位。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地方税制上,各地税收优惠比率(占工资总额的百分比)从4%到12.5%不等,制约了企业年金的有序发展。不具体、不到位是指税优规定没有扩展到个人缴费和投资收益部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采取的是缴费、投资收益免税,领取时实行缴税的EET税制,而我国在“两个办法”颁布以后,没有再出台专门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统一税收政策,各地在企业缴费4%以内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没有实质突破,没有扩展到个人缴费部分,也没有涉及到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和将来领取时如何征税。现有的税收规定太过概括和笼统,简单的税收政策无法促成企业年金的广泛发展。

(三)决定企业年金基金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市场不成熟

进入资本市场是基金制的年金计划能够生存下去的前提条件。国际劳工组织专家科林·吉列恩认为,一国在建立完全积累型养老保障制度之前,还必须有公平的、良好的资本市场,还要有足够的规范和监督,以避免欺诈和承受额外的风险。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年金基金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在:(1)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资产价格经常出现剧烈波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年金基金而言,市场风险较大;(2)资本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合理预期,使企业年金基金的负债风险增大;(3)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无法提供多种投资途径使企业年金基金获取稳定、高额的投资收益;(4)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比较欠缺,市场流动性差,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需要;(5)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准确性方面不足。着些缺陷打击了年金基金投向资本市场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成长。

(四)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太大,劳动报酬占比太小。二是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竞争性行业职工收入太低。这两个方面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阻碍着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发展阶段,在强政府、强资本、弱劳动的环境下,劳动者加一点工资十分困难。建立年金计划就意味着提高工资待遇,增加职工未来福利。年金计划还可以通过引入职工工资确定协商机制,促进企业员工薪酬体系更加完善,减轻企业主对员工工资增长的压制。这样的目标如果没有强政府的支持,在强资本的分配环境下是很难达到的。在垄断行业无法进入的情况下,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过度竞争已经把利润降到很低的水平,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他们连基本养老保险费也不会缴。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他们自愿建立年金计划是一种奢望。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但中小企业年金基金所占比例不到1%。而占企业数量仅1%的大型企业占了年金99%的份额,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力、电信等垄断性行业。这与企业年金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起不到优化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确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第二支柱地位

在宏观上确定企业年金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企业年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业保险,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它是养老保险体系内政府引导、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年金制度就是让养老责任社会化、养老压力分散化、养老体系高效化,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养老责任的目标。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确定年金制度为第二支柱。考虑到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账结合模式,既想做到公平,又要保证效率,实际上两者都没做到。如果给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为保基本、保公平。而明确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年金制度合并现有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形成第二支柱。这样安排从长远来说会减轻政府负担,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风险,理顺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内部关系,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和整个体系的效率。

(二)出台明确具体的激励政策,调动年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我国的年金行业尚处于幼稚期,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当前出台完善的税收优惠和年金权益归属政策,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非常必要。一项涉及全国的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必须统一、明确,有利于跨地区企业建立统一的年金计划。同时,税收的优惠比例应提高,当前企业年金的列支优惠比例占工资总额的4%,远低于国外水平,如澳大利亚为20%,美国为15%。还要进一步明确优惠主体,对企业年金计划中企业、个人两大缴费主体在缴费、投资、领取三大环节的税收优惠做出详细的规定。另外,作为税收优惠激励下的公共政策管理对象,可明确规定年金中企业缴费部分的归属权益时间表和条件。比如其中针对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企业生存期限短的特点,出台特别保护政策,企业缴费部分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归员工所有。只有这些核心制度完善后,才会形成发展企业年金的强大动力。

(三)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为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更多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年金基金的升值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金融危机前,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的养老金收入中超过40%部分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说明资本市场对基金制养老金的重大推动作用。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要发展起来,也必须走金融化、证券化的道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由于企业年金基金的养老保险性质,涉及的人员众多,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所以,企业年金基金对资本市场的规范性要求较高。为此,需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包括法律体系、监督模式、会计规范、清算体系等。在规范制度的保证下,可逐渐扩大市场规模,适时增加资本市场的容量,提高运行质量,推出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产品,引入大量治理结构完善的机构投资者并加强监管,让市场在深度和宽度方面进一步增强,降低市场的波动性,防止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让年金基金在长期稳定的投资中实现保值增值。

(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发展企业年金计划所需的宏观经济条件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也压制了大多数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空间。在当前国家正在制定调节收入分配方案的大环境下,应该把发展企业年金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进行综合的配套改革。具体的思路和方向是:政府要切实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向中小企业减税让利、允许进入部分垄断行业等。减税让利“放活”一大批中小企业,让其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计划。通过推行年金计划建立更加合理的员工薪资协商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根据经济效益情况确定缴费比例,有效抑制分配向资本的严重倾斜。年金的缴费可按照职工的劳动贡献、工作年限等,由企业和员工集体协商决定,体现公平与效率。

五、结束语

我们应充分认识年金制度的养老保险价值,把年金制度建设放在整个国家养老保险体制转型和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整体考虑和全面规划。出台综合配套政策,激励微观主体建立年金计划。把发展年金制度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联系起来,在改革收入分配体系的同时,寻找发展年金制度的机会。建设企业年金制度对宏观经济环境要求很高,也有助于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稳定、规范的发展,会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牛 海 李洁明

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论文 篇3:

胡雪岩:走不出红顶商人的宿命

胡雪岩不啻为一个在危机中运作高明的投机者,而且他胆子大、赌性也强,他在投机中获得巨大的利润,最后也败在了投机上。

他曾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又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他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最终却黯然退场。后世人对他念念不忘,并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得力王有龄

胡雪岩的发迹颇为传奇。

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绩溪,因父亲早逝他很小就进入钱庄做学徒。在这里,胡雪岩结识了落魄文人王有龄,他因私自将钱庄500两银子借给了王有龄而被开除。后来王有龄发达了,为报知遇之恩,就在任职海运局期间,帮助胡雪岩开起了阜康钱庄。

据说阜康钱庄成立后,胡雪岩利用官场关系,第一件事情就是免费为一些官太太官小姐开设户头,在每个户头里存入20两白银赠送给她们。这招很见效,太太小姐们得了便宜自然要回饋,以后大家就把钱都存入阜康钱庄。如此,大家看到官家都把银子存在胡雪岩那里,就知道阜康钱庄有官方背景,更值得信赖,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把钱存在阜康钱庄。

当下正值太平天国战事,江浙一带的富家子弟到上海避难,很多都把钱存在阜康钱庄,胡雪岩因此拥有了大量存款,他利用这些钱做投资,每年收益颇丰,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除钱庄之外,胡雪岩借助官方势力,还经营中药、丝茶、典当等业务。比如,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就通过王有龄的关系做起了两桩生意:一个是开丝行。江浙一带是当时中国传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方,胡雪岩就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起了丝行。他拿着湖州的财政公款去扶助农民养蚕,然后就地收购,运到杭州、上海等地卖出变现,最后再上交。

另一个是办药店,当时王有龄经常要筹办解运漕粮的事,运粮需要大量的人员,胡雪岩借此机会,给各路运粮人员供药,后来创办鼎鼎大名的胡庆余堂。

胡雪岩是善于寻找关系而利用关系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官方的势力和关系做买卖,用胡雪岩自己的话说,“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这就是会做生意”。

背靠左宗棠

为什么后来又攀上左宗棠呢?

1860年,当时太平军已经攻打到杭州,王有龄临危受命任浙江巡抚,胡雪岩就自告奋勇出钱买粮,没想到等胡雪岩从上海买完粮食回来,杭州城已经被围,王有龄战死。没办法,胡雪岩只能返回上海将粮食变卖,后来,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接受烂摊子,军饷不够用,正一筹莫展,胡雪岩送来20万石大米,左宗棠感激不尽。

1864年拿下杭州以后,清军将抢到的上百万两银子都存进阜康钱庄,胡雪岩更是包揽了左宗棠几乎所有政府订单。左宗棠甚至“密保”胡雪岩加官,使他因此意外获得“二品布政使”头衔,可戴红顶子,穿黄马褂,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红顶商人”。

左宗棠为什么如此看重胡雪岩?因为胡雪岩就是他的钱袋子,典型的体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中。这场战争耗资巨大,中央财政无力支撑,民间筹款艰难,杯水车薪,左宗棠唯一的依靠就是胡雪岩。胡雪岩就问左宗棠:你这一年打仗要多少钱?左宗棠说:一年350多万两吧!阜康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最后没办法,只能由胡雪岩出面,找外国银行借。

胡雪岩的名声在外,再加上海关税担保,总督、巡抚及海关税务司背书;另一个是高利息,年化最低9.75%,最高18%,比平常利息要高一到两倍。比如1878年借了650万两,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如此高的利息,拿什么还呢?主要是各省的协饷,每年协饷一到,清政府就将钱送给胡雪岩以备还款。就这样,胡雪岩充当中介人,先后六次帮助左宗棠累计借款1800多万两白银,对战事起到了巨大支撑。

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也不忘从中谋取私利——利息灌水。比如1877年的借款,胡雪岩与外商商定的利息为10%,但是回头报给清政府那边是15%,这等于凭空就赚了5%的差价。

由此可见,胡雪岩不啻为一个在危机中运作高明的投机者,而且他胆子大、赌性也强,他在投机中获得巨大的利润,最后也败在了投机上。

败于李鸿章、盛宣怀的政治倾轧

胡雪岩与左宗棠的春风无限,得罪了另一组官商的利益集团,那就是盛宣怀与李鸿章。盛宣怀和胡雪岩都是当时中国的商业巨子。但是他们各自的靠山,左宗棠与李鸿章却有极深的矛盾,他们不得不为各自的主子去斗争,只是,这场斗争败的是胡雪岩。

1878年,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胡雪岩忙于筹措军费,正焦头烂额。

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意图,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

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这个漏洞。

盛宣怀对这一切调款了如指掌,就在胡雪岩的银子调出了阜康银行,他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四处放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倒闭了。

如果只是银行的倒闭,虽然伤筋动骨,也打不垮他,但是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商战失败无可挽回,才是胡雪岩受到的致命一击。

银行倒闭,资金链断裂,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11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紧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一代红顶商人,自此跌入泥中,不得翻身。

胡雪岩晚年,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度过余生,于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作者:尚晓娟

上一篇:国有企业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中学学生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