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來,互联网技术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都深受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德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德育教学论文 篇1:

高职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摘要】目前,工匠精神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高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前站,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极其重要。人社部2016年6月制定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学中,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企业发展,民族工业振兴重要保障,更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培养

一、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工作报告中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和我国制造业转型结合起来。2016年4月16日,李克强在清华大学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至此,工匠精神在国内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为了使工匠精神与教育的融合,人社部2016年6月制定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学中,作为德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德育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工匠精神实践的摇篮,在德育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词语,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的较为充分,近代由于工业化大革命,手工生产被激起生产所代替,工匠精神渐渐被忽略。从概念来看,专家学者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内容一致,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对自己的职业专注、严谨的一种精神,其对工作或者产品精雕细琢,重视产品的质量,而忽视产品的价值。

从工匠精神的概念可以看出,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专,即专注,即对职业表现一种专注度,多年专注于一方面,做到技术上的纯属,不受外界的干扰。其次,是精,即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的品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为了产品的质量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再次,耐心,为了达到目标,具有较强的耐心,不打目的不罢休。最后是敬业,孜孜不倦的工作,对工作具有足够的热情,时刻保持敬业精神。

三、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题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人社部制定的《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中已明确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课,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阵地。为了灌输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德育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支撑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着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思想源泉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提出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中的专注、专业、坚持、精益求精等内涵,为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增强职场中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具有良好的品质,其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顺利完成学校和社会中角色的转变。

创新创业中融入工匠精神,一方面促进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更加专注,学到的本领也更加专业,为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敬业的精神和坚持的精神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畏不惧,且保持敬业的精神。

3、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掌握了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拥有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就是拥有了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筹码。对于企业来说,其不仅看重一个员工的能力,同时也跟看着员工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是其职业生涯健康延续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就业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用性,加强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附加值,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中工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思路

1、将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思想决定行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从思想着手,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对自己的作用。为此,对于高校来说,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将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队伍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说,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明确培养目标、灌输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掌握高超的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生涯打好基础。

通过思想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学习和实践中,并融入到工作生活中,主动理解和应用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2、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从学校层面,要建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明确工匠精神培养目标,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从教师层面,教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灌输工匠精神的内涵,将一件事做精做实,才可能有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源泉;从学生层面,学生要在不断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不断开拓思路、专注、专业、耐心、精益求精,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就会质变。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来践行创新创业中的工匠精神,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挑战,也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讨论,也足够引起重视,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战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不仅关乎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乎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德育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受到学校的特别重视,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德育教育中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队伍的关键。创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实践的重要阵地,同样也应受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诠释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薛  栋.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 20l3(34):94-96.

[2] 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 2014(22).

[3] 朱佳丽. 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09(21):104-105.

[4] 陈昌辉. 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 职业, 2005(7).

[5] 张坤晶.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职教论坛, 2016(16):32-35.

[6] 刘冬玲. 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 职教通讯, 2016(14):47-48.

[7] 何文明. 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J]. 江苏教育, 2016(5):30-31.

【作者简介】

王文君(198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学。

作者:王文君

高职德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互联网下的中高职德育教学有效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來,互联网技术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都深受影响。中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互联网环境下,中高职德育模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除了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之外,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将互联网与中高职德育教学有效融合,推动中高职德育教学工作的网络化与高效化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中高职德育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互联网技术;中高职德育;教学方法;有效性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正在快速发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中高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步入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对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各种复杂信息的同时思想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也使得中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互联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平台,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中高职德育创新与稳步开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高职德育应当逐渐转变对互联网技术的简单操作,要将互联网与德育全面融合,从互联网思维到技术不断创新中高职德育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中高职德育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的内涵简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其形态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代环境下,互联网也与各个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应用与结合,而是从互联网思维、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结合。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互联网也被广泛应用于中高职德育工作当中,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在起步阶段,互联网与德育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的简单应用,教学模式呈单一化的特征,且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互联网的应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距离实现中高职德育有效性的提升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当前大多数的教育学者依然认为互联网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教育,但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与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为互联网在中高职德育中的具体实践应用提供了方向。中高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抓住机遇,将其和德育有效融合,从而不断提升中高职德育的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互联网下的中高职德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化

当前,在中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课程内容也关乎德育目标的实现,教学手段有待更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相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育理念更加偏向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教学情况不相符,未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化教学。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许多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未合理利用互联网手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整体教育效果不佳。虽然部分中高职院校陆续采用了互联网相关技术手段,但是整体而言,只是在技术的简单操作和应用方面,并未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与优化,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再者,当前德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材为主,内容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但是忽视了亲情、创新、自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长期下去,会导致学生缺乏文明修养和思想道德,在德育过程中,崇高的品德教育和基础品德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当前,中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内容方面未重视基础品德修养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应用意识有待提升,整体效果不佳

当前,虽然部分中高职院校陆续建立了相应的德育网站或线上平台,但是整体而言,数量依然是非常少的,且这些网站的内容不完善,操作体验感差,整体质量不高。且大部分院校的德育网站主要是由学生暂代运行管理职能,也没有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长期下去逐渐形式化,未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和价值。日常宣传工作也是由学生负责,学生由于学业繁忙,并未全身心进行打理;其次,部分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者的互联网操作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同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育者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微信、QQ等平台,即使建立了相关平台,也只是以学校相关工作安排予以通知,主要是因为教育从业者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不足,从而导致德育整体效果不佳,学生对德育也会慢慢失去兴趣[2]。

(三)管理制度与网络规范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大多数的中高职院校并未针对互联网应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互联网缺乏监督与管理,从而导致网络环境逐渐恶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这也让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缺乏网络规范体系,不利于互联网的良性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网络信息内容肆意传播,其中包括大量的色情信息、虚假信息以及负面信息等,这些不良信息都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西方观念价值的广泛传播,也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网络的虚拟性也极大改变了学生的交往方式,长期在网络环境下交流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虚拟环境下,各种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发生改变,也导致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最后,网络道德建设与传播也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大量信息内容越来越泛滥,各种价值观并存,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制能力与判断能力提供了有效媒介,也对学生的自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没有社会经历,是非判断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面对一些负面信息时,很容易会受到影响。所以,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引导学生合理筛选网络信息内容,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严格遵循道德行为规范,文明上网。当前,大部分院校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相对滞后,从而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

三、基于互联网下的中高职德育教学有效对策

(一)充分展現德育主体功能,发挥互联网价值

首先,中高职院校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网络德育建设与发展,对海量的资源进行筛选与整理,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一步优化。选取学生最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为网络德育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还应当加大网站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更新与维护,不断提升网站的作用和价值,建立微信、QQ平台,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校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审美喜好,逐步完善德育内容,使其更加生动化与形象化,提升吸引力,有利于实现德育高效课堂。

其次,还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德育的功能作用正在逐步弱化,部分家长缺乏一定的网络技能,所以,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方式逐渐打破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逐渐改变以往的简单应用模式,不断强化德育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4]。

互联网背景下,还应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德育工作者互联网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互联网和中高职德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需要相关从业者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其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建立互联网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是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首先要创新与优化德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且是社会道德品质的规范与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培养也应当遵循其核心思想内涵,也对中高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创新德育方法,加大德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优化,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德育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当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从而保障德育网站的高效平稳运行。最后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也是保障德育教学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及时全面的反馈能够对德育过程与实际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不断优化改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德育评价一定要始终坚持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原则,并且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之间的联系,扩大评价主体范围,评价内容主要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者相结合,从而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5]。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德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德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和价值,将互联网与德育全面融合,针对当前德育存在的相关问题,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升中高职德育的有效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欣.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研究[J].才智,2018(27):59.

[2]王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22-23.

[3]陈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德育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90-91.

[4]徐飞跃.德育过程视域下高职“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20(2):67-68.

[5]孙栋.“互联网+”时代加强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4):54-55.

编辑 司 楠

作者:张梨祥

高职德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高职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每年都在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性的人才。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同时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品,同时对于人才道德品质要求也比较高,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素养,所谓厚德载物,一个无论有多么高的才华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道德修养,才能让个人的能力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实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双向提高,并最终使高职院校的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德育;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够对社会所需的人才进行及时的补充,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情况上来看,很多从高职院校走出的学生,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却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这种问题的出现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德育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德育教育也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一环,只有实现学生专技能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才能使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更加具有成效性,在当前的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加强德育教育,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上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学生道德习惯,道德思想的养成,让学生自发的对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认同的思想,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的“自律”取代教师和他人的干预。但是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教师一味的强调“他律”,在德育教育中只是使用严格的行为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建设,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需要的不是仅仅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约束,而是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化,让学生对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认同。德育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德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一些有关于道德标准的条条框框,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但是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很多教师都对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在德育教育中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德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起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反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的开展。

1.2教学策略上

可以说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人作为群体性的动物,在社会上生存,不仅仅需要“利己”更需要“利他”可以说“利他”是重要的社会属性。而在普世的道德编标准中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利他”的内容。但是目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并没有突出“利他”的思想,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也很肤浅,不管是教学的理念上还是教学的手段上都很陈旧,德育教育的发展缺乏新意,教师对于道德的解读很刻板,只是停留于理论上,没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感触也不深,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学校并没有把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也不重视,对学生专业既能的培养占据了大量的教學时间,但是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却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不仅仅要看个人的专业水平,对于个人的道德素养的评价也是重要的选拔标准,目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都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在社会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利他”思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并没有强调这一点。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给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把握住这些有利条件积极的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学校的组织公益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网络直播来向学生进行宣传,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确定一个德育方向的主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在德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道德教育的相关的影视剧,通过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氛围,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2.2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德育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德育教育的手段落后,因此需要对德育教育的手段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职业观念与道德素养,在教学对突出“利他”的思想。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场景模拟,来深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体验,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观念,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艳.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1):93-94.

[2]方光罗.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2):21-23.

作者:汪立俊

上一篇:体育教学德育论文下一篇:信息检索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