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怎样促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得到了重视,成为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实效性提高还应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例如创新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德育意识提高等,才能保证“大思政”视野下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以及作用的发挥。对此,结合经验,对“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实效性提高进行简要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1:

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多变,高职院校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方法;创新途径

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复杂多变,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挑战和现状,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教育思想,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理念,高度重视和研究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合格专业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

(一)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而且在实际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300分左右即可录取,有部分考生是降分录取的。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要想在三年学校教育中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职生,难度大,任务重。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太差,教学组织相当困难。高职学生则反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高职生对这些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只是想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的,有的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导致高职生厌学甚至厌世,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社会地位低,自卑心理较重

高职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而且分数太低,在本科生面前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不理解以及误解也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仅比职高好一点,高考“落榜生”才去读高职。这客观上导致了高职生心理障碍,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三)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任课教师反映高职学生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现象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重无偿索取轻真情奉献。

二、传统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德育工作模式,虽不同程度地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但层次不深,维度不全,效果也不佳。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大多考虑的是使德育目标达到自己的要求,即方便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德育目标大多完美无缺,没有个性化,没有阶段性。

(一)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和说教,把学生当做“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只依赖于严格的要求与纪律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忽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重历史经验,轻充实学习,德育理论的缺失和德育研究不到位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低下,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重管理,轻引导,或者引导不到位。

(二)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渠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强调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备课时有“两纲两线”。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要遵循德育大纲,既要有教学线,又要有德育线。学院还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为突破口,深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强调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同时,职业学校更要注重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引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要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

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按照精干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合理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强对学生管理者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者奖惩考核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律、自立、自主意识和相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如设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舍自管会等,加强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骨干策划各类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锻炼其带领学生、团结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以点带面,以骨干培养促进整体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主人翁意识。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校仅有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给人以鲜明的学校形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时时把握学生的“热点、焦点、盲点”,通过“抓实践、抓社团、抓活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院报、广播等交流和沟通平台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在全面服务于同学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适时提出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目标和价值观念。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对学生提出了“厚德强技、弘毅笃行”的校训;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目标和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观念。

2、建设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风是爱生、敬业、笃学、创新;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尔群;舍风是整洁、卫生、文明、守纪。这样的口号就像无声的话语在鞭策和激励着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自己组建、自我管理的校文学社、广播站等一些社团。这些组织活动,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特长,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载体,全方位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

为了建设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学校还应重视体育文化活动、文娱会演、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聘请知名作家定期讲课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又能展示我校特色和风采。

(四)强化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网络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等方面。网络拓宽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延伸并补充了德育功能,其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传播、多样的表现形式、易于互动的交流方式,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立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的前提下,要积极运用网络手段,通过建立德育网站、网页来构建德育工作新阵地,注重引导,强化管理,增强网上德育的影响力,提高网上德育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利用校园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其他教育资源,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职院校德育专题网站,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可以建立校园德育网站,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对学生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引导。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德育教育的热点,精心设计德育网页。大力开发道德教育工作信息资源,不断扩大信息的输出量,同时注意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主动的关注和思考,使德育工作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到自己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知识,端正认识,净化心灵,实现德育工作美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既艰巨又伟大,“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德育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适应21世纪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先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2、南志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3、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2006(12).

5、邵冲.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作者:廖洪富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2:

“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怎样促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得到了重视,成为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实效性提高还应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例如创新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德育意识提高等,才能保证“大思政”视野下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以及作用的发挥。对此,结合经验,对“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实效性提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高职学生;德育;实效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多样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发生了变化,继而出现消极思想,这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对此,为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建立良好德育品质,各校纷纷投入“大思政”教育中,重视学生德育理念培养。但是,怎样保证德育实效性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德育目标

(一)坚定政治立场

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不移地拥护党,听从党的领导,积极入党,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所有伟大成就,认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希望,影响社会发展与民族命运,应掌握当下发展大局,激发政治热情。

(二)重视道德培养

学生应时刻注意提高自我道德素养,生活、学习中能够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学生也要主动融入各项公益志愿活动,具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公德认知。

(三)提高思想意识

总体上分析,现代大学生思想主流、观念价值持续向上。通过思政德育能够让学生懂得付出,做力所能及之事,协调好主体和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价值。

二、“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德育现状

总体来说,“大思政”背景下德育实效性不足集中体现于三方面,即学生主体、社会、学校。首先,学生主体。根据现阶段高职德育现状,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对德育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德育缺乏系统的奖惩评价制度,无法保证德育评价客观性、公正性,学生实践应用性差,良好的德育品质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明显体现。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德育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缺少主体地位,教育过程未结合学生未来发展要求。其次,社会德育现状。大学阶段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主要枢纽,学生德育实效性和社会建设需求缺少协调,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知行差异,影响德育作用的发挥。此外,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德育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同,一些学生对德育抵触,加之学生道德意识与是非判断力较弱。最后,学校德育现状。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受错误的价值理念、道德理念影响,抑制德育实效性发挥。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德育观念。不过,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德育缺少重视、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德育实效性体现不足。即使学校开始思政课程,但难以逐一解答学生道德情感问题,在生活中无法准确判断道德行为,使德育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德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对高职学生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德育理念,才能结合思想意识付诸实践。但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严重,教育理念落后现代思政、德育需求。因此,学生在生活中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理念落后现代发展,制约学生成长发展。

(二)德育氛围不足

德育氛围指的是德育中外部因素、环境的存在,通常分为家庭德育氛围、社会德育氛围、学校德育氛围。其中,学校德育氛围集中于几点: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未立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使德育活动分散,缺少集中指導与科学评价;思政教育重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主动性不高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理解与认可。家庭德育氛围不足体现在一些家庭过于重视上下尊卑关系,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此外,家庭过于宠爱或过于管制都不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离婚家庭对孩子成长发展影响最大,误导孩子情感、价值观念。因此,家庭、学校德育氛围对学生德育有着重要影响。

(三)德育内容单一

德育内容单一是学生降低德育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德育内容没有吸引力进而产生的效果也不理想。首先,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形式化严重,过于重视理论讲解,缺乏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德育内容分散,难以凸显“大思政”环境下德育教学的多样化,德育内容落后于现代社会建设发展。最后,德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发展、性格特点脱节,缺少对学生未来规划发展的重视。

四、针对“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

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参与群体,他们会站在客观的视角或个人角度各抒己见,进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各院校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政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而寻找新的突破口展开思政教育工作。

(一)加强德育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德育受到挑战,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应积极应对。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应试教育转素质教育缺少理解与重要性认识,进而导致轻德育重智育现象发生。虽然德育与智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但是德育更重视学生思想意识、道德价值建设,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德育。

思政德育的第一要素即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首先,教师应对德育有全面认识,采取生活化德育,重视德育实践性体现,确保德育能够与学生生活融合。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德育,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意识、主观意识,从而达到主体素质目标。最后,学校重视经济投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做好现有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

(二)创建和谐的德育氛围,注重德育内容连接

德育氛围与学生德育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创建和谐德育氛围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对此,高职院校立足于思政、德育现状重视和谐德育氛围的创建,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德育创造条件,提升德育实效性。此外,在组织德育内容方面以德育内容为主体,由低至高、由浅至深、由简到难,结合年级阶段特点展开德育,阶梯式协调德育内容,重视相互连接与渗透。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完善德育评价标准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专业素养关系到德育效果。对此,各院校应基于大思政视角下重视教师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系统、完整的培训,提高教师思想意识、政治素养,适应现代人才需求。在实际德育中,注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排除消极情绪,从而确保德育实效性与教学效果。

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重视德育学科建设,时刻观察与定期考核学科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德育建设状态。完善德育评价标准,系统地评价班级德育状态和德育学科讲解状况,将评价结果作为德育学科教师评优、评职称的考核標准。

(四)德育贯穿教学始终

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内容,影响着学生发展及思想意识培养。对此,基于“大思政”视野进行德育应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是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要求将德育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点适时融入生活、学习中。比如,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校环境、同学较为陌生,因而此时教育就要重视学生思想情绪引导,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中。

(五)与网络融合,创建社会热点交流平台

学校要重视德育影响范围的扩大,从课堂发展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媒体扩大宣传范围。现阶段,各院校校园网内容集中于学校建设发展成果、教学成果等,学生通常只有查询成绩时才会登录该网站,日常学习生活不会对网站有过多关注,使得网络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增加项目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学生可以在网站中发表意见,针对重大社会新闻,学校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确保思政教育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

综合分析,德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有着重要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应对德育给予高度重视,基于“大思政”条件下,多方面、全过程提高德育实效性,例如,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和谐的德育环境等,更好地推动德育发展、深化,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於爱民.“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影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2).

[2]毛玉婷,孙卓君,鲁媛,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议:以上海交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9).

[3]李永红,方颖军.基于成长过程的高职生德育评价方式创新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4]颜瑞.论互联网发展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现[J].才智,2017(31).

[5]王艳君.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德育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7(7).

[6]刘欣.“引水润德,以水育德”:水文化思想渗入高职德育工作实践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7]龚雅丽.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1).

[8]朱梓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实践探讨[J].才智,2017(5).

作者:满海宁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3: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合理运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工具为德育工作助力添翼,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关系,“互联网+”所展现出的优势,以及应该“+”上什么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已经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正在与互联网主动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加速行业发展,拓展行业视野,提升工作效能,教育也不例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如何在新形势下运用好“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同样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所面临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来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 “互联网+”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1]。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二者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样态。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文字的出现突破了信息流动的时空,造纸和印刷术让信息的获取大大降低了成本,电媒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传输的方式,而“互联网+”所基于的各类技术让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和使用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向智能化处理信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规整信息呈现的规范度,使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更为精准。因此,当教育主动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会拓宽、互动交流的形式会增多、信息的流动性会加大、教育成本会降低、教育内容的引力会增强、教育的效果也会明显提升。

从管理的维度来看,德育活动主动与“互联网”融合,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全覆盖,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感受着互联网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双刃剑”的另一面,那就是互联网上同样充斥着不良信息和内容。如果正能量的德育内容不能主动占据高地,势必会让德育工作陷入被动,失去话语权[2]。因此,“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的德育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3]只有主动探索和研究“互联网+”如何更好地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才能推动各类德育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以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 “互联网+”高职德育的优势

互联网是工具,同样也是方法。既然互联网能为事物和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那么当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与互联网相遇时,它们的强强联合,优势又体现在何处呢?

(一)打破“时空”壁垒

传统的德育活动是老师和同学们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开展的活动,对空间与时间有着极强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基本不构成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在课程表上编排班会课的专门时间,通过班主任老师来开展德育活动。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体成员“时空”的同步却有可能不能实现,因为高职院校会有很多的见习实习的安排,当学生分布在各处见、实习的时候,“时空”的统一就很难做到了。

当面对“时空”壁垒的时候,互联网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加速,通过互联网加载的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已经变得十分普及,例如:微信电话、视频直播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仅可以使用在娱乐、通信等领域,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

套用计算机通信的概念,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可以有“同步”和“异步”两种形式。所谓“同步形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在线,通过IM、聊天室或其他的类似于网络会议室的软件进行实时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视频、语音,也可以是文字,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解决了空间上的问题。而所谓“异步形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也不在同一地点,教育者将相关信息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声音记录软件或者文本软件保存下来,并上载到互联网上,将相应的网址分享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智能终端,就可以自行决定观看的时间和地点,两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留言互动,从而彻底打破“时空”的壁垒。这种教育形式在教育界已经普及,比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其实都是使用这种“异步”的理念。因此,要考虑如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实现“同步”或“异步”的平台问题。就目前互联网提供的各个平台来看,可以实现“同步”的有QQ群、微信群、各类直播平台、聊天室等,而实现“异步”的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各类博客平台等。当然,也可以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操作与应用几乎是零障碍,因此,利用互联网创造跨时空德育环境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德育活动有班会、团课、讲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各种颁奖仪式等等,主要是通过老师讲、同学答、师生登台互动等形式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外部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呈现出的局限性[4]。例如:在一堂班会课上需要展示多个与讨论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文件时,就要充分考虑播放这些多媒体文件所占据的时间问题,而且在多种媒体之间频繁进行切换,也会在无形间弱化德育课堂需要呈现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解决。例如:可以利用网页技术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网页上所承载的元素人们一般将之称为超媒体,可以在一张网页上放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元素,也可以在网页上设置留言、投票、点赞等互动元素。前者可以综合呈现德育内容,后者可以增强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无论多么复杂的德育元素,都可以通过网页来呈现。而网页的浏览则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通过互联网传播网页又无时空限制,且可以发散性进行链接,所以基于互联网的网页技术就成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的不二之选。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人,所以对于以网页为代表的互联网元素毫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其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当以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整合、呈现资源是一件顺时应势的事情。

(三)凸显教育主体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传统德育环境而言,由于客观环境及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活动的主讲人宣讲或表演,其他人员的参与度较小,有些甚至是零互动、零参与。那么,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活动开展所形成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地位也就无法凸显了。

互联网普及后,为大多数普通网民带来一个称谓,叫做“草根”。特别是自媒体高度发展后,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大家的发声渠道也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各类问题的探讨和评论中,此时的“草根”言论就容易形成“长尾现象”,他们的影响甚至不弱于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因此,当德育工作和互联网结合之后,带来的优势就是,参与到德育工作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发声机会。

结合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来看,现今,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在家庭中就拥有着和其他家人一样平等的话语权,在网络中也是万千“草根”中的一枚,他们很懂得发表意见、发出声音。在學校教育中,既要从思想上引领他们,又要敢于、善于给他们独立发声的平台,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

三 互联网为高职德育“+”什么

“互联网+”的概念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在教育领域中,人们对于“互联网+”优势的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互联网是传输载体的层面,只是意识到了其速度的快和内容的丰富,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互联网背后的精神和力量。当我们在寻求全面融合的时候,就更要看清互联网能为高职德育工作加上些什么了。

(一)思想“+”

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而当今世界价值观碰撞无处不在,各类思想漫天飞扬,更有些居心叵测的歪理邪说甚嚣尘上,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的特性,这种现象在网络上显得尤其突出。

互联网“+”德育,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思想。互联网是技术,但当技术搭载着思想飞速传播时,互联网呈现出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了。互联网是各类思想和价值观的新的聚集地,要在新时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信仰,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占据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赢得话语权也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未来中国的建设依靠他们。当前,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就不能放松各方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当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内容的思想性、正确性、真实性、严谨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合,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望文生意。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能辨别思想真伪,恪守网络道德,提升信息素养,从而巩牢网络德育的根基。

(二)内容“+”

从德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可以为其加上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应该有不同的考虑。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

笔者以为,要从三个维度把握所“+”内容。一要从思想认知的高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从求知实践的层面来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要以立足本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塑造学生的职业情谊,让热情充满学习、让工作溢满热情。

德育内容的设计不应该是零碎的、浅显的,而应该是系统的、深刻的,是围绕学校的德育总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是与校情、学情密切相关的,是以信息时代特征为背景的,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化的内容。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将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并重,将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相统一。这种“+”不是简单的内容升级,而是德育结构的改变,不同于将书本内容、面对面的口授知识上传于网络,而是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建构。例如:传统的班会课上,在讨论一个话题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展示很多可以佐证观点的实例,但由于互联网的“异步”功能,可以系统的将相关材料梳理出来,旁征博引,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内容的准备上,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切忌将德育课程做成“碎片化”的“鸡汤文”,反而减弱德育课程原有的震撼力、冲击力。

(三)形式“+”

互联网与德育相融合,可以带来更多的形式创新。传统的德育活动,很多情况下是一人的独角戏,是老师的一言堂。俗语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互联网给德育活动的每个参与者都带来了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碰撞的活动,其活动的形式不会也不能基于传统的讲坛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形式。互联网的加入,会促使德育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参与者、参与形式、学习素材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者,在上文谈到凸显教育主体时提到过,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完整的展示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也可以是与原来这个教育群体(班级)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某些想法、观念、言论与德育内容相关,就可以使其再现或是现场展现,这种展现已经无关时空的问题了。

二是参与形式,由于“互联网+”可以将德育活动分成“同步”和“异步”两种状态,因此德育活动参与者的参与形式也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可以面对面即兴地交流,也可以经过深思熟虑后,通过网络发言的形式将观点抛出,甚至可以用互联网来记载每一次讨论的内容,使每一个德育话题都不再“过时”。

三是学习素材,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传统的纸质媒体、多媒体成为超媒体,让各类材料的展示更为直观,且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己生产制造出学习素材。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围绕一些讨论课题,可以自己拍摄教育视频、发布教育话题、制作教育网页。这样的参与,可以让德育工作的成效更为扎实。同时,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素材形式多样,包括:微信公众号、微拍视频、微博信息、博客网站、空间日志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传播,也易于接受。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也使得德育活动成为了一种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培养合格人才尤以德育为先。面对当今世界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作为德育工作者,更要看清方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运用先进的德育工作方式,开展道理深刻、形式多样、易于传播的德育活动,从而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宋刚. “互联网+”=新一代ICT+创新2.0[EB/OL].http://history.ccf.org.cn/sites/ccf/xhdtnry.jsp?contentId=2867635215017.2017(5).

[2]张晓丽.“互联网+ ”时代高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

[3]王惠民.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5).

[4]曾长秋,薄明华. 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吕子燕 朱亚林

上一篇:仪表控制系统工业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作业多元智能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