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有着全新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源泉,作为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与意识既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又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1:

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推进新时代工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立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直面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义,细化分层施教,挖掘教育资源,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群体自觉,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爱国情、爱国志、爱国行。

[关键词]新时代  工科院校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工科院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是工业强国的希望和科技创新的未来。因此,在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凝心铸魂的作用,不断厚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情,砥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强国志,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报国行。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1.政治性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走进新时代,工科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政治性贯穿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始终,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2.时代性

爱国主义属于历史范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会随时代的变迁而转换。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引导工科院校大学生争当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者、追梦人。

3.科学性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客观真理性。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准确地把握住爱国主义教育的真谛,然后是自觉厚植科学爱国主义精神。推进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解释力、现实说服力、精神感召力,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从情怀志向变为他们实践行动的力量。

4.文化性

文化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属性。爱国主义教育本身是一项特殊的文化现象,认识、分析和改造爱国主义教育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中的,这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在多种文化要素的影响下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及自觉延续文化基因,是对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

5.实践性

实践性彰显了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载体是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等为基本内容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基地、仪式礼仪、纪念活动等实施,在实践中检验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部分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设置并未深入考虑工科院校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及新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时代特点。部分工科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忽略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区别,脱离了现实生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群体认知不够俱进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工科院校大学生自身思想认知和心理情感上的偏差也会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与人文类院校相比,部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政治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多元舆论、文化、思想的冲击时,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片面性。加之部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缺乏及时跟进了解和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他们自己的人生規划与民族的复兴及国家的富强紧密融合起来。

3.方式方法不够集成

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高校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发挥集成效应。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两种倾向性认知:一种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新变化,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种认为现代的“体验式”教育方式不适合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缺乏组织纪律性方面的考量。其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要教育者在综合考虑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发展规律等多因素的基础上,自主组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4.资源开发不够深入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和加大教育资源开发是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由于爱国主义具有社会历史性,这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及时有效,会与新时代工科院校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主要体现在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不够与时俱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不够广泛等方面。

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路径

1.优化设计,明确目标要义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强化思想引领,使爱国主义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意识选择、思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一是在价值定位上,以个体发展为着眼点,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以国家认同为归宿,帮助工科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力地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方向指引上,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意识的觉醒,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中国气质;强化意识形态导向,借助全面的信息供给,使得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三是在总体要求上,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最鲜明的主题,引导大学生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扎紧进取奋斗的精神纽带;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使工科院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

2.讲究方法,细化分层施教

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细化分层施教是新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按照工科院校大学生在校成长的一般性特征和课程设置的特点,低年级(大学一年级)、中年级(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和高年级(大学四年级)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应各有侧重。一是低年级(大学一年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育方式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亲和力,不断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和厚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中年级(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于贯彻“课堂思政”理念,多采取引导法、辩论法、规范法等,关注时事热点,理性看待问题冲突,不断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科学理性爱国。三是高年级(大学四年级),可采用教授法、指导法、强化法等,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明白在平凡或艰苦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工科院校大学生坚定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增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注重创造,挖掘教育资源

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科院校需要秉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注重从多个方面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资源,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一是规范运用网络资源,制作专题网页和推出系列专题、专栏、言论、评论及打造融媒体产品等,讲好爱国故事。二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带领工科院校大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旧址、展覽馆等,还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节点”活动,让工科院校大学生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善于借助实践资源,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如将“抗疫”中的典型事例等作为推进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将这些鲜活的现实事例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相融合,在明理、共情、力行方面下功夫。四是巧用校园资源,着力发挥好校训校风的重要支点和载体作用,精心布置雕塑、标语牌及合理命名教学楼、道路,多方面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五是深挖和活用典型事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讴歌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宣传新时代的先锋模范人物、树立感动校园的标杆人物,满足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不同精神需求。

4.营造氛围,激发群体自觉

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作用,还需要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他们想爱国、能爱国、会爱国。一是使工科院校大学生牢固树立民族担当精神,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工科院校大学生应有锲而不舍的奋进精神、驰而不息的拼搏力量和躬身力行的实践态度,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建功立业。二是促使工科院校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 工科院校大学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志向,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挑战前沿的科学问题,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争取掌握研究领域的主动权。三是使工科院校大学生有一个自信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这也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树立国际意识的逻辑起点,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认识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培养和强化自己依法爱国的观念,提升自己理性爱国的判断力,真正做到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有一个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

5.及时总结,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推进时代的进步。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强话语体系的研究,可从基于民族情感的文字、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认同,建立政治认同的话语逻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工科院校大学生明晰民族复兴的话语导向;用中国的语言、价值、规范来解释中国的发展,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二是加强教育机制的研究,工科院校要健全学校层面的领导机制,建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负责的爱国主义教育机构;搭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共同申报课题、工作调研及搭建网络互动平台等,增强工科院校教育者协同育人的意识;构建信息反馈机制,畅通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反馈渠道,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激励教育方法的研究,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激励理论,借鉴西方的激励理论,从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需求、期望等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激励作用,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目标激励、自我激励等方式来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爱国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④吴海江,包炜杰.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陈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4).

[3]马振清.当前爱国主义被赋予什么样的时代内涵[J].人民论坛,2019(16).

[4]刘建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作者:高洁光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研究

[摘           要]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有着全新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源泉,作为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与意识既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又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原则与方法,以期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祖国最质朴、最深沉的情感,是支撑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引领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的纽带桥梁。大学生朝气蓬勃、活力无限,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未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全面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的脑海中、融入大学生的血液与灵魂。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的不二选择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之真正成长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流砥柱。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先后指出:“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承载着新时代的使命,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环境、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奋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时代尖兵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是民族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时代尖兵,大学生应当是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三有”新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自己的理想信念,真正成为担当新时代国家发展重担的时代尖兵。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必然選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理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我的梦”,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中国梦的实现同频共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励、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将小我融入民族与国家的大我之中,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一)实现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的有效结合

1.充分运用传统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认同、理解并主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道路自信及文化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明确时代进步的主流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同时,充分运用座谈、讲座、谈心交流等方式,用好传统文化的力量,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

2.不断创新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及创造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要强化教育形式的创新,以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鲜活性,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偏好。

(二)实现分段教育与分类教育的结合

1.实施分段教育。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都有差别,针对他们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进行精准分析、实施精准分段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针对大一学生,他们刚刚摆脱了高中的紧张生活,正处于身心相对放松、转型调整的阶段,他们的心智相对简单、自我认知能力较弱,要引导他们尽快建立健全正确的价值观体系,这就要求对他们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2.实施分类教育。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科学研究能力及学术目标不会完全相同,这就要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性质开展。比如,针对理论研究型高校,就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思想引导紧密结合,牢牢把握他们的意识形态;针对技能型、应用型院校,既要培养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价值认知,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努力。

(三)实现理论讲授与榜样引领的结合

1.重视理论讲授。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水平与理论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理论讲授,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并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环境,创新灌输的方法与渠道,提高理论灌输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2.重视榜样引领。重视理论讲授的同时要强化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朋辈影响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同样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要用好他们身边的优秀大学生代表,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让他们用自己的成长带动其他大学生提升自我。这就要求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并帮助思想存在偏差的学生及时扭转、改正错误,培养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实现思想内化与实践外化的结合

1.实现思想内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推动“课程思政”“大思政”,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二次渗透及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元、更深刻地了解爱国主义,树立自己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2.体现实践外化。高校可以举办类型多元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认识、理解爱国主义。比如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价值与意义,调动起他们的爱国热情。高校还可以打造爱国主义的校园环境与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1.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思政课,要用好思政课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大局观,提高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认同。

2.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专门的思政课,又需要专业课和通识教育的配合,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性渠道,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渠道。高校可以灵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实现全程无缝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二)用好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1.明确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自觉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参观体验型的实践活动,如利用好学校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及纪念馆等,如观看教育影片、组织“三下乡”活动等,都是用实践参与的方式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发展,真心实意地形成爱国情怀。二是组织参与各种公益型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助学服务等服務与被服务的实践过程,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奋斗意识,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用好新媒体的宣传效果

1.制作完善教育素材。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及现实需求,制作一些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短视频、微电影等,用好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丰富爱国主义网络资源,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从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入手,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聊天之中,在发表见解、表达意愿的过程中完成爱国主义的教育。

2.提升高校教师理论水平与职业素质。教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具备应有的理论水平与网络知识,才能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开展爱国主义的正面教育,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提高教育效果。

3.占领媒体阵地。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树立影响深刻。高校一定要深入分析研究全媒体、融媒体的发展趋势,并主动占领媒体阵地,用强大的宣传舆论力量培养、激发、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情怀。

在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它能够帮助引导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与行为,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之融入“大思政”“课堂思政”之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血液与灵魂之中。因此,高校应当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取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当前及未来都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值得认真研究与广泛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未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27-28.

[2]吴婷婷.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100-102.

[3]孟丽.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与新举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27-29.

◎编辑 郭小琴

作者:安羽白 高梦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 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    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教育联动性、爱国教育氛围营造、教育形式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阻碍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探索创新理念,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形式和新载体,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困境;路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伴随着中国强劲稳定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给中国设卡,企图以非正当竞争方式遏制中国的发展,以狭隘的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思维理念。从新的历史方位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当前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这对于消解一段时间以来“外围势力”的排挤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潜在的巨大动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讓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

(一)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

作为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思想育人,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教化人,并以此收获好的教育成效。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内涵真谛及具体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上对青年学子的叮嘱内化于心,真正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时代大学生应时刻铭记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用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来展现学习教育的效果和检验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的教育成效。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大学生树立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理念,时刻牢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延续的根本命题,也是一以贯之的时代要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要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贯穿教育全过程,将三者融为一体,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到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将个人理想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在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严峻的前提下,要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使其睿智看懂诸如美国FBI打着招募“合约翻译官”的幌子对我国造成的危险渗透和安全威胁,以及冷静看待、分析西方国家在对待涉及新疆、西藏、香港等中国内部事务上的强行干涉和破坏性行为。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深化大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好历史这本“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3]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有着重要论断,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论述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轨迹、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博弈、当前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形势作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时会以快餐化的形式接受事物,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历史更是缺乏必要的敬畏和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4]。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认同和接受祖国积淀的深厚历史和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和升华的重要前提。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地从悠久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利用新时代催生出的媒介和载体,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目前,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得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认可和重视,并且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联动、爱国主义氛围营造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影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稳步推进。

(一)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联动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面临的普遍困难就是课程有效联动不足,主要依赖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上“单兵作战”。有些专业课教师在潜心问道、悉心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专业课教学的促进作用,或者是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上还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精神,不能达到多重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营造不够

社会上,有些商家以猎奇的心理把“洋节日”作为噱头进行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手段在一定层面上制造了一种“西方文化至上”的社会假象,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严重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高校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本应该是以大张旗鼓、灵活多变的形式展现出来,但现实却经常出现宣传主要靠“两宝”的现象——拉条幅、贴海报。主题活动的举办有时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甚至出现活动主题立场偏颇的问题。

(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不强

新媒體视域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上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还比较传统,主要依赖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而新兴的慕课、网络直播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充分地应用到教学当中。网络思政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思政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但是,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却仅仅掌握在个别教师手里,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成效。爱国主义教育从根本上囿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根基。高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打造成“行走的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新形式,搭乘新载体,借助新技术,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和《新

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为高校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学生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方式选择的灵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加艰巨而富有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在引导学生立爱国之志、抒爱国之情、践爱国之行的过程中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1]。要想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取得好的成效,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通识课上开展,而在日常学习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在教育时长、教育广度和教育深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和教育全过程,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充分实现爱国主义精神、党的教育方针在入教材的基础上,最终能够入脑、入心。第二,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讲政治、有情怀、敢创新、开视野、严自律、正人格这六项素质,才能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融入多元教育内容。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史的学习和感悟,要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将爱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的决心。

(二)全方位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良好的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环境对于个人正确意识形态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高校应多维度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首先,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如果全民充满爱国情怀,社会充满正能量,人人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为榜样,那么在这种和谐向上环境下成长的新时代大学生自然也就会在内心竖起一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鲜红旗帜。其次,发挥家庭潜在教育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思想认识和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就是家庭的灵魂,对于孩子的终身教育具有关键作用。最后,发挥高校主体教育功能。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营造。除了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外,还可以建造“雕塑园”,通过塑造爱国典型人物雕像的方式来宣传榜样,教化大学生、影响大学生。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曾在3年的时间内建造了17座雕像。“雕塑园”的建成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并对大学生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

(三)多方式开展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也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经常性开展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灵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好校内各项实践活

动。在大学生入校之初,就要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严格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并撰写心得体会、带领大学生走进军营去感受军队的严明与铁律等。高校应制定严格的升旗制度,每周一组织全体大学生按时参加升旗仪式,升国旗、奏唱国歌并进行国旗下讲话。高校还可以发挥“节日效应”,充分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和国家宪法日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快闪、主题宣讲和大合唱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社会资源,积极为大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人文景观参观学习之中,带领大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使其立志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高校还可以与周边抗战遗址纪念馆、抗战纪念展馆和烈士纪念馆等协商,将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大学生参观学习,使大学生近距离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

(四)新理念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和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日渐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因此,高校应结合教育资源的丰富和优化,使得教育成效更加明显。

高校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节奏,熟悉网络教育方式和手段,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投入更多的教育资金改善新媒体教学环境,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慕课、腾讯课堂等形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线上课程,上传更多旨在传递爱国主义声音的优秀课程。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自媒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QQ表白墙和抖音等媒介上传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拍摄内容积极向上的短视频,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话题讨论热情,在无形中达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牢记于心、实践于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探索出更优化的加強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将是高校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9-11-13(3).

[2]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3]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4]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EB/OL].(2020-11-30)[2021-01-10].http://www.qstheory. cn/dukan/qs/2020-11/30/c_1126799145.htm.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12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 编辑∕陈晶

作者:满宠

上一篇:汶河水污染防治管理论文下一篇: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