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2022-04-26

摘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道德风尚健康发展的榜样。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1:

谈“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

一、“两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途径

“两课”是指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类课程。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目前高校的“两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还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全面把荣辱观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而且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这是因为,学生以学为主,学习课程是他的主要任务。而“两课”是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课,同时,这一部分的课程大概占到8%到10%准备学习的学习量,这部分的课堂一定要作为主渠道抓。另外,“两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与“两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相统一的。因此,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在“两课”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看来,切实搞好“两课”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途径

1.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荣辱观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从哲学上为荣辱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事物的反映。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就要自觉地使自己的认识同所反映的事物相一致,力求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依据这个原理,我们要教育学生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无论说话和做事,都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用主观愿望和想象代替客观现实。同时,还要学会坚持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压力和诱惑面前,都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这是践行荣辱观表率的思想前提。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为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那就谈不上人的社会价值。而荣辱也是责任问题,它是对客观事实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践行荣辱观,就是不遵守诺言,不承担责任。所以,我们要以此教育学生做赏荣鄙耻的人,做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做有社会价值的人。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将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来体现自己的本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的社会关系是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荣辱观念,他就不可能处于协调的状态,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做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做真正意义上的人。

2.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荣辱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新,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由来和前景,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是一条思想路线,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实事求是体现了荣辱观的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要求,我们要教育学生遵守荣辱观的原则,说话要讲荣辱,做事要讲荣辱,做人要讲荣辱,大家一起来营造“时时讲荣辱、处处讲荣辱、人人讲荣辱”的良好氛围。而且,这门课中还讲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培养荣辱观与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关系,懂得荣辱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基本的纪律要求,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最起码的条件,从而牢记荣辱观,躬行荣辱观。

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荣辱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

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们要把荣辱观的思想融入其中,一方面让同学了解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使同学们深知只有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4.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显然是我们所倡导的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因此,这门课也将成为我们培养学生荣辱观的最主要的途径。尤其是这门课讲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建立和维护友谊的方法,要求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真诚待人。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而联系学生实际,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主要问题,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剽窃成果、伪造证件、篡改成绩、撒谎骗人、借款不还等现象,寻找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最终在大学生中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投机取巧为耻,信誉至上、人格至上的良好风气。法律基础课中讲的法律意识和法制建设问题,要求人们理解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遵守法律规范和公共秩序。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荣辱观是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要求。

5.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选修课,帮助大学生增强荣辱观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有朝气、知识层次高,可塑性强,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他们又急需接受正确的理论武装和主动的行为指导,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对复杂形势的挑战,掌握真才实学,健康成长立业。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捍卫国家利益的思想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认清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感悟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从而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观念,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三、“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两课”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在“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两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不仅应该成为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的教育者,而且应该成为以身示范、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师”。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政治立场、思想品德以及对教学的态度,都会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行为的效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两课”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言行去教化和感染学生,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表率和模范。

2.创新教学方法:“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手段

要在“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卓有成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前“两课”的授课方式多是采用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在“两课”教学中,首先要通过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掌握思想道德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更重要的在于做到知行统一,进一步将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信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因此,在实施理论教育法的同时,“两课”教师还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师生对话研讨、社会实践、讲座等,激发大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自觉地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

3.优化教学内容:“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因素

要使“两课”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任,不仅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针对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的大纲要求,又能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体地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开放式教学,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把“两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处理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激发大学生历史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这必将有助于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切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4.加强社会实践:“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依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两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除了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坚持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计划学时内的一定课外学时和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思想教育基地、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努力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自觉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作者:孙淑秋 张玉强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2:

略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

摘 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道德风尚健康发展的榜样。探讨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如下: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书育人机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荣辱观培育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述

(一)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受一定的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思想影响。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我国在很早便已有了“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耻”感文化。历代有识之士都将世人特别是读书人的荣辱观状况作为评价世风优劣的标准,甚至将其提到国家治乱兴亡的高度。管子将耻与礼、义、廉一起,视作“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认为培养民众知耻的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并尤为重视“士”的耻感培养,他将“行己有耻”作为最配得上“士”称呼的条件。顾炎武发展了管子的思想,提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他认为若知识阶层的士人缺乏羞耻之心,该社会必定世风日下,“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他还强调士人的“耻”观可以直接影响社会风俗淳朴与否。他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龚自珍特别强调士人的荣辱观,认为若士人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则会辱没家国。他说,士不知耻“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它不仅为青年学生订立了德育发展的新标杆,更为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指针,它必将推动高校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弥补以往学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接班人。

二、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不仅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信息交流日益畅通,各种思想、价值取向的相互交融,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道德上产生错位和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扭曲,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部分学生将人生价值片面理解为自我价值,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只希望“人人为我”,而不愿“我为人人”。他们往往为了追求高收入而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只是一味地强调索取,而不愿多做无谓的付出。

2.享乐主义盛行,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的档次也在日益提升。在这种消费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也将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3.拜金主义流传,团结诚信意识薄弱

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追求。为追求个人财富与利益,他们不惜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是最为让人担忧的事。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更需要有优秀的品质,要以“诚”字当先。而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4.追求个性潇洒,公德法纪意识不强

少数学生把随意、放纵的生活态度看作是一种潇洒,把对道德、法纪的蔑视与叛逆看成是一种个性。他们不顾社会公德,损坏公物、随地吐痰,部分学生谈吐庸俗、行为粗野,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更有甚者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高校的荣辱观培育工作有待改进

1.从师德建设方面来看

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着整体素质欠缺的现象。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要做到这些,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高低、专业知识的深浅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品德行为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和品德定位作用,在“言传身教”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因此,只有教师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更好地施教于人。但是目前,高校的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想激发、品质引导和人格塑造,从而出现了专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

2.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来看

在众多的学科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它往往流于简单的道德说教,使教者疲惫,听者昏昏,全无效果可言。在内容上看,它是唯理教育,偏重认知目标的完成,却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实现,给人一种缺乏人情味的冷漠感。

在教学方法上,它是机械说教,这种空洞说教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说教有余而实效不强。在这种方式下,不少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形象。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书育人机制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荣辱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做到育人先育己。学校要引导教师主动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结合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实际,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同时教师对荣辱观的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而是要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言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成为学生知荣明耻的指导者。

(二)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部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程建设中,要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取得实效。

其次,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荣辱观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加以借鉴运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育,尤其是儒家文化,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贯主张德治。如《荀子》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主张以义制利,调节义利矛盾。我们可以开设传统伦理文化的选修课,或者组织一些相关的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

(三)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采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要改变传统的“机械说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利用PPT教学,利用相关的网络媒体等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除了教师自己说教,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政治课等形式,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荣辱观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要使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就不能没有实践。所以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实践教育,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教育实习、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等等,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在学校内,可以围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表演、专题报告等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各种文明风尚的感染,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树立并践行荣辱观。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工作,它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协作。高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一定要承担起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责任。要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荣辱观的教育工作,使荣辱观教育切实取得实效,从而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延斌,管向群.中国传统士人“耻”观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封福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2).

[3]王晓霞,呼吉图.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途径和对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2).

[4]朱进.构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11).

作者:宋晓兰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入手,进而分析大学生荣辱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复兴的后备力量。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社会公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如何,以及能否正确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建设事业,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9月份,本文作者对在校大学生荣辱观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所占比例分别为36.3%、27.2%、25.3%和11.2%。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同时还与部分学生、学生干部以及高校老师进行了荣辱观问题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大学生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比较麻木、冷漠、甚至冷言冷语,更有其行为严重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其主要表现为:

1.1 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很大一部分人奉行享乐主义、功利至上、个人主义思想。一些大学生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这些消极思想的不良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扭曲,对自己的价值观感到迷惑。调查发现,有34.7%的女大学生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观点。此外,这些思想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在大学生在回答:“您认为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时,结果见表1:

表1 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较多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个人和家庭出发的,占76.9%,而选择“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只有17.3%。这表明,在价值取向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

还有一些大学生“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对于社会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据调查,有13.4%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而对“见义勇为人”的态度是:有28.6% 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表2)

1.2 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迷信思想和行为显现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一些学生把就业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专业课的学习很重视,而不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致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和不良风气导致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使不少大学生政治信念发生动摇和震荡,信仰迷失。调查表明:在问到“如果你在路上正好碰到在升国旗时,你会怎么做?”时,有41.9%的大学生会“立即停止一切活动,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有51.2% 的大学生会“停留观看一下”,还有6.9%的大学生“继续向前走,当作没看见”。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的情况。

调查还发现,由于大学生的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压力日益增大,为了缓解种种压力,一些大学生经常借助笔仙、塔罗牌、扑克牌、属相以及星座论为自己算命,恋爱要算、工作要算、前程要算等等,迷信思想和行为显现。据调查表明:有54.3%的大学生算过命,其中有7.5%的大学生经常算命。从中可以看出,迷信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1.3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

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80后的一些大学生从未经历过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生活,他们盲目攀比享乐,拜金主义盛行。据调查:当被问到“你认为在今天谈艰苦奋斗有价值吗?”时,有8.6%认为很可笑,有19.9%表示“不值得”。当被问到“你认为当今社会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有43.7%认为是金钱。另外,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其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元)。”[1]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高消费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1.4 诚信观念日益坍塌、法制思想十分淡薄

当代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问题更多。据调查:在对待考试作弊现象时,有41.6%的学生认为“属于正常现象,但自己不作弊”,7.3%的学生选择“想作弊但不敢”。另外,当问到“假若你在学校不小心丢失了贵重物品还可以找到吗?”时,调查显示:有32.3%认为“肯定找不到”,59.4%认为“有可能找到”,只有8.3%为人“一定能找到”。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在到拾到贵重物品后很少会物归原主。另据《广州日报》报道,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中,“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个‘班长’,剩下的全是‘班干部’。[2]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不惜弄虚作假,诚信观念正在日益坍塌。

同时,一些大学生法制思想十分淡薄。当被问到“在过马路,碰到红灯,而又没有或很少有车经过时,你会如何?”时,有24.4%会“直接过去”,有34.8%会“等路灯变绿再过去”,有40.8%会“看他人在过,自己也跟着过去”。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较为普遍。另据2006年2月27日《法制早报》报道,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安然就因为自己和另一男生崔培昭同时爱上了同班的一名女生苏某,苏某选择了与后者交往,后者故意在安然面前与苏某亲昵,安然因爱生恨,对崔某砍了80余刀,致使崔某丧命。[3]这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不得不令人深思。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对于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十分重要。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2.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震荡期,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和利益多元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日益膨胀;社会道德失范逐步增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有了市场;封建迷信渐渐抬头;为了物质、放逐灵魂;违法乱纪增多,腐败现象频频发生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和激烈震荡,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导致其价值观念的迷失和社会正义感的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受到极大削弱。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看,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有: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教材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内容僵化,形式单一;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这些都使思想政治教育单调乏味,丧失了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大学生道德结构不完善

“知、情、信、意、行”是人的思想品德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的形成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心理内化过程。[4]由于经济和道德两个适用领域截然不同的伦理原则及价值矛盾的共同作用,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追求的误区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冲突与失范,使得他们的道德结构显得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认知颠倒、错位。

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5]道德认知以正确反映利益关系的道德知识为基础,以认知主体从认知对象中获得价值取向为目的,道德认知对象所反映的利益关系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它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正确认知何以为荣、何以为辱。现在,价值观的变化使得大学生衡量荣辱道德的标准也发生着变化:“老实”成了“无能”的替代;“节俭”等于“饥饿”;“成功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帅”、“酷”也正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以标榜其绚丽的“个性”;灵魂可以蹂躏,肉身却可以快意等等,这些都使得部分大学生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也逐渐动摇,其道德认知已离正确轨道渐行渐远,甚至发生严重的颠倒和错位。

第二,道德情感匮乏不足。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6]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荣誉感是其中重要组成元素。羞耻感以自尊为前提,以内疚为具体体现,如果个体匮乏内疚,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或许会知羞,但不会知耻,有无羞耻感标志着人格的高下。然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羞耻感、荣辱观的体验并不是很强烈。例如,一些大学生会因为出身贫寒而知羞,会因为家境不如人而知羞,会因为攀比不上而知羞,甚至责怪父母,抱怨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道德情感匮乏不足,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道德的“指南针”,做出了令人堪忧的行为。

第三,道德信念飘忽不定。

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与强烈的道德情感有机结合,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道德观。[7]信念是道德形成的核心,道德必须由外在约束过渡到内在自觉,唯有如此,道德才称之为道德。这种道德内化的完成,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笃信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内化。但从近些年来对大学生的一些事件报道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道德认知上升为道德信念,使得他们的道德信念飘忽不定,从而在私利、私欲和种种不良诱惑面前不堪重击。

第四,道德意志薄弱不堪。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8]它的作用就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并能使人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始终坚守道德地线。意志是道德形成的保证,在人的道德心理活动中,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的,不仅有善的冲撞,而且有恶的骚动;不仅有一时的道德冲动,而且有始终一贯的道德行为,这些都需要有意志的参与。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由于受优良传统道德的影响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他们都能维持这种道德秩序,能够展现他们的道德良知、进取精神和优良品质,但在关系个人重大切身利益时,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便会左右摇摆,薄弱不堪,在徘徊中有可能做出有损他人的行为。

第五,道德行为缺乏践履。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9]它是道德的外显形式,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行为是道德的最终体现,道德认知对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只停留于道德认知而不付诸行动,只知道什么是荣辱而不在行动上切实地为荣拒辱,那就不会有实际效果。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道德行为缺乏践履,大多只是停留在意念当中,即便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也不能长期地坚持,时常懈怠。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会凭空成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南,这就要求社会和高校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把荣辱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根本上杜绝不良思想和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应从以下几种途径入手:

3.1 积极动员高校全部教育力量,实行全员育人

学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专职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繁重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单靠学校领导和专职政工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第一,建设一支稳定可靠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道德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道德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在于他有高尚的道德水平。”[10]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专职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全员格局。第三,积极探索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兴趣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导师制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和一部分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第四,充分依靠广大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党员,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3.2 优化大学生道德结构,完善道德人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对人生价值的体现、幸福生活的追求很难达成共同一致而产生困惑、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导致思想道德结构出现了失调。因此,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结构意义重大。

首先,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从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道德教育尚未能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只是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其内心尚未构成道德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必须让他们从中得到愉快、幸福和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只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义务。道德教育只有在激发道德需要的过程中,才得以使大学生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相一致的力量。

其次,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以争取反映利益关系的道德知识为基础,以认知主体从认知对象中获得价值取向为目的,道德认知对象所反映的利益关系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因此,在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过程中,要努力向大学生说明各种道德观念产生的背景,让大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最后,加强大学生道德践履。无论多么好的荣辱观教育内容,如果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意志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只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束缚大学生的枷锁。要内化荣辱观,就必须经过荣辱观的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其道德意志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可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文艺演出、普法宣传、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可深入城市社区以困难群众为重点开展生活照料、义务家教、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可开展环境保护、为城市大型活动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意志得到锻炼、行为得到养成。

3.3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高校的要求。

第一,营造富含荣辱观底蕴的校园文化。这就是指要在校内雕塑、道德名称、路牌引导、文化设施、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等的布置上体现出鲜明的荣辱观特色。校训和行为规范的制定,学校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校风校貌、建筑名称、“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实验室、阅览室内外的布置,都要蕴涵荣辱观内容。

第二,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既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也是抵制各种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一旦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师生。一个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还会使处于这个环境的师生感受奋进和朝气,不由自主地受到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和感染,自然地克制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找出问题,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塑造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每学期花4819元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DB/OL].中华青年网. http://www.youth.cn,2006-4-6.

[2]大学生求职简历造假严重一个班16个班长[N]. 广州日报. http://www.sina.com.cn,2007-10-22.

[3]朱雨晨.安然杀人案,大学生的悲剧[N].法制早报.http://www.sina.com.cn 2006-2-27.

[4]徐地龙.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及其教育对策[J].江苏高教2007-2:115-117.

[5][6] [8] [9]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58-60.

[7]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02.

[10]苏霍母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1.

作者简介:冉勇(1975-),男,重庆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作者:冉 勇

上一篇:班级组织结构发展探讨论文下一篇: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论文